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个逃难儿的人生(荆州走出的外交官)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曾文彬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对日外交”新闻官,“敢为人先”湖湘人。

《一个逃难儿的人生(荆州走出的外交官)》作者曾文彬从幼年成长、求学京城说起,一直说到人职外交部新闻司、担任驻日总领事以及退休后两次被日本大学聘为教授的传奇经历。还特别叙述了自己对中日关系的深入思考以及外交官应具备的独特品质和“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

内容推荐

《一个逃难儿的人生(荆州走出的外交官)》作者曾文彬是新中国教育和培养起来的知识分子和外交官。作者在书中讲述自己的成长、工作和人生感悟。作者写到,一个人活着总要有点思想,有所贡献,不能碌碌无为,更不能危害他人与社会。为此,他自幼立志并培养起刻苦自强、求实创意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及爱国心。他认为,人要学会控制自己、把握自己,做生活的主人。

作者长期在外交部新闻司和驻外使领馆从事对外新闻宣传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对外工作经验并有自己的风格。他还曾长期从事对日工作,并前后在日本生活工作了二十多年,因而对日有较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这些,本书都有专门描述,具有史料和参考价值。

目录

(一)苦学、立志篇

 一、苦难的童年

 二、苦读苦学

 三、在荆州中学的那些事

 四、立志要当外交官

 五、如愿考取国际关系学院

 六、艰苦而又庆幸的大学生活

 七、最后一课

(二)新闻司工作篇

 一、跨入我国最高的外交殿堂——外交部

 二、锤炼干部的新闻司

 三、新闻司的工作特点及对干部的要求

 四、新闻司的迅猛发展

 五、新闻司的创建与龚澎同志的功绩

 六、一场尖锐、严峻的政治考验

 七、一见钟情

 八、在干校迎来中日邦交正常化

 九、激荡起伏、大悲大喜的1976年

 十、第一次跨出国门

 十一、怀念新闻司老司长秦加林同志

 十二、驻外使、领馆开展对外新闻工作之我见

(三)驻日使馆工作篇

 一、第一次到驻外使馆工作

 二、未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三、家书抵万金

 四、妻子终于来使馆工作了

 五、一场没想到的“鉴定风波”

 六、还愿、感恩

 七、当驻日使馆首任新闻参赞

 八、力促日本天皇首次访华

 九、小平同志的外交思想指导我们首先打破日本的制裁

(四)长崎工作篇

 一、赴任

 二、制定馆训和部署当年工作

 三、在长崎县知事欢迎总领事到任宴会上的致词

 四、别开生面的三·八饺子招待会

 五、长崎是个什么地方?

 六、长崎市的一个鲜明特点

 七、最好的纪念——在全馆纪念党的生日座谈会上的讲话

 八、寄语中国留学生——在留学生国庆招待会上的讲话

 九、我在日本扮“皇帝”——我的一次特殊经历

 十、制定窗口文明公约

 十一、最激动、难忘的时刻——回忆香港回归的时刻

 十二、中国人的1997——访驻长崎总领事馆曾文彬总领事

 十三、我在日本当祭孔主祭人

 十四、我的信条

 十五、在长崎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0周年讲演会的讲演

 十六、义卖水饺献爱心

 十七、豪斯登堡:东瀛的异国风情

 十八、郑成功鲜为人知的故事

 十九、找寻孙中山先生在长崎的足迹

 二十、一张照片的故事——访爱国华侨刘美恩先生

 二十一、“长崎国旗事件”及其启示

 二十二、富有成果的三年工作

 二十三、惜别长崎

 二十四、长崎的朋友们,我忘不了你们!

 二十五、长崎冬天的一颗闪亮明珠——为纪念“长崎灯会”20周年

(五)教授生涯篇

 一、开创先例

 二、负责全校的中文教学工作

 三、上第一节课

 四、主讲“中国概况”新课

 五、主讲“和平讲座”中国部分

 六、从原爆60周年所想到的——2005年7月7日在长崎外语大学的讲演

 七、在“长崎学生论坛”上的讲话

 八、到中部大学赶考

 九、执教中部大学

 十、世界关注中国

 十一、对日本大学生的几点期待

 十二、陪饭吉总长参观上海世博会

 十三、中国的崛起对日本是机遇还是威胁?

 十四、当教师应具备的品格——2010年10月在一次教师座谈会上的发言

 十五、为中日两国相关高校牵线搭桥

 十六、讲讲我同“日中不再战”之碑的故事

 十七、我的三次退休

 十八、同中国长三角地区合作具有广阔的未来——为纪念中部大学建校50周年而作

(六)助学、期待篇

 一、奖学金的设立和大学生应防止的几种思想倾向

 二、海外教授百万日元资助贫困学生

 三、前外交官回乡再资助18名贫困生

 四、寄语大学生

 五、感恩荆州——访中国驻长崎前总领事曾文彬教授

 六、曾文彬教授回母校讲学并设立奖学金

 七、前驻日总领事曾文彬教授来母校谈立志

 八、用心感谢党用行动报党恩

附一:“曾文彬奖学金”与长大学子

附二:儒雅长者赤子情怀

附三:可亲可敬的榜样

附四:叔叔的脚印

(七)中日比较篇

 一、日本是怎样的一个国家(上)

 二、日本是怎样的一个国家(中)

 三、日本是怎样的一个国家(下)

 四、我国同日本的差距还有多大?

 五、从徐福在日本的影响说开去

(八)友情篇

 一、我所认识的高田勇先生

 二、患难见真情——金子知事上街为我国水灾募捐

 三、光武显先生的二三事

 四、日中一定要友好——记马场惠峰先生

 五、厦门市荣誉市民竹末义登先生

 六、一个日本前驻京记者的故事

 七、献身难民救援的日本女外交家绪方贞子

 八、访东北老航校日本教官筒井重雄先生

 九、军医山田辰一先生的贡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我生在湖南,长在湖北,具体地说,我于1941年春天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与宁乡县交界的一个小山村,名日曾家湾。因全部姓曾,所以得此名。我家祖祖辈辈都以种田为生,家境一直贫寒,到了我父亲这一辈,就更是雪上加霜,不仅经济困难,而且不幸接踵而来。我三岁那年,即1944年,先是我母亲患病。当时,我父亲竭尽全力,把租种的田地都典当出去了,给我母亲治病,但最终仍医治无效,还是撒手离开了我父亲和她的7个子女。这无疑给我们全家以致命打击。而且祸不单行,就在此后不久,我家邻居不慎失火,我们家的几间茅草房也被烧的精光。此外,比我大两岁的一个姐姐和比我小一岁的弟弟也或因生病,或因饥饿都先后离开人世。我那可怜的父亲在走投无路的情势下,只好带着我们全家共六口(父亲,我的三个哥哥,一个姐姐及我)离开湖南老家,用扁担、箩筐一头挑着我,一头挑着被子,一路逃难来到湖北公安县雷家洲,让我、姐姐和小哥临时寄居在我舅舅家里,他本人和年仅16岁的我大哥则离家到虎度河对岸,俗称河西院的太平桥和谭家洲,即现在的弥市镇太平桥村,去给人家扛长工(大哥)和打零工(父亲),刚12岁的二哥则去给有钱人放牛,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最低生活。我和小哥年纪小,则由比我仅大六岁的姐姐照看。

刚开始,在舅舅家还勉强挤着住了下来,但到次年春天,由于舅舅家房子本来就小,连自家人住都感到困难,怎能让我们姐弟三人长期住下去?无奈之下,舅舅狠心地把我们姐弟三人赶出了家门,让我们自己到相隔20多里地的河西院寻找我父亲。我姐姐带着我和小哥徒步沿路走啊走,终于到达虎渡河边。没钱过河,只有说好话,恳求船主把我们送到了对岸,然后就一路打听谭家洲,终于在傍晚时分找到了父亲。我们姐弟三人紧紧地抱住父亲,嚎啕大哭。我父亲则强忍着心灵的痛苦抚摸着我们的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一个劲地流眼泪。这是多么痛苦的相见啊!就这样,我们来到了家住太平桥、我的一个远房堂伯家里,临时住在他家房边的一间柴草房内。白天,我父亲出外打工,晚上回来,给地主扛长工的大哥偶尔也回家看看。此时的生活虽然艰苦,但一家人能团聚,特别是父亲能与我们在一起吃、住,就使我感到无比的幸福。每天晚上我都要父亲搂着我睡觉,否则我害怕,没有安全感。好容易又熬到这年年关,但我家生活毫无着落。我记得,到了这年大年三十,家里连一粒米也没有了,更谈不上有过年的鸡、鸭、鱼、肉什么的,我父亲只好硬着头皮到邻居家借了两升米,还买了半斤肉,才勉强过了这个年。后来,我堂伯父看见我们家的确太困难了,就出面租了两亩旱地让我们家种,而且在旱地不远的地方,让我父亲、哥哥搭起了两问简易的茅草房。于是我们一家人就搬到了这里。真可谓天无绝人之路,我们家租用的这两亩旱地种的棉花长势特别好,当年获得大丰收,我们全家当然分外高兴,然而万万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就在我们冈0把棉花收到家不久后的一个晚上,几个蒙面人闯到家里,把我父亲和哥哥用绳子吊了起来,把我们三个孩子则捆绑在一个墙角落里,警告我们不得有丝毫动静。就如此,我们全家人一年的辛苦全被这伙强盗抢走了,颗粒未留,真是可恨之极。但万幸的是,这伙强盗没伤害我们家的任何人,特别是对我们三个孩子秋毫无犯。看来,他们只是为了谋财。现在回忆起这些事,我都会感到毛骨悚然。由于家里被抢,而且我们家又是兄弟四人,大哥,二哥已长成大人,因而随时都面临着有被抓壮丁的可能。为此,就在这年年末,经父辈们商议决定,我们家和我一姑父家互换居住地和房子。因我姑父只有一个儿子,不存在被抓壮丁的问题,住在我们当时住的地方无妨。但姑父家住的地方对我们家很重要,因为他的邻居是我们一堂兄,在谭家洲有较大影响,我们家搬去住,估计抓壮丁的保甲长不太敢向我们家动手。就这样,我们家又搬到了谭家洲,也就是我们家现在住的弥市镇太平桥五组那一带。我们家在那里住了两年多,就迎来了解放。

在谭家洲居住的那两年多是十分艰苦的。在那里,我们家靠租种两亩旱地以及父亲、哥哥给人打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日子过得分外艰苦,特别是到了每年农历三、四月青黄不接的季节,我们一家人就靠叔父带着我姐姐去水沟边拔野芹菜,每天拔两竹篮,回家洗净后与已做好的少许米饭一起炒,或是加上一点蚕豆,再放上一点盐,这就是我们全家的主食了。一连两、三个月就吃这种东西,真是难以下咽。但在当时的环境下,我们穷人又有什么办法呢?只要能充饥不饿死也就行了。在当时,我最盼的是过年,或是家里来客人。每当这种时候,我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多少能吃上一点好吃的。我记得有一年,大约是农历四月,我舅舅来了,然而家里什么也没有,我姐姐只好从邻居那里借来一碗米饭,还有两个鸡蛋。我姐姐想法在米饭里参人一些野菜,并把鸡蛋蒸成蛋羹。我因为最小,舅舅让我和他一起吃,其实我早已流口水了,当然一点客气不讲,足足地吃了一顿。现在想起这顿饭,真是太香了,至今都深刻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1949年8月到了,雄鸡一唱天下白,我们家乡终于解放了。从此,穷人家开始翻身。我们家分得了田地,我三个哥哥都陆续当上了农村基层干部,并加入了共产党。我也开始上学,而且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为一名外交干部,工作在天南海北,国内国外。

回想起我童年的那段生活,真可用“苦不堪言”来形容。但这决不只是我们一家,而是千千万万的老百姓被置于水深火热之中。是共产党、毛主席拯救了我们,我们从此得到了解放,开始了新生活。P3-5

序言

本书曾于2012年3月非公开地出版过,此次承蒙世界知识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公开发行。此前书名为《荆州走出的外交官》,此次改为《一个逃难儿的人生》,副题为“荆州走出的外交官”。

此次出版新增了“教授生涯篇”,同时在原来的“长崎工作篇”中加进了部分新内容,还将原来的“捐资、感恩篇”和“期待篇”予以合并成为一篇,篇名为“助学、期待篇”。其他基本未变。“教授生涯篇”主要介绍自己退休后应邀到日本两所大学担任教授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开展民间公共外交的活动情况。不过需要说明一点,新增的部分中有涉及中日关系和对21世纪中日关系的展望等内容,这些都是根据中日两国政府签订的四个政治文件以及当时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而发表的看法,如按照日本最近两届政府、特别是2012年年底上台的安倍政府的对华政策来看,显然有不合时宜的地方,但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我还是原封未动地予以发表。而且从根本和长远看,这些看法还是对的,没什么错。

此外,各篇文章的前后排列顺序基本依据时间先后而定,只有个别例外。由于自己的文字水平和政策水平有限,文章会有偏颇甚至错误的地方,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最后,我要感谢世界知识出版社的同志们,特别是胡孝文同志,他为本书的编辑出版都付出了大量心血和辛勤的劳动,没有世界知识出版社的支持与努力,本书是问世不了的。

作者2015年1月

后记

经过一年多的准备,本书终于面世了。在此,我要感谢为本书出版提出建议并给予了大力支持的家乡的老同学们。尤其要感谢我高中一年级的班主任宋克祉老师和我的同事马龙山同志。宋老师专门为本书写了前言,老马为本此题写了书名。此外,我母校初中和高中的一些老师、长江大学的前党委副书记黄发恭、《荆州日报》的纪委书记童彬以及我的一些家人还为我提供稿件,从而大大地丰富了本书的内容,这是我决不会忘记的。最后,我当然还要感谢参与本书打字、编辑、印刷的同志们,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本书是难以出版的。总之,我要感谢为本书的出版、面世做出过努力与贡献的所有人,而且今后仍请多加支持与指导。

作者2012年3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0:5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