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顿·亨特的《心理学的故事》是一部集大成的心理学史佳作。首版面世于1993年,本书编译采用版本为2007年出版的增补修订版。该书作为心理学入门读物已经畅销20余年,因原书体量达71万字,对普通读者而言阅读耗时较长。本次出版精编普及版,邀请著名译者,保留原书内涵与知识结构完整准确,精心编译、删繁就简,利于一般心理学爱好者学习入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心理学的故事(精编普及版)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美)莫顿·亨特 |
出版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莫顿·亨特的《心理学的故事》是一部集大成的心理学史佳作。首版面世于1993年,本书编译采用版本为2007年出版的增补修订版。该书作为心理学入门读物已经畅销20余年,因原书体量达71万字,对普通读者而言阅读耗时较长。本次出版精编普及版,邀请著名译者,保留原书内涵与知识结构完整准确,精心编译、删繁就简,利于一般心理学爱好者学习入门。 内容推荐 莫顿·亨特的《心理学的故事(精编普及版)》讲述了人类思想领域中的探索者——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斯宾诺莎、梅斯梅尔、威廉·詹姆斯、弗洛伊德、巴普洛夫、斯金纳、皮亚杰等。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这些引人入胜的故事不仅注重人物的个人经历,而且通过有趣的描述使读者能迅速理解心理研究的手法、正确的理论和作为心理学主要构成部分的心理治疗的方法和功效,是一部集大成的心理学史佳作。该书自面世以来,深受广大心理学专业学者,学生,以及普通心理学爱好者的欢迎。被很多高校心理学系教师推荐为心理学入门读物。 本书保留原著的内涵和知识结构,精心编译,删繁就简,确保原著所有重要知识点完整,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全面、翔实、易读、实用,目的是让读者用较短时间全面了解2500年来的心理学发展史,掌握心理学的所有关键知识点和重要人物概况,帮助读者迅速打开通向心理学殿堂的大门。 目录 第一部分 前科学心理学 第一章 猜想者 第一节 荣耀归于希腊 第二节 先驱 第三节 “思想的接生婆”:苏格拉底 第四节 理想主义者:柏拉图 第五节 现实主义者:亚里士多德 第二章 学者们 第一节 漫长的休眠 第二节 罗马拿来者 第三节 教父改造者 第四节 教父折中者 第五节 黎明前的黑暗 第三章 原型心理学家 第一节 第三次造访 第二节 理性主义者 第三节 经验主义者 第四节 德国的先天论
第二部分 新科学的奠基人 第四章 物理主义者 第一节 魔术师——诊疗者:梅斯梅尔 第二节 颅相者:加尔 第三节 机械论者 第四节 特别的神经能量:穆勒 第五节 最微可感知区别:韦伯 第六节 神经生理学:赫尔曼·亥姆霍兹 第七节 心理物理学:费希纳 第五章 捷足先登者:冯特 第一节 现代心理学的诞生 第二节 首位心理学家是如何炼成的 第三节 孔维特楼里的稀奇事 第四节 冯特心理学 第五节 难以道说的变迁 第六章 我行我素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 第一节 “这不是科学” 第二节 可爱的天才 第三节 奠基者——美国心理学之父 第四节 卓越心理分析家的概念 第七章 纵深探索者:西格蒙得·弗洛伊德 第一节 关于弗洛伊德 第二节 催眠医师 第三节 心理分析的发明 第四节 弗洛伊德的新发现 第五节 动力心理学:早期论述 第六节 成功 第七节 动力心理学:发展及修正 第八节 衰微与复兴 第八章 测量者 第一节 “何时想数,就数吧”:弗兰西斯·高尔顿 第二节 高尔顿的困惑 第三节 走近心理年龄:阿尔弗雷德·比内 第四节 测试旋风 第五节 智商之争 第九章 行为主义者 第一节 老问题,新答案 第二节 行为主义原理的两大发现者:桑戴克和巴甫洛夫 第三节 行为主义先生:约翰·华生 第四节 行为主义的凯旋 第五节 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 第六节 失势与衰落 第十章 格式塔学派 第一节 可视错觉与新的心理学 第二节 思维的再发现 第三节 格式塔定律 第四节 够不到的香蕉及其他难题 第五节 学习 第六节 失落与成功
第三部分 专业化与集大成 引子:心理学的裂变与心理学诸学科的融合 第十一章 人格心理学家 第一节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第二节 人格的基本单位 第三节 人格测量 第四节 乱中求序 第五节 后天养成的性格 第六节 身体、基因和性格 第十二章 发展心理学家 第一节 “橡树再大,也得从橡子中长出” 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的奠基人 第三节 巨人与宏论 第四节 认知发展 第五节 成熟 第六节 性格发展 第七节 社会性发展 第八节 生命全程的发展 第十三章 社会心理学家 第一节 无人区 第二节 多重父系的社会心理学 第三节 定案 第四节 前进中的探索 第五节 社会心理学的价值 第十四章 知觉心理学家 第一节 有趣的问题 第二节 看待“看”的风格 第三节 看见形状 第四节 看见运动 第五节 看见深度 第十五章 动机与情绪心理学家 第一节 基本问题 第二节 肉体理论 第三节 ANS及CNS理论 第四节 认知学说 第五节 缝缝补补的被子 第十六章 认知心理学家 第一节 革命 第二节 二次革命 第三节 记忆 第四节 语言 第五节 推理 第六节 思维是计算机吗?计算机是思维吗? 第七节 谁是获胜者? 第十七章 心理治疗师 第一节 发达的行业 第二节 弗洛伊德的支脉:动力心理治疗者 第三节 作为实验动物的病人:行为疗法 第四节 全在脑海里:认知疗法 第五节 疗法种种 第十八章 心理学的利用与误用 第一节 知识就是力量 第二节 改善“人性设备”的人性用途 第三节 改善人类与其工作的协调关系 第四节 测试的利用与误用 第五节 隐性说服:广告与宣传 第六节 法庭心理学 第七节 界限之外 第十九章 今日心理学 第一节 心理学家素描 第二节 学科素描 第三节 分裂 第四节 心理学与政治 第五节 状态报告 试读章节 奥古斯丁 心理学能够从4世纪以衰减的形式保存到12世纪,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奥古斯丁。他被称为“基督教时代的亚里士多德”,他曾是教会的理论权威。 奥古斯丁(354-430)出生于罗马努米底亚省(现在的阿尔及利亚)的塔加斯特城,母亲圣莫妮卡(后被封为圣人)是位基督徒,父亲帕特里西亚是一位异教徒法官。 16岁时,奥古斯丁的行为基本上属于典型的罗马式酒色之徒。他在著名的《忏悔录》中回顾这段生活时说:“我全身心地投人通奸活动。,’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因为母亲的灌输而产生一种负疚感,于是放弃乱交,纳下一个小妾,并与她厮守15年之久,对她极其忠诚。 他对柏拉图敬仰有加,称其为“半神半人”。后来,他将柏拉图的许多思想改造后融入基督教的教义。32岁时,奥古斯丁屈服于母亲的压力而准备结婚。他把心爱的小妾送走,一心等着他的未婚妻长大成人。有一天,在米兰的花园里,他与一个朋友正在小坐,突然感到灵魂难受,备受煎熬,内心产生出想大哭一场的冲动。他逃往花园的一角,却在那里听到一阵孩子般的说话声,“拿起来读吧,拿起来读吧”。他拿起一直在读的圣保罗的著作,随便翻开一页,读到下面几行: “不要放纵声色和酗酒,不要自我幽闭和麻木不仁,不要争斗和嫉妒。汝须置身于基督之中,不得为一己的肉欲和色心准备行当。”顿时,他感到灵魂的创痛消失殆尽,内心一片宁静。于是,他放弃结婚的打算,献身于研究,准备转教。公元387年的复活节,在母亲陪伴下,安布洛兹主教(后来亦成为圣徒)为他施以洗礼。 他回到非洲,将自己的财产全部施舍给穷人后,创立了一家修道院。他甘于贫困,在那里度过了几年满意的独身研修生活。然后,奥古斯丁正式过上了僧侣生活,几年之后,他接替了主教的工作。他一直待在这里,直到34年后去世为止。 作为主教,奥古斯丁仍然过着苦行僧的生活。尽管个子矮小,身体孱弱,而且长期受到慢性肺病的困扰,但他仍积极参与宗教讨论和辩驳,与异端邪说进行斗争,同时写出了大量的信件、布道词和著作,包括著名的《忏悔录》。他甚至花费13年时间完成了杰作《上帝之城》。他写出这部巨著旨在使理智与教会的教理调合在一起。 奥古斯丁认为,在活人中,意识与灵魂是等同的;人死之后,灵魂会离开肉体,永生不死。 关于如何解决邪恶存在这个神学问题,奥古斯丁推理,因为人类是趋善的,他们就该有能力选择善良,而不是选择邪恶(上帝并没有创造邪恶,邪恶只是善的缺失);上帝给人以自由意志,可是,人类有可能失去行善的意愿,甚至有可能去行不义之举,这就是邪恶之所以存在的原因。 奥古斯丁本人亲历过失败,他自己起初就没有选择良善,曾与小妾沉溺于声色之中。他认为邪恶给予色欲以极大的力量,这种力量超过了我们的意志力。肉欲统治一切,使其在藐视自己意愿的同时,也藐视上帝的意愿。 奥古斯丁又说真正的善人,应该在没有快感也无罪恶感的情况下繁殖子孙。如何进行呢?他有着苦行僧的狂想: 当不再有无法控制的色欲来激发生殖器官时,当所需要的一切全部由刻意的选择实施时,精液就可在不刺破处女膜的情况下,像时下的情况一样,经由同一个阴道进入子宫;反过来,妇女的行经也如此进行。 奥古斯丁就是这样选择和改造人类在心理学的前8个世纪里所领悟到的关于人类意识的知识的,这些也是他的权威得到认可的主要概念。在接下来的8个世纪里,它们成为唯一可以接受的心理学原则。 第四节 教父折中者 经院哲学家 奥古斯丁死后的几个世纪里,很少有人对哲学或者心理学问题发表议论。 十字军东征时,哲学开始以经院哲学的面目出现。经院哲学家(或叫烦琐哲学家)大都将自己局限在《圣经》的权威和纲领中载明的教理之内,并对奥古斯丁及其他教父们的著作怀着毫不置疑的敬畏。 对许多经院哲学家来说,亚里士多德严密的逻辑、广博的知识和相对现实的世界观是对教父们枯燥无聊、充满来世空想的解放。于是亚里士多德成为他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权威。然而,在许多年里,经院哲学家们大多分为两大阵营:神秘的柏拉图派(大部分为圣芳济会的修士)和知识型的亚里士多德派(大部分为多明我会派)。 …… P22-24 序言 《心理学的故事(精编普及版)》: 公元前7世纪后半叶,埃及受制于国王普萨美提克一世。在其漫长的统治时期,普萨美提克建立的卓越功勋数不胜数,其中包括将亚述人驱逐出境,使埃及的艺术和建筑发扬光大,为社会积累了令人炫目的巨额财富,等等。更有趣的是,他还别出心裁地构想并指导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心理测试。 很久以来,埃及人自认为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普萨美提克出于好奇,决定探索并证明这一观念。像其他优秀的心理学家一样,他的实验起始于一个假设:如果孩子在出生之后即被剥夺学习语言的机会,那么,他们就会本能地说出某种最原始的语言——人类与生俱来、浑然天成的语言。普萨美提克认为,这个语言应当是最古老民族的自然语言,而他想证明的是,这个最古老的民族是埃及人。 为证实这种假设,普萨美提克征召了两个出生于社会下层的婴儿,然后把他们交给一个边远地区的牧人抚养。两个孩子被安置在相互隔离的小屋里,得到舒适的食宿与照料,但不让他们听到任何言语。 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追溯了这个故事的真正起源。故事出于麦菲斯的赫菲斯托斯教堂牧师之口,那牧师说,普萨美提克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倾听两个婴儿在咿呀学语时所发出的第一个音符是什么。 实验成功了。在孩子两岁时的某天,当牧人打开房门时,孩子们跑向他,不停地重复一个单词:“贝克斯”。对于牧人来说,这个词没有任何意义,因而没有在意。然而,由于两个孩子此后经常叫喊“贝克斯”,他就将此报告给普萨美提克。普萨美提克传令把孩子们带来,亲耳听到他们口中说出的“贝克斯”。他不知所云,让人四处探访,从弗里吉亚人那儿得知“贝克斯”是他们的语言,意思是“面包”。 这个结局让普萨美提克颇觉失望,因为它无疑是在告诉他:比埃及更古老的民族是弗里吉亚。 今天的我们倒是可以聊以自慰了。通过对隔离条件下所抚养大的孩子的研究,我们已经得知:世界上绝对没有天然语言,一个从未听过别人说话的孩子是不可能说话的。普萨美提克受束于一个假设,又想当然地把一个咿呀之音认定为真正的单词。 虽然如此,我们仍要敬佩他,因为他的所有努力皆为证明一个假设,而且,这一实验基于这样一个观念:大脑通过内在进程形成思想的概念,可以通过实证取得。 来自神灵的旨意 在普萨美提克之后的数代人中,再没有人对人类思想及感觉的形成进行研究、推理与评测。无论在埃及还是在其他任何国家,没有人思考过或尝试寻求过——更不用说影响过——人类自己的思维运转机制。人们总是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看作是鬼神等作用的产物,古代记载可充分证明这一点。 譬如,约公元前2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曾多次以神的“命令”——通常通过统治者的口谕——指导人们在哪里及如何种植庄稼、授权予谁及向谁宣战等。典型一例是刻在泥土锥形柱上的一段文字: 克什姆的麦西林国王在其法神的旨意下负责那个地区的种植,并筑造一块石柱……宁格苏,恩格尔(另一神)的英雄,按法神的旨意发起对乌姆的战争。 早期人类如何假定其思想与情感的更为具体的描写可见于《伊利亚特》。它记载的是公元前9世纪荷马的观点,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所描写的公元前11世纪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之间的事情。 在《伊利亚特》里,人们的思想和感情都由众神直接输人他们的脑海之中,史诗在开场白里把这一点表达得清清楚楚。故事从特洛伊被困的第9年开始,当时,希腊军队正为瘟疫所困,阿喀琉斯认为,他们也许应该从岸边撤离: 阿喀琉斯把他的士兵召集起来,此行为源于白臂天后赫拉的旨意,因为赫拉看到希腊人一个个死去非常同情……阿喀琉斯对士兵们说: “我们要想逃脱战争和瘟疫带来的死亡,我认为我们必须撤退,返回家乡。”诸如此类对思想与情感的解释不时出现在《伊利亚特》中: 当希腊军统帅阿伽门农掠夺阿喀琉斯的情妇之后,抓牢阿喀琉斯的黄色头发,警告他不能伤害阿伽门农的是天神……带领勇士冲入敌阵的是天神,在关键时刻给士兵以训示的是天神,争论并教导赫克托耳如何如何的仍是天神。 其他一些古代民族,甚至在几个世纪之后,仍然相信他们的思想、视觉和梦是神的旨意。希罗多德告诉我们,波斯帝国的建立者居鲁士大帝,于公元前529年进入敌对的马萨格泰人的领地。当天晚上,他在睡梦中看到部将西斯塔斯普斯的儿子大流士双肩长出了一对翅膀,一只遮住亚洲,另一只遮住欧洲。居鲁士醒来,把西斯塔斯普斯传唤过来,对他说:“我察觉你的儿子正在密谋杀害我,意欲篡夺我的王位。我肯定这一点。天神一直关注着我的安全,并在每次危险来临之前警告我。” 居鲁士大帝复述了他的梦,命令西斯塔斯普斯返回波斯,告诉其儿子大流士,在大帝击败马萨格泰人之后前来晋见(然而,居鲁士却为马萨格泰人所杀)。大流士后来确实成为国王,但并不是通过密谋杀害居鲁士所得。 古希伯来人也持相近的观点。《圣经·旧约》中,很多重要的思想都被看作是上帝的旨意。开始是上帝亲自发话,后来只听到上帝的声音。这里举三个例子: 这事以后,耶和华在异像中有话对亚伯兰说:“亚伯兰,你不要惧怕,我是你的盾牌,必大大地赏赐你。”(《创世记》,15:1) 耶和华的仆人摩西死了以后,耶和华晓谕摩西的帮手,嫩的儿子约书亚,说:“我的仆人摩西死了。现在你要起来,和众百姓过这约旦河,往我所要赐给以色列人的地去。凡你们脚掌所踏之地,我都照着我所应许摩西的话赐给你们了。”(《约书亚》,1:1—2) 耶和华的话临到亚米泰的儿子约拿,说:“你起来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呼喊,因为他们的恶达到我面前。”(《约拿》,1:1—2) 紊乱的思绪和疯狂同样也成为上帝或其派遣的恶魔的杰作。《申命记》中把神智错乱看成是上帝对那些不服从命令的人的诅咒和惩罚: 耶和华必用癫狂、眼瞎、心惊攻击你。(《申命记》,28:28) 扫罗突然发生精神错乱,可归咎于上帝派遣的一个恶魔。大卫要给他弹奏竖琴以缓解病情: 耶和华的灵离开扫罗,有恶魔从耶和华那儿来扰乱他……从神那儿来的恶魔临到扫罗身上的时候,大卫就用手弹琴,扫罗便舒畅爽快,恶魔离了他。(《撒母耳记》上,16:14、23)当大卫作为勇士的名誉超过扫罗时,恶魔的势力又猖獗一时: 次日,从神那儿来的恶魔大大降在扫罗身上,他就在家中胡言乱语。大卫照常弹琴,扫罗手里拿着枪。扫罗把枪一抡,心里说,我要把大卫刺透,钉在墙上……扫罗用枪想要刺透大卫,钉在墙上,他却躲开,扫罗的枪刺入墙内。(《撒母耳记》上,18:10—11,19:10) 心灵的发现 公元前6世纪,似乎出现了令人瞩目的新发展。在印度,佛教把思想归因于人们的感觉和知觉,认为感觉和知觉逐渐而自然地形成思想。在中国,孔子强调思想和行动,认为它们的力量存在于人的体内。 变化更大的是希腊。在那儿,诗人和贤士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思想和感情。例如萨福,她就没有把嫉妒看成是神的惩罚,我们可以欣赏到她是如何用现实主义的口吻来描述因嫉妒所受的折磨: 对我来说,神灵就像欢快的 男子在你面前,盯着你 挨紧你坐下,默默地聆听 你银铃般的声音和 恋人般的憨笑 噢,这——这——搅动着 我胸腔内那颗不安的心 只要我能看到你,哪怕只一眼 我愿意失去声音 是的,我的舌头断裂,周身之上 自心底涌起一股烈焰 我一无所见,任凭一声咆哮 响彻在我的耳畔 ——阿提斯颂歌 刻在特尔斐的阿波罗神庙的一句千古名言是:认识你自己。 此后几十年里,希腊在思想、科学、艺术方面陡然出现一个令人惊叹的全盛时期,人类知识在不到3个世纪里增长近40倍! 这一时期最突出的是哲学这个全新领域的出现与繁荣。在公元前5世纪和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城邦里,有这么一小部分贵族,尽管没有先进的设备和确凿的数据,却善于思考,善于用激情来理解世界与人类自身。他们仅通过观察与推理来看待和解决许多领域里悬而未决的问题,包括天体、宇宙、物理、形而上、伦理道德、美学和心理学等。 当时,哲学家们并没有用“心理学”(该词产生于1520年)这个术语,也不把它看作一门独立的学科。不过,他们还是识别并对几乎所有心理学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假设。从那时起,这些问题一直受到学者和科学家们的关注。 这些问题包括: ——世界上是否只存在一种物质?思想是否与物质不同? ——人有灵魂吗?人死之后灵魂是否独立存在? ——人的思想和身体是怎么连在一起的?思想是不是灵魂的一部分,如果是,它是否可以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外? ——人的本质是与生俱来的呢,还是后天经验所得? ——人如何了解自己的所知?我们的观念产生于心田中呢,还是产生于感知和经验? ——感知是怎么起作用的?人对世界的印象是否真正代表真实世界的存在?人又是如何知道是或不是? ——获取真正知识的正确途径是纯粹的推理呢,还是通过观察所得来的数据? ——逻辑思维的原则是什么? ——是什么导致了不合逻辑的思维? ——是思想引导感情,还是感情引导思想? 不得不感叹,希腊哲学家的探索目标与当代心理学家完全相同:探索人类行为的起因。对人类发展来说,希腊哲学家所倡导的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当比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探索更为重要。 这些探索让我们明白:人类可以观察、理解,最终甚至引导并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感情及“产生的”行为。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成为这个星球上全新的、完全不同的物种:唯一能够审视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且能对之进行改变的动物。尽管在体格上我们与3000年前的人类差别甚微,但在文化上我们却属于全新的人类,因为我们已变成具有心理认知的动物。 这次心灵之旅迄今已历经2500个春秋。《心理学的故事》所涉及的主题正是这次旅程,是人类对行为的真正原因的不懈探求,是所有人类探求的最大释放。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应该感谢莫顿·亨特先生,他作为科技作家和专业心理学家,将两方面的专长加以结合,为我们带来了一部通俗易懂、内容翔实、严谨而又活泼的心理学科普读物。 ——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 莫顿·亨特的探索前所未有,迄今为止其成就无人能望其项背。这是人类探索理解心灵的决定性向导! ——《当代心理学》杂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