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国学大师,文化巨匠,首位用英文写作的中国作家。他亦“孔”亦“耶”,行走于中、欧、美之间,融贯中西,骨子里却是一位传统的中国文人。就如他本人为自己作的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正是其思想、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生涯的真实写照。
陆陆所编《第一流的幽默家(林语堂)/中国名人传》文字优美,通过大量的生活细节,还原林语堂作为一代大师的非凡历程。他的作品于幽默、讽刺中饱含哲理与智慧,在今天读来,仍然让人心灵震撼。通过这本书,让我们拨开层层云雾,了解林语堂的个人、生活、成就以及当时的中国文坛。
陆陆所编《第一流的幽默家(林语堂)/中国名人传》从多个方面叙写了林语堂的一生,他的为人为学、他的情感生活、他的社会交往、他的幽默人生等等方面,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林语堂。有人称他为“幽默大师”,有人称他为“文章大家”“杰出的小说家与文化学者”、中西文化交流的最佳使者,被美国文化界评为“20世界智慧人物之一”。
一、耶风东被的闽南
1895年10月10日(清光绪廿一年夏历八月廿三日),林语堂出生在福建平和县坂仔村的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小名和乐,又名玉堂,是家中第五个孩子。
祖辈与父辈
林语堂祖籍福建漳州。他的祖父是漳州北郊五里沙村农民,1864年太平军进入漳州时,随军当挑夫而不知去向。为了抚养子女,林语堂的祖母不得不改嫁,但他的父亲及叔伯都没有改姓,仍旧姓林。那时,基督教已经传人漳州,林语堂的祖母就是基督教徒。林语堂的父亲林至诚也跟着信基督教。林至诚9岁时失去父亲,年轻时靠出卖劳力、做小商贩为生。据林语堂回忆,父亲是自力更生的人,曾在街上卖柴,也曾卖糖给囚犯,收入颇高,还经常将五里沙的竹子卖到漳州。由于两地相距甚远,长期的肩挑担压,林至诚肩膀上有一道凹痕,一直都没有消失。就是这个疤痕,使林至诚深谙体力劳动的滋味。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基督教美公会所属的归正长老会在闽南各地成立堂会传教。继漳州之后,平和县也设立了堂会。1874年平和县坂仔乡的堂会建立。1880年,年仅25岁的林至诚被教会派往坂仔乡任“启蒙伴读兼传福音”,兼任乡村教师与牧师之职。后来,林至诚曾先后到厦门、同安等地传道,但是他还是把家落在了坂仔。1889年,林至诚回到坂仔担任堂会会长。六年后,林至诚40岁时,林语堂在坂仔出生。可以说,五里沙和坂仔都是林语堂的故乡。但林语堂的文章里所称的“家乡”和“故乡”仅仅是指平和县坂仔村,而不提五里沙。
平和县坂仔村
平和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这里曾涌现出一大批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例如,明朝的詹师富、赖继瑾,清朝的林爽文和民国初年的林祖密等,都是劫富济贫的英雄豪杰。平和县地处博平岭山脉南段,境内崇山峻岭,层峦叠嶂,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无数座,500米以上的山岭就更多了。双尖山蜿蜒绵贯,把平和县分为西北和东南两大块。在纵横交错的山脉下,河网星罗棋布。平和县有大小山川河流130多条,呈现出放射状的水系特征。被林语堂称为故乡的坂仔,位于西溪河谷,是群山环抱中的一块肥沃的盆地。气候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常年平均气温20~C左右,冬暖夏凉。粮食作物一年可种三季,又盛产多种水果和花卉,如香蕉、荔枝、龙眼、菠萝、芦柑、柚子、芒果、梨、柿等,最驰名的花卉有水仙和剑兰。
在风景秀丽的坂仔,林语堂度过了一个幸福而快乐的童年,林语堂晚年回忆说,幼时对他影响最大的有三个方面,第一就是坂仔的山水。他认为:“一个人在儿童时代所生活的环境,将会对他的一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坂仔,儿时的林语堂常常到小溪边观赏变幻莫测的白云,仰视在高空盘旋的老鹰。有时,他攀上高山眺望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俯瞰山下的村庄,看见人们像蚂蚁一样在山脚下那方寸之地上移动,他深感自己的渺小和大自然的雄伟。
P10-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