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兆仓著的《地方廉政改革的制度分析——以A省公车改革1993-2012为例》选取了1993年至2012年间南方A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扩散和推广过程来进行个案研究,辅助以量化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的策略,来观察发生在中国最重要的组织力量——多层级的官僚机构中的制度化过程。公车改革的个案研究显示出,官僚机构的浅层制度化(改革扩散)与深层制度化(话语建构)发生在两种分裂式的空间当中。前者意味着在多层级的官僚机构内部进行层级跃迁或水平推广,后者则出现在超越官僚机构以外的更广泛和富有冲突性的问题场域当中。在研究案例中,全国范围内的“无规制的转化”行动导致问题场域中改革方案合法性的降低,反过来制约改革方案的持续扩散并为新的改革实践提供了机会。制度化空间的分裂伴随着话语要素和实践要素的相继分裂,这种负面反馈机制导致了一种持续反复的“分裂式制度化”过程,使得“高频创新—低度制度化”成为彼此联合出现的现象。公车改革这样的廉政制度建设难以成功的更深层次的根源在于:转型社会中官僚制、商品市场和公众社会等核心制度逻辑之间动态性地彼此渗透、矛盾和冲突。
陈兆仓著的《地方廉政改革的制度分析——以A省公车改革1993-2012为例》以中国南方A省1993年至2012年间公车改革的实践历程作为案例,详尽展示了货币化公车改革模式在A省的发展扩散中所经历的复杂制度化过程。基于组织制度主义理论的分析框架,作者将”制度化”看作既是一种物质的、实践的行动过程,也是一种符号的、社会建构的认知过程,发展出一个“双层制度化模型”来解释这一历经二十年的地方改革行动。作者认为,浅层制度化与深层制度化发生在两种分裂式空间中,继而出现一种断续反复的“分裂式制度化“过程,使得“高频创新一低度制度化”经常成为相互联合出现的制度现象。而公车改革这样的地方廉政改革难以成功的更深层根源在于:转型社会中官僚制、商品市场和公众社会等核心制度逻辑之间存在动态性地彼此渗透、矛盾和冲突,而廉政导向的改革往往处于这种制度逻辑冲突的核心地带。如何解决这种冲突,从而将各类创新性的改革实践确立为真正持久稳固的制度设置。这成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中的重要挑战。
第一章 改革时代的制度化迷思
第一节 制度建设的中国困惑
第二节 为“制度化”问题解谜
第三节 研究策略
第二章 制度化问题的理论之争
第一节 来自组织制度主义的视角
第二节 基于扩散的制度化
第三节 找回行动者:行动与制度互构的制度化
第四节 话语转向:作为社会建构过程的制度化
第五节 总结:制度化研究的三条路线
第三章 在改革样本中寻找答案
第一节 界定核心概念
第二节 分析框架
第三节 寻找典型个案
第四节 我们的研究可靠吗
第四章 公车:一个问题场域的兴起
第一节 当公车遭遇权力
第二节 改革以来的中国公车消费
第三节 问题场域中的文本生产
第四节 中央政府公车治理逻辑的演变
第五章 前奏:基层单位改革的自主尝试
第一节 公车改革的全国图景
第二节 故事建构:A省公车改革的基层实践
第三节 自下而上的垂直扩散
第四节 早期改革中的阻力点
第六章 独唱:货币化改革模式的局部推广
第一节 “尚方宝剑”的出现
第二节 制度企业家网络如何推广改革
第三节 改革标本:H市的公车改革历程透析
第四节 改革扩散中的模仿与转化
第五节 改革方案合法性的文本生产
第七章 复调:改革浪潮起落中的多元行动
第一节 围绕货币化改革模式的“话语战争”
第二节 内外阻力下的改革停滞
第三节 技术型改革模式的新生
第四节 省级层面公车改革的再行动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官僚机构的双层制度化模型
第二节 分裂式制度化:漫长改革的机制性解释
第三节 “气候”隐喻:转型社会的动态制度逻辑
第四节 重新思考廉政改革
第五节 创新、局限和未来展望
附录1:文中常用地名名称列表
附录2:访谈对象列表
附录3:《人民日报》公车报道编码表
附录4:《人民日报》内容编码协议
附录5:中央政府历年公车相关文件列表(1979—2012年)
参考文献
侍僧录(代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