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伯时所画宫女①
韩驹
【题解】
李伯时名公麟,北宋著名画家,擅长人物、鞍马,论者谓其画“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韩驹此诗题其背面仕女图,亦紧扣着画的立意,处处强调“背面”二字:然又不描写此仕女背面的特征,因为画中必已提供了鲜明的图像,已无庸赘言,而是展开想像,引导读者去设想画家所暗示。然而又无法表现的仕女的正面眉目,因而更突出了画家作画的立意,起到诗与画相得益彰的效果。
睡起昭阳暗淡妆②,不知缘底背斜阳③。若教转盼一回首,三十六宫无粉光。洪炎(生卒年不详)宋诗人。字玉父,南昌(今属江西)人。黄庭坚的外甥,与兄朋、刍,弟羽号“四洪”,皆能诗。绍圣元年(1094)进士,为谷城令,坐元事占党贬窜。高宗朝官至秘书少监。著有《西渡集》。
次韵公实雷雨一首①
【题解】
此诗作于南渡之后,作者因雷雨兴感,痛切河山沦失。“河洛腥膻”。篇末表示有意向皇帝陈情,一抒忠愤之怀,然犹恐人微言轻。无济于事。
惊雷势欲拔三山,急雨声如倒百川。但作奇寒侵客梦,若为一震静胡烟②!田园荆棘漫流水,河洛腥膻今几年③?拟叩九关笺帝所④,人非大手笔非椽⑤。陈与义(1090__1138)宋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中举进士,授开德府教授,后因权相王黻牵连;贬监陈留酒税。高宗绍兴间官至参知政事。陈与义是江西诗派的重要作家,作诗宗杜甫,并博采黄、陈诸家,诗风简洁雄浑,为~u,1-所推重。尤其南渡后的一些作品,抚事感时,忧愤深广,不独得杜诗的句法,亦得杜诗的精神,被认为是江西派诗风新的开拓者。元方回总结江西派诗歌创作,标举“一祖三宗”,即以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及陈与义并为“三宗”。著作有《简斋集》。
雨①
【题解】
这首诗写夏末秋初的雨。所谓一雨成秋,在饱受夏El酷暑之后,这样的雨是十分令人喜爱的,故诗中有“一凉恩到骨”之句;但这雨又兆示着秋季的来临。春夏浓绿的草木将逐渐暗淡枯萎,因此又易使人产生一些凄凉之感。当然作者末旬作‘‘西风吹客衣”之叹,并不仅仅因此而发,更与作者当时的处境有密切的关系。据胡樨《简斋先生年谱》。此诗作于徽宗政和八年(1118),其时陈与义已解去开德府教授之职,滞留京师。等待新的安排,故心情颇为沉闷,觉得事事多不如意,在京师繁华的氛围下不免有一种失落之感。
萧萧十日雨,稳送祝融归②。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③。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容衣。
清明①
【题解】
陈与义《清明》二绝。前一首写少年男女踏春游乐的景象,“街头女儿双髻鸦,随蜂趁蝶学妖邪”;后一首则写自己的心情。对周围人事景物的感受,体现了一种不同流俗的有道者的精神。此诗风格自然,纯以白描手法抒写。体现了宋人以平淡为美的艺术旨趣。陈与义曾自称“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春日二首》之一),所指正是这一类诗。本篇为其中第二首。
卷地风抛市井声,病夫危坐了清明③。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
伤春
【题解】
此诗作于高宗建炎四年(113O),其时金兵大举南侵,诗人为避乱正流寓湖、湘之间。前年冬,金兵陷临安,高宗逃至明州(今浙江宁波)。遁入海舟中次;年一月,金兵又陷明州。高宗再逃至温州,诗中“岂知穷海看飞龙”的感叹正是由此而发。此诗题为“伤春”,然并没有以春为寓托,而是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愤,鞭挞宋高宗的逃跑政策,赞扬敢于抗敌的爱国将领。P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