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通往哈佛的旅程
分类
作者 (美)陈树燊
出版社 鹭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张弛有度,培养优秀品格

我所理解的糟糕的父母有两种:一种是愚昧无知的,另一种是过分关注孩子的。这两种人不适合为人父母。

所谓愚昧无知的父母(与所受教育程度无关)就是那些毫无常识或者根本没有学习习惯或者热情的人。他们以为做父母天生就会,并没有认真思考过“我应该做一个怎样的父(母亲)”或者“我应该如何成为一个好父(母亲)”,更没有为之进行认真系统的学习。

很多年轻的妈妈第一次怀孕会不知所措,为了宝宝的身心健康,可能会听信一些没有根据的传言,比如怀孕的时候吃猪脑,可以使孩子更聪明;给胎儿听多国语言的录音,宝宝出生后就会讲多种语言;快速翻书而不是阅读,孩子会成为作家;让孩子手握冰块几个小时,可以锻炼他们对疼痛和困难的忍耐力;把孩子锁在黑屋里,可以锻炼他们的勇气……妈妈出于对孩子的爱而担忧,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希望所有的妈妈都能够相信科学,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

我们完全不相信这些。但是我们通过学习、甄别后会知道,孕期妈妈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对胎儿有很大的影响。在怀孕期间,我太太从不喝咖啡、茶和酒,而是多喝牛奶、吃健康食品,经常散步;同时,远离那些不开心的事情——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去一些能使心情愉悦的地方……这些都能给孩子的身心做好健康铺垫。

至于那些过分关心孩子的父母,我认为他们是需要心理上的帮助的。他们太爱孩子了,但是方法并不恰当,以至于区分不出对与错,经常做过了头却浑然不知。我曾经见过一位家长让她的孩子在一间豪华商场的地毯上小便,因为她觉得要走5分钟去厕所对于她女儿来说时间太长了,会憋坏她的膀胱;我还认识一位家长,她觉得大学的宿舍太脏,根本不适合她的女儿住(其实并不脏,是她视自己女儿如公主,要求过高而已);也有人跟我说,背着装了几本书的书包走路15分钟去学校,会伤了她20岁女儿的背……

有些家长跟我说,自己的孩子怯懦、娇气,甚至懒于参加社会活动或工作,做父母的尝试各种办法但却没有结果,他们会很沮丧地问我:“我们也知道孩子品格教育的重要性,可是这种教育应该在什么阶段开始呢?”在我看来,这种品格在孩子的成长中开始得越早越好,尤其是关于坚强和勇敢的品格教育。我的女儿和儿子分别是在10岁和7岁的时候开始学高尔夫的,从一开始,他们就背着30磅重(大概27斤多)的高尔夫球具,在球场上一走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候为了有资格参加比赛或者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他们常常在炎热酷暑的午后,或严寒冬日的清晨,都要背着笨重的球包跑去比赛场地。但为了自己的爱好,他们都毫无怨言地坚持着。记得那是一个潮湿闷热的下午,我带着我的父亲去看孩子们打球,我们两个开着高尔夫球车,而孩子们背着球包徒步行走。像其他宠爱孩子的祖父母一样,他很难接受眼前的情景:孩子们背着几乎和他们一样高的球包,在骄阳下缓慢地行走并且汗流浃背,显得挺艰苦的样子。

“为什么这样折磨他们?他们会累坏的。”他不停地跟我抱怨。

“爸爸,这不是折磨,而是磨炼!”我回应道。

“不管你怎么说,这终究对他们是不好的,会伤害他们的背!”父亲依旧很坚持。后来因为这件事,我和爸爸不欢而散,我们仅打了三个洞就回家了。当时我在心里很庆幸他不与我们同住,否则,我们的孩子很可能就会像其他孩子一样,被爷爷奶奶每天娇惯,变成“温室里的花朵”了。不可否认,我们的父辈很爱孩子,但是他们有着上一代固有的观念,并且很难被说服。这种两代人的差异在没有办法达成一致的情况下,父母当然应该对子女的教育负有第一责任。也就是说,如果你发现孩子有被惯坏的迹象,你就要反省自己对孩子教育的有效性,而不是去责怪上一代人哪里做得不对。

还有一次,当时只有12岁的儿子,穿了一双新球鞋去参加一个为期三天的青少年高尔夫球锦标赛。第一天比赛中,他的双脚就磨出了血泡,脓血粘住了袜子,走路一瘸一拐,可以想象他有多痛。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断定儿子赢不了这场比赛。比赛时,太太满脸怜惜,不停地问儿子痛不痛,要不要创可贴,要不要喝水等,关心到无微不至,但我们谁都没有建议他退出比赛。

出乎我意料的是,儿子主动说他的脚不是很痛,可以坚持参加比赛。我和太太都感到很欣慰,因为能参加这么重要的比赛是非常难得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儿子在受伤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不放弃,不半途而废,即使比赛结果是最差的,他也是我们心里最勇敢的小英雄。

P28-33

后记

从2014年夏天开始翻译《通往哈佛的旅程》这本书到最终成稿历时一年半的时间。这本书的双语版早在2015年初便在美国上市,但是中国版在编辑凌老师的要求下,不断增加内容,力求更加详细地展示作者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所以这本书的中国版内容要更加丰富。

认识本书的作者陈树粲先生(下文我称呼他的英文名,安迪)和他太太陈素玲女士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这份偶然至今让我感恩万分。因为认识了他们,使得我和我先生找到了身边真真实实婚姻家庭和教育子女的楷模,使我们更加明确地知道我们想要的婚姻是什么样子,我们想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子。

刚生完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因为先生的工作很忙,又是家里主要赚钱的那个人,所以他希望我把工作辞掉,专心在家带孩子。当时我在北京的一所高中当老师,工作也很忙。我像很多的职场妈妈一样,把孩子托付给了老人。每天早晨六点半,孩子还没有醒的时候就从家里出发,晚上回来的时候,孩子又快要睡了,每天相处的时间很少。就这样每天依然坚持着,因为我爸爸曾经对我说过:“作为一个女人,家里经济状况再好,也都要有一份自己的事业,有一份自己的经济来源。”那时的我对他的话深以为然,直到有一天,我送两岁的儿子去幼儿园。刚上幼儿园的分离焦虑使儿子号啕大哭,他拽着我的手说:“我要找婆婆(他对外婆的称呼),我要找婆婆!”

“他不是应该找妈妈吗?”这个问题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从那之后,我开始注意儿子,每当他需要妈妈时,他找的都是婆婆,而不是我这个妈妈!当我意识到妈妈这个角色在儿子成长过程中缺失的时候,我的心别提多难过了。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时候就是3岁以前,3岁之前的世界里只有爸爸妈妈;之后上学了,就会有同学、有朋友,再往后还会有爱人、有自己的孩子,就不会那么需要我们了。孩子不会等我,长大了就再也回不去了,我马上就要错过他最需要我的时候了,他马上就要离开我的怀抱,慢慢地可以自己去面对这个世界了。而我的工作可以以后再做。认识到这一点,我毅然决然地辞掉了工作,全心全意地照顾陪伴我的孩子。后来来到美国,我也时刻准备着,希望等孩子稍大一些就出去做事。直到遇到了安迪和素玲,读了他们的书,我才知道孩子们需要我为他们做的更多。做一名好的全职妈妈也不比工作简单,我要有科学的教育方法,持之以恒的教育信念。后来,又见到了玛诗和家荣,他们没有眼高于顶的盛气凌人,非常温文尔雅、平易近人,不禁使我觉得“穷养富养都不如教养”这句话说的真是太有道理了!我的孩子将来不一定要有多高的学历,但一定要有教养,具有优秀品格!把三个孩子教育成为有教养、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是我的事业!从那之后,我不再有为他们牺牲了我的工作这样的想法,只有甘之如饴,每天陪伴着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

前段时间,素玲告诉我玛诗和家荣今年要回来过感恩节,玛诗还特意说要吃妈妈烤的火鸡。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爸爸妈妈为我做的那些可口的饭菜,我在外求学、工作多年,无论多少珍馐佳肴在侧,但最令我怀念的仍是家里的味道,那样的味道令人久久无法忘怀。想想我的孩子们,吃的饭都是保姆做的,等到他们长大后,关于家的记忆会不会寡淡了许多?思及至此,我辞退了保姆,改用小时工来打扫房间,孩子们的饭食全部由自己负责,希望在他们记忆中能慢慢留下妈妈的痕迹、妈妈的味道!这就是安迪和素玲榜样的作用,他们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翻译这本书的时候,安迪反复地跟我强调,这不是一本教别人如何做的书。它仅仅记录了他和太太是如何教育玛诗和家荣的。里面有他们认为很有效的方法,也有他们走过的弯路。他希望我能如实地翻译给大家,希望各位读者朋友看后能有所启发,斟酌自己的情况,取其精华。正如我自己一样,在交往中,在阅读中,在思索中,不断地调整,不断地提高,不断地自我完善!

目录

引子 走进哈佛,并非仅仅是“幸运”

 每个孩子都有适合自己的路

 如何成为更好的父母

 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德比名牌大学更重要

 育儿之路是一段美好的旅程

第1章 启程:做有准备的父母

 “好人”和“恶人”组合

 爱与规则的权衡

 张弛有度,培养优秀品格

 父母的陪伴无可替代

 引导孩子勇敢地站在东西文化的交汇点

第2章 教孩子就像当“农夫”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

 让孩子自己做主

 正面激励与适当责备交替使用

 让孩子学会感恩

 我们是这样对待金钱的

第3章 要身教,也要言传

 教在幼时

 我们鼓励孩子掌握多种语言

 做榜样,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什么“好”、什么“不好”

 我的锦囊妙计——间接教育方法

第4章 爱·远方

 目标越高,成就越大

 理想要有“备胎”

 悉心教导是成功的关键

第5章 摩擦

 别让家庭变成没有硝烟的战场

 成长中的烦恼

 育儿是不可重来的旅程

第6章 爱的馈赠

 爱的见证

 爱的反馈

后记 做一个明智的家长

译者后记

序言

“如何教育孩子,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一直是我们探讨比较热烈的话题。现在不少年轻的父母认为,一定要学习西方的教育理念,对孩子要多鼓励少批评,要平等地与孩子相处,这样才能培养出自信、独立的现代青年。

道理都对,但不能断章取义、生硬照搬。比如我们的传统家教,第一是规矩,看到长辈主动起身迎接、有客人来访主动打招呼,长幼有序。有的家长将这些规矩丢到一边,又没有用西方人对法条和信仰的敬畏来教育孩子,只是一味地溺爱孩子,或者只求孩子成绩优秀,不注重孩子为人处世之道,以此标榜自己的教育方法“现代化”,这是需要警惕的。

不可否认,中国的传统教育未必完全适合当代人。但我们更要认识到,传统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让孩子在生活的点滴间,耳濡目染,把各种规矩、道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从细节开始,以传统礼仪的庄重感,来培养孩子的教养,帮助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分寸感,让孩子实现一种自我的道德自觉性。这才是我们传统教育的落脚点。

可以说,只要我们抽离掉其中适应农耕社会的一面。经过现代化改造,传统教育理念正恰逢其时。这一点,很多睿智的家长早已心悦诚服,甚至一些离开祖国,定居海外的华裔父母,也用自己的经历印证了这一点,比如陈树燊先生一家。

陈树粲先生接受的是西方的大学教育,并很早在美国定居。在中西方文化激烈对撞的大背景下,他不同于某些海外华人,消融于当地的文化之中,不再认同作为华裔的自我;他始终对华夏子孙的自我保持着清醒的认知,将当中的精华部分灌注于孩子的教育当中,同时理性看待传统文化的局限性。他认为儒家的诚敬忠恕、文质彬彬的君子之风才是人际关系当中应该有的互动,把他的两个孩子教养成为了西方世界的绅士、淑女;他觉得传统中国人过于内敛,太过专注于自己的安顿,西方人的进取性开创性更可取,于是他把家安在当地人聚集的社区,安排孩子进当地公立学校就读,鼓励孩子交当地朋友……

中国文化常常讲“天下”,何谓“天下”?即光天化日之下。在儒家的普世价值当中,天下只有同一种人文伦理秩序,即“仁”,惠爱众人,没有东西方之分,没有国别之异,没有种族之异。教育也一样。陈树燊先生一家属于西方典型的中产阶层家庭,他们夫妻,像传统的中国夫妻一样,夫唱妇随,在教育当中扮演着严父慈母的角色,运用中国传统教育内核养育他们的孩子。同时,他们也积极吸收西方教育的精华,充分尊重孩子作为个体生命的独立性,培养孩子自由的思考能力,尊重孩子的兴趣发展需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用心陪伴;在孩子成人之后,放下所有的担心和不舍,目送孩子踏上新的人生旅程。这一路,他们收获很多,他们夫妻依然保持良好的两性关系,他们的孩子都毕业于美国名校哈佛,在之后的事业上人生上也一路顺遂,并且对父母始终心存感激和爱意。

更重要的是,他们夫妻二人所倡导并实践的“家道”得到了子女们的认可,他们愿意效仿并运用到自己的小家庭中,让自己的伴侣和孩子受益。我想这才是陈树粲、陈素玲夫妻二人留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吧。

内容推荐

《通往哈佛的旅程》是一本分享育儿心得和成长体验的家教书。本书真实而详细地介绍了作者陈树燊如何培养两个孩子进入哈佛校园,以及他独特的教育方式,比如:在家里,他负责当“恶人”为孩子们立下必要的规矩,太太负责当“好人”做他的“遥控器”;对于孩子的问题,他们几乎从不直接当面批评而是采用间接的教育方式让他们知道;在小学和中学期间,帮助孩子拓展兴趣,为他们寻找真正喜欢并且擅长的项目;两个孩子在高尔夫球上展现兴趣和天分后,他就请私人教练、鼓励孩子们参加青少年组比赛、和太太每天陪他们练球等,帮助孩子们把这个兴趣坚持下去;不管在学习上还是言行举止和思想品德上,不断给孩子们设定高目标,等等。

除此之外,作者在书中还强调,他写这本书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告诉年轻的父母怎样做才可以让孩子进入哈佛,而是更倾向于教他们如何成为一个好父母,如何培养出品格优秀、有教养、诚实、正直、有爱心的真正成功的孩子。

编辑推荐

育儿是一段不可重来的旅程,如何成为更好的父母,如何将孩子教育成为快乐、善良、正直、有成就的人,很多父母都梦想有“神奇秘方”。《通往哈佛的旅程》中,一位华裔父亲为我们献上了自己的育儿秘方。

本书的作者陈树燊被誉为“真懂孩子”的父亲,他的一双儿女,双双进入哈佛校园,而后事业有成,成为别人眼中的“成功的孩子”。

尤其难得的是,在这位父亲讲述自己为人父母经验的同时,孩子们也发表了自己对父母教育方式的评价与反馈。

一个“朋友”妈妈,一个“恶人”爸爸,两个哈佛孩子。这究竟是怎样奇妙的一段旅程?我们不妨一起去书中感受一下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1:4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