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美)丹尼尔·克莱恩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39条哲学“金句”揭示生命的意义,来自历史上最杰出的头脑,告诉你如何活出最棒的人生!

哲学研究者的看法是,寻求如何生活这个问题的答案,绝对不是任何有自尊的现代哲学家该追求的事业。

《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是纽约时报超级畅销书作家丹尼尔·克莱恩最新著作,诙谐幽默的39篇短文,用严肃的哲学思辨回答生活中的小幸福!

内容推荐

苏格拉底说,人要过一种美好、公正的生活,而不是毫无约束地嬉闹作乐。他的学生、享乐主义者亚里斯提卜却认为,“纯粹的快乐才是生活的唯一目的”。而在悲观主义者叔本华眼里,“不想太过悲惨的话,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不要期望能很开心”。不过,罗素却认为叔本华本人其实是一个生活放荡享乐的伪君子。——在最烧脑的哲学生涯中,这些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头脑是如何思考人生意义的呢?

丹尼尔·克莱恩创作的《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告诉你从伊壁鸠鲁到尼采,从叔本华到萨特,关于“如何尽可能活出最棒的人生”,藏在39个哲学金句里的生活智慧。

目录

前言

1.“莫因渴望你没有的,而错过你已拥有的;要知道,你现在拥有的,也曾是你渴望的。”

2.“生活的艺术在于及时行乐,而最强烈的快乐不是知识上的,也并不总是道德的。”

3.“基因工程和纳米技术将会终结所有拥有感知力的生物的痛苦。

这项工程虽然雄心勃勃,但在技术上切实可行。它不但具有工具理性,而且还是道德义务。”

4.“生活摇荡如钟摆,于痛苦与无聊间徘徊。”

5.“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判断生命是否值得继续,就相当于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

其他一切——诸如世界是否是三维的、精神有九种还是十二种范畴——都要位列其后。”

6.“我的第一个自由意志行动将会是相信自由意志。”

7.“存在先于本质。”

8.“从存在中收获最大成果和快乐的秘诀就是:过危险的生活!”

9.“大自然以其惯常的善意,注定了人直到完全失去了活着的理由之时,

才懂得该如何生活;直到无力再享受鲜活的快乐之时,才找到生活的乐趣所在。”

10.“头脑里的货,至少和身体里的货同等重要。”

11.“有老朋友的幸事之一就是,你可以尽情在他们面前犯傻。”

12.“我们的语言精明地体悟到了独自一人所包含的两种意味。

它创造了“孤寂”这个词,来表达独自一人时的那种痛苦。它还创造了“独处”这个词,来表达独自一人时的那种荣耀。”

13.“爱情是两个不同的身体里住着同一个灵魂。”

14.“当你生活时,什么事也不会发生。环境在变化,人们进进出出,如此而已。

从来不会有开始,日子一天接着一天,无缘无故地。这是一种没有止境的、单调乏味的加法。”

15.“对宇宙而言,人的生命并不比一只牡蛎更重要。”

16.“首先,一切都不存在;其次,就算有东西存在,人类对它也一无所知;

第三,即使对它略有所知,也无法将它传达或解释给旁人。”

17.“爱斯特拉冈:咱们老是想出办法来证明自己还存在,是不是,

狄狄·弗拉季米尔:是的,是的,咱们是魔术师。”

18.“为这个世界找不到任何意义的哲学家,并非只关心纯粹的形而上学问题,

他还想证明,在自己为什么不能随心所欲做事的问题上,并没有什么正当的理由……对我而言……

无意义这一哲学,本质上是自由解放、性和政治的工具。”

19.“如果你有哪怕一点儿想象力,做决定都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有那么多可欲的选择时,与其他选项的可欲性之集一比,似乎没有哪个选择会在长期内令人满意。

虽然和其他单独的某个一比,这个选择并没差多少。”

20.“在拿撒勒的耶稣的黄金律中,我们读到了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全部精髓。

‘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和‘要爱邻舍如同自己’,构成了功利主义道德的完美典范。”

21.“我认为,对世界的状态唉声叹气没什么意义,除非你能想到什么方式来改进它。

否则,别劳神写书了,去找个热带海岛,躺着晒太阳吧。”

22.“一个在诸行中都力求做到善的人必定会遭到毁灭,因为有太多人并非善类。”

23.“我们的道德心弦……就是被用来拉扯的,但不是远远地拉。

不过,这并不是因为它在道德上对我们有益,而是因为关心自己和周围一小群人,可以帮助我们生存下去。

实际上,关心其他人群——竞争对象——对我们的生存帮不上什么忙。如果真要怎样,

我们对他们的态度也该是负面的才对,因为我们是在和他们争夺资源。”

24.“人们因陈年旧事受到的惩罚,应该比他们因为近期所做之事受的惩罚更少一些,甚或完全不用惩罚。”

25.“上帝不存在,而他的生母是玛利亚。”

26.“智慧人的心,在遭丧之家。愚昧人的心,在快乐之家。”

27.“宗教是唯一一种我们/他们的思维能达到超验意义的活动。

如果你真的相信使用正确的名称称呼上帝,便意味着永恒的幸福和永恒的受苦之间的天壤之别,

那么恶劣地对待异教徒和非信徒也就变得理所当然了。

我们的宗教分歧所蕴含的风险,要远远高于部落主义、种族主义或者政治产生的风险。”

28.“一点点的哲学会让人的思维倾向于无神论,但是对哲学的深究又会使人心转回到宗教上去。”

29.“我看到了神圣存在。恐怕我得把自己所有的著作和观点都修订一遍了。”

30.“不光是说我不信仰上帝,同时自然希望我的信念是正确的,而是说我希望世界上根本没有上帝!

我不愿意有上帝存在,我不想宇宙是那个样子的。”

31.“在这山上,万军之耶和华必为万民用肥甘设摆筵席,用陈酒和满髓的肥甘,并澄清的陈酒,设摆筵席。

他又必在这山上除灭遮盖万民之物和遮蔽万国蒙脸的帕子。他已经吞灭死亡直到永远。

主耶和华必擦去各人脸上的眼泪,又除掉普天下他百姓的羞辱,因为这是耶和华说的。”

32.“每当我想到人生的短暂,想到它被以前与以后的永恒吞噬,想到我占据的甚至是能看到的逼仄空间会被无限浩瀚的空间吞没,

而我却对它一无所知,也从未被它知道,我便惊恐不已,同时又惊异于我是在此处而非彼处。

因为并没有什么理由解释为什么是在此处而不是彼处,为什么是此时而不是彼时。谁把我放到了此处?

又是谁下的命令和指示,将这个此时与此地分配给了我?”

33.“你是由和地球一样古老的物质组成的,其中三分之一的年龄甚至和宇宙相当。

不过,这是这些原子第一次以这种方式聚集在一起,并且认为它们就是你。”

34.“死不是生活里的一件事情:人是没有经历过死的。

如果我们不把永恒性理解为时间的无限延续,而是理解为无时间性,那么此刻活着的人,也就永恒地活着。人生之为无穷,正如视域之为无限。”

35.“要活得好像你是在活第二次一样,好像你第一次活的时候做错了什么。”

36.“未经省察的人生当然值得过,但没有真正活过的人生值得省察吗?”

37.“如果你相信感到难过或者忧虑足够久,便能改变过去或未来的某件事,那你一定生活在另一个星球上的另一种现实体系当中。”

38.“要把每件事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件事去做。”

39.“每次我刚找到生命的意义,他们就把意思改了。”

后记

术语表

致谢

译名对照表

试读章节

4

“生活摇荡如钟摆,于痛苦与无聊间徘徊。”

——亚瑟·叔本华(1788—1860),德国哲学家

形而上学者、伦理学家

好吧,我交代:我的确隔三岔五就渴望好好地悲观一次,尤其是在生活里要面对点儿小灾小难的时候。当自己遇上啥糟糕事了,只要想想生活对每个人而言其实都挺烂的,心里就会有种麻木不仁的慰藉感。在这种时候,还有谁比忧郁先生叔本华更适合请教的。我记不清到底是什么时候把这句话抄到笔记本里的,不过我敢打赌,肯定是在某个情绪低落到谷底的时期。

虽然有点儿难以置信,不过叔本华本人却被认为是个享乐主义者。因为他主张幸福才是生活的终极目标,只不过他觉得要达到这个目标基本上比登天还难。同伊壁鸠鲁一样,他将幸福与快乐定义为恐惧和痛苦的缺席。而且一如伊壁鸠鲁,叔本华也相信,降低我们的期待才是消除忧郁感的不二法门。这位德国哲学家用词直白地讲道:“不想太过悲惨的话,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不要期望能很开心。”真是大爱“太过悲惨”这几个字,叔本华都不屑于采用伊壁鸠鲁所说的“不高兴”一词。

从这儿开始,叔本华的哲学开始一路下坡,还是很陡的那种。在他的皇皇巨著《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TheWorldasWillandRepresentation)中,叔本华写道:“生命的短暂常常被人哀叹,却可能是生命中最好的部分。”在《存在的虚无》(TheVanityofExistence)一文中,他又写道:“人的生命一定是某种错误。这一点的真实性足够明显了,因为我们只需要记住,人是欲望与需求的综合体,极难被满足;而且即便被满足了,他能得到的也只是一种无痛苦的状态……这就直接证明了存在本身是毫无价值的。”当然,这之后就是他那令人超级沮丧的“钟摆”名言了,咱都晓得的。

在他充满失败与孤独——没人买他的书,也没有大学请他当老师——的成年生活中,叔本华偶然读到了婆罗门(印度)典籍《奥义书》(Upanishads)最早的西语译本。尽管这种东方哲学骨子里会更积极一些,但在那充满神秘/玄学的文字中,他还是为自己的哲学找到了深深的共鸣。《奥义书》认为,人只有变得超脱与顺从,才能体验到平和接受生活的感觉。而叔本华在人生晚期逐渐开始吸纳的,正是这种态度。在这段最后的时期里,他写道:“Oupenk’hat(受佛教启发的印度教经文)一直以来便是我生命的慰藉,直到我死去。”对叔本华来说,承认自己感受到某种程度的慰藉,基本上就跟别人喊出“哇靠”差不多。

这些东方的文字似乎极大地改变了叔本华的人生,不过有点反讽的是,这种改变的方式却非常单调平凡。六十多岁时,他出版了一本名为《附录与省略》(ParergaandParalipomena)的书,书里大部分都是炒他那些悲观哲学的冷饭,不过也有很大一块是些朗朗上口的警句。比如,“很多时候,只有失去之后,才懂得事物的价值”,以及“每天都是一段小生命,每日醒来起身是一次小出生,每个新鲜的早晨是一次小青春,每晚休息睡去是一次小死亡”,还有“荣光虽不必赢取,但必不能遗失”。

呵,一堆陈词滥调吧,但是许多人还觉得这些话就跟伊壁鸠鲁的格言一样说得挺好,让人着迷。不过要谈到叔本华作为一个写作者的发展历程,《附录与省略》那种一句话概念的格式,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他读过的那些东方宗教典籍,尤其是《大梵经》(BrahmaSutras),也就是吠檀多/印度教那些通俗易懂的警句。

《附录与省略》成了当仁不让的畅销书,霎时间忧郁先生成了全城景仰之人,妖艳动人的女子、辉煌富丽的派对与读者来信蜂拥而至,他那种悲观的享乐主义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听众。人们在他这种狂飙突进运动中发现了一种近乎可怕的浪漫,而且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在去柏林那家时髦的鲍尔咖啡馆的路上,就可以读完那些朗朗上口的简短句子。

20世纪的哲学家伯特兰·罗素一般被认为是个非常大度的人,但他却把叔本华评价为一个极品伪君子。罗素写道:“他一直都在高级餐馆大快朵颐;还有不少肉欲多于激情的风流韵事;他非常喜欢与人争辩,还极端贪婪……所以很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样一个深信禁欲与克制的人,却从来没有在实践当中哪怕表现出一点儿他那些所谓的信念。”

罗素这么写,其实有借个人好恶攻击叔本华哲学之嫌。但话说回来,叔本华的哲学实质上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又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心理现象。悲观是人的一种感受,会影响人们观察事物的方式。这种感受或许促成了哲学的诞生,但说到底,无论是感受还是哲学,都无法被证明。如果让现代心理学家去分析叔本华的生活,他们看到的会是一个自尊问题很严重的人在一鸣惊人之后,克服了抑郁,成了一个派对动物。我理解罗素的出发点,因为重生后的派对动物叔本华干的那些事情,让我也很难去严肃地对待他那种悲惨的厌世之感。

我这辈子里,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因为什么事,都从未把叔本华的悲观主义长期留在心里。即便在最惨淡的时刻,也总有东西会带着希望出现,让我重新振作起来——都是一些日常小事,但总能出人意料地让我重燃生活的欲望。

在伍迪·艾伦的电影《汉娜姐妹》(HannahandHerSisters)的结尾处,米奇这个角色(由艾伦饰演)发表了一段长长的独白,讲的是在他人生的某个时段里,由于被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过分左右,他曾尝试自杀。自杀未遂后,他跑到纽约的大街上轧马路,一时兴起钻进了一家电影院,里面正在放马克斯兄弟的《鸭羹》(DuckSoup)。米奇回忆道:

我就是需要一点时间来整理一下思绪,让脑子恢复逻辑,把看世界的角度重新放在合理的位置上。我上到楼上的阳台,然后坐下来。你知道吧,那个电影我从小到大已经看了很多遍,一直都很喜欢。我看着银幕中的那些人,又开始被电影吸引了。然后我就想,你怎么会想要自杀?这难道不是很愚蠢的行为吗?对吧,看看那些银幕里的人,他们真的很好笑。而且,即便最糟糕的事情发生了,又怎样。P35-39

序言

不久之前,我在收拾一些书的时候,偶然翻出了一个封皮上写着“金句”(Pithies)的破旧笔记本,里面是些哲学家讲过的名言短句,都是我匆匆忙忙记下来的,每页一句,而且基本上每句下面都有一些字迹潦草难辨的评论。

我笑了起来。我都差点忘记还曾有过这么一个小小的摘抄本了。开头的记录里那些斑斑点点的污渍,无疑是钢笔的墨渍和污点。高中毕业时,父母曾送给我一支钢笔作为毕业礼物,这些笔记就是五十多年前的我用那支笔写给自己的。当时我应该已经十九、二十岁了,刚刚决定要到大学里攻读哲学专业。

做出这个决定——还有记这本笔记——的原因是,我希望从那些伟大的哲学家身上寻找到一些启迪,让我明白如何才能更好地去生活。因为当时我对毕业之后想干什么完全没有头绪,只知道我不想当医生、律师、商人。结果,这样的排除法让我成了同学中鸡立鹤群的少数派。所以我就想,学哲学吧,正好可以给我指点一下迷津。

本子翻过大概一半之后,批注从钢笔换成了圆珠笔,下面的评论也减少为三言两语,全是“肯定还有更好的办法”或者“救命啊!”这种。最后一则笔记,是神学家莱茵霍尔德·尼布尔的名言:“每次我刚找到生命的意义,他们就把意思改了。”这句话下面,我写的是:“你怎么现在才说!”当我最终合上“金句”,不再往里边记东西的时候,应该已经三十好几了。

几十年恍然而过,当我再翻看这个笔记本时,第一反应竟是对自己当年的幼稚程度感到羞愧难当。我真以为可以从哲学家身上学到如何过好我的人生?他们中的很多人可都生活在几千年前啊。我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

我做学生时,在那些哲学课本中读到的人生建议少之又少,无章可循。当时首先要回答的,是类似“我们如何知道什么是真实的”“伦理原则有理性根据吗”以及“‘意义’的意义是什么”这种问题。毕竟,我连“意义”有什么意义都还没搞清楚,就思考我或他人生命的意义,好像也没有什么意义。

这是真话。但与此同时,毕业季很快就会飞速到来,我也将要郑重地开始进入成年生活,所以我十分迫切地想得到一些关于接下来该做什么的建议。在随后的几年里,我在几个研究生院的哲学系进了又退,退了又进,而且为了养活自己,还给电视游戏节目编写过智力问答和搞笑环节,给单口秀演员撰写过喜剧段子,出版过悬疑小说。我还到过不少地方游历,而且通常都会拖着几本哲学书去。我仍然在上下求索着,想知道如何才能活出最好的人生。

时不时地,我还真碰到了一些极具启发性的建议,把它们抄在那个越来越破的笔记本里。直到某一刻,我突然醒悟过来,意识到自己心中所怀的使命感其实很幼稚后,便把“金句”和其他一些旧课本一同塞进了箱子里。也差不多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听到了约翰·列侬唱出的那句著名歌词:“你左顾右盼做着各种打算,却不知道生活已然过去大半。”

曾几何时,如何尽可能地活出最好的人生这个问题,是哲学的核心追问,一直萦绕在亚里斯提卜、伊壁鸠鲁、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心头最紧要的位置。在此后的世纪中,从人文主义者到自然神论者再到存在主义者,这个问题又是一大批哲学家眼中最根本的疑问。

可在近代的西方哲学中,如何生活这个问题,却几乎退居到了认识论(我们如何知道什么是真实的)以及逻辑学(什么是理性和理性讨论的必要原则)的那些问题之后。除了几个令人满意的特例之人,当代的理论哲学家们都把如何生活的问题抛给了日间电视脱口秀主持人、打扮干练的励志演说家和偏好穿着飘逸长袍的灵性导师。哲学研究者的看法是,寻求如何生活这个问题的答案,绝对不是任何有自尊的现代哲学家该追求的事业。

真是可惜——我边翻我的旧笔记本,边这么想着。嘲笑完自己的年少无知后,现在我意识到,原来那些如何生活的问题仍然在我的脑子里活蹦乱跳着。当然,逝者如斯夫,我这有起有落的人生也就这个样子了,因为生活本就是如此,但我对有关生命的哲学观点的渴求,却丝毫没有消减。事实上,当我站在耄耋之年的制高点回望这一生时,仍然会想要以最好的方式去安度自己的晚年。不过更让人难以抗拒的是,我发现自己已经来到了那种想最后再好好端详一下我的个人历史的阶段。我很好奇,若以那些经过深思熟虑的有关美好生活的想法来衡量,我这一生合格吗?

因此,在“金句”中的最后一则笔记过去四十年后,我再次记录下了自己对很久以前抄录在笔记本里的那些哲学家名言的新思考,并开始收集、玩味一些新的语录。说真的,沉浸其中让我实在是乐此不疲。

这些语录中,有些总结归纳了关于如何生活的一整套哲学立场,有的则仅仅朝我这边抛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高弧度曲线球,但当我站在生命的这一头思考时,所有的语录无疑都让我感到惊艳和赞叹。那些伟大的哲学家仅仅用几个精心斟酌的词句,就能如此舌灿莲花、鼓舞人心,实在令我折服。我还认识到,一句言简意赅的哲学观点对我这种年纪的人而言还有个优势,那就是当我读到末尾的时候,还能记得它的开头。

从个人角度讲,我一点都不介意大众媒体上的那些灵性导师或者励志演讲家,无论他们穿成什么样。我敢肯定,他们的确想要试图回应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某种根本性需求。但是,一些伟大的哲学家提炼出来的那些关于美好生活的观点,是那么货真价实、鞭辟入里、历久弥坚,如果就这样被淹没在一堆时髦的口号标语之下,或者消失在一堆晦涩难懂的哲学语言分析之中,就真是太遗憾了。  所以在这里,我把自己收集的那些讨论如何生活的精练的哲学警句,以及针对它们逐一作出的个人评价,一并贡献了出来。尽管我的这些评论本意是想抛砖引玉,但有时候也会离题万里、恣意而为地信马由缰一下。而且,到现在我都没能为这些不相干的题外话找到什么令人满意的借口。

在决定要把这些“金句”分享给大家后,我曾试着为它们排一个合适的顺序。按照我抄记的时间先后?感觉有点儿过于主观了。按照类别?比如,幸福和快乐的人生,有意义或无意义的人生,追求灵性的人生,美好与公正的人生?但分类的问题在于,那些哲学家有太多太多的观点没法被归到某个单一的类别里。所以最后,我选择了按照个人化的关联方式来分类,即某个观点是如何出其不意地把我引向另一个观点的——换句话说,基本上是非常随意武断的一种方式。

喏,这就是我的“金句”了,旧的、新的都有,还附带了我的那些沉思与见解,年轻时的、年长后的。它们提出的问题可能比提供的答案要多很多,不过,这些问题是多么饶有趣味啊……

后记

搞清人生的意义?我是在开玩笑吧?我以为自己是谁啊?

其实,在读过德里克·帕菲特有关个人身份等级的说法后,“我以为自己是谁”是个非常引人深思的问题。如果人生取决于某个任意时刻我所是的那个我,那么它的意义会有所不同吗?

概括起来,我提出的这个疑问就是我的问题所在。哲学家们提出的那些问题,以及对应给出的答案,总是让我欲罢不能,让我着迷。但同时,我又对那些自认为知晓任何绝对答案的哲学家深感怀疑。我想,这些东西——问题、答案、对答案的质疑……下一个问题——就是专业哲学家的全部工作吧。这就好比想开着赛车来一次惊心动魄的狂飙,却发现行车道原来是一条莫比乌斯环。但我有啥好说的呢?我似乎从来不会厌倦这段旅程。

这就是为什么我记下来的伯特兰·罗素的那段引言,能与我产生共鸣的原因。我很享受于玩味一些哲学问题,也就是罗素第一个承认没有确切答案的那类问题。(实际上,罗素说的是,正因如此,它们才成为哲学问题而非科学问题。)我猜,就是这个特质让我变成了一个理智的享乐主义者。不过,有人会说它把我变成的是一个发疯的受虐狂吧。我想如果选择的人生道路有所不同的话,我也应该会在用假蝇钓鱼或者演奏班卓琴中寻找到无上的快乐。当然,我丝毫不认为自己的享乐主义类型就比别的类型好。前提是,这个别的类型的享乐主义不会伤害到无辜的旁观者。

在翻看自己这本格言警句集的过程中,我才突然意识到,毫无保留地活在当下这一至高无上的价值观出现的频率到底有多高,以及不同的哲学家最终同归到这个观点前所走过的殊途。伊壁鸠鲁把这一点变成了他哲学的核心部分,劝诫我们不要总是试图去追逐更多,或想拥有与现在不一样的东西。马可.奥勒留谈到这个概念时更鞭辟入里,建议我们要把每次行动都当成是此生的最后一次。千年之后,亨利·戴维·梭罗则用朴素和热情的明确表达,告诫我们要“让自己奋力冲上每个浪头”。而维特根斯坦用一句动人心魄的宣言——“此刻活着的人,也就永恒地活着”——便将这个观点弹升进了超验论的王国。

当然,“此时此地”这句宣言不停地在这个集子里冒出来的主要原因还在于,这个集子的编纂者是我,而我又向来倾心于这个观点。但直到重新审视过这些各式各样的表述后,我才更加通透地思考明白,为什么人很难做到——至少于我而言是这样——彻底地活在当下。

这样,我就又绕回到了各种类型的享乐主义那里。没有什么比全心投入一项令人无限愉悦的活动,更能让人彻底地融人此时此地了。事实上,这是一箭双雕的好事——一来活动本身会引发快乐,二来快乐又会因活动将我们置于此时此地这个愉快的空间里而加倍。对一些人来说,打一场酣畅淋漓的网球就是快乐;对另一些人来说,做一个蛋奶酥也很开心。性爱能给大多数人带来欢愉,而对某些人而言,同哲学问题嬉戏玩闹一下,就能心满意足地达到目的了。

成为哪一种享乐主义者,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但做出这个选择,却通常需要我们挑战文化、部族、宗教和家庭中的那些规矩教条和风俗传统。这种“老辈传下来的理儿”,往往会横亘在我们与自己最渴望的欲乐中间,但我们实在不必为了反抗它,就去选择亚里斯提卜那种狂野放荡的享乐主义。单单是完成花费不菲的大学教育后,决定我们最大的快乐是在一个有机农场工作,也可以是个令人望而生畏的挑战。在尼采看来,无论挑战是什么,要想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就必须勇敢地面对它。我现在越来越深信不疑的一点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去有意识地选择自己为什么而生活,无论这意味着成为一个虔诚的圣公会教徒,还是自由斗士,或者海滨狂人。——或者三者皆是。我还相信,比起仅仅随波逐流地生活,深思熟虑去选择并勇敢地担当起自己想要的人生意义,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盈——或如萨特所言,更加“真实”。我猜这么说的话,我也算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存在主义者了。

不过,即便是提这么点儿有关如何生活的建议,我也略觉有些愚蠢。在沃克尔·珀西的《观影人》一书中,我最喜欢的是宾克斯·博林给那些爱提人生信条的家伙们盖棺定论的一段话:

每晚10点,我都会收听一个名为《这我相信》的节目……我们国家几百位头脑最为敏捷的人,有思想、有智慧的人,成熟且有洞见的人,会在节目中讲述自己的个人信条。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听过了两三百个人,而他们无一例外都很令人钦佩……如果要总结一个他们共有的特质,我一定会说是善意。他们的人生就是善意的伟大胜利。他们会用最温暖和慷慨的情感去喜爱每个人。而至于他们自己,即使是一个阴郁的人,也很难吝啬对他们的喜欢。今晚的主角是一位在自己的剧作中传递这种善意的剧作家。他说道:

“我对人们信心十足。我相信人与人之间要有宽容与理解。我还笃信每个人都是独特和有尊严的——”

《这我相信》中的每一个人都相信人的独特与高贵性。但我又注意到,这些信奉者自己却并没有多么独特。事实上,他们就如同一个豆荚里的豌豆。

被你说中了,宾克斯。不过我必须得说一句,豆荚里还蛮舒服的呢。

书评(媒体评论)

莫因渴望你没有的,而错过你已拥有的,要知道,你现在拥有的,也曾是你渴望的。

——伊壁鸠鲁

生活摇荡如钟摆,于痛苦与无聊问徘徊。

——叔本华

从存在中收获最大成果和快乐的秘诀就是过危险的生活,

——尼采

我们的语言精明地体悟到了独自一人所包含的两种意味。它创造了孤寂这个词,来表达独自一人时的那种痛苦。它还创造了一独处一这个词,来表达独自一人时的那种荣耀。

——保罗·田立克

对宇宙而言,人的生命并不比一只牡蛎更重要。

——休谟

一个在诸行中都力求做到善的人必定会遭到毁灭,因为有太多人并非善类。

——马基雅维利

你是由和地球一样古老的物质组成的,其中三分之一的年龄甚至和宇宙相当。不过,这是这些原子第一次以这种方式聚集在一起,并且认为它们就是你。

——弗兰克·克罗斯

要把每件事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件事去做。

——马克·奥勒留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2:1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