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唐顿先生就手舞足蹈地敲开我的门:“嘿!知道发生了什么?开张啦!开张啦!咱们有理发店啦!”
大家一定对唐顿先生的大惊小怪觉得奇怪吧?事情是这样的,我们——我和唐顿先生——生活在一个美丽宁静的小乡村里,你简直找不到更好的小乡村了,这儿到处有清香的空气、鲜嫩的牧草、肥美的羊群和牛群,村头的酒吧供应甘醇的啤酒,裁缝的手艺都是让人啧啧称赞的。每天早上,可爱的姑娘和慈祥的老太太挨家挨户兜售新鲜牛奶和鸡蛋——是的,这儿简直应有尽有,除了理发店。
对,我们这儿就是缺少一个理发店,大家的头发长了,如果不是自己随手剪一剪,就是跑到邻近的镇子上去找理发师。我的邻居唐顿先生有一脸漂亮的络腮胡子,他留那胡子已经几十年了,每次他都要坐上半天的马车,去找人修剪他的宝贝胡子,这一路颠簸确实不适合他那身老骨头,所以对他来说,确实没有什么比家门口开了理发店更称心如意的了。
开理发店的小伙子叫吉姆,他刚从外地搬来,碰巧就住在我隔壁。我们去村头酒吧要了啤酒,半杯酒还没喝完,我们就成了朋友。吉姆是个热情爽朗的家伙,他说等他来日事业有成,一定请我好好喝一杯。我哈哈大笑,说:“你就准备掏钱买酒吧。这儿从来没有理发店,你是头一个,肯定会生意兴隆的!”
吉姆眯缝着眼睛,发出低沉的笑声。他一定还没意识到自己的出现会受到多么热烈的欢迎,而据我所知,唐顿先生甚至兴致勃勃地准备送他一块招牌,上面写着“本地第一理发师”,以便给吉姆留下好感、在日后多多关照他的胡子。
但是——是的,这个世界上总会出现很多“但是”——一切并不顺利,至少被吉姆理过一次发后,我就开始思考是不是该去镇上修整一下发型了。我不是说吉姆剪的头发不漂亮,不,作为朋友我绝不能这么告诉他。可我也明白,就算我不说,别人也会说的。有一天,我去找吉姆。我走进理发店的时候,两位先生正骂骂咧咧地向外走,一个对另一个说:“我绝不会再踏进这儿半步!我敢打赌,他都分不清剃须水和须后乳!”
吉姆沮丧地坐在店里。虽然完全明白发生了什么,我还是假装吃惊地问他怎么回事。吉姆烦躁不安地把理发刀往地下一扔,闷声闷气地说:“他们竟然嫌我手艺烂!你说呢?”
我可没法回答他,因为我还在为刚才险些扔到我脚上的那一刀子心有余悸。不过,嗯,说实话,吉姆不属于那种天才般的理发师,当然也不算技巧娴熟的那种,他的水平最多是中流,哦,不,坦白地讲——说他的手艺烂,这个批评其实还是很中肯的。
但吉姆不是一个受了打击就会轻易放弃的人。
早上醒来,我觉得有些异样——外面是新开了一个集市吗?怎么好像有至少几十个人在那里高谈阔论?
我睡眼惺忪地推开窗户。我的天啊,还真有几十个人站在那里排成长龙,长龙的头直接伸向吉姆的理发店。我忙跑出门,在一片“喂,小伙子!”“你挤什么!”“不许插队!”的嚷嚷声中奋力向前挤,直到看见吉姆的店门口赫然放着一面牌子:
头发又长了?影响你的风度了?妻子又拿这个唠叨了?
全村的男士们,你没有看错——
若你的头发长于耳朵,本店将为你免费修剪!
我目瞪口呆地看着那块招牌,然后发现吉姆招手让我进去。
“你想干什么?”我冲着挥舞着剪刀、忙得不亦乐乎的吉姆喊。
“为大家提供更贴心的服务!”然后吉姆把嘴贴到我耳边小声道:“顺便让他们给我个机会,练练我的手艺。”
虽然剪得不好看,但免费服务还是很诱人的。当天很晚的时候,吉姆的理发店才关门,而第二天天才刚亮,等候理发的人又排成了一条龙。接下来的几天,吉姆乐呵呵地从早忙到晚,找他剪头发的人全是冲着免费来的。尽管没有任何收入,吉姆依然乐在其中。很快,吉姆就几乎把全村长发的人都剪了一遍。我再次去店里找他,一边看他给别人理发,一边跟他聊天,聊着聊着,我随口问他接下来准备怎么办。
“头发剪掉了还会长出来呀!我总有剪头发的机会。”他笑呵呵地一刀剪掉一缕头发。
“不不,我是说——你总该挣点钱。”
吉姆似乎很不想听到这个,他手一抖——这一刀剪多了。
顾客是个比吉姆还高大一些的大汉,他从镜子里恼怒地看了一眼吉姆,吉姆连忙说:“不要紧,不要紧,我把所有的头发都修短,这会很精神!”
大汉这才没有发作。但不幸的是,吉姆又犯错了——他在剪额发的时候,不小心把左边的头发都剪掉了。
“……我可以把右边的也剪掉,这样很对称,真的,这个发型绝对适合您!”
我不得不承认,坐在旁边看吉姆理发真让人受折磨。吉姆第三次下错刀的时候,我用手捂住口,没让自己惊叫出来。第四次的时候,我扭头环顾左右,假装店里发生的一切都与我无关。第五次,呃,我有点习惯了……
最后,这位可怜的大汉怒气冲冲地走出了理发店,陪伴他的是一个发亮的光头。吉姆和我不约而同地长舒一口气。这时,门外突然闪出一位面目凶恶的老先生。他有些面熟,可我就是想不起来何时曾见过他。他眼露凶光,吓得我差点跳起来。可吉姆伸手按住我,示意我保持镇定。老先生在门口探了几下脑袋,就转身离开了。 “吉……姆?”我的嗓音有点颤抖了。
“嘘——听!”
外面传来几声呼喊声,然后是打斗的声音,最后有人气喘吁吁地冲进来,一把抱住吉姆:“抓住了!是他!是他!”
P4-7
儿童文学到底应该如何推广
田荣俊
儿童文学,是指适合儿童阅读体验,并为他们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而提供丰富养料的文学作品。让更多的儿童了解、认识、热爱,从中感受到文学的力量,懂得做人与做事的道理,是儿童文学阅读推广的价值追求。我们要通过引导儿童阅读文学作品,在儿童的身边传播真善美,而不能把塑造儿童人格、发展他们的精神世界仅仅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说教上。把阅读推广的过程与陶冶儿童的道德情操,升华儿童的思想境界,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儿童文学阅读推广的有效途径。
儿童文学的阅读推广必须树立体验的阅读观、互动的学习观和发现的审美观。所谓体验的阅读观,即要求在儿童文学的阅读推广活动中,我们要创造条件,组织儿童的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做一做,动一动,玩一玩,想一想,乐一乐,给他们真切的体验和深刻的感悟;所谓互动的学习观,即指儿童文学的阅读推广不应是作家的“一言堂”,不应是作家主宰阅读推广,而应该强调作家与儿童互动交流、儿童与儿童之间互动沟通,以及儿童与作品之间的互动对话,这种互动式沟通、交流与对话应该成为儿童文学推广的有效形式;所谓发现的审美观,即指通过儿童文学的阅读推广,要让儿童不断地从作品中发现真善美,让他们张开双眼去看,打开心眼去想,拨开慧眼去悟,透过作品的文字描述,看到、想到并悟到文字背后所表现的向善向上的美好一面。这样的发现不是强迫的,而是儿童内心真实的流露。只有这样,儿童文学的阅读推广才能真正地充满生命的活力,才能使儿童真切地感受到阅读文学是自己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了使儿童文学的阅读推广能够持续深入地发展下去,我们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第一,生活性原则。陆机在《文赋》中曾这样写道:“瞩万物而思纷。”意即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任何一篇文质兼美的作品,都应源于丰富多彩、变幻无穷的生活。因此,儿童文学的阅读推广一定要注重从生活出发,要让儿童从文学作品中去领略社会的风情,作品中所呈现的一切万物景象都是生活的再现,都是生活给予作品的最好馈赠。在阅读推广中遵循生活性原则,有利于激发儿童的生活激情,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更利于他们体会、观察、发现和感悟生活中的万事万物。
第二,主体性原则。提高儿童的主体意识是持续深入开展阅读推广的一个直观重要的因素。在阅读推广中,我们要引导儿童独立思考问题,培养他们主动积极的探索精神。只有充分发挥了儿童的阅读推广的主体作用,才能更有效地帮助他们建立自己是阅读推广的主人的思想,才能更好地发展儿童的阅读智慧和创造才能。 第三,自主性原则。既然明确了儿童的阅读推广的主体地位,我们就必须充分下放给学生以阅读选择的“自主权”,应当尊重儿童不同的阅读兴趣,允许他们选择自己喜欢阅读的文学作品。儿童想阅读什么,想表达什么,我们就应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让他们自由地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而我们只需正确引导,不必强求一律,不要横加干涉,更不能越俎代庖。这对于发挥学生的阅读创造力是大有益处的,也更能充分地表现出每一个儿童鲜明的个性生命色彩。
第四,合作性原则。儿童文学的阅读推广不是一种孤立的活动,而是人们相互交往产生的表现形式。合作性原则所要求建立的是作家与儿童之间、儿童与儿童之间、儿童与作品之间相互尊重的合作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每个作家或儿童都应成为“主角”或“配角”,敞开思想,既是作者,又是读者;既是“演讲者”,又是“听众”,让每一个人都能从对方的经验中受到启发,汲取自己所需要的创作或阅读的养分。
第五,鼓励性原则。鼓励性原则的基调是热爱儿童,相信每一个儿童都能热爱阅读,都能从阅读推广中学到知识,获取力量。我们要尽最大可能找出儿童在阅读推广中值得发扬的地方,要及时给予他们鼓励与欣赏。目的是为了让儿童能享受到每一次阅读后所带来的快乐,激起他们阅读的自信心,并由此而产生期待下一次阅读到来的心理。而这,正是儿童文学阅读推广得以有效深入开展的最根本的内在动力,也是阅读推广获得成功的前提。
传统封闭式的儿童文学阅读推广过程突出了作家或成人阅读推广者的指导中心论,儿童被动地接受作家或成人阅读推广者传输出的阅读信息,主体性被严重忽视,甚至扼杀;在阅读推广实践中唯现有作品论,不能创造性地引入生活化、趣味化的阅读素材,枯燥乏味的推广内容,加之机械呆板的推广方法,使儿童的阅读学习产生了疲软甚至畏惧心理;固定的场所,不变的环境,难以调动儿童自由阅读的情感。“阅读一指导一交流”的推广程序如同工厂里生产零件的标准流水线,没有儿童鲜活生命的跃动,没有阅读学习活动中应有的勃勃生机。这样的阅读推广过程是僵化的,无法产生阅读推广的积极有益的效益。
现代开放式的儿童文学阅读推广过程是一个信息渠道畅通、全方位多角度的学习系统。阅读推广过程的开放,强调儿童的生活体验、亲身感受、阅读分享等活动;注重作家与儿童之间、儿童与儿童之间、儿童与作品之间多边交流,获取新的信息和经验。在开放的阅读推广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由于每一个儿童的阅读基础不同,家庭环境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使得他们的认识水平、思维方式、表达能力等方面都会存在差异。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订分层次的目标与要求提供儿童选择。只有提供了多样化的阅读学习内容,让儿童读读写写、看看说说、做做画画等,才能让他们不断享受到阅读成功的快乐。
开放的儿童文学阅读推广过程,要求我们变单一的、静态的阅读推广过程为多元的、动态的活动过程,延伸阅读推广时空,丰富阅读推广内容,完善阅读推广方式,活跃儿童的阅读学习思维,从而促进阅读学习与推广的信息传递多向化,使儿童文学阅读推广沿着正确健康的轨道持续发展。
(作者系上海市儿童文学研究推广学会副会长)
童目无界
张锦江
儿童文学的视野不开阔,或者说儿童文学作品所涉生活面狭窄、单调、呆板,这些问题已有些年头了。这是一些儿童文学作家、作者对儿童文学理解的片面性导致的。他们单纯以为写儿童文学,必须是儿童出现最多的地方,譬如是校园这样的地方。曾有一段时间,很多作者的嗜好就是写儿童在学校班级的好人好事,笔下尽是乖宝宝、好因囡,后来又反过来醉心于写孩子的反叛与转变行为,出了一大堆作品,尽是男生与女生的事儿。
儿童文学领域历来缺少批评,大多的评论都是表扬文字,带来的结果是,儿童文学的路子越走越狭,少有出彩的作品。翻开世界儿童文学经典一角,看看《安徒生童话》,还有《长袜子皮皮》《彼得兔》《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等经典作品,哪一部、哪一篇是写男生女生而成为经典流传的?当然,我这里不是绝对反对写男生女生的事儿。如果一个作者确实有这方面的生活,而且有源源不断的生活信息,他们可以一辈子没完没了地写下去,比如说,一直在小学或幼儿园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作者。但是,事实不完全是这样。据我所知,不少作者仅凭从哪里听到一点校园生活,或组织一些小型孩子聚会,从那里获取创作的一点素材,继之就大肆写起来,就没完没了起来,往往没有真实的生活基础,充满了人为的编造痕迹,仅存的是道德说教而已。
儿童文学的创作视野应该是广阔无垠,不作任何限制的,世人万物,人生众相,无论欢快、幸福、悲哀、苦难都可入篇,儿童文学所反映的生活面可以无所不包的,这就是说儿童文学的题材应是“童目无界”的。这需要作家有一定的生活阅历为基础,更需洞察生活的能力与捕捉生活的锐利目光,否则即使生活在你面前,你也会熟视无睹,认玉为石,无所作为。再者,就是对待生活的真诚、真挚、真心的程度与深浅,也影响着作者目力。若作者对生活有火一样的热情,就会随时发现这个世界到处都充满着生命与活力,一景一物一人一事都是那般新鲜动人,处处有诗,点滴成文,什么都可以写,什么都可以为。此外,就是“童目无界”的生活境地。要用富有美感的个性化语言,妙趣横生地表现出来。这种让孩子能体会的语言,并非是娃娃语、孩子腔,而是一种艺术的语言。可惜我们有相当数量的儿童文学作品,缺乏应有的语言魅力。这种作品只能停留在低水平的儿童故事层面徘徊,还达不到儿童文学的艺术高度。
这本集子第一编收集了第二、三届(2012年度与2013年度)上海儿童文学好作品奖的部分作品。这些作品都在努力地拓展儿童文学创作的触角,使之向“童目无界”方向前行。上海市年度儿童文学好作品评选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第一届上海年度儿童文学好作品选集《爸爸的礼物》已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后两届荣获年度儿童文学的好作品,给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感觉。如刘新林的儿童小说《男孩情事》和吴正阳的散文《游在水井里的鱼》,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生活的诗情在字里行间弥散着,既反映现实又富有烂漫气息,给孩子们带来了难得的一股清新的空气。虽然两位作者都还年轻,但已展现了他们发现生活、选取生活素材的独特眼光。老作家孙毅的儿童小说《野小鬼和野小狗的故事》写乡村孩子的生活,将作品的小主人公阿郎与一条叫“黄黄”的狗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充溢着浓浓的乡村风情。孙毅是写儿童戏剧的高手,难得一见他写出如此精彩的儿童小说来,真叫人拍案称奇。还有《梯子山》《猪头树》《理发师吉姆》《一只总也睡不醒的猫》等获奖作品都从多个角度揭示了儿童生活的不同方面,描绘了儿童生活的丰富与多彩。
这本集子的第二编收集了上海部分儿童文学作家的新作,基本上反映了上海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动向和关注点。无论是童年的忆旧,还是现实生活的描绘,都远远超出了校园生活的范围。殷健灵的《妈妈的兔子花》以清纯、淡雅的语言描述了一个让人心碎的故事。一位遭离异又身患绝症的妈妈对待命运的不幸与多舛如此淡定与沉着,都在对一盆兔子花的寄托与期待中不动声色地进行,以致女儿在疑惑与犹豫中一直在等待。兔子花是作品的泉眼,一旦点穿,泉水就汩汩而流,在女儿眼中兔子花就是妈妈的生命。故事的结局是,女儿的泪水像泉眼里泉水一样喷涌而出,令读者无不动容、痛惜。
相对而言,陆梅的语言老道而富有哲理,她的笔触居然探向古佛青灯下的僧尼,这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是极其罕见的。在作品《茶饭思》中,她写了一个小尼姑的生活,从一个僧尼极为平常的茶饭生活细节中,在不经意间说出了令读者须思量一番的道理。另一篇是《辛夷花在摇晃》,这是一篇写智障、弱智孩子生活的长篇散文。作者从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写有癫痫智障的儿子光说起,谈到美国母亲罗伯塔·班迪写智障而失明的男孩罗布,再写到中国武汉的弱智男孩舟舟,最后写到她亲眼看见的家乡的弱智男孩启智。作品横跨的幅度很广,内涵深沉而厚重,叙述了大江对智障儿子光“共生共存”的关爱,以至点燃了儿子光“不可思议”的音乐天赋,叙述了“黑暗中的舞者”罗布的钢琴狂想,还有指挥奇才弱智儿舟舟的生命奇迹。作者从大江与班迪的文字中读懂了“悲哀的勇气”,理解了“对生命的爱”。然后,作者将自己见到的现实中的弱智孩子启智写成了第一个短篇《启智的世界》。这种心灵轨迹的铸成需要有对弱者生命的怜爱与同情。应该说,这样的儿童文学作品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字了,它表明了儿童文学应有更广阔的眼界与胸襟。
集子中还选入了谢倩霓的几篇作品:《父亲的菜园子》写劳动的快乐与寄托;《水流轻轻》写一个被遗弃的女孩的命运;《叶子上的秘密》写一个被误解的女孩。这些作品如一阵新鲜的晨风吹过,给人神清气爽的感觉。我特别欣赏《叶子上的秘密》。一位女孩偶然发现在校园内老教学楼墙面缠攀的植物叶片上有黑色钢笔写的字。她揪下一片叶子,好奇地查看,结果迟到了,闹出了被误解的故事。整个故事悬念与疑惑始终贯穿在字里行间,构思严谨而巧妙,语言活泼而风趣。
另外,集子中还选入了唐池子的《农庄》《注意熊出没》,刘保法的《在树上唱歌(外一篇)》《在树林里看月亮》,张秋生的《黑猫的蜗牛饼干》等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田野、森林、农舍以及各种大自然的景物、动物的热爱与眷恋,可以引导孩子们关注自然与人类相存相依的法则,以至从小懂得珍惜、爱护自然,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懂得这是关系人类生存的重大内容。
写到这里,我要说一说唐池子的《怪老头的眼睛》。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在一个王国,人们得了洁癖症,从早到晚,起早摸黑,都在擦抹灰尘,年复一年,却从没有见到清洁的王国,只见到灰尘,王国因之彻底衰老。一个突然出现的怪老头,点化了王国的人:“树叶上有比灰尘更多更好的东西。”怪老头眼里看到的是有生命的漂亮的绿叶,而王国里的人眼里尽是沾满灰尘的世界。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眼光,看到的世界的面貌也就完全不一样。作者在最后结尾写道:“像个孩子那样去憧憬”,整个世界都美好了。也就是说,在孩子的眼睛里,世上的一切都是干净、美好的。我们应该向孩子学习。人类只有拥有了善良、纯洁的心灵,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作者系上海儿童文学研究推广学会会长)
张锦江、田荣俊主编的《妈妈的兔子花(上海市年度最佳儿童文学作品集)》第一编收集了第二、三届(2012年度与2013年度)上海儿童文学好作品奖的部分作品。这些作品都在努力地拓展儿童文学创作的触角,使之向“童目无界”方向前行。上海市年度儿童文学好作品评选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第一届上海年度儿童文学好作品选集《爸爸的礼物》已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后两届荣获年度儿童文学的好作品,给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感觉。如刘新林的儿童小说《男孩情事》和吴正阳的散文《游在水井里的鱼》,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生活的诗情在字里行间弥散着,既反映现实又富有烂漫气息,给孩子们带来了难得的一股清新的空气。虽然两位作者都还年轻,但已展现了他们发现生活、选取生活素材的独特眼光。老作家孙毅的儿童小说《野小鬼和野小狗的故事》写乡村孩子的生活,将作品的小主人公阿郎与一条叫“黄黄”的狗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充溢着浓浓的乡村风情。孙毅是写儿童戏剧的高手,难得一见他写出如此精彩的儿童小说来,真叫人拍案称奇。还有《梯子山》《猪头树》《理发师吉姆》《一只总也睡不醒的猫》等获奖作品都从多个角度揭示了儿童生活的不同方面,描绘了儿童生活的丰富与多彩。
这本集子的第二编收集了上海部分儿童文学作家的新作,基本上反映了上海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动向和关注点。无论是童年的忆旧,还是现实生活的描绘,都远远超出了校园生活的范围。殷健灵的《妈妈的兔子花》以清纯、淡雅的语言描述了一个让人心碎的故事。一位遭离异又身患绝症的妈妈对待命运的不幸与多舛如此淡定与沉着,都在对一盆兔子花的寄托与期待中不动声色地进行,以致女儿在疑惑与犹豫中一直在等待。兔子花是作品的泉眼,一旦点穿,泉水就汩汩而流,在女儿眼中兔子花就是妈妈的生命。故事的结局是,女儿的泪水像泉眼里泉水一样喷涌而出,令读者无不动容、痛惜。
《妈妈的兔子花(上海市年度最佳儿童文学作品集)》为上海市2013年度最佳儿童文学作品集,选录是该年度获奖的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代表着上海近年来儿童文学的较高水平。除了作品外,本书还包括获奖作家的创介绍以及获奖作品的赏析。
本书由上海市儿童文学研究推广学会组编,由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张锦江、田荣俊担任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