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原名纳兰成德,顺治十一年甲午农历腊月十二日生于京师,是日为公历1655年1月19日。同年三月,清朝圣祖玄烨出生,如果以旧历计,与成德同龄。二人日后的亲密关系,冥冥中似乎早已有了定数……
《一生最爱纳兰词(精)》收录了纳兰容若的词,是对纳兰性德真情实感的真实写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生最爱纳兰词(精) |
分类 | |
作者 | (清)纳兰容若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纳兰性德,原名纳兰成德,顺治十一年甲午农历腊月十二日生于京师,是日为公历1655年1月19日。同年三月,清朝圣祖玄烨出生,如果以旧历计,与成德同龄。二人日后的亲密关系,冥冥中似乎早已有了定数…… 《一生最爱纳兰词(精)》收录了纳兰容若的词,是对纳兰性德真情实感的真实写照。 内容推荐 纳兰性德以词闻名,现存349首,有南唐后主遗风,王国维有浮“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一生最爱纳兰词(精)》收录了纳兰容若的词,是对纳兰性德真情实感的真实写照。 目录 卷一 临江仙(点滴芭蕉心欲碎) 少年游(算来好景只如斯) 茶瓶儿(杨花糁径樱桃落) 忆王孙(暗怜双绁郁金香) 忆王孙(刺桐花下是儿家) 忆王孙(西风一夜剪芭蕉) 调笑令(明月) 河传(春浅) 蝶恋花散花楼送客(城上清笳城下杵) 虞美人(绿阴帘外梧桐影) 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 虞美人(高峰独石当头起) 采桑子(彤云久绝飞琼字) 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 采桑子(而今才道当时错) 采桑子(严宵拥絮频惊起) 采桑子(冷香萦遍红桥梦) 采桑子(桃花羞作无情死) 采桑子(拔灯书尽红笺也) 采桑子(谢家庭院残更立) 采桑子(明月多情应笑我) 谒金门(风丝袅) 菩萨蛮寄顾梁汾苕中(知君此际情萧索) 忆江南(昏鸦尽) 忆江南(江南好) 忆江南(江南好) 忆江南(江南好) 忆江南(江南好) 忆江南(新来好) 赤枣子(惊晓漏) 玉连环影(何处) 遐方怨(欹角枕) 浪淘沙望海(蜃阙半模糊) 浪淘沙(双燕又飞还) 诉衷情(冷落绣衾谁与伴) 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 如梦令(木叶纷纷归路) 浣溪沙寄严荪友(藕荡桥边理钓篙) 浣溪沙(十里湖光载酒游) 浣溪沙大觉寺(燕垒空梁画壁寒) 浣溪沙(抛却无端恨转长) 浣溪沙姜女祠(海色残阳影断霓) 天仙子(好在软绡红泪积) 天仙子渌水亭秋夜(水浴凉蟾风入袂) 好事近(帘外五更风) 好事近(何路向家园) 江城子(湿云全压数峰低) 长相思(山一程) 相见欢(微云一抹遥峰) 相见欢(落花如梦凄迷) 昭君怨(深禁好春谁惜) 昭君怨(暮雨丝丝吹湿) 清平乐(青陵蝶梦) 卷二 水调歌头题西山秋爽图(空山梵呗静) 水调歌头题岳阳楼图(落日与湖水) 凤凰台上忆吹箫(荔粉初装) 凤凰台上忆吹箫守岁(锦瑟何年) 金菊对芙蓉上元(金鸭消香) 琵琶仙中秋(碧海年年) 御带花重九夜(晚秋却胜春天好) 酒泉子(谢却荼蘼) 生查子(东风不解愁) 生查子(鞭影落春堤) 生查子(散帙坐凝尘) 生查子(惆怅彩云飞) 忆秦娥龙潭口(山重叠) 忆秦娥(长飘泊) 阮郎归(斜风细雨正霏霏) 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点绛唇咏风兰(别样幽芬) 点绛唇对月(一种蛾眉) 点绛唇(小院新凉) 浣溪沙(伏雨朝寒愁不胜)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浣溪沙(莲漏三声烛半条) 浣溪沙(雨歇梧桐泪乍收) 浣溪沙(谁道飘零不可怜) 浣溪沙(酒醒香销愁不胜) 浣溪沙(欲问江梅瘦几分) 眼儿媚(独倚春寒掩夕霏) 眼儿媚(重见星娥碧海槎) 眼儿媚咏梅(莫把琼花比淡妆) 朝中措(蜀弦秦柱不关情) 摊破浣溪沙(林下荒苔道韫家) 摊破浣溪沙(风絮飘残已化萍) 摊破浣溪沙(欲语心情梦已阑) 摊破浣溪沙(小立红桥柳半垂) 摊破浣溪沙(一霎灯前醉不醒) 摊破浣溪沙(昨夜浓香分外宜) 天晓角(重来对酒) 减字木兰花新月(晚妆欲罢) 减字木兰花(烛花摇影) 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 减字木兰花(花丛冷眼) 一络索长城(野火拂云微绿) 一络索(过尽遥山如画) 一络索雪(密洒征鞍无数) 卜算子新柳(娇软不胜垂) 卜算子塞梦(塞草晚才青) 卜算子午日(村静午鸡啼) 雨中花送徐艺初归昆山(天外孤帆云外树) 鹧鸪天(独背残阳上小楼) 鹧鸪天(别绪如丝睡不成) 鹧鸪天(冷露无声夜欲阑) 鹧鸪天(握手西风泪不干) 鹧鸪天(尘满疏帘素带飘) 卷三 青衫湿悼亡(近来无限伤心事) 落花时(夕阳谁唤下楼梯) 锦堂春秋海棠(帘外淡烟一缕) 海棠春(落红片片浑如雾) 河渎神(风紧雁行高) 太常引自题小照(西风乍起峭寒生) 太常引(晚来风起撼花铃) 四犯令(麦浪翻晴风飑柳)t 添字采桑子(闲愁似与斜阳约) 荷叶杯(帘卷落花如雪) 荷叶杯(知己一人谁是) 寻芳草萧寺纪梦(客夜怎生过) 菊花新送张见阳令江华(愁绝行人天易暮) 南歌子(翠袖凝寒薄) 南歌子古戍(古戍饥乌集) 秋千索渌水亭春望(药阑携手销魂侣) 秋千索(游丝断续东风弱) 秋千索(垆边换酒双鬟亚) 忆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心灰尽) 忆江南(挑灯坐) 浪淘沙(红影湿幽窗) 浪淘沙(眉谱待全删) 浪淘沙(夜雨做成秋) 浪淘沙(野店近荒城) 浪淘沙(闷自剔残灯) 浪淘沙(清镜上朝云) 菩萨蛮(梦回酒醒三通鼓) 菩萨蛮(新寒中酒敲窗雨) 菩萨蛮(淡花瘦玉轻妆束) 菩萨蛮(催花未歇花奴鼓) 菩萨蛮早春(晓寒瘦著西南月) 菩萨蛮(窗间桃蕊娇如倦) 木兰花(人生若只如初见) 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薄) 虞美人(彩云易向秋空散) 虞美人(银床淅沥青梧老) 虞美人为梁汾赋(凭君料理花间课) 虞美人(残灯风灭炉烟冷) 浣溪沙(一半残阳下小楼) 浣溪沙(五月江南麦已稀)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 浣溪沙(五字诗中目乍成) 浣溪沙(记绾长条欲别难) 浣溪沙古北口(杨柳千条送马蹄) 鹊桥仙(倦收缃帙) 鹊桥仙(梦来双倚) 鹊桥仙七夕(乞巧楼空) 南乡子御沟晓发(灯影伴鸣梭) 南乡子(烟暖雨初收) 卷四 一斛珠元夜月蚀(星球映彻) 临江仙(丝雨如尘云著水) 临江仙(长记碧纱窗外语) 临江仙(六曲阑干三夜雨) 临江仙卢龙大树(雨打风吹都似此) 临江仙永平道中(独客单衾谁念我) 临江仙谢饷樱桃(绿叶成阴春尽也) 临江仙(夜来带得些儿雪) 临江仙孤雁(霜冷离鸿惊失伴) 红窗月(燕归花谢) 踏莎行(春水鸭头) 踏莎行寄见阳(倚柳题笺) 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蝶恋花(眼底风光留不住) 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 蝶恋花(萧瑟兰成看老去) 蝶恋花夏夜(露下庭柯蝉响歇) 蝶恋花出塞(今古河山无定据) 蝶恋花(尽日惊风吹木叶) 唐多令雨夜(丝雨织红茵) 唐多令(金液镇心惊) 唐多令塞外重九(古木向人秋) 踏莎美人清明(拾翠归迟) 苏幕遮(枕函香) 苏幕遮咏浴(鬓云松) 淡黄柳咏柳(三眠未歇) 青玉案辛酉人日(东风七日蚕芽软) 青玉案宿乌龙江(东风卷地飘榆荚) 月上海棠中元塞外(原头野火烧残碣) 月上海棠瓶梅(重檐淡月浑如水) 一丛花咏并蒂莲(阑珊玉佩罢霓裳) 金人捧露盘净业寺观莲有怀荪友(藕风轻) 洞仙歌咏黄葵(铅华不御) 剪湘云送友(险韵慵拈) 念奴娇(人生能几) 念奴娇(绿杨飞絮) 念奴娇废园有感(片红飞减) 念奴娇宿汉儿村(无情野火) 东风第一枝桃花(薄劣东风) 秋水听雨(谁道破愁须仗酒) 木兰花慢(盼银河迢递) 水龙吟题文姬图(须知名士倾城) 水龙吟再送荪友南还(人生南北真如梦) 齐天乐上元(阑珊火树鱼龙舞) 齐天乐洗妆台怀旧(六宫佳丽谁曾见) 齐天乐塞外七夕(白狼河北秋偏早) 雨霖铃种柳(横塘如练) 疏影芭蕉(湘帘卷处) 潇湘雨送西溟归慈溪(长安一夜雨) 卷五 金缕曲赠梁汾(德也狂生耳) 金缕曲(酒浣青衫卷) 金缕曲慰西溟(何事添凄咽) 金缕曲寄梁汾(木落吴江矣)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此十艮何时已) 金缕曲(未得长无谓) 金缕曲再用秋水轩旧韵(疏影临书卷) 河渎神(凉月转雕阑)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浣溪沙庚申除夜(收取闲心冷处浓) 浣溪沙(凤髻抛残秋草生) 浣溪沙(旋拂轻容写洛神) 浣溪沙(十二红帘牢地深) 浣溪沙(容易浓香近画屏) 浣溪沙(十八年来堕世间) 浣溪沙(欲寄愁心朔雁边) 沁园春(试望阴山) 沁园春(瞬息浮生) 沁园春(梦冷蘅芜) 摸鱼儿午日雨眺(涨痕添) 摸鱼儿送座主德清蔡先生(问人生) 青衫湿悼亡(青衫湿遍) 忆桃源慢(斜倚熏笼) 大酣寄梁汾(怎一炉烟) 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 菩萨蛮为陈其年题照(《乌丝》曲倩红儿谱) 菩萨蛮宿滦河(玉绳斜转疑清晓) 菩萨蛮(荒鸡再咽天难晓) 菩萨蛮(榛荆满眼山城路) 菩萨蛮(黄云紫塞三千里) 菩萨蛮(萧萧几叶风兼雨) 菩萨蛮(为春憔悴留春住) 菩萨蛮(晶帘一片伤心白) 菩萨蛮(乌丝画作回文纸) 菩萨蛮(春云吹散湘帘雨) 菩萨蛮回文(客中愁损催寒夕) 菩萨蛮回文(砑笺银粉残煤画) 菩萨蛮(飘蓬只逐惊飙转) 点绛唇寄南海梁药亭(一帽征尘) 采桑子(那能寂寞芳菲节) 采桑子九日(深秋绝塞谁相忆) 采桑子(海天谁放冰轮满) 采桑子(白衣裳凭朱阑立) 清平乐(麝烟深漾) 眼儿媚咏红姑娘(骚屑西风弄晚寒) 眼儿媚中元夜有感(手写香台金字经) 满宫花(盼天涯) 鹧鸪天(谁道阴山行路难) 鹧鸪天(小构园林寂不哗) 鹊桥仙(月华如水) 试读章节 同是花开莺啼、草长鹭飞的时节,因着这“担阁”二字,都黯然失了颜色。困酣娇眼的杨花,飘飘摇摇,萦损柔肠;看樱桃空坠,也无人惜。燕双飞,犹得呢喃低语,“为怜流去落红香,衔将归画梁”,竟是黛玉葬花的心境一般。庭院深深处,小园香径下,唯有幽人独往来。 遥想当年,也似公瑾雄姿英发,也着两重心字罗衣。恍惚间,纳兰似又回初见时刻,他的她,背倚秋千,姣花照水般低头不语,也有伤春的秀眉微蹙,也东风吹乱云鬓。小山犹可闻琵琶弦上相思意,纳兰呢?相思不知说与谁人听。寸心间思绪万千,可容得下这咫尺天涯的天上人间?宛如昨,昨日已弃纳兰而去不可留,今日之日落花独立多烦忧。 去年昨日此门中,人约黄昏后;今年花依旧,不见去年人。纳兰斜倚秋千,抚着冰凉的秋千索,追忆那些朝朝暮暮。往事淌过心头,斯人何在?他望向春雁回彩云归,望向细雨过桃花落,望向角声寒夜阑珊,只望得一怀愁绪空握。天涯一隅,不知她在那一方可也凭栏忆?泪眼望花,花亦无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春如旧,人空瘦。也似当年陆游与唐婉痛作生离,十年邂逅,或许无只言片语,一瞥竞成死别。相思相望终难相守,然而秋千索上的斑斑痕迹,竟抵过了人世间最难挽回的疏离与淡忘。 纸鸢,便是我们现在说的风筝,南方叫鹞,北方称鸢,因此也有“南鹞北鸢”之说。很多地方都有清明前后放风筝的旧俗。清代高鼎有诗为证,“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里的“二月天”便是阴历二月。放风筝,更确切的意思是“放晦气”,《红楼梦》中曹公对这一习俗也颇费了一番笔墨。人们将自己的名字写在放飞的风筝上,剪断牵线,便认为是放走了“晦气”。当然,人家剪断的风筝不能再捡,否则便会染上“晦气”。 东风恶,纸鸢飘摇,如纳兰那颗摇摇欲坠的心,堪比黄花瘦。想他们也曾芳笺成约,执手一生吧?如今山盟犹在而锦书难托,斯人已去而此情空待,伤情处,“红笺为无色”。 青鸾何在?怕这世上无人曾见。传说青鸾有着世间无人听过的天籁之声,因为它只为爱情而歌;它亦为爱情而生,一生只为找寻另一只青鸾偕老相伴。它踏遍万水千山,仍是形单影只,因为这世上只有一只青鸾。当它偶然望向镜中的自己,竞以为此生如愿,一曲绝美的歌声响彻云霄。从此,青鸾便成为世间坚贞不渝的爱。 东方的青鸾,西方的纳西索斯,他们终其一生追寻着“知我心者”。纳兰又何尝不是?待友人,他不以贫贱富贵为念;待爱人,终生执着于心间。鸿雁不归,青鸾去也,那一份黯然销魂的痴念,叫他与谁人说?孤酌,对影三人,才知好景难常在,过眼韶华似箭流。 “清樽满酌谁为伴?花下提壶劝:何妨醉卧花底,愁容不上春风面。”先于纳兰一千多年的晁补之,自号归来子,心向东篱却身陷朝野,怕是早存了归去的心思,也看清楚了这繁华尘世间的过眼云烟。“多情总被无情恼”,纳兰也想放下那些恼人的多情吧?同是花间杯盏,月下独酌,太白笑饮“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纳兰却敛眉低喟“谁与劝孤酌”。 郁金香,冠郁香于花名,只是对这舶来之物一种美好的愿望,却是彻头彻尾的名不副实。郁金香非本土花卉,据说是唐贞观年间王玄策作为官方代表出使天竺,也就是今天的印度时,天竺国王遣使回访将郁金香传人中国,一同带来的还有象征着佛语的菩提树和菠菜。至清康熙初年,郁金香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历经了漫漫唐、宋、元、明,诗词曲和传奇的背后只在美人、美酒或罗衣绣纹边偶见郁金香倩影。比之花中君子或纳兰所爱清荷,郁金香的确难堪伤怀之情。这首词何故独以郁金香作引?这就不得不提到“双绁”之义。P7-8 序言 纳兰性德,原名纳兰成德,顺治十一年甲午农历腊月十二日生于京师,是日为公历1655年1月19日。同年三月,清朝圣祖玄烨出生,如果以旧历计,与成德同龄。二人日后的亲密关系,冥冥中似乎早已有了定数。 成德之父明珠是年二十岁,任銮仪卫云麾使。成德之母觉罗氏,英亲王阿济格正妃第五女,她是在顺治八年嫁与明珠的,后被封为一品诰命夫人。纳兰家族十分显赫,隶属满洲正黄旗,是清朝初年满族中八大姓氏里最风光、最有权势的家族,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 追溯纳兰家的兴盛起源,要说到成德的曾祖父。成德的曾祖父名叫金台石,是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这之间的关系令之后的纳兰家族与皇室有了紧密的联系。这场联姻使得纳兰家族的势力节节攀升,当到了纳兰成德出生的时候,纳兰家族在清王朝已经是权贵之家了。可以说,纳兰成德一出生就被命运安排到了一个天生贵胄的家族中,他是衔着金汤匙出生的富贵公子,注定了一生荣华富贵,锦衣玉食。但命运弄人,这样一个贵公子,却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成德在2l岁的时候,皇子保成被立为太子。因为与东宫太子名讳相重,为了避嫌,便将成德改为了性德。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下文为了方便阐述,一概以容若相称。容若的才思敏捷,文采斐然,这似乎是天生就带来的灵气。他从小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人太学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后容若18岁参加了顺天府的乡试,考中举人,19岁又准备参加会试,本来是信心满满、十拿九稳的事情,但却因为自身突然犯病,身体不适,而无法上场考试作罢。 容若的悲剧命运也似乎是与他的天生富贵一起注定的,上天总是公平的,他给予你一样东西,必然也会收回一样。容若拥有令全天下男子都艳羡的财富与门第,但却有着一个孱弱的身体,他自幼身患寒疾,这难以根治的疾病总是会时不时爆发,折磨容若。 所以,容若性情中忧郁淡漠、伤感悲情的一面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自身的疾病原因,容若在青春大好的年华,有相当一段时间是在病榻上度过的,所以,容若的词作中,总是充满了无聊悲凉,甚至有些戚戚然的情绪。 不过这些都无法遮掩容若在清朝词坛的光芒,作为一个后起之秀,容若在词的造诣上渐渐无人可及。清朝初年的词坛景象较为不景气,好的词作者并不多,词坛一片寂寂无声之景象,容若犹如一颗新星,在清初词坛掀起轩然大波。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年纪轻轻就可以鼎立词坛,容若的才华不容小觑。更主要的是,容若是满族显贵,他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汉文化,但却能够将汉文化掌握,并且运用得如此精深灵动,这才是容若最让人称奇的地方。 容若的词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纵观容若的词风,清新淡雅间又不乏真情实意,虽然多是哀婉抒情之词,但却并不艳俗,反倒是清新脱俗,不流于坊间一些低俗之作,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作为一个满族人,容若对汉文化的学习不遗余力,他早年就勤读诗书,为汉文化与满文化的融会贯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之后,在容若的青年时期,他发奋研读,并拜徐乾学为师。在名师的指导下,容若的文化功力日渐深厚,而且,在拜师学习的这几年期间,他还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受到了皇帝的赏识。这一举动为容若日后在朝廷的发展赢得了一个头彩。不但如此,容若还熟读经史子集,并且还把读书过程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可见容若有着相当广博的学识,爱好也十分广泛。 在容若22岁的时候,他再次参加进士考试,并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这次的成绩让容若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赞赏和青睐,康熙皇帝后来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之后不久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御前侍卫是很风光的,可以常伴帝王身边,容若相貌堂堂,文才武略都很了得,而他当了御前侍卫后,更是经常随着康熙一起南巡北狩,游历四方,遍访大江南北,走访塞外山河要塞。时常与康熙皇帝一同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或者陪同皇帝唱和诗词,译制著述,这样的生活简直是羡煞人了。可是容若却并不满足,他虽然有着奇才,却并不留恋官场,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在内心深处是厌倦官场庸俗和侍从生活的,他无心功名利禄,只想获得自由,过饮酒作诗、无拘无束的生活。可惜世事难两全,多次受到恩赏的容若难逃圣恩,纵使他有归隐之心,家族也难以成全他的心愿,为了自己家族的荣耀和发展,他也只有做自己并不愿意做的事情,留在自己并不愿意留的地方。所幸的是,上天还是眷顾容若的,在他20岁的时候,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是年卢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美满的婚后生活给容若的人生多少带来一些安慰。 他在此期间的词作也大多风格明亮,偏于柔美温情。可惜好景不长,婚后三年,卢氏死于难产。爱妻的离去,给容若精神上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从此他“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作为情深意重的男子,容若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从卢氏的死亡阴影中挣扎出来,这段时间写下了大量的悼亡诗,祭奠他和卢氏之间的情感。古时男子当以事业为重,儿女情长并不是很被看重,所以,容若的这番悲情,无人能懂。 这一腔的愁绪,容若无处可诉,只有倾诉于诗词之中,高产的词作还有高质量的诗词,让容若著称于世。24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来因参透世事,又改名为《饮水集》。他的词作非常之多,后人在他原有词作的基础上,进行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词》。 流传后世的《纳兰词》可以说是容若短暂一生的心理写照,期间悼亡词中不乏传世之作,一首《采桑子》就是范例。 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梁。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辨香。 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 张任政的《饮水词·丛录》中写道:“后之读此词者,无不疑及号悼亡有关,并引以推证其悼亡年月。余近读梁汾《弹指词》有和前韵一首,词云:‘分明抹丽开时候,琴静东厢。天样红墙,只隔花枝不隔香。檀痕约枕双心字,睡损鸳鸯。孤负新凉,淡月疏棂梦一场。’观上二首,咏事则一,句意又多相似,如谓容若词为悼亡妻作,则闺阁中事,岂梁汾所得而言之。” 沉重的精神打击使得容若在悼亡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后来容若又续娶官氏,此前又有侧室颜氏,都与她们感情平和,虽然没有太多的深情,倒也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 关于容若的爱情,值得一提的还有两个人,一人是容若从小定情、青梅竹马的表妹,二人成婚之前,表妹被选人宫,成为皇妃,这段初恋的天折,也令容若一度萎靡不振,伤心欲绝,不过这段历史在史书中并无太多记载,更多还是出现在野史上,所以,难以断定真伪,仅能作为_个参考。还有一个人便是江南才女沈宛,此人字御蝉,浙江乌程人,著有《选梦词》。容若三十岁时,.在好友顾贞观的帮助下,结识江南才女’沈宛。此女美丽聪慧,知书达理,更重要的是她与容若有着惺惺相惜之情感,容若对她十分珍爱。 不过美好的爱情总是不能长久,容若是满族贵胄,而沈宛只是一个民间普通汉女,门第的悬殊令二人无法最终结合。沈宛随同容若在京城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后,容若迫于家庭压力,一直不能将沈宛接人家中,而沈宛也因为懂得容若的难处,便忍痛离去,回归江南。二人之间这段有始无终的爱情故事,成为千古绝唱,令人哀婉。 作为才子,容若的爱情生活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但由于历史记载偏少,许多史料都是以讹传讹,终不可考。 除了对爱情执着外,容若对友情也是十分执着,在交友上,容若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所交“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容若不流于俗世,他的朋友不论门第,不论出身,也不论功名,只要是有才气的有志之士,与容若志同道合之人,都被容若视为好友,看做今生知己对待。他的许多朋友都是不肯落俗之人,多为江南汉族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等。容若对待朋友十分真诚,感情真挚,从无虚假。他真诚地对待每一份友情,为朋友两肋插刀,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他们的品格和才华,不会小看和低视他们。 这使得容若拥有许多朋友,当时无数的名士才子都追随在他身边,而容若也对他们十分礼遇,照顾有加。当时容若居住的渌水亭(现宋庆龄故居内恩波亭),就因为文人骚客雅聚而著名,容若招徕文人雅士的这一举动,在无形之中也促进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荣。 容若作为一个年纪轻轻的满族人,能够令诸多满腹才学的汉人都为之钦佩,他是有着自己的过人之处的。容若的词作有着汉文化的底蕴,还有满族人自身所带着的不羁、无拘无束的风格,令词风清新自由,不拘于一格。容若对李煜十分赞赏,‘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此外,他的词也受《花间集》和晏几道的影响。 在诸多词风的影响之下,容若写出了自己的词风,并被万千人效仿。究其原因,无非也就是上面谈到的那几点。容若出身于主流上层社会,却是一生都在躲避上流社会,这让他自身充满了矛盾的焦点。 容若的一生,无不是后人关注与研究的。他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都与他出身豪门、从小锦衣玉食、功名利禄轻而易举得到手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些男子苦苦追寻的东西,容若嗤之以鼻。而寻常男子毫不在乎,或者说是稀松平常的自由与感情,却是容若求之不得之物。世间之事就是如此奇特,想要的不会给你,不想要的却无法逃避。 这样的情形,构成了容若内心一种让常人无法体察的矛盾感受,他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压抑情愫。爱情的来了又散、家庭的不理解,还有挚友们纷纷生离死别的这些境况,让容若本就脆弱的内心,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伤害。而原本就孱弱的他,也终于在不公的世道面前妥协了,他的寒疾再次乘虚而人,在容若对人生几乎了无希望的时候,侵入他的体内。容若病倒了,而他这一病却是再也没能够从病榻上起来。 抱病的容若于康熙二十四年暮春,在病榻上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度过短短三十一载的岁月,生命在容若这里如此之轻,又如此之重。 一生挣扎于富贵与自由、家族与爱情之间的容若,历经悲观心态,走完了人生之路,而他留给后人的除了无尽的哀叹与惋惜之外,还有那部宝贵的《纳兰词》。纳兰词作现存349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广泛,包括婚姻爱情、友谊分离、家庭思索、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虽然词作本身的眼界并不算很开阔,高度上也无法与唐宋那些大词人相比,但他的每一首词都是缘情而旖旎,道出了极为真挚的情感。这让后人沉浸在他的词作中,无法自拔,近代著名的学者王国维就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人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况周颐也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可见容若词作的影响力之大。不过,后人虽然热捧纳兰词,但却未必能够真懂纳兰词中的真含义。容若好友曹寅在《题楝亭夜话图》中就哀叹道:“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 是的,纳兰词虽然流传天下,容若的词名虽然遍及天下,可是人们在争相诵读纳兰词的时候,容若那“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心事究竟又有几人懂得?容若这位相府的贵公子,皇帝身边的大红人,写入词中的点点斑驳心情和刻骨铭心的愁苦,谁人又能真的懂得?只怕是容若的亲生父亲明珠,也难以懂得。 容若享尽了别人眼中的快乐,而他自己内心,却是无法体会到快乐的真谛。容若死后,纳兰家族似乎也失去了生机,随后便日渐衰落,政治间的权力争斗无声无息,却是无比凌厉,纳兰家族最终落没在了这场争斗中,所幸的是,容若早逝,没有看到自己的家族落人尘土中,被人遗忘。这也算是不幸中的幸事了。后多年过去,乾隆晚年,和坤为了博得圣上龙颜一悦,献上了一部《红楼梦》,乾隆读罢后良久,掩卷长叹一声:“书中所写,不正是明珠的家事吗?”世事无常,容若最终还是逃离了最残忍的惩罚,没有亲眼目睹家族中道衰败,不然那时,他又该何去何从呢? 本书收录的纳兰容若的词,是对他一生情感的真实写照。书中所附原文、注释、赏析等栏目,从多角度将词作的主题思想、创作背景、词人境况以及词作的意境、情感全面地展示出来。轻轻翻开这本书,透过三百多首婉丽隽秀、明净清婉、感人肺腑的小令长调,仿佛能看到那个拥有着绝世才华、出众容貌、高洁品行的人站在那里,散发着一股遗世独立、浪漫凄苦的气息,华美至极,多情至极,深沉至极,孤独至极。一个才华横溢、欲报效国家而不能如愿,一个因爱而陷入爱的旋涡中挣扎的多情男子,都尘封在这本《一生最爱纳兰词》里。 书评(媒体评论) 成容若君度过了一季比诗歌更诗意的生命,所有人都被甩在了他橹声的后面,以标准的凡夫俗子的姿态张r望并艳羡着他。但谁知道,天才。的悲情却反而羡慕每一个凡夫俗子的幸福,尽管他值手的一阕词就波澜过你我的_个世界,可以催漫天的焰火盛开“可以催漫山的荼藤谢尽。 ——徐志摩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