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金庸笔下的真实大历史(增订版)
分类
作者 填下乌贼
出版社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亦真亦幻说历史

慕容家族的复国春梦

灰衣僧道:“你高祖有儿子,你曾祖、祖父、父亲都有儿子,便是你没有儿子!嘿嘿,大燕国当年慕容鱿、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何等英雄,却不料都变成了断种绝代的无后之人!”

慕容皝、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诸人,都是当年燕国的英主名王,威震天下,创下轰轰烈烈的事业,正是慕容复的列祖列宗。

《天龙八部》第42回

《天龙八部》小说中,姑苏慕容家族是一股重要的武林势力,“斗转星移’,神功能够“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端的是奇妙无比。伏牛派的崔百泉曾经吃过慕容氏的大亏,以至于心有余悸地说过:“幸亏他(慕容家)人丁稀少,要是百子千孙,江湖上还有甚么人能剩下来?”

崔百泉的话,倒也大致不错。

小说中交代,慕容复是五胡乱华时鲜卑皇族慕容氏的唯一后裔,其人随身携带的《大燕皇帝世系谱表》中记述了他的列祖列宗有“太祖文明帝讳鼽”“烈祖景昭帝讳儁”“幽帝讳暐”;“世祖武成帝讳垂”“烈宗惠愍帝讳宝”“中宗昭武帝讳盛”“昭文帝讳熙”等帝王。

慕容鱿、慕容儁、慕容暐是前燕的三代君主,享国33年;慕容垂、慕容宝、慕容盛、慕容熙是后燕的四代国君,享国23年。如果加上被后燕消灭的西燕(享国10年),篡夺后燕的北燕(享国29年),以及前燕的余脉南燕(享国12年),整个五胡十六国,以国号为“燕”存立的国家,一共享国107年;如果不算汉人冯跋创立的北燕,那么慕容燕国国祚只有78年;再将慕容燕国统治年份重合者合并的话,更是少到了可怜的59年,不足一甲子。

历史上的慕容燕国,立了又废,废了再立,屡败屡战,锲而不舍,倒是和慕容复四处奔走、投机钻营的本质,相差不多。

鲜卑起源

鲜卑族的起源很早,“鲜卑”二字早在周代就已见诸史书(《国语》),但直到汉代,才独立于史籍。《后汉书》记载说:“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三国志》也有类似的相关记载:“鲜卑亦东胡之余也,别依鲜卑山,因号焉。”这两条史料都认为,鲜卑是西汉初匈奴王冒顿大破东胡时,从东胡族分离出来的一支,而其族名,来源于山名。

也有学者认为,“鲜卑”二字来源于一种神兽,称之为“犀比”或者“兹白”,是一种能捕食虎豹的独角飞马,即《山海经》里的“骏”;此外,还有学者认为,鲜卑是“河流”的意思。当然这两种说法并不占主流。

汉武大帝驱逐匈奴后,鲜卑族人走出东北,一路南下西进,占据了匈奴旧地。到了东汉桓帝时期,鲜卑人的足迹已经东起辽东西至陇右,遍布整个中国北方边陲。

根据鲜卑各部落发源地区的不同,鲜卑族大致可分为东部鲜卑和北部鲜卑两支,后来又在两者基础上派生出西部鲜卑。东部鲜卑起源于今内蒙古东部的鲜卑山(大罕山),北部鲜卑起源于大兴安岭北段,两部是否为同一祖源,目前尚无定论。

鲜卑族在南下西进的过程中,与匈奴、高车、乌桓、汉族等通婚混血,形成了许多新部别。其中东部鲜卑孕育了宇文氏、慕容氏、段氏等部落,而北部鲜卑则产生了大名鼎鼎的拓跋氏,西部鲜卑则主要由吐谷浑(属慕容氏的分支)、秃发氏、乞伏氏构成。

慕容鲜卑就在这个时刻,与他们的同胞一起,登上了属于他们的历史舞台:

整个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慕容氏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四个政权;宇文氏创建了北周;乞伏氏创建西秦;秃发氏创建南凉;而拓跋氏的北魏统一了华北,兼并了大多数的鲜卑政权;吐谷浑在青唐地区建国,延续至隋唐,算是活得最长久的。

而没有称帝的段氏鲜卑也很了不起,他们和慕容鲜卑世代联姻,史载其“据有辽西之地,而臣于晋”,统领三万余家,控弦四五万匹,是东晋制衡北方政权的有力武器。更有研究者指出,段氏鲜卑后来的一支西迁到甘肃武威,最终成为了大理段氏的始祖——当然这个观点我是不太认同的。

慕容部作为鲜卑的一支,从东北南迁后,逐渐定居在饶乐水一带,即今天的内蒙古西拉木伦河流域。关于“慕容”这个族名,有说来自于“步摇”(一种头冠名),也有说是鲜卑语“富有”的汉语音译,还有说是部落首领名,目前也尚无定论。但慕容氏进驻中原后,为了震慑政敌、迷惑百姓、稳定政权,曾对“慕容”二字做过官方解释: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是为慕容氏。这里的阴阳两仪、日月星三光,竟成为了慕容氏自吹自擂的资本、夸耀出身的武器。

P1-3

后记

金庸的历史观(代后记)

这部书稿写到现在,终于到了尾声的时刻。

但还有一个重要话题,因为无处妥善安放,只能在全书的最后单独开篇陈述,同时,代为后记。

我们谈一谈金庸的历史观。

毋庸置疑,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历史观,金庸作为著作等身的知名小说家、评论家,他的历史观,完全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去寻找答案。

金庸在《金庸作品集》(三联版)的“序”部分,曾说过:

我初期所写的小说,汉人皇朝的正统观念很强。到了后期,中华民族各族一视同仁的观念成为基调,那是我的历史观比较有了些进步之故。这在《天龙八部》《白马啸西风》《鹿鼎记》中特别明显。

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看。宋辽之际、元明之际,明清之际,汉族和契丹、蒙古、满族等民族有激烈斗争……小说所想描述的,是当时人的观念和心态,不能用后世或现代人的观念去衡量。

金庸从年过而立开始写小说,一直到年近五旬才“金盆洗手”,写了17年之久。30岁到50岁,是人生最年富力强、精力旺盛的时段,也是最容易出成绩的时段,其作品能够代表作家文艺创作的最高水准!

金庸的小说,一般而言,后期作品比早期作品更优秀。在金庸的早期作品里,汉夷对立的矛盾冲突很深,最明显的就是开山大作《书剑恩仇录》,红花会和清廷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红花会里没有一个坏人,满清朝廷里也没有一个好人,两者泾渭分明、势不两立。

这种情况从《碧血剑》一直延伸到《射雕英雄传》。袁承志的两个杀父仇人,除了明帝崇祯,还有清酋皇太极;郭靖的两个杀父仇人,一个是大金六王子完颜洪烈,一个是大宋指挥使段天德。

有趣的是,这两对杀父仇人组合,都是一人汉族、一人异族,且毫无例外地都是“借刀杀人”。

此时的金庸,显然还是存在“杀父之仇不共戴天”的传统理念,所以郭靖手刃了完颜洪烈、段天德二人,大仇得报;崇祯、皇太极非袁承志所杀,只是因为这二人是史实人物,非虚构人物,不便架空历史。

从《神雕侠侣》开始,金庸才调整了汉夷对立的情绪,小说中,他借杨过之想法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他自幼流落江湖,深受小官小吏之苦,觉得蒙古人固然残暴,宋朝皇帝也未必就是好人,犯不着为他出力。

——《神雕侠侣》第16回

杨过的红颜知己中,除了程英、陆无双、公孙绿萼三位汉族姑娘,还有完颜萍、耶律燕两位异族巾帼,堪称“兼容并蓄”;杨过在江湖中最谈得来的哥们,不是二武,而是耶律齐。

《倚天屠龙记》的情况,又有所不同。主人公张无忌的身上,具有正邪两大门派的血统,但是,他是个标准的“汉人”无疑,他毕生追求的目标,就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不仅他这么干,小说中名门正派也好、“妖魔邪道”也罢,对于蒙元朝廷,竟然出人意料地“战线统一”,无人甘愿投降异族。

这就引发了我们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区分异族。

很明显,金庸是认同满清、区隔蒙元的。

同样作为入主中原的异族政权,蒙元采取的是“暴力、不合作”态度,拒绝“融合”,对中原文化采取了敌视的态度;而满清恰恰相反,采取的是“非暴力、合作”态度,推行“融合”,对中原文化有着消化、吸收的历史。

一个是人为制造种族隔阂,一个是大力推进民族融合,两相对比,金庸“亲满清而远蒙元”也就不足为奇了。

故而,在金庸后期的《天龙八部》和《鹿鼎记》小说中,“民族一家”、“内部矛盾”的观念十分突出:

段誉、萧峰、虚竹等人,可以随意在大宋、大辽、西夏、吐蕃、大理等国活动,不需要办理类似“护照”一样的证明;各国的“人才流动”十分频繁,西夏一品堂、公主招亲就是非常明显的例子;宋辽两国虽然是敌对国,但是,在萧峰心中,都是他的“祖国”,为了“祖国”的和平,他可以献出自己最宝贵的生命。

韦小宝的父亲,可能是满汉蒙藏回任意一族,小说最后的母子对话,绝不是无意闲笔:韦小宝未必是纯正的“汉人”,但一定是标准的“中国人”。

《金庸笔下的真实大历史》这本小书写完了,从2013年的劳动节,到2014年的元宵节,跨年写了9个月。

当然,如果算上构思、策划这本书,时间还要长得多。

通过小说谈历史,借助历史看小说,这9个月里,通过查阅资料、整理文献、完善书稿,笔者感悟良多、感触极深:金庸小说的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绝非浪得虚名,单就一个“历史”领域,就足以令人叹服!

大师娴熟运用生花妙笔,或与真史挂钩营造气氛,或与野史结合推动情节,让人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也就是“身临其境”。 .

这部书稿的完成,还要感谢一个人。

守护海宁“金庸旧居”的金庸六弟查良楠老先生,给予了笔者莫大的支持,2013年的8月,笔者来到旧居,与查老先生一席长谈,老先生对于书稿的完善,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笔者受益良多。

在这里,我衷心祝愿查老先生兄弟重逢的夙愿早日达成!

此外,我还想感谢出版社,在传统图书日渐衰落的电子时代,依然将我的书稿付梓印刷,公诸于世。作为金迷,我深感荣幸!我也相信,这本书会激发广大金迷朋友们的共鸣,获得三赢的良好局面。

在我专心创作的过程中,爱妻刘馨默默承担了大多数的家务、看护三岁小女乐颐,她是幕后英雄。

金庸先生的小说,影响了我的一生,塑造了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今后,我也将继续将之发扬、传承下去——让我的女儿阅读,相信她也会喜欢、热爱的。

作为一个从9岁开始看《射雕英雄传》的资深金迷,我有信心。

是为后记。

汤大友(填下乌贼)

甲午八月于京寓所

目录

第一章 亦真亦幻说历史

慕容家族的复国春梦

一代天骄雄起大漠

明清闯“三国演义”

康熙大帝平定四方

鸽派皇帝耶律洪基

全真教:从未抗金、一直亲元

大明国号和明教无关

一代仁主大理段誉

赵敏的幸福一家

威震西域的“山中老人”

鸠摩智与金轮法王

短命小儿完颜洪烈

高富帅耶律齐

第二章 奇谋秘计说战争

逐鹿草原:北魏后燕的参合陂之战

萧峰平叛:滦河之变的真实规模

首次西征:蒙古攻打撒马尔罕

大汗丧命:钓鱼城改变历史

保卫襄阳:南宋的悲壮挽歌

红巾内战:朱元璋、陈友谅决战鄱阳湖

啼笑皆非:南明的拥唐拥桂内讧

一代女王:俄罗斯苏菲娅夺位之战

黑水之围:兆惠平定大小和卓

第三章 千姿百态说人物

金庸笔下的皇帝

金庸笔下的大臣

金庸笔下的女主

金庸笔下的公主

金庸笔下的神仙

金庸笔下的才子佳人

金庸笔下的少林方丈

第四章 扑朔迷离说疑案

丐帮兴废之谜

张三丰寿数之谜

李自成下落之谜

天地会起源之谜

太后下嫁之谜

顺治出家之谜

乾隆身世之谜

《笑傲江湖》的时代背景之谜

第五章 绸缪雅致说风物

折扇

铁索桥

碧螺春、茶砖

算筹

金蛇剑

瓜果蔬菜

丹药

天山雪莲

梅庄四宝

鸠摩罗什

“南院大王”官职

太祖长拳

姹女婴儿

比武招亲

程朱理学

南宋农民起义

黄裳其人

真假再兴

蒙古军制

万安寺

滓泥国

《明史》文字狱

诗词歌赋

附录一 细说《天龙》三十年

附录二 金庸武侠大事年表

附录三 金庸先生人物小传

金庸的历史观(代后记)

参考书目

序言

推荐序 回归武侠世界的真正历史

马伯庸

从历史中去创造一个精彩故事,是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

把一个精彩故事中的细节还原成本来历史,同样也是一个充满趣味的过程。

对大部分人来说,历史高不可攀,而故事却亲切的多。所以在他们心目中,故事往往会取代历史的真实。比如一部《三国演义》精彩纷呈,刘备的仁、诸葛亮的智、关羽的忠、吕布的勇,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老百姓们干脆就把这些当成了历史——至于真正的三国历史上他们究竟是什么模样?知道的人却并不多。再比如《西游记》,让唐僧成了个迂腐偏心的唐长老,从此家喻户晓,又有多少人知道历史上的玄奘孤身一人勇闯天竺的坚韧和伟大?

我倒不是否认小说家们的再创造,只是多少有些遗憾。如果读者能够在领略艺术创造的同时,对构成小说基础的历史素材有所了解,岂不是件更美好的事儿吗?读者带着对历史的认识,再返回头去看小说,想必会更加钦佩小说家们的剪裁和想象力吧?

说来惭愧,我当年的历史成绩并不好,肚子里的那点历史知识,完全是拜金庸的武侠小说所赐。我那时候分不清其中哪里是妙笔生花,哪里是考据有典,只记得读下来非常过瘾。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中华致公党的一段资料,得知其前身竟是天地会,而天地会中的关键人物叫做陈永华,亦名陈近南,这才惊觉金庸小说中的人物,距离我们熟知的历史竟然如此之近。

金庸先生是大才子,精熟典故,他的小说包罗万象,于历史的空隙中乾坤大挪移,把虚构和真实融汇一炉,而且炼得全无破绽。随便从其中挑出一个知识点,都是一篇很大的文章。本书作者填下乌贼愿意来做这个“逆向工程”,以小说为经、史实为纬,披检书中细节相互印证,把金庸先生笔下乾坤、胸中沟壑一一扩展开来,回归到武侠世界的真正历史——这实在是一件有益大众之事。

我们需要这样的较真和细致,倘若能因此把小说读者的兴趣导回到历史,可谓是善莫大焉。

内容推荐

填下乌贼著的《金庸笔下的真实大历史(增订版)》在挖掘史料基础上,讲述了金庸小说中著名人物和重大事件在历史上的真实面目——深入描写成吉思汗、崇祯皇帝、努尔哈赤、李自成、康熙皇帝,耶律洪基、段誉、赵敏、鸠摩智、金轮法王、耶律齐、张三丰,顺治、建宁公主、乾隆等近百个金庸小说中著名人物的跌宕故事;重新还原滦河之战,钓鱼城战役、襄阳保卫战、红巾军内战、黑水之战等金庸小说中重大战役在历史上的真实情况。

本书是史上第一本系统地将金庸小说还原进历史本身,通过史实重新阅读金庸小说的著作,这是金庸迷和历史迷的一次有趣又有益的大“穿越”!

编辑推荐

看金庸小说,知真实历史。

填下乌贼著的《金庸笔下的真实大历史(增订版)》是中国第一本全面梳理金庸小说涵盖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著作。作者精通小说内容,严格甄别史料,走访相关古建古迹,构思十年,终成一剑。

还原中国历史上的诸多皇帝,女主和公主的鲜活面孔,阐述全真教、少林派、丐帮、大理段氏、天地会的不凡事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2: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