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龙编著的《人类的故事》是一本关于“人”的地理书。房龙独到地从地理的角度来描述各国的历史演变,分析不同人群的性格特征,阐释人与地球——我们唯一的、共同的家园的关系。既然行星“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运转当中的公司”,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只有合作,而不仅仅是“拿走”,也不仅仅是“给予”,才能和平而有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人类的故事/典藏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
作者 | (美)房龙 |
出版社 | 万卷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房龙编著的《人类的故事》是一本关于“人”的地理书。房龙独到地从地理的角度来描述各国的历史演变,分析不同人群的性格特征,阐释人与地球——我们唯一的、共同的家园的关系。既然行星“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运转当中的公司”,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只有合作,而不仅仅是“拿走”,也不仅仅是“给予”,才能和平而有序。 内容推荐 《人类的故事》是房龙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本书从人类登上历史舞台、史前人类、最早的文字、尼罗河流域、希腊的故事、罗马帝国、十字军东征、文艺复兴一直到近代的美国革命乃至科学时代都有精辟凝炼的论述,以深厚的人文关怀和俏皮睿智的文笔,展示了人类历史的绵延长卷。这其中既有节奏明快的“大历史”叙述,也不放过任何真正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事件和细节。无论是对历史一无所知的人,还是通读过浩繁巨著的专家,都可以在这本经典的通俗人类史中,获得启发和阅读的快感。 目录 第一章 恒久一天人间亿年 第二章 人类历史舞台的初建 第三章 人类最早的祖先 第四章 史前人类 第五章 象形文字 第六章 尼罗河谷 第七章 埃及的故事 第八章 美索不达米亚 第九章 苏美尔人 第十章 摩 西 第十一章 腓尼基人 第十二章 印欧人 第十三章 爱琴海 第十四章 希腊人 第十五章 古希腊城市 第十六章 古希腊的自治制度 第十七章 古希腊人的生活 第十八章 古希腊的戏剧 第十九章 波希战争 第二十章 雅典与斯巴达之战 第二十一章 亚历山大大帝 第二十二章 回 顾 第二十三章 罗马和迦太基 第二十四章 罗马帝国的兴起 第二十五章 罗马帝国的故事 第二十六章 拿撒勒人约书亚 第二十七章 罗马帝国的衰亡 第二十八章 教会的兴起 第二十九章 穆罕默德 第三十章 查理曼 第三十一章 北欧人 第三十二章 封建制度 第三十三章 骑士精神 第三十四章 教皇与皇帝之争 第三十五章 十字军东征 第三十六章 中世纪的城市 第三十七章 中世纪自治 第三十八章 中世纪的世界 第三十九章 中世纪的贸易 第四十章 文艺复兴 第四十一章 表现的时代 第四十二章 地理大发现 第四十三章 佛陀与孔子 第四十四章 宗教改革 第四十五章 宗教战争 第四十六章 英国革命 第四十七章 权力均衡 第四十八章 俄国的兴起 第四十九章 俄国与瑞典之争 第五十章 普鲁士的崛起 第五十一章 重商主义 第五十二章 美国革命 第五十三章 法国大革命 第五十四章 拿破仑 第五十五章 神圣同盟 第五十六章 强大的反攻 第五十七章 民族独立 第五十八章 机器的时代 第五十九章 社会革命 第六十章 奴隶解放 第六十一章 科学的时代 第六十二章 艺 术 第六十三章 殖民扩张与战争 第六十四章 一个崭新的世界 后 记 从来如此 试读章节 第五章象形文字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人来到了埃及。他们发现整个尼罗河谷遍布一种奇怪的小图案,似乎是对该国历史的记载。可罗马人对任何“外国的”东西都不感兴趣,也就没对这些雕刻在神庙和宫殿墙上,或是描画在无数张莎草纸上的奇怪图案进行深究。最后一个通晓这种神圣宗教艺术的埃及祭师,在罗马人到来之前好几年就已经死去了。失去独立的埃及这时就好像是一个充斥着重要历史记录的巨大宝库,没人能破译,也没人想破译。因为这些文献记录对人或动物都没有任何实用价值。 一千七百多年过去了,埃及依然是一片神秘的国土。到了1789年,一位姓波拿巴的法国将军正好率部来到非洲东部,准备对英属印度殖民地发动进攻。然而,他还没能越过尼罗河就战败了。不过很凑巧的是,法国人这次著名的远征却在无意中破译了古埃及图像文字的难题。 一天,一位年轻的法国军官,厌倦了看守罗塞塔河(尼罗河的一个河口)边的窄小城堡里的单调生活,决定到尼罗河三角洲的古废墟逛一逛,翻检古文物。就这样,他找到了一块让他疑惑不解的石头。和埃及的许多东西一样,它上面也刻有许多小图像:但与此前发现的其他物件不同的是,这块特别的黑玄武岩石板上刻有三种文字的碑文,其中一种就是人们知道的希腊文。“只要把希腊文和埃及图像相比较,”他推论道,“就能立刻揭开这些埃及小图像所记载的奥秘了。” 这个办法听起来简单,可完全揭开这个谜底却是二十年以后的事情。1802年,一位叫商博良的法国教授开始比较刻在著名的罗塞塔石碑上的希腊和埃及文字。到侣23年,他宣布自己破译了石碑上十四个小图像的含义。不久,商博良因为劳累过度而死,而埃及文字的主要法则此时已经大白于天下了。今天,我们了解的尼罗河流域的历史要比密西西比河更清楚,因为我们拥有了整整四千年的文字记载。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这个字眼在埃及语中的原义是“神圣的书写体”)在人类历史上扮演了一个异常重要的角色,其中几个字在历经变动后还融入了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英文字母中。所以,你应该稍微了解一下这个五千年前使用的绝妙的文字体系,要知道,是它第一次为后人保留了前人说过的口语。 当然,你是知道图像语言的。我们西部流传的每一个印第安故事都有专门的章节,用来介绍印第安人使用的奇怪小图像,它们记录着诸如有多少野牛被捕杀或者有多少猎手参与某一次围猎之类的信息。一般来说,理解这些信息很容易。 不过,古埃及文字却不是那些简单的图像语言。尼罗河畔的人民早就聪明地跨越了这一初级阶段,他们的小图像所代表的意思比图案本身更深刻。现在,我将试着向你们解释一下。 假设你就是商博良,你正在研究一叠写满了古埃及象形文字的莎草纸文献。这时,你看见了一个图案,画的是一个男人拿着一把锯子。你也许会说:“这很简单,它的意思就是说一个农夫拿着锯子去伐木。”然后,你又看到另一张纸,它讲述的是一位皇后在82岁高龄时死去的故事。在某个句子中间,你再次看见了这个男人拿着一把锯子的图案。82岁的皇后当然不会去做伐木之类的事情,所以这个图像肯定还代表着其他意思。可是,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这正是法国人商博良的贡献所在,他最终为我们揭示了谜底。他发现,古埃及人是最早运用了“表音文字”的人。这种文字再现了口语单词的发音,凭借着一些点、画、撇、捺,让我们能够把所有的口头语言都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让我们再回到一个男人拿着一把锯子的图案上,“锯”这个单词,一方面意味着你在木匠店看见的一种工具(saw),另一方面又代表动词“看”(to see)的过去时。P14-15 序言 致汉斯和威廉 在我十二三岁时,那位引领我爱上了书籍和图画的舅舅,答应带我去做一次难忘的探险——我们要去攀登鹿特丹圣劳伦斯教堂的塔顶。 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教堂的司事用那把和圣彼得。一样大小的巨型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塔楼的神秘大门。“要走的时候,”他说,“拉拉铃就行了!”随着生锈的门轴所发生的嘎吱声,街道上的喧嚣全被大门隔绝在外,在这个全面而又陌生的世界里只剩下我们两个人。 有生以来,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什么叫作“有声的寂静”。在走过来第一段楼梯之后,使我有限的自然知识里又增添了一种新体验——明白了什么叫“有形的黑暗”。我们只能借助火柴的光亮才能分辨出前方的道路。我们上了一层一层又一层,直到我已经记不清到底走了多少层,而且开始觉得永远都走不到尽头的时候,面前突然出现了一片巨大的光亮。塔楼的这一层与教堂的屋顶正好齐平,被用作储藏室,里面的灰尘足有几寸厚,地上到处散放着古老信仰的遗迹。善良的鹿特丹市民们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弃绝了这种脆弱的信仰。曾几何时被古人视为生死攸关的事物,如今已经在这里沦为了废物和垃圾。勤劳的老师已经在这个雕像中间安了家,而永不疲倦的蜘蛛甚至在一尊圣像的双臂之间结了一张巨大的网。 再上一层之后,我们终于发现了光亮的来源。巨大的窗户只有粗重的铁条作为护栏,让可以自由出入的上百只鸽子把这里变成了它们温馨的家。大风肆意地透过铁栅栏吹了进来,带来一种神秘而动听的音乐。那本是来自我们脚下的城市的喧嚣,却被居高临下的距离洗涤得纯净而轻灵。车轮声、马蹄声、吊车和滑轮的噪音以及各种蒸汽机的嘶鸣,告诉我们有多少机器正在代替人类做着各种工作——所有这些声音都糅合在了一起,转化成一种温柔的呢喃,伴随着鸽子的咕咕低鸣,构成了一曲完美的合奏。 从这一层开始就不再有楼梯了,只剩下爬梯可用。在爬完第一段之后(老梯子太滑了,人们必须试探着走)迎接我们的是又一个更壮观的景色——属于整座城市的钟楼。我看见了时间的心脏,听见了它沉重的脉搏。一下、两下、三下……六十下后,紧接着传来咔嚓一声,所有齿轮仿佛都在这一刻停止了转动,又一分钟从永恒的时光长河中被分离出来,然后一切从头再来,循环往复。终于在带有警告意味的低鸣之后,一声巨响在我们的头顶爆开,向全城宣告中午时分的到来。 再上面一层,我们看到了无数的钟铃,有的小巧可爱,有的却体形可怖。其中最大的一只位于房间正中间,只有当发生火灾或者洪灾的时候才会响起。记得小时候,我在夜里一听到它的声音,就会吓得浑身僵硬。此刻静寂无声的它似乎在反思着鹿特丹人在过去六百年里的悲欢离合。环绕在大钟周围的是排列整齐的小钟,一个个看上去很像是老药房里的蓝色药罐。前来城里赶集的人们每周有两次,在伴着它们美妙声音的同时,互相交流彼此听闻的天下大事。就在这房间的一个角落里,还肃穆地伫立着另外一口孤独沉默的黑色大钟——丧钟。 再往上爬,我们又陷入黑暗当中,一步比一步更陡峭和危险。突然间,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我们已经到达了塔楼的最顶点。头顶的蓝天一览无余。俯瞰脚下的城市之外——小如蚁群一般的人流,正在为各自的生计而奔波,在火柴盒大小的城市之外,是一片片乡村的绿野。 这是我见过的最宽广的世界。 从那以后,只要一有机会,我就会爬到塔楼顶上享受一番。虽然途中的过程很劳累,但是体力上的有限付出却换来精神上的无限回报。 更何况,我很清楚自己将赢得怎样的奖励。我不但可以饱览大地和天空,而且可以从我的好朋友——塔楼看守那里听到许多有趣的故事。他就住在塔楼顶上的一间小屋里,专职看管城市的时钟,同时也是大小钟铃的指挥。他必须随时通报火情,但除此之外都很悠闲,可以抽着烟斗尽情享受沉思的乐趣。五十年前,他也曾上过学,但之后就再也没读过一本书,不过在塔楼之上坐看凡间的漫长岁月,已经足以教会他一切人生的智慧。 对于他来说,历史恍如昨日之事,仍历历在目。他会指着一处河湾对我说:“我的孩子,你看见那些树了吗?就是在那里,奥兰治亲王。挖开了河堤淹没了大片田地;为了拯救莱顿城,他必须这么做。”他还会给我讲老默兹河的故事,告诉我这条宽阔的河流是如何由便利的良港变成了航运的枢纽。德·鲁伊特和特隆普。的船队就是从这里最后一次出航的,他们为了争取公海的自由权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从那里还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座被村落包围的教堂。很多年前,这里曾经住着很多守护村民的圣徒。不远处就是代尔夫特的斜塔,沉默者威廉就是在那里被人暗杀,格劳秀斯。也是在这里学会了第一句拉丁文。再远一些的建筑就是豪达市的教堂,这里曾收容过一位伟大的智者,他一个人的影响力远超于多国的军队——他就是举世闻名的伊拉斯谟。 眼前的景色终止于银色的海平面上,而我自己的家就在塔楼脚下,位于那片拥挤的屋顶、烟囱、花园、学校,还有铁路中间的某一处角落。从塔楼上看下去,平日里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家园是另一番感觉。原本是混乱无章的街道和市集、工厂和作坊,这时却成了人类活力和理想的象征。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古老的遗迹就在城市周围守护着我们,这大大增添了我面对现实生活的勇气。 历史就像一座经验之塔,时光的建筑师把它建在了岁月的土地上。但想要登上这座古老的建筑去饱览四下的美景却并非易事,因为这里没有电梯,不过年轻人凭着强健有力的双脚,完全有可能攀上顶端。 现在,请让我把打开塔楼之门的钥匙送给你。 一旦过去了,你们就会理解我对那里的挚爱。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后记 从来如此 我越是思索我们生活中的问题,我越坚信我们应选择“讽刺和怜悯”作为我们的陪审团与法官,就像古代埃及人为其死者向女神伊西斯和奈芙蒂斯。祈求一样。 讽刺和怜悯是最好的顾问,前者以微笑让生活愉悦,后者用泪水使生活纯洁。 我所祈求的讽刺并非残忍的女神。她从不嘲笑爱与美;她温柔仁慈;她的微笑消除了我们的敌意。正是她教会了我们讥笑无赖与傻瓜,而如果没有她,也许我们会软弱到去鄙视和憎恨他们。 且让我引用伟大法国作家法朗士的这些睿智言辞,作为给你们的临别赠言。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1921年6月26日星期六 于纽约巴罗街8号 书评(媒体评论) “它看上去像是一本给孩子读的书,实际上是如此。插图把它装点得光彩夺目……这些插图最初给人潦草、漫不经心的印象,随后读者猛地悟出它们正是在阐明正文和强化历史学家的用意。……它已被译成许多种文字,……除了俄国之外,至少在别的地方它已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历史入门书。” ——[英]卡尔·范多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