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绿山墙的安妮(全译插图版)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作者 (加)露西·莫德·蒙哥马利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绿山墙的安妮》这部加拿大儿童文学名著自1908年问世以来,已被译成数100多种文字,在全球销售达几千万册,是一本世界公认的文学经典。作者露西·莫德·蒙哥马利的语言清新自然,笔触生动幽默,以细腻的笔触来描写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情感变化,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马修和马瑞拉兄妹对安妮发自肺腑的疼爱和无私的付出,感人至深,而安妮纯真善良、热爱生活、坚强乐观的形象更让人掩卷难忘。马克·吐温高度评价这部小说,称“安妮是继不朽的爱丽丝之后另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形象”。由于本书的世界性影响,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各国游客慕名前往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探访小说主人公生活的足迹。

内容推荐

正如《小王子》是法国人的骄傲、《安徒生童话》是丹麦的文化符号一样,加拿大著名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马利的这部《绿山墙的安妮》一直成为加拿大文学经典的象征与标杆。

《绿山墙的安妮》于1908年首次出版,其背景设定在蒙哥马利童年成长的地方——美丽的爱德华王子岛。岛上阿凡利亚小镇的绿山墙农舍里,住着一对单身兄妹马修和玛丽拉。他们本想从孤儿院领养一个男孩帮忙干点农活,没想到阴差阳错地接来了红发女孩安妮。玛丽拉想将安妮送回孤儿院,但马修坚持将她留了下来。安妮,拥有玫瑰般绚丽的想象力,一张小嘴巴永远讲个不停,给身边事物取些可爱的名字,无心犯下的错误常让人忍俊不禁。活泼开朗、勤奋好强的安妮,在学校赢得了很多朋友,并在学业上获得极大成功。她在马修因心脏病死后逐渐成长,自强自立,后来成为一名教师。安妮的到来,使原本沉闷的绿山墙焕发出诱人的生机与活力,也给古老的村庄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本书问世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极大反响。1919年被拍成无声电影,1934年又被拍成新的影片,此后被多次拍成电视剧,日本动画公司还将其制作成动画片《红发安妮》。

此书对孩子们来说,是一部真、善、美的启蒙读物,主人公安妮活泼、快乐的天性自然甜美地流淌在每位读者的心里,这正是当下我们应该还给孩子的天性!

目录

Chapter 1 蕾切尔·林德太太大为好奇

Chapter 2 马修·卡斯伯特深感意外

Chapter 3 玛丽拉·卡斯伯特感到惊诧

Chapter 4 绿山墙的早晨

Chapter 5 安妮不幸的身世

Chapter 6 玛丽拉做出决定

Chapter 7 安妮用心祷告

Chapter 8 安妮开始接受教育

Chapter 9 蕾切尔·林德这一惊非同小可

Chapter 10 安妮道歉

Chapter 11 安妮对主日学的印象

Chapter 12 郑重的宣誓和承诺

Chapter 13 期待的喜悦

Chapter 14 安妮的坦白

Chapter 15 学校风波骤起

Chapter 16 邀请戴安娜前来喝茶

Chapter 17 生活中的新乐趣

Chapter 18 安妮出手相救

Chapter 19 音乐会乐极生悲

Chapter 20 丰富的想象力出了岔子

Chapter 21 新的离愁别绪

Chapter 22 安妮应邀做客

Chapter 23 安妮争强惹祸端

Chapter 24 斯塔西小姐和学生们筹备音乐会

Chapter 25 马修送给安妮的意外惊喜

Chapter 26 创办讲故事俱乐部

Chapter 27 虚荣心带来的烦恼

Chapter 28 不幸的百合花女郎

Chapter 29 安妮人生的新篇章

Chapter 30 中考预备班

Chapter 31 小溪汇入江河

Chapter 32 录取榜公布了

Chapter 33 宾馆音乐会

Chapter 34 女王学院的女生

Chapter 35 女王学院的冬天

Chapter 36 光荣与梦想

Chapter 37 名为死神的收割者

Chapter 38 道路急转弯

试读章节

蕾切尔·林德太太大为好奇

蕾切尔·林德太太的家正好位于阿凡利亚村大道向一个小洼地倾斜的地方,小洼地周围生长着赤杨树和倒挂金钟,其间有一条小河潺潺流过,小河来自老卡斯伯特家的树林,据说在穿越树林的起始阶段,小河曲曲弯弯,颇有一股子闯劲儿,沿路留下一些隐秘的池塘与小瀑布;但当小河流经林德家的洼地时,马上变得安安静静、规规矩矩,仿佛就连小河也不敢在蕾切尔·林德太太家门口大声喧哗;大概小河也察觉到了,蕾切尔太太正端坐在窗前,用犀利的目光紧盯着眼前经过的一切,不管是河流,还是孩童,只要她注意到什么古怪出格的地方,就一定会寻根究底,不弄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

阿凡利亚村里村外有很多人热衷于关注自己的邻舍,结果却荒废了自己的活计;然而,蕾切尔·林德太太却是那些罕见人才中的一朵奇葩,她不仅把自己的事情打理得井井有条,而且还有精力去操心别人的事。她是一个当家做主的家庭主妇;她所做的一切都无可挑剔;她“主持”缝纫协会,帮助管理主日学,是教会女子互助团契和海外宣教机构最坚强的骨干分子。除了这一切之外,蕾切尔太太还拥有大量的时间。她可以一连几个钟头坐在厨房的窗前,一边编织“精纺棉”被罩——她已经织出了十六条,阿凡利亚村的主妇们总是用惊叹的语气谈起此事——一边守望着那条穿过洼地、盘绕着对面那座陡峭的红色小山的乡间大道。由于阿凡利亚村坐落在圣劳伦斯海湾一个三角形的小小半岛之上,村子两边都被海水包围着,所以进出村庄的人必须经由那条山道,接受蕾切尔太太那双洞察一切的眼睛的盘查。

六月初的一个午后,她端坐在窗前。从窗口照射进来的阳光暖洋洋、金灿灿的;房子下面斜坡上的果园盛开着繁茂的浅红雪白的鲜花,无数的蜜蜂飞来飞去,发出嗡嗡的声响。托马斯·林德——一个温顺的小个子男人,阿凡利亚村民称他为“蕾切尔·林德的老公”——正在谷仓那头的山地里播种晚萝卜;此刻,马修·卡斯伯特应该也在绿山墙那边一大片红色河地里种自家的萝卜。蕾切尔太太之所以知道这个,是因为前一天傍晚在卡漠地的威廉·布莱尔的小店里,她听见马修告诉彼得·莫里森,他打算第二天下午种萝卜。当然,是彼得先问他的,众所周知,马修·卡斯伯特从来不会主动跟人谈论自己的事情。

然而,在一个农忙天的下午三点半,马修·卡斯伯特居然出现在大路上,平静地赶着车经过洼地,登上山岗;更奇怪的是,他身上穿着体面的西装,里面穿着白色衬衣,这显然说明他要出村子;而且他赶着栗色母马拉的那辆马车,这表明他要走很远的路。那么,马修·卡斯伯特要去什么地方?他去那里干什么呢?

如果换成阿凡利亚村其他任何一个男人,蕾切尔太太将各种信息老练地加以综合,也许就能对上述两个问题给出答案,而且往往八九不离十。可是马修难得出趟远门,所以一定出现了非同小可的紧急情况;况且他这个人最是腼腆不过,不喜欢接触陌生人,也不愿意去任何需要他开口讲话的场所。马修穿着正式的服装,赶着马车,这可是难得一见的稀罕事儿。蕾切尔太太绞尽脑汁,也没想明白其中的奥秘,她一下午的好心情就这样被破坏殆尽。

“喝了下午茶,我要去绿山墙一探究竟,听玛丽拉讲讲他去了哪里,去做些什么。”这位可敬的女士最后做出了决定,“平常这个时候他很少进城,更不会走亲访友;假如是萝卜种子不够了,他也不至于穿得正经八百,赶着马车去买;倘若是去接医生的话,他赶车的速度不会那么悠闲。显然,昨天傍晚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才促使他上路的。我完全被搞糊涂了,就是这样,如果不弄明白马修·卡斯伯特今天出村去做什么,我心里绝不会有片刻的安宁。”

于是,喝罢午后茶,蕾切尔太太就起程了;她并不需要走多少路;卡斯伯特兄妹所居住的那栋高大宽敞、掩映在果园中的房子就在前面不远的地方,离林德家洼地的大道还不到四分之一英里。当然,那条狭长的小路大大延长了这个距离。马修·卡斯伯特的父亲,跟他儿子一样羞怯寡言,在建造自己的家园时,尽可能地远离人群,差一点儿就要躲进树林里去了。他把绿山墙盖在自己所开拓出来的土地的最远端,直到今日,从大路两旁毗邻而居的其他阿凡利亚村民的房屋望去,绿山墙还是若隐若现。蕾切尔太太声称,住在那样一个地方,根本算不上是活着。

“只能算是待在那里,就是这样,”走在路边长着野玫瑰树丛、满是青草、坑坑洼洼的乡间小道上,她自言自语道,“离群索居,难怪马修和玛丽拉这两人都有些古板。树木可不是什么好伙伴,显然,如果它们是的话,那可就绰绰有余了。我情愿跟人打交道。当然,他们看起来心满意足;但时我猜想,他们是习惯成自然。就像爱尔兰人所说的,一个人能够习惯任何事情,甚至包括绞刑在内。”

这样说着,蕾切尔太太顺着小路走进绿山墙的后院。院子里绿草茵茵,干净整洁,一边是高大的老柳树,另一边栽种着挺拔的伦巴第钻天杨。四下里连一根草棍或一颗石子都看不见,如果有的话,那可绝对逃不过蕾切尔太太的法眼。她私下里承认,玛丽拉·卡斯伯特经常打扫庭院,其频繁程度绝不亚于她打扫房屋的次数。一个人就是在地上吃饭,也不会沾上一粒灰尘。蕾切尔太太轻快地敲了敲厨房的门,听到里面有人应声,就走了进去。绿山墙的厨房是一个令人愉快的房间——或者说,假如厨房不是像簇新的客厅那样纤尘不染的话,就会令人感到愉快。厨房朝着东西方向开了两扇窗户;从西边的窗户可以看到后院,一大片六月柔和的阳光正透过西窗倾泻进来;东边窗外攀爬着茂密的青藤,隔着青藤的缝隙,可以瞥见左边果园里盛开着白花的樱桃树,以及在洼地小河边轻轻摇曳的挺拔的桦树。玛丽拉·卡斯伯特正坐在东边的窗前。她之所以想要跟阳光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因为她对阳光多少有点儿不信任。在她看来,在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世界上,阳光跳跃不定,显然缺乏责任感;这会儿,她手里拿着编织物,身后的桌子上已经摆好了晚餐。

P1-4

序言

在翻译《绿山墙的安妮》的过程中,译者的心中经常会感到一阵阵温暖,眼睛也一次次地湿润,对那个充满浓浓人情味的阿凡利亚村不禁心向往之。那里的民风淳朴,男耕女织,丰衣足食,简直就是我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掩卷思索,略得一二粗浅的心得,愿意在这里与读者们分享。

细读《绿山墙的安妮》,译者不时会想起赵晓的文章《有教堂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赵晓在文章中提到,在北美,每个城市的中心都有一座教堂,那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中心,是核心的东西。的确,阿凡利亚村也是这样,人们的大事小情几乎都围绕着教堂展开。星期天他们要去教堂做礼拜,平时还有其他一些团体活动;他们尊敬牧师,将牧师当做最尊贵的客人款待;他们敬虔,每天都要祷告,学习《圣经》。他们是一些敬畏上帝的清教徒,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荣耀上帝,因此他们才能够彼此相爱,平等诚信地相处,这也就是我们感触颇深的所谓西方人“素质高”。一百多年来,我们向西方学习,只不过学到了一些皮毛,而没有学到根本。因为科学技术不过是西方文明这棵大树上所结出的果子,而信仰则是这棵大树的根。由于信仰的缺失,高科技一旦到了中国就会变味儿,变成某些人坑蒙拐骗的工具。由于这些人缺乏敬畏之心,他们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都用来不择手段地赚钱,彼此互相“投毒”,甚至连砍头的买卖都敢做。想想这些人也真可怜,因为他们没有来世的盼望,误以为只有这一辈子可以活,因此拼命地吃喝玩乐,不管别人的死活。

如果我们说,这本书中的一个关键词是教堂的话,那么,另外一个关键词就是想象力。安妮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帮助她度过孤独凄惨的童年,帮助她为自己的人生涂抹上缤纷的色彩。安妮就像是一块质朴的玉石,在马修、玛丽拉、斯塔西老师和师母阿伦夫人等的雕琢下,最终成为了一块晶莹剔透的美玉。安妮热爱读书,勤于动脑,不幸的身世并没有扼杀她热情奔放的天性。人生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变成了她成长的必修课。

像所有的女孩子一样,安妮有着爱美之心,只是她的感觉比常人更加敏锐、更加强烈,因此才有了她与林德太太和吉尔伯特的冲突,才有了染发事件,才有了她对自己名字的不满以及对灯笼袖的艳羡。

读着安妮的故事,不由地想起了自己的少女时代。我的父母都是工人出身的老干部,忠厚老实,他们终日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过问我的生活与学习,是外婆一手把我和妹妹从小带大的。解放前,外婆从山东老家逃难到南方,后来又到了河南,一生历尽艰辛。她勤劳善良,聪慧能干,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记得小姨夫曾经感叹,说外婆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太太!外婆不识字,却能够背诵“木兰辞”和“百花谣”。每天晚上,她都会给我们讲故事,外婆的言传身教在我们身上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可以说,外婆是我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她将永远活在我的心里。

另外,我要感谢已经过世的父母。感谢他们给我起了一个好名字——“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盼望,也是我人生的祝福。我要感谢辛勤工作的父母,他们为我创造了一个比较好的环境,虽然生活清贫,但与许多人相比,也还算得上衣食无忧;感谢父母为我订了《少先报》、《儿童时代》、《红领巾》和《少年文艺》,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培养起了读书的兴趣。我也曾经做过作家梦,曾经广泛涉猎过古今中外的名著,对于武侠、言情、侦探等方面的作品也是博览杂收。我记得,在文化大革命那个文化的荒漠中,我们的心灵是何等的饥渴。在下乡锻炼和在工厂工作的岁月里,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想方设法借到一些“禁书”,如饥似渴地阅读。在书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之下,我的气质得到了陶冶,被人们誉为“文质彬彬”的淑女。后来,“四人帮”终于倒台,我们这才有机会考上大学。我学的是英语专业,徜徉在英语原著的大海中,真的是如鱼得水。我喜欢将翻译作品与原著对照起来读,想看看译者是如何翻译的。我非常佩服李俍民先生翻译的《牛虻》,书中一字一句都准确到位,尽显他在英汉两种语言上的功力。当然,也有许多翻译作品疙疙瘩瘩,其中的长句子读起来如钝刀子割肉,令人痛苦不堪,不忍卒读。

到了四十岁出头的年纪,我又漂洋过海,到美国圆了自己的留学梦。在美国三年半的刻苦学习,每年我都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全额奖学金,总之,不但学到了知识,也对美国的文化与社会有了比较直观和深入的了解。有朋友曾经跟我说过,我博览群书,那些书就像一颗颗珍珠,我应该用一根线把它们给串起来。以前,译者也曾经先后翻译过几本书,但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终于未能付梓。现在想来,几十年的读书写作,可以说都是在为翻译工作打基础,做准备。

译者讲这些话的目的,就是想要告诉读者:热爱书籍吧!一本好书就像是一盏灯,能够照亮你脚下的道路。

向和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7:0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