辛晓平、徐丽君、徐大伟等编著的这本《中国主要栽培牧草适宜性区划》共分为三篇十五章。第一篇介绍了中国主要栽培牧草适宜性区划的原则、方法,以及本书提出的牧草生态适宜性模型。第二篇系统叙述了9个牧草栽培一级区的自然条件、草地资源、农牧业生产、牧草栽培现状。第三篇重点展示了我国主要栽培牧草的适宜性区划结果,全面描述通过多次模型模拟、专家修订、模型修正并最终确立的牧草适宜性分布图,共涉及36种(属)主要多年生栽培牧草和10种一、二年生牧草;最后,根据全国畜牧总站(2001~2011)草业统计数据,阐述了我国主要栽培牧草的种植现状及近年的发展趋势,展现牧草的种植格局,分析牧草种植变化的原因等。
本书主要包括3个创新点:提出牧草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结合牧草生物学特性,综合考虑各因子进行系统分析,同时联系牧草实际生产情况,在最大限度上做到理论上科学,模拟结果上准确;明确了中国主要栽培牧草全国范围内生态适宜性的分布区域,以及不同区域内适宜种植的栽培牧草;提出了我国主要栽培牧草生态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及种植现状分布图。希望本书能够为未来中国草业经济发展和科研开发事业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支撑。
本书可供牧草生产者、决策者及相关的科研工作者、专业技术人员等参考。
辛晓平、徐丽君、徐大伟等编著的这本《中国主要栽培牧草适宜性区划》基于植被生长环境的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等自然要素,研制了牧草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模型结果经过近3年多次专家修订,最终获得了一套可以准确拟合专家经验的模型参数系统,在此基础上完成了39张不同多年生牧草的生态适宜性分布图,并提出一、二年生牧草生态适宜性概况。同时,收集整理了2001~2011年农业部全国畜牧总站及专家提供的我国主要牧草种植数据,制作了我国主要牧草的种植分布图,高度概括了我国主要栽培牧草的栽培现状、趋势及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