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泥孩子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刘玉栋
出版社 外国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第一届“青铜铜葵花儿童小说奖”评委会七位权威专家谢冕、高洪波、王泉根、刘绪源、毕飞宇、徐坤、李洱联袂推荐!

葡萄园、豆角架、小河、树林、花花草草、虫鱼鸟兽,诗意悠长的田园生活画卷……养蜜蜂、挖泥巴、捕鱼卖鱼、做金箍棒……充满童真童趣的乡村生活。美好的这一切也被不好的东西慢慢侵蚀,甚至要离我们远去,快乐中生有失落和感怀……

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总是充满向善和向上的力量,就像作品中的留守儿童泥孩子,最终会得到父母从远方寄来的书包……

让我们跟随刘玉栋编著的《泥孩子》,回到乡村,回到现实,去寻找和感悟那份美好。

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与儿童气息,写了一群学龄前一野孩子一的生活和心理。作品回到乡村日常生活,回到儿童的世界,又透出环保的主题,温暖而感动。流畅的文笔、生动的故事、实在的叙述、舒缓的节奏,看似波澜不惊,但内蕴丰富。

内容推荐

刘玉栋编著的《泥孩子》是一部诗意、优美的儿童小说。作品讲述了泥孩子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个具有森林和河流的地方,钓鱼、养蜂、种葡萄,过着恬静悠远的田园生活。但是对着周围环境的被破坏,这种美好的生活也被打破了。护林员大个子叔叔被伐木贼打伤了,住进了医院;最后一个渔夫也开这里去城里的超市打工。但是泥孩子始终对清澈的河流中那尾红鲤鱼念念不忘……作品用充满童真童趣的意境和优美恬淡的文字紧扣环保题材,是一部呼应当下的儿童文学优秀作品。

目录

第一章 红鲤鱼

第二章 丢了魂儿

第三章 木头手枪

第四章 寻找蜜蜂

第五章 独眼鹿

第六章 黑根来了

第七章 红泥巴

第八章 秘密约定

第九章 丛林深处

第十章 最后一个渔民

第十一章 卖鱼奇遇

第十二章 紫葡萄之谜

《泥孩子》专家评语(刘绪源、李洱、洪清波)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红鲤鱼

泥孩子看到红鲤鱼的那一年,大概是六岁吧。可他已经跟着爷爷奶奶在葡萄园里生活了两年。

爷爷的葡萄园紧靠河边。河叫马颊河,水清得能看到小鱼在水草中乱钻。在泥孩子的印象里,那条河很宽很宽,宽得看对面坝堤上的人像小虫在缓缓地爬,汽车、摩托车像小鸟在缓缓地飞。

泥孩子生活得有滋有味,夏天有鱼吃,秋天有葡萄吃。泥孩子喜欢上了这个地方。

这一年是第三个年头了。爷爷又在葡萄园里养了蜜蜂。这里四周全是树林子,洋槐、垂柳、钻天杨、纠缠在一块儿的灌木丛,偶尔也能见到一两棵合欢树,树林茂密地盖住了河堤,咋看也看不到头。

奶奶说,蜜蜂就喜欢树林子。

奶奶还说,别走远了,林子里有狼呢,狼专吃小孩。

一开始,泥孩子不敢钻树林子。奶奶老是这么说,可连根狼毛都没出来过,而树林子里呢,又有那么多好玩的东西。后来,泥孩子就偷偷地钻到树林子里去玩了。

除了树林子,泥孩子还爱到河边玩。河边上有蜗牛壳儿,还有一种潮潮的腥味儿,泥孩子很喜欢这种味儿。泥孩子喜欢在河边玩泥巴,他把泥巴捏成各种各样的小动物,还用泥巴为它们建房子垒城堡。“泥孩子”这个名字,就是有一天他在河边玩泥巴的时候,自己为自己起的,连爷爷奶奶都不知道。

他朝着河水喊:“我叫泥孩子,我叫泥孩子……”

河水没有反应,他自己却高兴得笑出声来。

河边上还能看到大片大片的蓝天。有时候,泥孩子攥着柳条,坐在河边上,能看到小鱼在蓝天上飞,小眼睛瞪一瞪,摆摆尾巴,就又欢快地飞走了。泥孩子也想飞,但飞不起来。泥孩子一生气,柳条使劲儿抽在水里,天就破了,鱼就没了。

奶奶会在远处喊他。奶奶只要一听见河边有动静,便在远处喊他。奶奶的声音很愤怒。奶奶多次跟泥孩子讲,要是在河边上看到红鲤鱼,千万别下手去抓,更不能下水。

泥孩子说:“为啥?”

奶奶说:“红鲤鱼是龙王爷派来的,龙王爷想吃小孩了,就叫红鲤鱼来抓。”

泥孩子说:“要是黑鲤鱼呢?”

奶奶说:“黑鲤鱼也不能抓!”

泥孩子说:“那为啥?”

奶奶不理他。奶奶养了一群老母鸡,她把它们放在林子里吃蚂蚱。老母鸡在院子里“咯咯嗒”一叫,奶奶就要去拾鸡蛋了。

泥孩子来缠爷爷。爷爷蹲在篱架下给葡萄苗定枝抹芽。爷爷的手指头又粗又黑,上面裂着几道血口子,泥孩子看了心里疼疼的。爷爷干起活儿来利落得很。两个指头往上一凑,“啪”一声,枝断了,比剪刀还快。

“爷爷,你见过红鲤鱼吗?”

“见过,爷爷当然见过红鲤鱼。”

“红鲤鱼会吃人吗?”

“红鲤鱼不会吃人,红鲤鱼可爱极了。”

泥孩子很纳闷。奶奶说红鲤鱼那么可怕,爷爷却说红鲤鱼可爱极了。大人的话真是想不透。泥孩子还想问爷爷什么,但说不出来。泥孩子皱起眉头,斜着眼儿瞅一只鸟在天上飞。泥孩子还是相信爷爷的话。泥孩子也是觉得红鲤鱼可爱,跟天上的鸟一样可爱。泥孩子知道奶奶是在骗他,他在动画片里,没看到过龙王派红鲤鱼来抓孩子。

傍晚,泥孩子跟爷爷去河边洗手。太阳把所有的光都倒进河里,河水金光闪闪,耀花了泥孩子的眼睛。泥孩子看到河上面归巢的鸟儿都变成金色的了,高兴地拍起巴掌。

“爷爷,河里有金子吗?”

“有,”爷爷说,“河里全是金子。”

P1-5

序言

曹文轩

“青铜葵花”是一项儿童文学奖,它的对象是儿童,而儿童决定了未来民族和人类的品质和质量。道义、审类、悲悯情怀等大概是这一奖项永恒的取向。

“青铜葵花”是一项文学奖,像所有有着新型文学主张的文学奖一样,此奖也是一项对文学的解读和阐释。

何为文学,文学何为?文学的根本使命大概是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有此使命无疑是崇高的。实际上,我们的文学先人一直是这样看待文学的。文学之所以被人类选择,是因为人们发现文学有利于人性的改造和净化。人类完全有理由尊敬这样的文学史和文学家。文学从开始到现在,对人性的改造和净化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在现今人类的精神世界里,有许多美丽光彩的东西来自文学,在今天的人的美妙品性中,我们只要稍加分辨,就能看见文学留下的痕迹。没有文学,就没有今日的世界,就没有今日的人类。人类应当像仰望星辰一样,仰望那些创造了伟大作品的文学家。没有文学,人类依旧还在混盲与昏暗之中,还在愚昧的纷扰之中,还在一种毫无情调与趣味的纯动物性的生存之中。

文学要有道义感。文学从一开始就是以道义为宗的。必须承认,固有的人性远非那么可爱和美好。事实倒可能相反,人性之中有大量恶劣的成分。这些成分妨碍着人类走向文明和程度越来越高的文明。为了维持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人类中的精英分子发现,在人类之中,必须讲道义。这个概念所含的意义,在当初必然是单纯和幼稚的。然而,这个概念的生成,使人类走向文明成为可能。若干世纪过去了,道义所含的意义也随之不断地变化和演进。但它也慢慢沉淀下一些基本的、恒定的东西:无私、真挚、同情弱小、扶危济困、反对强权、抵制霸道、追求平等、向往自由、尊重个性、呵护仁爱之心。人性之恶,也会因历史的颠覆、阶级地位的更替、物质的匮乏或奢侈的原因和作用,时有增长和反复。但文学从存在的那一天起,就一直高扬道义的旗帜,与其他精神形式,比如哲学、伦理学等,一道行之有效地抑制着人性之恶,并不断地使人性得到改善。

当年,徐志摩先生是这样理解文学的。他说:“托尔斯泰的话,罗曼罗兰的话,泰戈尔的话,罗素的话,无论他们各家的出发点怎样的悬殊,他们的结论是相调和呼应的,即使不是完全一致的。他们柔和的声音,永远叫唤着人们天性里柔和的成分,要它们醒来,凭着爱的无边的力量,来扫除种种障碍我们相爱的势力,来医治种种激荡我们恶性的狂疯,来消灭种种束缚我们的自由与污辱人道尊严的主义与宣传。这些宏大的声音,正比是阳光一样散布在地面上,它们给我们光,给我们热,给我们新鲜的生机,给我们健康的颜色……”没有道义的人类社会,是无法维持的。只因有了道义,人类社会才得以正常运转,才有了我们今天见到的景观。一件艺术品,如果它不能向我们闪烁道义之光,就算不上一件好的艺术品。

今日的人类与昔日的人类相比较,其区别在于今天的人类有了一种叫“情调”的东西。而在情调的养成中间,文学有头等功劳。人类有情调,使人类超越了一般动物,而成为高贵的物种,情调使人类摆脱了猫狗一样的纯粹的生物生存状态,而进入一种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之中,人类不再是仅仅有用一种吃喝以及其他种种宫能就能满足的快乐,而有了精神上的享受。一有情调,这个物质的生物世界从此变了,变得有说不尽的或不可言传的妙处。人类领略了种种令身心愉悦的快意,天长日久,终于找到了若干表达这些感受的单词:静谧、恬淡、悠扬、忧郁、肃穆、朴素、高贵、典雅……文学形式比其他任何精神形式都更有力量帮助人类养成情调。文学,能用最简练的文字,在一霎那间,把情调的因素,输给人类的血液与灵魂。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泰戈尔、海明威、屠格涅夫、鲁迅、沈从文、川端康成……一代一代优秀的文学家,用他们格调高贵的文字,让我们的人生,变成了有情调的人生;从而使苍白的生活、平庸的物象,一跃成为可供我们审美的东西。情调,改变了人性,使人性在质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青铜葵花”是一项儿童文学奖,它可能更在意我们以上所说的文学原则和景象。因为它的对象是儿童,而儿童决定了未来民族和人类的品质和质量。道义、审美、悲悯情怀等大概是这一奖项永恒的取向。

二〇一五年三月十八日 在第一届“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颁奖典礼上的讲话

书评(媒体评论)

作品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儿童气息,写了一群学龄前“野孩子”的生活和心理,同时透出环保的主题。二者结合自然,并无概念化痕迹。作者中有些内容,如泥孩子眼见老莫伯被人打伤,后来激动地跟踪凶手却又让他走丢,写得自然而合于童心,却又十分感人。作者是有生活的,也是熟悉儿童的,文笔也自然生动,收放有度。

——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 刘绪源

作品叙述从容,善于回到生活现场,回到乡村,回到儿童的世界。这是一部如同乡村河流的作品,看似波澜不惊,但内蕴丰富。以一种相对舒缓的节奏,书写平常性的乡村和平常性的生活,但能以细节提味,读来温暖而感动。

——著名作家 李洱

作品写得十分优美诗意。从天真未凿的童真的视角看成.人社会和自然社会的危机。整部作品浑然天成,有较高的艺术水准,这在成.人文学中也是十分难得的,亦可以看出作者较高的小说写作才能。

——《当代》杂志前主编、资深文学编辑 洪清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1: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