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温暖的雪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吴聪先
出版社 海峡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温暖的雪》收录作者吴聪先的散文作品五十三篇,分五辑编排:梦萦雪域、故园屐痕、军旅情丝、旅途拾零、爱如莲开。吴聪先的作品虽是散文的笔触、随笔的风格,却富有说理的色彩、思想的力量。他善于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统一起来,借以比兴手法,将所思所感蕴含于具体物象之中,有真性情,有真禅悟,有真感怀,让人小中见大,平中见奇,渐入一种“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的佳境。

内容推荐

《温暖的雪》一书收入吴聪先先生的53篇散文随笔。通篇情真意切:从“故园屐痕”的乡情亲情,到“军旅情思”的军人情结;从“梦萦雪域”的他乡情思,到“旅途漫记”的邂逅情缘。字里行间情浸墨香,让读者漫步在情感的田园流连忘返。无论是从《弥漫花香的回忆》中为一位老妪去世而激起的情感涟漪,还是从《母亲的世界》中对母亲平凡琐事的深情追怀;无论是《在水一方》中追寻歌声对洛桑的祝福,还是《素洁的哈达》中对那些淳朴善良的藏民的讴歌,作者笔下流淌的涓涓暖流,都是亲情的倾诉、真爱的汇聚,让读者在亲情、友情的洗礼中追怀岁月、品味人生,升华人生之境。

目录

辑一 梦萦雪域

 西藏无处不飞歌

 梦里西藏

 雪莲花

 香甜的青稞酒

 素洁的哈达

 烈士碑

 杜鹃花:追你到高原

 牦牛

 心灵的跪拜

 核桃树的轮回

 温暖的雪

 温润的雨

 雪中小镇

 在水一方

辑二 故园屐痕

 弥漫花香的回忆

 惜爱每一粒饭

 母亲的世界

 好人

 家乡的小木桥

 何日流水清如昨

 回味鞭炮

 与树相守

 陌生与熟悉

辑三 军旅情丝

 泉水叮咚响

 军营畔的母亲河

 月亮的胸襟

 律动人心的启示

 脊背

 翠竹

 流行音乐的回味

 机舱内的菊香

 慈母责子爱为先

辑四 旅途拾零

 古城咏叹

 平遥不遥远

 秋雨

 壶口的性格

 胶河旁的泥土味

 一朵浪花的美丽

辑五 爱如莲开

 开启一扇扇门窗

 每份善意都值得尊重

 善举的力量

 飞雀的执拗

 奢华的鼓噪

 童心的纯粹

 平静中坚守

 质朴的惜粮情怀

 寸土知厚

 知识与文明

 公交车与“冷漠症”

 嗅觉

 品人

 柿美在红

 扶贫助弱的感悟

后记

试读章节

梦里西藏

好的歌曲能撩拨人的心弦,让人们在音乐声中释放感情,抵达梦中天堂。前几天在中央台听到《梦里水乡》这首歌曲,歌词描绘的如梦如幻的场景,一下子将我的思绪拉回阔别多年的雪域高原。

孩童时曾从才旦卓玛《北京的金山上》的演唱中感受到藏民族的质朴、热情。观看过电影《农奴》后,我明白了旧制度的残忍。懂事后,方知西藏雪山的雄伟壮丽,藏传佛教的博大精深。我想象中的西藏的样子,是飞鸟难以飞越的珠穆朗玛峰,波涛汹涌的雅鲁藏布江,多彩多姿的民族服饰,当然还有寒冷稀薄的空气。

踏上这片土地,扑面而来的空气是清新的,虽含氧量只占内陆的六七成或更低。筛除尘埃的大气,润肺清脾,涤荡着人体内的“污泥浊水”,也净化着人类的心灵。白云冉冉,从人的头顶嬉笑掠过,似乎唾手可得。蜿蜒曲折的山路时而花团锦簇,时而雪花层叠,仿佛行进于时空隧道,瞬间享受到一年四季更替的美妙。

由于经纬度不同,当内地已是夜晚,西藏还得要三四个小时方天黑。西藏的夜幕徐徐降临,十分缓慢。在藏东南生活的日子里,我与同寝室的老乡,喜欢傍晚坐在山坡上,静静观赏落日。它在漫漫归途中仍不失优雅,气质华贵,步履从容。泼洒的金辉,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薄如蝉翼的金纱,万物在金辉中闪耀着华丽的色彩。“新月已升飞鸟外,落霞更在斜阳西”;万壑回荡着鸟鸣声,数峰含着霞光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看风景的人无语凝望,倩魂销尽。远处,低坳的水塘边,牦牛懒散地嚼着嫩草,怡然自得,浑然不觉夜色临近。或许它们将一夜未眠,只为等待第一缕朝霞的沐浴,品尝第一口挂满晨露的鲜草。雪域黄昏,只是太阳暂时告别天空的舞台,经过一段黎明前的黑暗,第二天太阳照样升起,驱散寒冷,暖回大地。而这不正映照着藏族人民的经历吗?由世代艰辛,到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终于时来运转,苦尽甘来。

雅江与尼洋河交汇处的河面宽阔,秋冬随着水流的萎缩,凸现出形状迥异的小绿洲,狭长的,扁平的,弧圆的,引“无数飞鸟竞折腰”。水獭不时探出头,饱赏水道的风光;本来栖息于岸边草丛中的野鸭,此时会拖儿带女移师入驻。

在南岸摆渡点,一位叫索朗次仁的藏族老阿爸,撑着能容纳五六人的小木船穿梭于两岸。他以船为家,接人渡河,不收费用。若遇到风大天黑,为保障安全,他还给上学的孩子管饭腾床。我们夸其境界高,他说:“啥为境界我不懂,我只是觉得人在世能吃饱穿暖就可以,不必追求万贯钱财,还是多做些方便他人、对人有利的事,这是宗喀巴大师说的。”

近日读到一篇文章,描述的是一位西藏籍的导游带团游览北京,他总是不厌其烦,尽量让大家吃得开心,住得舒坦。北京当地导游不理解,觉得这样会少挣许多钱。他说:“我们不过就少挣点钱,但是钱是挣不完的,够用就可以了。挣很多钱,但是让别人不高兴,那会有报应的。”当你认识西藏后,就会知道,这是雪域人真切的言行。

逢到大雪纷飞的日子,渡河的人少了,艄公会到镇上购置生活物品。他右手不停地摇着转经筒,左手拎着东西,后面跟着一条灰白色的犬,一前一后印下串串足迹,一直延伸上百米,就像一幅隽永的山水画。我问一位来西藏工作的姓任的内地干部,摆渡老人在晃动手中转经筒时嘴里念叨什么。他说:“在念西藏的六字真言“吨嘛呢叭咪畔’,翻译成汉语,大概的意思是,希望天下苍生不再受苦。”憨厚的老人以慈悲的心肠,孜孜不倦地为他人服务,身影孤独但内心充实,在穿梭摆渡中,传递着人间的脉脉温情。

环境能影响和塑造一个人的习性和品行。就像有的人随地吐痰,不以为意,可一到国外就望“境”却步。在和这位任姓干部聊天时,他告诉我,20世纪70年代初西藏的条件更差,来自四川的他刚踏上这块土地时,因气候、交通、饮食、风俗等因素,西藏的神秘感、崇高的理想骤然烟消云散,真想不辞而别。可一旦融入其中,就体悟到雪域大地的纯朴、山水的灵性、人们的虔诚,对它越来越爱进而难以割舍。他在西藏读懂了人生的意义与立足点,觉得人的生存离不开物质的基础,但若一味地追寻财富的累积,淡化或割裂精神的东西,钱物也难以维持长远幸福。雪域高原边境乡村宁静而寂寞,在此生活了二十多年,他的心境却越来越开阔平静。

每个人大概都在梦里憧憬过一个美丽而遥远的地方吧,譬如江南水乡,譬如蒙古草原,譬如丽江古城,譬如川南小镇,我的“梦里水乡”就是雪域高原,那个身虽相离,却令我魂牵梦萦相思无尽的地方。它的洁净、温情传递着无限的正能量,一直感动、鼓舞着我的生命。

2013年10月18日

P7-10

序言

为人作序,其实是件很尴尬的事。若是熟人、朋友,难免“爱屋及乌”,恐有拔高溢美之嫌;若是不熟悉不了解乃至不认识的人,则很难从为人与为文的联系中准确把握,难免有“不及”与“遗珠”之憾。我与本书的作者吴聪先先生当属后一种情形。在我读完本书收录的53篇作品并为之作序时,还不曾与作者谋面。不过,我并没有钱钟书先生所描绘的某一种人的心态,吃了鸡蛋感觉好,便急切地想见一见这只生蛋的母鸡。我想,至于何时与作者见面不必刻意,有缘总会见面的,那就还是先从这“蛋”的味道说起吧!

一直到此刻,我对作者的了解还仅限于我俩共同的朋友杨振辉先生粗略的介绍。在谈到对作者的印象时,振辉用了“勤学善思”、“待人至诚”、“富有爱心”、“处事低调”等字眼。这些字眼所蕴含的人生品质皆是时下的稀缺资源,如果它在一个人身上同时体现出来,那是足以令人肃然起敬的。有道是,为文即为人,文品即人品。从作者的作品中,大致也能体味到上述评价的精当。

无论何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情”都是文眼、文魂。魂飞魄就散,情枯文苍白。离开了“情”,写入叙事将失去生动的美感,作品便成了索然无味的空壳。收入本书的53篇散文随笔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主因则是贯注通篇的情真意切:从“梦萦雪域”的他乡情思,到“故园屐痕”的乡情亲情;从“军旅情丝”的军人情结,到“旅途拾零”的邂逅情缘。字里行间情浸墨香,让读者漫步在情感的田园流连忘返。无论是从《弥漫花香的回忆》中为一位老妪去世而激起的情感涟漪,还是从《母亲的世界》中对母亲平凡琐事的深情追怀;无论是《在水一方》中追寻歌声对洛桑的祝福,还是《素洁的哈达》中对那些淳朴善良的藏民的讴歌,作者笔下流淌的涓涓暖流,都是亲情的倾诉、真爱的汇聚,让读者在亲情、友情的洗礼中追怀岁月、品味人生,升华人生之境。

我和作者一样,都曾是一名共和国军人。由是。我更欣赏辑三“军旅情丝”中所流露的对军旅生涯的眷恋、对战友情深的珍惜。《泉水叮咚响》曾是我们共同喜爱的歌曲,军人靠“跳过山岗,走过草原”的泉水寄寓对故乡的思念;《军营畔的母亲河》曾是我们共同的牵挂,军人视他乡为故乡,珍爱驻地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月亮的胸襟》曾是我们共同的情怀,军人享受月光的抚慰,景仰月亮的圣洁,把无尽的乡思寄托给边关的明月;《脊背》曾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和平时期的军人,走在人群中也许并不招眼,但正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军人的脊背,扛起了共和国的大梁,挺起了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读这样的文字,不仅勾起我这个从戎38年老兵年轻的回忆,引发出珍藏心灵深处的军旅情结,而且更感受到曾经作为一名军人的荣耀,让书中所抒发的情感拨动着心弦,鸣奏出“人生最美是军旅”的动人乐章。  “梦萦雪域”是该书的第一乐章,所选入书中的14篇作品让人“管中窥豹”,从中观与微观的视野去领略和感受雪域高原的纯粹和圣洁。写到雪域高原的大美,作者仅取春天的一景:“天空湛蓝,云彩恬淡,举头似乎能一眼看透;大地满是春色,花枝乱颤,侧耳似乎能听到花语。”写到雪域高原的圣洁,作者仅摄圣山一角:“在车行驶过程中,我看到经过的每座山的山顶上,都锥立着高高的白塔,飘扬着经幡,舞动着哈达,一片肃穆安详。”写到雪域高原人的纯粹,作者仅举几例:七旬藏族老阿妈的留饭,不但不收钱物,还真诚感谢受恩者的陪伴;朝拜“神山”的人们,面对漫天飞雪,不仅没有怯懦和退缩,而且一脸虔诚地任风雪把自己裹成一个雪球,在一跪一拜中,去贴近自然,感受神灵,也纯洁着自己的心灵……西藏山水的大美,融入其中感受到的大爱,乃天地之圣物、上帝之杰作,身临其境就是人间大福,难得作者用圣洁的心去感受它,用手中的笔去记录它,就更显得弥足珍贵、超凡脱俗了。

聪先的作品虽是散文的笔触、随笔的风格,却富有说理的色彩、思想的力量,这与他的人生经历和善学勤思不无关系。他善于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统一起来,借以比兴手法,将所思所感蕴含于具体物象之中,有真性情,有真禅悟,有真感怀,让人小中见大,平中见奇,渐入一种“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的佳境。如他引用歌词对“好人”的定义:“做人厚道,对起良心,讲的是理,求的是真,好口碑胜过了金和银,胸有大爱,助人为乐,暖了冬和春。”又如,他对“桥”的感悟:“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桥——一座感情的桥梁。有了心中的桥,就能与有缘的人相遇、相识、相知乃至相爱……”再如,他品酒的心得:“只要我们从容平和、持之以恒,感念蓝天白云,亲近大地山川,怀揣善念,合乎天道,定会酿制出一杯杯生活的‘青稞酒’。”还有,他对牦牛的讴歌:“它身板宽厚,脚步稳健,吃苦耐劳,不惧严寒,常常在骆驼、马匹倒下之时,依然坚守着、前行着。”这些从物象本身揭示出的事理,非有爱者无从感悟,非有识者不能发现,非有才者无法凝练成文字。

写了这么多的文字,是不是将作者的风采及作品的风格讲清楚了,笔者似乎没有把握,还得靠诸位书友用自己的眼光去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获益无疑将更多、更生动。但愿这本记录人生心灵轨迹的作品,连同作者那颗炽热的心一起,润泽芸芸众生,流淌余馨不尽。

向贤彪

2015年2月13日

于福州梅峰白龙山花园

后记

胸无文章心染尘,室有笔砚墨生香。

本书的诞生,是我与书结缘时就种下的果。

我对书籍的兴趣,始于孩童时对连环画的痴迷。那时候,一本连环画在手,翻来覆去,倒腾多遍,仍旧看得津津有味,哪怕上课,也要乘老师不备翻上几页。后来,字认得多了,听说《水浒》来劲、《三国演义》过瘾,也囫囵吞枣地读,算是凑个热闹。

真正对阅读产生兴趣,是在20世纪80年代走上工作岗位时。当时,琳琅满目的书刊潮水般涌溢街巷弄堂,好似甘露浇洒干涸的土地,慰藉荒凉的人心。

书是历史的足迹,人文的诠释,哲理的闪耀,思想的翱翔。穿梭于“方块”间,我常常与先哲精神交融。书里书外,先哲与我这两个深夜未眠人,穿越千年的历史,在同一座楼台上相逢,一见如故,煮酒论史,把盏言欢。渐渐,丝竹喑哑,万籁俱静,恍然一梦间,先哲不知所终,独留我冥然兀坐。窗外,清风徐来,平湖生波,月移花影动,枝叶婆娑有声,是风动?物动?还是心动?万化变幻莫测,唯有心不乱,才能看清这个世界。书籍带给我的启示和思考,如同高山上流淌下来的一淙清冽冰泉,洗涤我被红尘浸染的灵魂,使我心思纯澈,目光明朗。

遐思过后,一些被时光掩埋的记忆浮出脑海,一些念头挥之不去,使我常常有提笔创作的冲动。我想,古人大概也是在有许多话想说的时候,才披衣坐起,点一盏小小灯火,展纸磨墨,把所思所想付诸纸上的吧。如今,我骤然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回眸一路上经历的人和事,不禁感慨万千:时间好像漂浮在海上的雾,遮盖了我业已久远的童年,只是耳边还回响着长辈的絮语。然而,若非当年那些“土不拉几”的唠叨,少年幼稚的心灵就难有坚强的基点支撑未来的远行。而后经过大海的风雨颠簸、雪域高原三载的艰苦生活和县区工作的磨练,铸就了如今内心的强大、坦然和淡泊。西藏,始终是我最深刻的记忆:那里的雪,给我温暖;那里的山,教我谦卑;那里的酒,让我痴醉;那里的人,令我钦佩……我花了很多笔墨写我记忆中的西藏,那或许是我的梦想之根——愿这个世界的每一个地方都如她,自然洁净、充满温情。我对善的思考和渴望也是源于这些记忆,长辈的朴实,战友的热心,藏民的淳朴,都在教给我一个道理:“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无论社会怎么发展,多么多元嬗变,善都是为人处世的应有原则。

感恩之心,如影随形。生命中的许多人,今天我已无法当面表示感谢,只有用这一些来自心底的文字,来报答你们曾给予我的关心和帮助。你们是我写作的灵感与源泉。而对于本书的出版,我的好友省委福建通讯杂志社副总编杨振辉先生,不辞劳苦给予鼓励和帮助。再一个是同学吴兰珍女士,听说我出书,主动解囊相助,说这也是做善事的一种形式。同时,要感谢著名书法家柯云瀚先生(中国书协理事、国展评委)题写书名。感谢他们,在我的书外书写着善的内涵。

还记得四年前,当我尝试着写下第一篇散文时,如湖心投石,激起了内心深处的波澜。于是,一发不可收,工作之余,周末时光,我埋首于书屋,陆陆续续写下五十多篇文章。终于,今夜,我蘸满浓情深意,就要结束这篇后记。此时,夜阑寒气入轩窗,清风满袖微凉,煮一壶山泉水,冲一杯新茗,茶气氤氲,历历往事和无限希冀都融于这淡绿的芳香中。

吴聪先

2015年1月16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3:0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