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打败希特勒的人)》这本传记揭示了朱可夫作为一位伟大人物的独特性格和惊人创举,也并未掩盖他的失败、弱点和错误。出于对二战“解放者”和东线作战的崇敬,两位作者让·洛佩兹、拉沙·奥特赫梅祖里无疑将朱可夫这位战争大师置于二战史中十分靠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朱可夫(打败希特勒的人)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法)让·洛佩兹//(格鲁吉亚)拉沙·奥特赫梅祖里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朱可夫(打败希特勒的人)》这本传记揭示了朱可夫作为一位伟大人物的独特性格和惊人创举,也并未掩盖他的失败、弱点和错误。出于对二战“解放者”和东线作战的崇敬,两位作者让·洛佩兹、拉沙·奥特赫梅祖里无疑将朱可夫这位战争大师置于二战史中十分靠前的位置。 内容推荐 无论舆论导向如何变化,无论朱可夫被揭露出什么缺点(比如专断、蛮横、粗暴、虚荣),都无法掩盖一个事实:朱可夫是一位英勇无畏的军人。在战乱的年代中,他竭尽全力,挽救苏联于崩颓;在纳粹势力在世界范围内嚣张时,他是扭转乾坤的关键人物。朱可夫,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伟大将军,打败希特勒的英雄,他显赫辉煌的战功以及略带悲情的结局作为传奇,将永远彪炳史册。 如今时移世易,再回首当年,会发现,许多曾经感觉雾里看花的往事正变得逐渐清晰。《朱可夫(打败希特勒的人)》的两位作者让·洛佩兹、拉沙·奥特赫梅祖里力图钩沉尘封的历史,为世人展现一个真实的朱可夫,因此翻阅并比对了大量苏联解禁档案资料,以及各方珍贵的历史材料,全力展现朱可夫完整的一生,揭示了朱可夫作为一位伟大人物的独特性格和惊人创举,但也并未掩盖他的失败,弱点和错误。 目录 前言 第一部 从沙皇到斯大林 1.米沙舅舅,或日童年故事(1896—1914年) 2.战争与革命中的一名龙骑兵(1915—1917年) 3.“无产阶级,快快上马!”(1918—1922年) 4.指挥员的见习期(1923—1928年) 5.发现作战技艺(1929—1936年) 6.大恐怖(1937—1938年) 7.蒙古惊雷(1939年) 8.红军改革的最后机遇(1940年) 9.灾难前夕临危受命(1941年) 第二部 伟大的卫国战争 10.灾难第一线 11.朱可夫遭撤职,红军惨遭屠戮 12.返回前线,从叶尔尼亚到列宁格勒 13.10月的暗夜里 14.莫斯科的拯救者 15.面对斯大林的偏执(1942年1月—7月) 16.从天王星行动的胜利到火星行动的惨败 17.苏联元帅 18.库尔斯克:朱可夫的陷阱 19.1944年,元帅们的战争 20.维斯图瓦河一奥得河行动 21.攻打柏林 第三部 潜在的俄国波拿巴? 22.登上神坛(1945年6月—1946年5月) 23.失势(1945—1952年) 24.重回巅峰 25.坠落 26.最后的战斗 结语 战略地图 1.哈勒欣河战役图(1939年8月20日—31日) 2.德军攻势图(1941年6月22日—8月20日) 3.叶尔尼亚战役图(1941年8月—9月) 4.列宁格勒城下图(1941年9月) 5. 台风行动图(1941年10月—11月) 6.莫斯科反攻战(1941年12月)与1942年1月—4月的总攻图 7.1942年夏德军攻势图 8.第二次勒热夫战役图(1942年7月—9月) 9.顿河一伏尔加河地峡攻势图(1942年9月) 10.天王星行动图(1942年11月19日—23日) 11.火星行动图 12.星火行动图(1943年1月) 13.北极星行动图:朱可夫的意图 14.曼施坦因反攻图(1943年3月) 15.库尔斯克与苏军的库图佐夫及罗曼采夫反攻图(1943年夏季) 16.向第聂伯河进军图(1943年秋季) 17.切尔卡西一科尔孙围捕行动图(1944年1月—2月) 18.巴格拉季昂行动图(1944年夏季) 19.维斯图瓦河一奥得河行动图(1945年1月—2月) 20.奥得河战役图(1945年4月) 21.柏林战役图(1945年4月25日—5月2日) 试读章节 儒略历1896年11月19日——照我们的格利高里纪年法为12月1日,乌斯杰尼亚·阿尔杰梅耶夫娜·朱可娃在斯特列尔科夫卡村自家枞木屋的大炉子旁生下了一个男孩。由于婴儿的死亡率奇高,再者她已失去过一个孩子,所以乌斯杰尼亚便在婴儿冒出第一声啼哭的次日匆忙赶到乌高兹基·扎沃德教堂,让神甫瓦西里·弗谢斯维亚茨基亲手给婴儿施了洗礼,四年前,就是神甫为她主持婚礼的。距斯特列尔科夫卡4公里的乌高兹基·扎沃德镇1974年更名为朱可沃,1996年改为朱可夫,其级别相当于马洛雅罗斯拉维茨区乡村地区的首府,坐落于卡卢加省府的北界。距莫斯科110公里远。冬天坐四轮马车去那儿要走三天,后来从1875年起只需六个小时,因为那时有一条铁路通到了马洛雅罗斯拉维茨区。 按照东正教的传统,婴儿应在出生的第八天取名,父母常会为其选当日主保圣人的名字。可是,11月26日(儒略历)却是著名的俄国圣人格奥尔基·波别多诺谢茨,即胜利者格奥尔基的日子,他是士兵的主保圣人和莫斯科的庇护者。乌斯杰尼亚·阿尔杰梅耶夫娜及其丈夫康斯坦丁诺维奇·阿尔杰莫维奇便遵照习俗:给孩子取名为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这位将于1941年12月将“母亲莫斯科”从“德国法西斯野蛮人”手中拯救出来的士兵,名字起得实在是再好不过了。但愿这位格奥尔基能在柏林碾碎希特勒这条恶龙,粉碎这场自蒙古人以来落到俄罗斯人头上的天大的灾难,切莫忘记卫国战争期间3000万男女借由红军发出的回响,其中许多人仍能领会其间的宗教象征意味。朱可夫元帅这位战无不胜的骑兵,他的名字将会成为其中一个象征元素,围绕着它,会演化出个人崇拜的胚芽,尤其是在老兵们中间。他的名字将会被斯大林及之后的赫鲁晓夫利用,于1946年及1957年两次将他所拥有的一切从卡皮托利山上抛至塔佩岩上。对布尔什维克而言,他万不能天真地把自己叫做格奥尔基·波别多诺谢茨:他这个戴着战盔的拯救者,内心里就掩藏着一个波拿巴。 乌斯杰尼亚和康斯坦丁诺维奇·阿尔杰莫维奇的这个孩子今后会以小名伊戈尔称呼,直到15岁为止。成年后,他总是会在12月2日、而非1日庆贺自己的生日。这个日期也镌刻在壁龛上,里面休憩着他的遗骸,葬于克里姆林宫的北墙内。这种相差一天的做法能在布尔什维克采纳的计算方法中找到端倪。因为从1918年1月31日算起,为了同新历相符,要在19世纪的儒略历日期上增加12天,在20世纪增加13天。这位未来的元帅几乎就出生在两个世纪的接缝处,所以当时决定相差13天对他来说更好,但没人知道究竟是为什么。 在1896年12月的这个月,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已经谢顶,蓄起了胡子,但尚未叫做列宁,当时他因为想出版一本颠覆性的杂志《劳动者的事业》,而在圣彼得堡的监狱里服14个月的刑期。他26岁。置身于孤立隔绝的状态中,他便一门心思地编纂起《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并为自己创建的小团体“解放工人阶级斗争联盟”设定新的行动计划。约瑟夫·维萨里沃诺维奇·朱加什维利即将18岁,还没想到要与乌里扬诺夫做什么交流。尚未叫做斯大林的这个人选择了高加索匪帮中某个匪徒的名字科巴作为假名,那是遭禁的格鲁吉亚小说中极具浪漫气息的主人公。1896年,朱加什维利一科巴在第比利斯的寄宿学校里写诗,和城里的铁路员工一道参加秘密聚会。这一年,列夫·达维多维奇·布隆施泰因17岁,在乌克兰尼古拉耶夫中学就读。这位未来的托洛茨基与历史唯物主义尚有很长的距离,狼吞虎咽着与马克思主义论战不歇的各类杂志,如Roussk06Bogatstvo(《俄罗斯宝藏》)。伏罗希洛夫,未来的国防部人民委员,比朱可夫年长15岁。图哈切夫斯基,这位20世纪的军事奇才,获得追认的1945年胜利的奠基者之一,比朱可夫年长三岁。他的那些与之关系密切的未来同僚与竞争者——铁木辛哥、科涅夫、华西列夫斯基、罗科索夫斯基——都只与他相差几个月的时间而已。 1896年,俄国尚未谈及这些面目模糊的年轻人,而一代人之后,他们就将行动起来,搞得天翻地覆,历史上极少国家有这种情况。俄国仍旧回响着六个月前霍金卡练兵场上发生的那场灾难的喧嚣之声,这场灾难无休无止地使罗曼诺夫王朝笼罩着不祥的阴影。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极其铺张。莫斯科人都参加了这场庆典。为此,他们在彼得罗夫斯基公园附近的霍金卡练兵场边上举办一场盛大的自助宴会。自凌晨5点起,便有50万人涌向这个逼仄的地方,结果都被困在了里面,惊慌失措的行政管理当局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发生,但事情还没完。有谣传说因为没有这么多的礼物派发给所有人,于是人群便推搡起来,继而造成了恐慌。为了活命,人们便大打出手。当时确认的死亡人数是1389人,数千人受伤。摆满了尸体的大车从马路上驶过,如潮般退去的男女老少全都蓬头垢面,头发被扯,脸上被抓。整整一年,人们都在谈论沙皇,说他竟然对他的子民没说过一句安慰话,在灾难发生的当晚,沙皇仍按照礼宾司的安排,参加了法国大使蒙太贝洛侯爵举办的舞会。哪个星球上会有像尼古拉·罗曼诺夫这样的皇帝呢?统治伊始便发生这等祸事,不由令人想起路易十六和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婚礼大典,当时就因为发生死人无数的踩踏事件而笼罩着阴郁的气氛。 霍金卡灾难毫无疑问成了斯特列尔科夫卡村300村民的谈资,从那时起他们便讲起了柴米油盐之外的那些事件,19世纪就发生过三次有名的大事:1812年10月24日在马洛雅罗斯拉维茨抗击法国人,由此导致拿破仑节节败退;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亲手解放了农奴;1891—1892年的大饥荒,卡卢加省饿殍遍野。 斯特列尔科夫卡村设立于18世纪初的彼得大帝时期,是为了安置从乌拉尔地区迁来的有手艺的农奴而建的。这些农奴掌握的是这位致力于现代化的沙皇极为需要的知识,即机械加工与铸造大炮的技术。而且,人们还在村子的名称里发现了俄语动词“斯特列里亚”,即“发射”之意。用17000门大炮向柏林万炮齐射的这个人看来也只能出生在起了这个名字的地方。1896年,该地区内以前和这营生相关的数不胜数的森林煤场和水力磨坊皆已踪迹全无。村子又回到了传统的营生,即农业和小规模畜牧上去了,只是收益极少。该地区尤其因松林、贫瘠的土地、沙砾路面而知名,夏天,轮子会陷进去10公分,到了春秋两季的Raspoutitsa,即“道路不通的季节”,半个轮毂会没入烂泥里。条件这么困苦,使得卡卢加省成了遭贬谪的贵族的噩梦,传统上,去那儿都是由沙皇指派的。该省在朱可夫出生前20年即已摆脱闭塞状态,一条铁路将卡卢加与莫斯科相连了起来,使这座旧时的俄罗斯省府增加了吸引力。 P3-5 序言 希特勒能否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他的那些机会虽然客观上来说胜算微乎其微,但在1941年6月至11月间其实还是相当有利的;那一年的12月6日,苏联在莫斯科城墙下展开反攻之后,便使之彻底落空。第二个问题是:斯大林是否会输掉战争?会。1941年10月中旬,当红军的主力部队在大包围中第三次遭摧毁后,苏联政权已是一片恐慌;斯大林只有在11月初出其不意地重整军队,才能获得拯救。诚然,1942年秋,我们再次发现德国人是能够夺取或摧毁巴库的石油油井的;但随着斯大林格勒城外的反攻大功告成,苏联人失败的可能性已变为零——1941年11月与12月,1942年12月——有一个人浮现了出来,他的视野和特有的才能破灭了希特勒的希望,却使斯大林雄心再起:他就是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 二战的后半部分使朱可夫成了主角。他关键时刻受斯大林之托——暂时转入防守阶段——成了1943年夏德国人在库尔斯克最后失败的根源。他主导了巴格拉季昂攻势,于1944年夏摧毁了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使日耳曼军队遭受了有史以来最惨重的失败。同样是他,又于1945年1月的维斯瓦河一奥得河攻势期间,长驱直入,将敌军碾为齑粉,且推进500公里,越过了波兰的平原。朱可夫,总是出现在生死攸关的战役当中,只消十天时间,便率领军队直捣德国国会,从而迫使希特勒自杀。对全世界战地记者的照相机和闪光灯来说,朱可夫就是于1945年5月8日—9日,在柏林一卡尔斯霍斯特,让德国陆军元帅凯特尔签署德国军队无条件投降书的人。在历经四年的战争期间,红军以一个或数个方面军的规模发动了约200场攻势,其中最重要的60场多少都与朱可夫有关。其他任何一位将领,无论是德国的,还是盟军的,在战绩方面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当然,德苏战线无法指代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但它却构成了二战主要的舞台。从任何一种既定的衡量方式——地缘层面,物质与人员损失,激烈程度,残忍程度——来看,无论哪一个世纪,任何一条战线都无法与这条战线的冲突相比。希特勒孤注一掷,将骰子掷往东方,投入了80%·的兵力,但在东方却全军覆没。切不可贬低盎格鲁一撒克逊人在削弱德国的经济、摧毁德国空军方面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在俄罗斯一乌克兰广袤平原上展开的那场战争中,这样的作用帮了苏联人大忙。这些行动的广度,北非、意大利,甚或诺曼底与之相比,均不可同日而语。战争中,英国人的阿莱曼大捷与库尔斯克战役作比的话,人数少了九成,坦克也少了五成。在斯大林格勒,五个月的死亡人数比美国建国以来的阵亡士兵人数都要多。国防军、党卫军,及其罗马尼亚、匈牙利、芬兰、意大利、斯洛伐克盟军在伏尔加河与易北河间留下了400多万阵亡者——占其阵亡人数的四分之三。总而言之,正是红军战胜了纳粹。胜利的代价极为惊人:死亡人数2500万至2700万,国民财富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被摧毁殆尽。 朱可夫的生平与红军水乳交融,但也与直到勃列日涅夫执政中期为止的布尔什维克及苏联难解难分。对探查这支极其独特的军队以及这个极其独特的国家提供了有利的视角。工农红军自1918年创建起,便是党的军队。一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才寿终正寝。朱可夫自1919年起便是共产党员,而且是一个真诚、执着的共产党员。但他的生平则置身于两种需求之间左右为难,就事实甚至就他的良知来看,这两种需求均风马牛不相及。同所有的军事首脑一样,他也想拥有一种现代高效的工具,军官都能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对自己采用的方法也能胸有成竹。同所有的共产主义者一样,他也理解、认可、接受这支军队乃归党所有;军队应对党言听计从,在执行治安、社会或经济这些非军事任务时,能领会党的用意;各部队内部应无时无刻不受到内务部的大批密探、党的特派员及党支部的监督;统帅部的决策权应与行政机关的代表共享,而后者则向党的中央委员会请示。“朱可夫生平”其中主要一个关注点在于下面这些问题:如何将党的监督与专业化相调和?在党否决军官的自决权,认同道德与宣传,纪律与阶级觉悟,效率与意识形态之时,如何去调遣这支能征善战的军队?当党意欲动用内战、工业化与集体化时期的收入时,如何能在1941年与党一起打一场现代化的战争,简言之,当党否定军事行动的特殊性的时候,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 朱可夫恰身处于这些矛盾与这些问题的中心。他亲眼看着,他的军队备受猜忌,后又于1937年遭斯大林血洗。他感受到这个工具在“构造苏维埃人”的等级中占有突出地位,又在社会、民族与政治日趋紧张之时产生了裂痕,而正是斯大林体制的暴虐无度才造成了这种状况。1941年,这支军队在德国战争机器的冲击之下,由于大量士兵拒绝战斗而内外交困。恰恰是朱可夫亲自出马干预,才防止了红军全面瓦解,除了斯大林之外,无人能做到这一点。吊诡的是,正是这个人为1941年的溃败担起了次要责任——主要责任其实应由斯大林承担。自1942年秋天起,在党与军队之间达成了新的和解,而他便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参与者。虽在苏联历史上占据了这一独一无二的地位,但他仍有两次失势,而他所起的巨大作用也遭到了否定。 这部著作的第一部分涵盖1896—1941年。各个章节详述了这个农民兼农村手工艺人的儿子、旧时皮毛加工作坊的工人、性喜打架斗殴的浪子、追逐女孩和美食的登徒子,如何在沙皇手下当起了大兵,之后又成为红色指挥员的历程。这段岁月行将结束之时,朱可夫已成了稳重可靠、颇谙谋略之人。1939年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帷幕正在拉开,在对抗日本人时,他打赢了重要的一战,可风水轮流转,不久以后,日本即成为轴心国的两大主要力量之一。 …… 撰写朱可夫传记时,产生了无数难题,也提出了许多问题。最初的一个难题就是资料来源,自从1991年苏联解体后,这个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今后,历史学家就能使用未受审核过的元帅《回忆录》版本。许多熟悉他家庭生活或专业生活的人也都写出了回忆文章。如今,我们还可参考斯大林在其克里姆林宫办公室里的会见纪要。俄罗斯历史学家S.I.伊萨耶夫(S.I.Isaiev)推出了一本撰述朱可夫军事活动的详细年表。这两份文献可使我们驱散许多错误和谎言。从严格的军事角度来看,出版Stavka(斯大林个人的最高统帅部)、国防委员会(GKO)、总参谋部、各方面军颁发的大部分命令可使我们对各项攻势的目标、方式和结果都能有更清晰的认识。因此,如今是可以明确朱可夫在苏联赢得战争中所起的作用的,但这种作用因将领之间的争执以及克里姆林宫的各任主子持续不断地重述历史而变得晦暗不明。内务人民委员部(NKVD)和国家安全部(MGB)的档案、总参情报部(格鲁乌,GRU)——军事情报部门——的档案,也都可部分调用。2001年,在纳乌莫夫(V.Naoumov)的支持下编纂的大量文献均可澄清1946—1974年这段时期的情况,但它们与朱可夫《回忆录》并无牵涉。我们从中找到了1957年10月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的会议记录,会上明确决定要他退居二线,还找到了可澄清他1946年第一次失势的文件。这本著作乃是大型文集《20世纪俄罗斯文献集》(La Russie.XX@ siecle,Les Documents)的组成部分,由亚历山大·雅科夫列夫(Alexandre Yakovlev;1923—2005)领衔主编,他是戈尔巴乔夫的左膀右臂,也是改革(Perestroika)的意识形态专家。该套系列多达70余卷,目的是使人了解斯大林、布尔什维克及其众多镇压机关的所作所为。各卷中的汇编文件可让我们重新将朱可夫放入历史上闻所未闻的充满偏执妄想的极权主义体制之下,也可用来澄清他个人生平中的某些方面,理解这个国家和他最优秀的孩子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莫斯科的合作者伊娜·索罗德科娃(Irma Solodkva)给予我们的帮助实在难以估量,她对“列宁卡”(俄罗斯国家图书馆)、波多利斯基(Podolsk)(军事档案馆)和希姆基(日志基金会)可谓了若指掌。没有她,这本书的底子就会既薄弱、又肤浅。我们还得到了斯大林时代的专家奥列格·赫列夫纽克(Oleg Khlevniuk)教授的帮助,在我们身处苏联这个国家的迷宫中时,他就是阿里阿德涅之线。斯捷潘·米高扬(stepan Mikoian)是历经斯大林与赫鲁晓夫时期的高官阿纳斯塔斯的儿子,他慷慨为怀,向我们提供了他父亲尚未出版的回忆录中的部分内容。萨哈罗夫中心让我们参考了未经编辑的尼基福尔·古列维奇·科纽赫夫(Nikifor Gourevitch Koniukhov)回忆录的手稿,可用来理解1937年的大恐怖。莫斯科列瓦达中心总监及社会学家列夫·古德科夫(Lev Goudkov)与我们交流了元帅在如今俄罗斯的名望。缅怀朱可夫的协会的会长阿列克谢·巴甫里科夫(Alexei Pavlikov)颇为亲切,为本书提供了照片。我们衷心感谢这些人士和这些机构。 我们大量采用的部分苏联政治家的回忆录都能在因特网上找到。有时,没有页码。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都已列出链接地址和采用时的日期。 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瑟夫·布罗茨基曾写道,对西方读者而言,在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或托尔斯泰的作品时,遇到的唯一的问题就是“要在俄罗斯人的姓名中间开辟出一条路来”。这个难题在我们的著作中更为严重,书中所引人名的数量已超过《战争与和平》总共两百个名字。另一个经典的难题是我们在涉及俄罗斯人,要将他们的名字音译成法语。这是一项困难的任务,因为有时候,必须得用到五个拉丁字母才能还原出一个基里尔字母。对熟悉这些名字的人来说,我们保留了更为简便的古老的音译法。但愿语言纯洁主义者能原谅我们的这个闪失,毕竟我们并无他求,只想使阅读更为流畅而已。 后记 如何为这部传记来个结尾呢?难道应该像人们经常读到的那样,扪心自问这位历史的主人公是否已成功达成了他这辈子想要达成的目标?加入红军之时,朱可夫就想报效祖国苏联。他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他拯救了祖国和政权,比其他任何人的贡献都要大。代价也极为惊人。但若是失败,代价则会更巨大。那他是否也特别想使红军成为现代化的军队,也就是说使之成为独立自主的军队呢?没错,在这一点上根本毋庸置疑。但朱可夫没有看清的是他对党的忠诚却成了主要的障碍,因此,他撞到了礁石,粉身碎骨。就此而言,他失败了。 另一个由传记作者提出的问题是,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说到俄国的历史,我们已经有了结论:目前,朱可夫已安眠于万神殿中,与苏沃洛夫及库图佐夫同榻而眠。他是唯一一个将被俄国人长时间留存于记忆中的苏联人,就像布尔什维克执政时期,苏联人也将苏沃洛夫和库图佐夫铭刻于心那样,前者安葬在圣彼得堡的圣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内,后者的衣冠冢则被安放在了莫斯科的博罗金诺博物馆内。 我们更有兴趣的是朱可夫在军事史上的地位。从我们所说的军事史来看,这个问题其实包含了好几层含义,需如套娃般层层抽丝剥茧而得。 如果将元帅放在卫国战争的历史中来看的话,答案就简单了。红军高层军官中没有人能抵得上朱可夫的重要性。我们来一年年看过去。1939-1940年,铁木辛哥和梅列茨科夫在芬兰交出了糟糕至极的战绩,伏罗希洛夫就更让人无语了,而他则是苏联唯一一位在哈勒欣河战役中享有盛誉的将军。1941年,他作为参谋长,置身于这场史无前例的大灾难之中,却仍能保持冷静的头脑。尽管最初他什么都做不了,尽管他甚至因为对红军病态迷恋进攻的战术亦步亦趋而使局势更为恶化,但至少他相当清楚发生了什么事,知道必须同时在作战层面和战略层面上做些什么。他是第一个同意减少整个部队梯队层级的人,认为这是必不可少的举措,从而减轻了缺少军官的处境和通讯手段薄弱的缺陷。他在叶尔尼亚和列宁格勒的表象极为出色,当整个指挥层——帕夫洛夫、库兹涅佐夫和根本就没打过胜仗的铁木辛哥——土崩瓦解之时,又使部队重新唤发了战斗的勇气。10月,是他的竞争对手科涅夫和叶廖缅科在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出尽了洋相。当时的局势兵败如山倒,许多人弃阵而逃,而朱可夫又重新稳定了局势,且再次启用战败的部队和半数政工干部临战脱逃的政工机关。他重新设立战线,之后,打了一场漂亮的消耗战,一步一步后退,并尽可能地发起反攻。他有着惊人的冷静头脑,当敌军已打到首都郊区时,他侦察出敌人也已精疲力竭的迹象,尽管斯大林死死催逼,莫洛托夫发出死亡威胁,但他仍严守以待,积聚各种资源。最后,他投入的各集团军囊括了14-18个兵种,并大量使用雪橇,而非坦克,打了一场极其巧妙的冬季反攻战。他是首位在平坦的旷野上战胜了德军及其最为优秀的将领的苏联士兵,那些将领有博克、古德里安、赫普纳、莱因啥特……此等重要性,整个苏联无人能比。 1942年年中,竞争开始尖锐化。瓦图京和罗科索夫斯基当上了方面军司令,华西列夫斯基担任总参谋长。夏季的勒热夫一战,朱可夫表现平平,尽管其他将领在南方的表现更差,甚至更具灾难性。他和华西列夫斯基共同拟定了天王星行动这一绝妙的计划,但火星行动中的勒热夫一役却再次功败垂成。1943年,是他促使斯大林作出了决定,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大获全胜,同时,罗科索夫斯基也打了胜仗,引起了斯大林的注意。1944年,瓦图京阵亡,方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和科涅夫则焕发出了光彩,不过,在乌克兰担任同样职位的朱可夫表现得也很出色。虽然他没有歼灭第1装甲集团军,但科涅夫也有责任,而且,科涅夫在进攻罗马尼亚时还打了一场彻头彻尾的败仗。以摧毁德军地面部队为目的的巴格拉季昂行动至少是他和华西列夫斯基的继任者安东诺夫及罗科索夫斯基共同设想出来的。最后是1945年,各自担任三个主力方面军司令员的朱可夫、科涅夫和罗科索夫斯基各自都表现神勇。两位后来升任元帅、当时驻扎于南方的将军马林诺夫斯基和托尔布欣直到1943年才当上方面军司令员。他们没有另外三人的光环,而且在匈牙利的战事也进展不顺。1945年,马林诺夫斯基在满洲里的战绩倒是极为出色。包括朱可夫在内的上述六位主力方面军的司令员中,他是唯一一位理论家。 这些人各有各的风格。罗科索夫斯基运兵很细致,计划也很精细,他擅长黏住敌军,威胁性不够。在这些人当中,他最具“德式”风格。瓦图京胆子够大,显然是太大了,所以好几次受到德军的教训;他在担任方面军司令员时,不善用人,所以压力很大。科涅夫最像朱可夫:想法简单直接,胜利的愿望极为迫切,备战工作相当仔细,着重优先获取情报,这些都是他的特点。但无论是他还是罗科索夫斯基均与朱可夫在指挥方面军时作战的表现不同。至于华西列夫斯基,尽管是个杰出的组织者,擅长地图推演,精于算计,熟悉办公室事务,但他并不喜欢硝烟。除非有称职的方面军司令员和他一同作战,就像斯大林格勒战役和1945年的满洲里战役那样,否则他的地面指挥能力并不强。如果想要从这样的比较中得出结论,那朱可夫的表现比这些高级将领都要优秀,而且带兵打仗的时间也比他的任何一位同事都要长。他的战功有三次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即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这也是二战中三个主要的转捩点。这还没将他1943年前担任斯大林的主要军事顾问一事算进去。如果一定要分出高下,那若是以结果论英雄的话,则他所具有的重要性,红军元帅中无人能与之相比。 朱可夫是否是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战士呢?拿他同苏沃洛夫大元帅和库图佐夫元帅相比毫无意义,因为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中,战争已发生了变化。两个时代的统帅,其必备的素质也只有部分重合。可以这么说,朱可夫和苏沃洛夫一样,好斗,极具进攻性,或者和库图佐夫一样,也拥有战略视野,但这么说对讨论并无帮助。不过,朱可夫与库图佐夫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共同点,因为无论是以前还是今后,他本人都会为“朱可夫之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毕竟,当俄罗斯遭到理论上更为强大的对手进犯时,他们两人分别打赢了各自的“卫国战争”。朱可夫和这位亚历山大一世时期的元帅一样,也获得了双重称号,一是俄罗斯拯救者,二是军事力量强大的对手的克星,库图佐夫战胜的是法国的大军,朱可夫战胜的是德国国防军。 将朱可夫置于二战期间崭露头角的伟大将领之列,这么做仍然是一个颇为棘手的任务。觊觎这个位子的人不计其数,而且各自所处的军事体系也截然不同。从1939年到1945年,朱可夫担任过形形色色的职务,如军长、方面军司令员和方面军集群司令员,期间还担任过总参谋长,别忘了还担任过只有在红军内部才会共存的职务,即副最高统帅和最高统帅部代表。级别不同,所要求的素质并不总会一样。比较之前,必须注意的是他的军事生涯极为与众不同。他是自学成才。如果将他和对手及盟军那些学历辉煌的将领相比的话,就会发现小学三年和经过确证的军事学校几个月肤浅的培训倒是不会对他构成沉重的包袱。将军之子曼施坦因与兴登堡一家是近亲,拥有古老的贵族血统,作为普鲁士军官学校的学生,其所受的教育自不待言。麦克阿瑟也是将军之子,在西点军校担任校监,完全属于军事机构的一员。蒙哥马利就更别提了,父亲是殖民地高官,他在家中排行老幺,就读圣保罗学校和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简而言之,这三位和其他几位都出身于高级行伍之家。不过,朱可夫这个鞋匠的儿子也有机会钻研当时最原创的著作,并接触到那些作者,如斯维岑、特里安达菲洛夫、伊塞尔松、图哈切夫斯基。他的军事经历也颇为独特。一战时,他在东线打仗,战线变幻不定,大规模调兵时常发生,这与西线面对面固定不动的堑壕战相去甚远。俄国内战又打了四年,骑兵部队南征北战,再加上长途奔袭和镇压暴动,使之与古德里安、蒙哥马利或麦克阿瑟的经验相差十万八千里。尽管理由各异,但他和德国国防军的军官有一点却是共通的,即他也已准备好投入一场新型的战争,而非重复1914-1918年一战的经验。 …… 还剩下瓦尔特·莫德尔。他的军事生涯与朱可夫没法相提并论,因为他是到1944年才指挥集团军群的。但他或许可以算是最优秀的德军将领。强硬,甚至无情,和军官相处不好,充满想象力,防御极其灵活,对作战任务有着清晰的认识。与朱可夫一样,哪怕局势再不利,他也会战斗到底,根本不会考虑投降,也不会返身去推翻现行的政权。他是纳粹,对希特勒绝对服从,朱可夫是共产党员,对领袖也是无条件地服从,在这点上两人颇为相似。尽管库尔斯克一役,他被罗科索夫斯基打败,但在勒热夫两次战败朱可夫的也正是他,奥廖尔战役(1943年)之后,也是他使一个集团军避免了彻底的土崩瓦解,后来在巴格拉季昂惨败之后,又使波罗的海及中部的一个集团军群得以站稳脚跟。每一次,他都能使战败的部队恢复士气,并东山再起,发动反攻,稳住战局。英国的奥康纳将军有一句话对他和朱可夫同样适用:“除非能将因惨败和大撤退而致不利的战局扭转过来,否则,我不会认为这样的军队将领有多够格。”从来没有一支军队能像红军那样,经受了如此巨大的失败,然后又赢得如此彻底的胜利。而朱可夫正是二战中唯一一位经历了这般冰火两重天的将领。 我们的结论要直截了当得多。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舞台上出现了两位伟大的统帅,他们就是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和格奥尔基·朱可夫。他们两人不可思议地结合在了一起,德国国防军的战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毫无疑问,正是意识到彼此的差异性,才使得这两个截然相异的人建立了很好的友谊。我们以艾森豪威尔的话来作结语。德怀特老爹后来是这么说朱可夫的:“比起我们时代的其他任何人,他在各大战役中领兵打仗的经验都要丰富得多。”还说:“欧洲的战争胜利了,联合国欠朱可夫元帅的账比欠我们任何一个人的都要多。”1945年8月访问苏联时,他儿子约翰和父亲在一起,约翰时年23岁,是个普通的中尉。列宁格勒市长举办的晚宴行将结束时,朱可夫提议由约翰来祝酒。年轻人并未推辞,遂起身,亮声说道:“我听见你们对盟军的每一位将领都赞扬备至,举杯致敬。那我也想向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国家俄国祝酒。先生们,就请为伟大红军的这位普通的战士举杯致敬吧。”朱可夫的(《回忆录》)里也有与之相呼应的文字。他们的祝酒辞朴实无华,要致以敬意的并非是列宁创建的党,亦非苏维埃国,而是“这位苏联战士”。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迄今为止史料挖掘最深的一部传记,与目前已出版的各种语言文字的(朱可夫)传记相比,例如英国人DavldGlanz的著作,这本书的史料厚度和研究分析都更加深入。这本读起来一如小说一般精彩的传记,对于每一位喜爱苏联历史特别是二战历史的人来说都值得一读。 ——Guerres&Histoire法国《战争与历史》杂志 一本出色的传记。两位作者一位(JeanLopez)是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战役的研究专家,一位具有撰写文学作品的深厚笔力。 ——LeFigarolitteraire法国《费加罗文学杂志》 要写一本传奇人物的传记并不简单,JeanLopez和LashaOtkhmezuri两位作者的可赞之处在于,他们既倾注感情,又避免了滑入圣徒传的模式。大量苏联档案的开放为两位作者提供了重建史实的最大可能。 ——法国《解放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