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驿站小史/小史书系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交通经济
作者 唐博
出版社 山西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赵匡胤黄袍加身,摇身一变成了宋太祖。这是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千百年来,人们虽一直对黄袍加身的诸多谜团津津乐道,但几乎没人关注故事的发生地——陈桥驿。

赵匡胤缘何把发动兵变的地点选在这里?这座小小的驿站,究竟有什么特点?和它相仿的各类驿站,究竟有怎样的演变历程?这又给中国历史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唐博的这本《驿站小史/小史书系》,将带我们遨游历史的海洋,讲述发生在驿站的那些美丽故事。

内容推荐

《驿站小史/小史书系》由唐博著,讲述古代驿站发展史。驿站,是古代官府信使和出差官员在途中歇脚的场所。然而,历史上的驿站,绝非只有歇脚一用。驿站的演变历程,以及发生在它身上的许多精彩故事,都蕴含着经典和智慧,都改变着当时人们的生活,甚至改写了一段历史,成为促进国家统一、加强各地联系的纽带。驿站的兴盛衰亡,就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缩影。

目录

引言

第一篇 上古风云:驿站从无到有

 尧舜禹时代:一个都不能少

 商代:要做就做专业点

第二篇 从墓葬说起:看似日臻完备

 “一日千里”,不是传说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要比前朝更专业

 “烽火戏诸侯”,自取灭亡

第三篇 列国烽烟:大变革时代

 “民营驿站”崭露头角

 争相修路建馆

 符信和简书大行其道

第四篇 秦汉伟业(上):“高速公路”的传奇

 通向任何角落

 蜀道难于上青天

 走路也要讲规矩

 驰道酿成的悲剧

 广明驿风波

 罢“三辅”驰道

第五篇 秦汉伟业(下):神秘的一号兵站

 “依法送信”

 驿站体系正规化

 官办招待所——传舍

 邮亭和驿置的典故

 车马和期限:让人欢喜让人忧

 公私兼顾:想说爱你不容易

第六篇 魏晋风度:处处皆奇葩

 史上首部邮政法

 翻山越岭

 光怪陆离:搭台与拆台

 新鲜事:处处是奇葩

 冒险寄私信

 民营驿站复活

第七篇 诗话隋唐(上):超级国有企业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业务广泛,定位清晰

 站点众多,道路通达

 人丁兴旺,待遇优厚

 资产充盈,条件上佳

 制度健全,管理规范

 辐射周边,带动四方

第八篇 诗话隋唐(中):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

 大工程:生死时刻显威力

 看人下菜的不同待遇

 好服务: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最早的报纸

第九篇 诗话隋唐(下):驿站悲歌

 马嵬驿的悲剧

 沙州驿夫起义

 火烧上源驿

 白马驿之祸

第十篇 两宋梦华(上):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路通四方

 功能升级的馆舍

 军爷送信

 “金科玉律”的来历

 私人通信不再困难

 不甘落伍的劲敌

第十一篇 两宋梦华(下):十二道金牌的故事

 将军恸哭班师回

 银牌和驿券,究竟哪个好

 “金牌”是个啥

 充满遗憾的悲剧

第十二篇 大哉乾元(上):驿满神州,走遍欧亚

 长春真人的“西游记”

 想称王,先修路

 心有多大,路就有多远

 “站赤”无处不在

 没有最快,只有更快

 “急递铺”送信,到底有多快

第十三篇 大哉乾元(下):同一个世界,不同的生活

 换来换去的管理者

 光怪陆离的使用者

 倒霉透顶的维护者

第十四篇 明清时代(上):兴也驿站,亡也驿站

 奢香夫人的驿站传奇

 朱元璋兴利除弊

 驿站家族的新成员

 真假胡公子

 恢复“五马三驴”

 不得不做的手术

 致命的蛮干

 “包二奶”毁掉大明江山

第十五篇 明清时代(下):驿站的落日余晖

 革除积弊的努力

 走向盛世的强音

 红旗报捷的闹剧

 “驿传势难再留”

试读章节

尧舜禹时代:一个都不能少

“驿”这个字,《说文解字》解释为“置骑”,指古代传递官方文书的马和车;《玉海》解释为“邮骑传遽之馆在四方者”,即遍布全国各地的信使中途歇脚、换马的馆舍或站点。“驿”之所以为“驿”,信使、信件、道路、驿站四要素必不可缺。正是它们,将通信双方串联了起来,确保古代官方信息交流的畅通无阻。这些硬件要素,早在远古时代①就陆续“驾临”。

——信使:从木到人。最初的信使并不是人,而是“诽谤之木”。尧时代,人们把一根横木插在柱头上,放置在“大路交衢”。它既可以当路标,也可以在上面书写对统治者的意见,承担了向上传递信息的功能。到了舜时代,这种“诽谤”的功能逐渐被人取代。舜设置了22名负责“明通四方耳目”的“喉舌之官”,“夙夜出入”,周游各地,既听取民间意见,也传递舜的指令。他们实际起到了官方信使的作用,成为上下沟通的重要媒介。夏朝建立后,规定每年春三月,派“遒人”手持木铎,在各交通要道宣布官府号令。传达公文由此成为信使的主要职责之一。

——信件:十万火急。鸡毛信的故事,一般人都耳熟能详。借此标注信件紧急程度的做法,虽然不见于远古时代的史料,但在一些仍处于氏族社会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明朝正德年间,云南有部落侵扰地方,“令人分投赍报鸡毛木刻,上写‘本司大小村寨,若不顺从,定在日下统兵杀害’”。鸡毛附于木刻文书之上,用来标示内容紧急重要。云南佤族遇到村寨纠纷,冲突双方互送木条以通信。上方刻两个缺口,代表甲、乙两寨;下方刻三个缺口,说明乙寨三日内前去甲寨和解;前面再刻一个斜角,表明事关紧要,不容耽搁。

——道路:通行天下。在夏朝,君王的辇(专车)不仅要20人拉,还出现了专门管理天下车旅的官职“车正”,足见当时交通工具规制庞大、数量之多。这对道路的宽度和耐久性提出了较高要求。大禹治水是个大工程,涉及各地,对道路的需求也很迫切。《虞人之箴》记载:“芒芒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大禹治水后,将天下分为九州,修建了九条通衢大道。《夏小令》记载:“九月除道,十月成梁。”夏朝形成了定期清路修桥的制度,体现了夏朝君主对道路管理的重视。夏朝之所以做得到“声教讫于四海”(《史记·夏本纪》),跟道路通达及其带来的政令畅通有很大关系。

——驿站:民间先行。真正意义上的官办驿站,在远古时代尚未出现。但驿站的吃喝留宿和指示路标的功能,在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中依旧保留。景颇族对所有的行人旅客都留吃留住,视若家人,而且一概免费,称为“恋恋必作”。如果路过独龙族的人家,即便主人不在家,也可推开房门,进屋做饭,但要等到主人回来再启程。独龙族人远行之时,会把随身携带的口粮分装在许多小口袋里,沿途或悬挂于路边大树上,或放置在岩洞哨房,供其返程时取下食用。其他过路行人,无论多么饥渴,也不会擅自取食。进藏区或蒙区的道路上随处可见的石块堆,上面悬挂着各类经幡和彩条,或是藏族的“玛尼堆”,或是蒙古族的“鄂博”“敖包”,虽然都有宗教意义,但也有路标的功能。

P7-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9: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