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寿淼编著的《醒狮风云录》以记实的手法、生动的笔调,独特的角度,展现了20世纪上半叶那段波澜壮阔的民族革命斗争的历史,展现了国共两党一批革命志士在中山先生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探求救国之道、实现强国之梦中所折射的不屈不饶、前赴后继的民族精神,以及在主义和信仰的较量中此消彼长的力量演变过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醒狮风云录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冯寿淼编著的《醒狮风云录》以记实的手法、生动的笔调,独特的角度,展现了20世纪上半叶那段波澜壮阔的民族革命斗争的历史,展现了国共两党一批革命志士在中山先生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探求救国之道、实现强国之梦中所折射的不屈不饶、前赴后继的民族精神,以及在主义和信仰的较量中此消彼长的力量演变过程。 内容推荐 冯寿淼编著的《醒狮风云录》以纪实文学的手法,全景式地展现了20世纪上半叶一大批仁人志士在民族危亡关头为救亡图强所进行的不懈探索和浴血奋斗的历史画卷,再现了当年国共两党团结抗日、一致对外、共赴国难、气壮山河的情景,揭示了两党的先锋人物不同的政治信仰、理论基础、方针路线、军事谋略、依靠力量以及由此带来的力量消长和不同结果。全书人物众多、矛盾冲突激烈、战争场面恢弘,文字生动、扣人心弦。阅读此书,我们将随着作者散文诗般的描述,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中的各个风云人物,窥见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走向强盛的历史转折。此书让人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历史、在轻松的阅读中获得精神的享受和成败的启迪。 目录 横空出世 一、二十八画生 二、先行者 三、大潮起兮 四、湘江击水人 五、南陈北李 六、蛰居上海的孙中山 七、悄然进行的大事变 八、“永丰舰”护驾 九、创办黄埔军校 十、张国焘的殊荣与堕落 十一、毛泽东在异党高层 十二、北上之哀与东征之胜 十三、韬晦之计 十四、“廖案”给蒋介石提供机会 十五、蒋介石发起第二次东征 十六、“三雄”归流 十七、见解独到的“农运大王” 十八、“中山舰事件” 十九、北伐终于发动 二十、军阀不经打 二十一、东南战事 二十二、五原誓师 二十三、五省联军的覆灭 二十四、迁都之争 二十五、山雨欲来 二十六、南京政府挂牌 二十七、宁汉合流 二十八、不能再退的奋起 雄关如铁 二十九、“上山去”的远见 三十、桂系逼宫 三十一、蒋介石高调复出 三十二、蒋介石重掌北伐之后 三十三、东北易帜 三十四、工农革命军落脚井冈山 三十五、起义火种的保存者 三十六、朱、毛会师之路 三十七、红火的山麓 三十八、成败之道 三十九、开辟的履痕 四十、蒋桂之战 四十一、蒋、冯反目 四十二、各个击破 四十三、不曾料想的苦果 四十四、日本抢占东北之后 四十五、山上的争论 四十六、李立三的热昏计划 四十七、富田的教训 四十八、棋高一筹 四十九、“主席”的称号 五十、蒋介石抱定“攘外先安内” 五十一、长城抗战烽火 五十二、胜负皆在人 五十三、毛泽东逆境中的求索 五十四、究向何方 五十五、与张国焘的分歧 五十六、奠定西北 危亡关头 五十七、十字路口的蒋介石政府 五十八、“双十二”之变 五十九、无法逃避 六十、国联靠不住 六十一、南京沦陷 六十二、从徐州到武汉 六十三、延安对抗战的深度指导 六十四、“下凡”与叛逃 六十五、莫斯科的选择 六十六、汪精卫当了汉奸 六十七、国共摩擦事端再起 六十八、同室操戈的一幕 六十九、长沙成为焚烧日军的“天炉” 七十、“百团大战”打出八路军威名 七十一、应以大国之礼待之 七十二、远征军的胜与败 七十三、断供后的延安 七十四、蒋介石的无奈与收获 七十五、夫人外交 七十六、鄂西这一仗 七十七、开罗的荣耀 七十八、重围中的修炼 七十九、倒孔风潮 八十、周恩来回延安 八十一、困兽之斗 八十二、赫尔利访问延安 八十三、芷江为日寇画句号 八十四、国共分别召开的两个大会 国共争锋 八十五、山城四十三日 八十六、纸上的协定 八十七、国民党陪都政协会议 八十八、东北成为国共注目的焦点 八十九、在宣布停战的日子里 九十、内战序幕 九十一、苏中报捷 九十二、陇海奏凯 九十三、放弃延安 九十四、三败胡宗南 九十五、东线西线频报捷 九十六、战略挺进 九十七、工委的使命 九十八、东北攻势 九十九、历史在这里分野 一百、城南庄记忆 一百零一、动摇根基之战 一百零二、决战从辽沈开始 一百零三、吃了一锅夹生饭 一百零四、兵临城下的谈判 一百零五、“王朝”将覆 一百零六、不搞南北朝 一百零七、砥定东南 一百零八、千里追歼 一百零九、解放军进军大西北 一百一十、盛典时刻 一百一十一、西南大迂回 一百一十二、新格局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二)支持陈独秀 1922年3月,张国焘回到上海时,恰逢陈独秀与马林为国共合作发生严重的意见分歧。 原来,马林向陈独秀提出了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实现两党党内合作的建议,称这是他在桂林与孙中山会谈时,孙中山唯一能接受的合作方式。 陈独秀则坚决反对:“共产党与国民党阶级基础不同,怎么合作?” 张国焘刚从莫斯科回来,知道国共合作是列宁的主张,他曾当着列宁的面,表示拥护这个政策,但他反对马林提出的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这种合作方式。他支持了陈独秀。 1922年7月下旬,中共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除较完整地提出政治纲领外,还通过了关于民主联合战线的决议,对国民党转为联合的态度,但主张采取党外合作方式。 大会选举陈独秀、蔡和森、张国焘、高君宇为中央执委,陈独秀为委员长。 但中共“二大”闭幕不久,马林从莫斯科带回了共产国际给中央的信,要中共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并授马林以全权。 根据马林提议,中共中央于8月下旬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专门讨论如何贯彻共产国际意见。陈独秀、李大钊、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以及马林和他的俄文翻译张太雷参加会议。 马林做主题报告,他解释说:“国民党是中国各阶层革命分子的联盟,中共加入既可以促进国民党革命化,又可以影响国民党所领导的各阶层群众,壮大自己的力量,从狭隘的工运中走出来。”马林的这个解释可以说既明白又充分。 但张国焘则反驳说:“国民党是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共加入进去,无异于与资产阶级相混合,丧失独立性!” 他提出一个党外合作方案,即:组织一个联合战线的委员会,推荐孙中山为主席;其中让国民党委员的人数比中共的人数多1倍左右。 对张国焘敢否定自己的意见,马林很生气,他说:“中共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按组织原则就应接受上级指示!” 张国焘说,马林假传圣旨,列宁当面跟他说过国共两党可以合作的事,但并没有说要用党内合作的形式。结果,引来与会者一致的质问:究竟是共产国际的指示,还是你马林自己的意思? 陈独秀、蔡和森、高君宇都不赞同党内合作,认为两党阶级基础不同,目标各异;国民党外联美国、内联张作霖、段祺瑞,与中共反帝反军阀的政策大相径庭;国民党无明确党纲,一般民众把国民党看作是争权夺利的政党,加入进去影响声誉,等等,理由也很充分。 后来,争论的焦点集中到进行党内合作能否保持中共独立性上。 这时,一直在沉思的李大钊发问道:“中共加入国民党就一定会丧失独立性吗?”大家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李大钊接着又讲:“参加国民党,如果去做客,无疑是被动地跟着人家转,但如果主动地去做主人呢?”这又把大家给问住了,争论双方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李大钊以教授的风格,层层递进:“据我观察,国民党组织非常松懈,就像一个宽敞的房子,由于经营不善而门庭冷落。只要我们抱着当主人的态度进这所房子,遇事坚持自己的组织原则,就不会丧失独立性。与其局限于工运一域,不如驰骋于统一战线去施展拳脚!”这一席话让与会者豁然开朗。 于是,陈独秀提出有条件加入:“即只有在孙先生取消打手模、宣誓服从他个人人党等仪式,根据民主原则改组国民党之后,我党党员才能加入进去。” 马林高兴地说:“你的意见是对的,我们加入国民党,要取消它繁琐的入党仪式。” (三)与马林的分歧 在西湖会议上,陈独秀与李大钊就中共加入国民党问题取得了一致意见,认为当前的中心任务是国民革命,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有利于推动国民革命走向胜利! 但张国焘仍然想不通。他当时正主持劳动书记部的工作,他把这一问题拿到劳动书记部讨论。担任马林翻译的张太雷认为,国共合作问题尚在秘密商谈当中,在基层公开讨论是不妥当的。 马林据此提出,张国焘搞“小组织活动”,在党内搞小集团,反对陈独秀。 张国焘对此十分愤怒,认为“这是打击不同意见的政客手腕。” 蔡和森、高君宇也认为这是马林无中生有,陈独秀、李大钊也不同意就此来做出决议。 1923年1月下旬,共产国际就中共与国民党关系问题做出一个决议,提出“在目前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党员留在国民党内是适宜的。但是不能以取消中共独特的政治面貌为代价。” 这样,中共又决定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来讨论共产国际决议。马林在会前找张国焘做工作,试图解释共产国际决议的基本精神。 张国焘认为,原来自己保存独立性的意见是符合共产国际精神的。于是冲着马林说:“真理在你一边还是在共产国际一边?” 马林则说:“我的解释反映了国际的原意,你准备违反这个训令吗?” 两人不欢而散。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出席者40人。这也是“南陈北李”共同参加的唯一一次代表大会。主要是对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做出决议。 会上,张国焘仍持不同意见。瞿秋白劝他放弃自己的观点,张说:“也许我是错的,但我宁左一点,因左比右容易改正。” 经过激烈争论,大会接受共产国际的决议,实行国共合作。张国焘受孤立。在选举新一届中央委员时,张国焘落选了,40票中,他只得了6票。 大会选举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谭平山、王荷波、毛泽东、朱少连、项英、罗章龙9人为中央委员,陈独秀为委员长。 1924年1月,经李大钊推荐,国民党北平市党部选举张国焘为北平代表,出席国民党“一大”。 但张国焘仍反对中共党员担任国民党的高级职务。在国民党“一大”期间,他曾与苏联驻广州政府代表也发生意见冲突。 P43-45 序言 20世纪上半叶,也许是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最令人不能忘记的一页:国家积贫积弱,人民在苦难中挣扎,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蹂躏着神州大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被人谓为“沉睡狮子”的古老中华,在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强烈呼唤中开始觉醒。因而风云际会、英雄辈出、凤凰涅槃,成为民族奋起图强的历史拐点。 大约从读中学时开始,我就深深被这段历史所吸引,在我看来,这是一段真正的英雄史诗。 所以,后来走向社会,投身军旅,无论在哪个岗位,我对这段历史的兴趣从没有消减过,而且随着阅读的深入,变得愈加强烈。 我从阅读中走过这段历史,随手记下一些自己感到有价值的片段。 我不断地叩问,历史的发展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为什么有些人能成为领袖,而有些人被淘汰出局?国民党为什么会败,共产党为什么能胜? 叩问的结果,就产生了将所记的历史碎片链接起来,从中找出一条贯-穿其中的脉络的愿望。 但史海茫茫,该从何处入手? 这时候,我读到了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一本由美国时代生活出版公司编、21世纪杂志社译的书——《人类1000年》。这本书将1000年来对人类生活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按照发现者、探索者、发明者、领导者、创造者、思想者6个类型进行推选,并按得票多少进行排列,选出了100位人物。毛泽东作为领导者,被排在第28位,而被世界无产者公认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列宁则作为思想者和领导者,分别被排在第18位和第29位。 这使我感到震惊,中国共产党的领袖被敌视共产主义的美国人这样看重,足见毛泽东的影响力多么巨大! 这也给我带来了“灵感”。我联想到中共“一大”时,时年28岁的毛泽东,恰好是15位与会者的平均年龄;在其后的发展中,这位从湖南韶山冲走出来的年轻人成了中国共产党的领袖;而更加不同寻常的是,这个起初才几十人的小党,经过28年难以言状的艰难历程,取代了貌似强大的国民党,成为执政党,建立了新中国。 在这28年的奋斗历程中,毛泽东还写了28首诗词。 于是,我找到了进入错综复杂的历史之门的一个楔子,就从“二十八”这个数字入手。 从“二十八画生”开始,按4个历史时期,每个时期分28章,再到28年后建立新中国作结。 真可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了。 当我做完112章笔记的时候,历史的碎片也就成了完整的历史板块,其中的脉络也就清晰可见。 它告诉我们的结论只有两个字:民心。 民心决定成败,得民心者得天下。 是时势造英雄,而英雄只能顺应时势。 一些领袖人物取得成功,是因为他懂得民心;一些领袖人物被淘汰出局,是因为他丧失民心。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失了民心,任你再怎么挽救,也是枉然。 民如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是亘古不变的定律。 从中我也感到,历史是极其丰富多彩的,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波澜壮阔,动人心魄;历史又是极单纯极简单的,它只是沿着自己的道路前行,浩浩荡荡,难以阻挡!而留下来的只是一条小小的轨迹。 我完成了自己的一个心愿,我感到了轻松。 19世纪初,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军事家兼政治家拿破仑曾经预言:中国是一只睡眠中的狮子,“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 今天,当古老的中华民族以自己的强盛和繁荣令世界瞩目的时候,我们这些享受着富强成果的后辈们,又怎能忘记那段浴火重生的多难岁月,以及为“醒狮”而不惜牺牲、上下求索的先辈和先烈们呢? 让我们共同品读那虽然已经逝去但又不可忘记的英雄时代和史诗般的故事吧! 作者 2013年12月于北京 后记 由于开头所说的“心愿”的驱使,当我2010年2月从岗位上退下来之后,即开始了一段集中阅读和追寻史迹的旅程。 凡与这段历史密切相关的人物史料,都成为我涉猎的范围;凡在这段历史过程中发生过重要事件的遗址和纪念馆,也成了我到访的地方。 在整整1年多的时间里,我一边“行”,一边“读”,遍访了许多革命纪念地,以及正面抗日的主战场,寻找遗迹,凭吊英灵,并随手记下我认为有价值的史实和感受。到了2012年10月,我已经记下了几十本百余万字的笔记。然后我又用了整整1年的时间,闭门谢客,对这些笔记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并冠名为《醒狮风云录》。 在书稿送审期间,正值习近平主席出访法国,他发表的关于“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的讲话,令我备受鼓舞。 在书稿付梓的时候,我要特别感谢总参首长和陆航部领导对我这种“退休生活”的热情鼓励,当他们得知我的“发挥余热”的打算时,当即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 同时,我也特别感谢我的家人和亲朋好友。他们是我书稿的第一读者,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他们的鼓励和建议是我能够坚持下来完成书稿的动力源泉。 与现代传媒的“新闻链接”比较,我做的是“旧闻链接”。我只是把中国这一历史进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尤其是十分重要作用的人和事,按时序进行了记录,使散落各处的历史碎片能够回复到一个历史平台,成为脉络清晰的发展线索,从而给人一种历史的昭示。 当然,由于受史料及自己学识能力所限,其中难免有不妥之处。对此,敬请专家、学者和读者朋友能够给予批评指正,我将不胜感激。 最后,我还要感谢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部黄如军部长,他亲自组织审定了书稿,并提出了中肯和宝贵的修改意见;感谢人民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对出版此书所给予的热情支持。在书稿校核过程中,陆航政治部、陆航学院政教室、电子工程学院政教室、陆航研究所以及陆航部文印室同志付出了许多辛劳,在此一并感谢。 作者 2015年8月3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