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前进的时候,就后退吧
“坚持”这回事,做到九十九分就可以了,留下一分力气好转身;“执着”这张试卷,答满九十九分也就足够了,留下一分好回头。不能前进的时候,告诉自己:后退吧。转个身,后路天宽地阔。
一个朋友要离家去异地的艺术学院进修,饯行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是鼓励、勉励、激励,只有一个意思,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可是为什么我会觉得不安呢?直到有人语重心长,提出人生四原则:“做人要分四步走:第一,坚持;第二,坚持;第三,坚持;第四,放弃。千万千万,要记得。"一瞬间豁然开朗,我明白了自己究竟在不安些什么。
长久以来,我们的思维都进入误区了,总觉得执着是好的,坚持是好的,百折不挠是最好的,要想达到目的,这是最有力的“捷径”了:只要执着、坚持、百折不挠,就一定能
“1+1=2”。
哪有这回事呢。
明朝正德年间,朱宸濠起兵造反。王阳明率兵征伐,将其擒获。正德皇帝的宠臣江彬嫉妒王阳明,他便散布流言,说朱宸濠和王阳明是一伙的,王阳明怕朝廷征伐,才抓朱以自保。王阳明就和总督商量,把朱宸濠交给他,说抓获朱宸濠是总督的功劳,由总督面圣,而自己称病到净慈寺清修。总督感念王阳明的好处,面见皇帝时代其陈情,正德皇帝明白了前情后事,王阳明才免了一场不白之冤。
若是王阳明据实直辩,不肯拐弯,谗言面前,别人根本无从分辨你是红心还是黑心。所以这件事情就出现了拐点:王阳明于不可前进之际,退了一大步,避免给皇帝一个“丑表功’’的印象,他的功劳由别人说出,反而使他令名更为彰显。
和他相比,汉代大将军韩信就显得十分不聪明。
——可是这个人又十分聪明。当年楚汉相争,项羽是常胜将军,刘邦是“常败将军”,后幸得韩信,替他马上征战,屡建奇功;直到兵围垓下,逼项羽自刎,刘邦坐了江山。可是韩信这个人却不知进退,项羽未死时,就挟功求封,刘邦被迫封他为“三齐王”,即“与天王齐,与地王齐,与君王齐”。项羽死后,刘邦的股肱大臣张良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托言辟谷,深山避祸;韩信却不肯激流勇退,结果被吕后和萧何设计骗人深宫遭株,夷了三族,祸根就在不当进时进,当退时不肯退。
生活中,我们总有一种心理叫作“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其实,到了黄河心死了也行,撞了南墙肯回头也是好的;怕的就是到了黄河心也不死,撞了南墙也不肯回头。
在一次作协会上,我结识了一位文友——花白的头发,皱纹纵横,看不出多大年岁,反正儿子都快大学毕业了。她告诉我,自己从十几岁走上文学之路,到现在“发表了十好几篇文章”,而且这好几十年的工夫,攒了满满两大箱子的手稿,大部分纸页都发了黄,就等着有一天能够大名远扬,以往的这些东西就可以全部拿去发表了。
她一边说,一边拿出厚厚一摞文章让我看:文笔嫩、主题老,用写报告的手法写小说,用歌颂太阳的口吻写散文,居然像这样写了快一辈子,这可怎么得了。
她一边端详我的脸色,一边问:“行不行?好不好?”
我支支吾吾,说还不错。
她受了鼓励,说:“谢谢你!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的!”P3-5
“看凉月的许多文字,无论是写他人还是自己,世事还是意趣,情感是奔涌的,但似乎是暗流;时空不断变换,但总归于平静。凉月总是以一个冷静的叙事者的角度,剖析、描画、热爱着这个世界和人们。”
——《读者原创版》主编张笑阳
“人的生活是烦琐的,生命的意义隐微难见,凉月满天的文字却让人甘心咀嚼这貌似无味的生活过程,然后从里面体味到一种隐性的快乐和理性的升华,而不会流于表面的光鲜亮丽。”
——《青年文摘·红版》主编吕秀芳
“凉月满天的作品好就好在不让人觉得它们是文章,在那里难寻着技巧,在世事沧桑的心灵陈述中,流露出的是秋日般的从容、辽阔与沉稳。在极为有限的篇幅中,引经据典,变化多端,跳出了排比归纳的窠臼;自由地穿越在古今中外之间,不断地吸收新知,不断地省视自身,触觉敏锐,思考深入,独有会心,做到了博通蕴藉,晶莹和谐。”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吴子林
“凉月满天以慈悲的情怀看世界,以美好的书写暖人生。她的文字,时而温婉纯净,时而沉郁厚重,时而精致玲珑,时而幽默风趣……她视野开阔,敏于感知,善于探索,常常能够从许多寻常的细节中,捕捉到美丽的亮点,从简单的事物中,获得幽深的发现和独到的感悟。读她的美文,会让心灵花开,馨香袅袅。”
——美文作家、文学博士崔修建
过这样一种生活
长久以来,我一直梦想着,能够过上这样一种生活:
摆脱激情和欲望,心灵冷静而达观。痛苦和不安只从内心生发出来,也只从心灵深处消除,而消除它们最初也许要用一年,用数个月,渐渐只用几天,甚至是一天,几个时辰,甚至痛苦和不安一经生发,即告消散,就像水滴落进炽热的火炭。
既坚持劳作,又退隐心灵,保持精神一隅的宁静。
让思想严肃、庄重而纯真,让生命甜美、忧郁和高贵。
学会沉默,因为没有太多闲暇。学会尽义务,爱孩子,爱爱人,爱父母,爱他们甚过爱那些所谓紧迫的事务。
既不被别人左右,也不去左右别人。
不奇怪,不惊骇,不匆忙,不拖延,不困惑,不沮丧。不用笑声掩饰焦虑,对幸运的事情不推辞,不炫耀,毫不做作地享受,失去也不渴求。
一日之始,即意味着将会遇见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傲慢的人、欺诈的人、嫉妒的人、孤僻的人,但是,不要恨,要怜悯,因为我们知道善恶而无力选择善,知道美丑而不觉己身丑。
每时每刻都要思考,以摆脱别人的思想,也不把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不去注意别人心里在想什么,像往泥里钻的葡萄根,而注意自己心里在想什么。不让自己的心声寂寞地说出来,又寂寞地消散,要听得懂你的灵魂在唱歌。
不因为想得到,所以去伤害,因为因欲望而引发的罪恶比因失去而引发的罪恶更罪恶。
不摧残灵魂,不脱离本性,不因为被排斥和被攻击而愤怒,不过于欢乐和痛苦,不言行不真诚,不做事不加思考。
不怕死,因为死合乎本性,所以死不是罪恶;而怕生命消散之前,对事物的观照和独有的理解如雪冰消。
尊重自然,花正开放,果实腐烂之后却留香,谷穗低垂,猫跳跃,小鱼在水里游动。尊重自然会使心灵愉悦。
不因装得有学问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不喋喋不休和忙忙碌碌,让嘴巴空闲下来,身体如果有可能的话,也不必转动得像陀螺。
知道安宁不是别人给的,知道没人可以随心所欲,知道被称赞,被仰望,被逢迎,不等于被接受,被喜爱,被尊敬。既然被接受、被喜爱、被尊敬都比不过心灵的自足重要,那么被称赞、被仰望、被逢迎更没什么大不了,被仇视、被轻蔑、被诋毁,更没什么大不了。
保有野心,妄想保持完整的灵魂。
没有奴性,没有诈伪,不太紧密地束缚和被束缚,又不太疏离地分离和被分离。心灵的磨炼好比在树身上揭皮,心灵的净化好比在血里提纯,两者既痛苦又必要。
尊重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尊重自己产生意见和看法的能力,也尊重别人产生意见和看法的能力,只要它从心而发。
保持心灵的圣洁和纯净,仿佛你从宇宙间借来一块黄金,最终还要原样奉还。
抓紧今日起所有的日子,不游荡,不枉费,现在就读以后想读的书,因为怕到了晚年就没有了精力,记忆力也会衰退。自己帮助自己,不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就像不拿细缆绳牵住一叶扁舟,怕风大雨大,会把它刮走。
别人的调情不要理,因为他们对一千个人说同样的话,却努力让你觉得你是唯一的那一个。
以保有安妥无恙的灵魂为最大幸运。
报复伤害你的人,不是变成像他那样作恶的人,而是不变成像他那样作恶的人。
尽量无视环境,不断回到自身,和不好的环境也能达到较大的和谐。
体重和生命的长度都是分派好的,所以不企图改变命定的份额,不增肥,不减重,不因为想长寿而做很大的努力,吃很多的药。
不随便发表意见,因为你并不会确切了解事物的前因后果,轻易之间,也许就会盲目定一个人的罪,同时扰乱自己的灵魂。
不因未来的事困扰现在的你,假如它必然发生,那就无法阻挡,假如它未必发生,就是杞人忧天。
不横眉立目,不蹙眉苦愁,因为这样的神态都是不自然的,会丧失天然的美丽清秀。
不加入别人的哭泣,不有太强烈的感情,具备强大的理智和清醒。
少些纷争,眼里有缩微的世界,少些尘世的芜秽荒杂。眼光更高远,灵魂才更自由。
看人,看人们的聚集、军事、农业劳动、婚姻、谈判、生死、法庭的吵闹、不毛之地、各种野蛮民族、饮宴、哀恸、市场,努力让自己的眼光像上帝。
防止傲慢,超越快乐和痛苦,不热爱虚名,不为忘恩负义的人烦恼。如果有力量,就做当做的事;如果没有力量,就不责怪自己或者责怪别人。
对人说话恰当,不矫揉造作,言词简明扼要。
果子坏了,扔掉它。脚上有刺,拔了它。不去问个不停:果子为什么坏掉,脚上为什么会有刺。
行动要敏捷,谈话要有条理,思想要有秩序,灵魂内部要和平,生活宁静而有余暇。
不去作恶,也不让别人的恶行影响自己。
不悲叹,不不满。
不相互蔑视,不相互奉承,不一方面希望自己高于别人,另一方面又匍匐在别人面前。
不对的,不做;不真的,不谈。 这样的生活,纵使要想过上难了一些,可是努力去做,总能够突破一些局限,使心灵多得宽阔,日子增色,生活轻松安乐。若能够如此,这本书,也算是写得值了。
我们走在马路上,需要红灯停、绿灯行;在单位里工作,要上听从领导,下和睦同事;居家要上孝敬父母,下爱护小孩。这些都是必需的,必要的,为了维持社会和谐运转,每个人都应当如此。
但是,我们的思想也束缚着许许多多的条条框框,有些束缚我们能够感觉得出来,也能够轻易挣脱得出去;有些束缚我们能够感觉得出来,却因为强大的阻力,不容易挣脱得出去,甚至在挣扎、挣脱的过程中,成为既定规则的牺牲品;有些束缚甚至是我们感觉不到的,但是它们却确确实实存在。若是这些规则有助于国计民生,有利于社会和谐,有益于身心康泰,那自然是极好的,怕的就是这些隐形的束缚和规则不但无益于人于己,反而有害于人于己,这就需要打破了。
解放思想,才能百花齐放;打破界限,才能地阔天宽。本书的目的就在于将这些隐性的界限暴露在读者面前,使读者能够一条条地对照检视自己的思想、观念、视角、维度,在引发“自知”的同时,指出破除界限的必要性和方法。必然性不必言说,当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本书也并非人生指南,一定要读者遵从着它亦步亦趋走下去,否则它也就成了需要读者打破的桎梏与界限。即便如此,本书也仍旧有意无意地设置着界限,读它,想它,然后打破它,扩容它吧。
是为序。
凉月满天著的《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不设限的自己》的目的就在于将这些隐性的界限暴露在读者面前,使读者能够一条条地对照检视自己的思想、观念、视角、维度,在引发“自知”的同时,指出破除界限的必要性和方法。内容涉及:要想思维不设限,必须心态不设限;要想人生不设限,必须思维不设限;要想成功不设限,必须人生不设限等。
凉月满天著的《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不设限的自己》讲述了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就要有创新意识,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思维僵化这一重要内容,是一本生动的心灵励志书。
围绕“不设限”的主题,以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形式,多角度、多方面地阐述了人们的心灵智慧。
该书由国内知名作家执笔,内容生动,语言流畅,并有机地配插一定的图片,呈现出图文并茂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