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洪康主编的主编《新闻老战士与抗战》以口述笔录的方式,采访了当时亲历抗战的一些新闻工作者,以他们的视角,反映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对于已经去世新闻工作者,通过整理他们生前留下的文字资料,来还原当时真实的历史。本书附有大量的新闻照片,以增加书籍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本书被列为上海市作协2015年的重点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新闻老战士与抗战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孙洪康主编的主编《新闻老战士与抗战》以口述笔录的方式,采访了当时亲历抗战的一些新闻工作者,以他们的视角,反映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对于已经去世新闻工作者,通过整理他们生前留下的文字资料,来还原当时真实的历史。本书附有大量的新闻照片,以增加书籍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本书被列为上海市作协2015年的重点书。 内容推荐 孙洪康主编的主编这本《新闻老战士与抗战》聚焦范长江、邹韬奋、石西民、穆青、恽逸群、赵超构、徐铸成、陆诒、邹凡扬等23位新闻界巨子,或是直接访问当年投身抗日斗争、进行战地报道而今健在的新闻界老领导,或是访问已故新闻前辈的子女,以口述历史的体裁,来真实记录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来还原这部记者眼中的辉煌史诗。 目录 序 报魂——追记矗立在抗战烽火中的新闻丰碑 范长江 长江一支笔 胜过百万兵 附录:范长江代表作 卢沟桥畔 台儿庄血战 动荡中之西北大局 怎样学做新闻记者 邹韬奋 鞠躬尽瘁奋斗不屈 附录:三位当年的中学生回忆1942年12月6日邹韬 奋到学校演讲的内容和情景 “我看到,希望就在这里” 石西民 应似飞鸿踏雪泥 附录:石西民代表作 平津失守与平汉前线 大战火烧山 陈毅将军访问记 穆 青 忠实记录时代 附录:穆青代表作 雁翎队 恽逸群 潜伏在岩井公馆 附录:恽逸群代表作 中国民族抗战的瞻望 发挥全国民力,支持长期抗战 金仲华 以笔为枪投身抗日救亡 附录:金仲华代表作 远东风云中的北太平洋 中山先生十六周年忌辰 魏克明 均水忠青松,傲踞太行风 附录:魏克明代表作 春耕工作怎样了? 赵超构 枣园灯火明天下《延安一月》永流芳 附录:赵超构代表作 毛泽东先生访问记 写完了《延安一月》 徐铸成 犹如彗星闪亮在“孤岛”上空 附录:徐铸成代表作 西北大战之展望 胜利不会动摇 陆 诒 我父亲穿梭在抗战前线 附录:陆诒代表作 北平战云笼罩 周恩来教我怎样做记者 王 维 笔作号角鼓与呼 马 达 硝烟烽火锻造出的办报能人 陆 灏 活跃在晋察冀边区的战地记者 附录:陆灏代表作 攻克灵寿城 丁 柯 红星照我去战斗 王 中 追求真理的新闻战士 附录:王中代表作 工作不要走直线 束纫秋 “孤岛”和“沦陷”时期的抗日战士 附录:束纫秋代表作 在激流中 爱国者 刘庆泗 烽火铸魂沂蒙镌文 附录:刘庆泗代表作 一场出乎意料的遭遇战 蓝石山上抗日死难的英雄们 杨 瑛 在抗战中创办《新报》 邹凡扬 隐蔽在新闻队伍中 冯英子 抗日救亡的新闻“侠士” 附录:冯英子代表作 宋军从《江海报》到《解放日报》 高 宇 野草不尽江海原 附录:高宇代表作 人参和萝卜 何必一个铜钱劈两半 顾雪雍 随远征军反攻缅甸采访记 抗战中的上海新闻界 后记 试读章节 1937年2月14日晚,上海某机场。 从西安来的飞机刚落地,舱门打开,下来一个不到30岁的年轻人。 这个年轻人直奔《大公报》编辑部,连夜伏案疾书。旁边还有《大公报》的总经理胡政之通宵作陪。 年轻人就是当时鼎鼎有名的记者大佬——范长江!此时,他对他的老板说:“我肚子里有的是‘干货’,真想一吐为快啊!” 此前两年里,范长江大部分时间在西北部奔波,此次回到《大公报》上海版写稿,是有备而来。 范长江一边写,胡政之一边改。定稿后送国民党新闻检查时被毙。但胡政之考虑到内容太精彩了,于是不怕闯祸,文章照登。 第二天,一篇《动荡中之西北大局》在《大公报》赫然见报。 报道中写道:“现在共产党之转变,在西北已有不少事实为之证明。在他们的政治理论中,认为中国不能倡导人民阵线,盖人民阵线为国内的对立,中国此时不需要国内对立,中国此时需要和平统一”、“照中国实际政治情形需要,国家的政治机构应当走到‘统一的民族阵线’,即是统一国力,集中力量,以求对外图存。”文章且爱且恨,既揭露了“西安事变”真相,又透露了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一石激浪,轰动朝野。 当日,国民党三中全会在南京开幕。下午,与会人员读到上海来的《大公报》后大吐舌头。因为,范长江的这篇报道与蒋介石在会上的讲话大相径庭。 蒋介石在会上,既没提到中共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也没有提到他自己口头答应的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条件。 但是,虽然文章在许多地方写得很隐晦,读者却心如明镜,蒙蔽了两个多月的“西安事变”真相大白于天下,一时哗然。 蒋介石见状,立即把《大公报》总编张季鸾叫去大加训斥。迫于舆论压力,蒋介石只好兑现在西安口头答应的部分条件,如撤走西北的“剿匪军”等,第二次国共合作成为定局。 3月29日,毛泽东从延安给范长江写信:“你的文章,我们都看到了,深致谢蒽。” 当时,只有共产党这边知道范长江的此篇报道,凝聚了他相当多的心血、智慧和胆识。原来,一篇《动荡中之西北大局》往短里说花了他两三个月时问采写,往长里说却花了他两三年时间思考。 极具记者职业智慧的范长江,坚守自己的工作信条:昂首做人,俯首作文。意即:昂首做人要做得真诚,俯首作文要做得真实。俯首与昂首只有相结合,才能奏出人生的美妙乐曲。 早在北大读书时,随着日寇的铁蹄侵入华北,范长江预感到全面抗战迟早要爆发。此后1934年6月至9月,他专程从北平南下至南昌,研究江西中央苏区的各种宣传资料,研究红军。他认为,只有团结抗日才是唯一生路。在此后撰写的通讯中,他是第一个告诉世人,红军主张抗日,不是“流寇”,并准确预测了红军一定北上和北上的路径。 1935年春,红军主力到达四川西部,北上行动已经证实。范长江敏锐地感到这是一件大事,坐不住了! “何不以《大公报》旅行记者的身份去西部呢?这样可以接近红军,甚至进入红军。”如此一想,范长江兴奋得不得了。于是找到《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提出要求。胡政之当即同意。但范长江对胡政之隐瞒了去研究红军的真实目的。 从天津出发,经青岛、上海、重庆,到四川后由成都北上。范长江的这次考察历时十个月,行程数千公里,足迹遍及川、陕、青等西北六省区,大量旅行通讯,陆续寄回天津在《大公报》发表。其中至少有7篇是专门关于红军长征的报道。 西北考察的通讯于1936年8月以《中国的西北角》为名出版,让范长江蜚声海内外。一时,西北地区当权者的种种弊端,更有红军长征的行迹,世人尽晓。 转眼到了1936年秋冬,绥远抗战爆发,随即12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此时,正在内蒙古考察采访的范长江心急如焚,恨不得立即中止绥远前线的采访飞到西安。 历尽颠簸、饥饿、绑架等艰辛后,1937年2月3日,范长江抵达《大公报》驻西安办事处。第二天找到杨虎城将军,并在杨公馆见到了周恩来。此后,周恩来与范长江进行了两次长谈,一方面告知了范长江急于了解的“西安事变”真相,另一方面通报了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局考虑。范长江听了甚是兴奋。 延安,自己多年日思夜想的地方!那里一定可以找到引领中国前途的钥匙。于是范长江向周恩来提出:“能不能让我去趟延安,见见毛泽东?” P26-27 序言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重要年份。 在这场规模空前、给人类带来巨大浩劫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浴血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斗争起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付出的民族牺牲也最惨重。由此,中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主战场,并取得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抵抗外敌侵略的第一场完胜,也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今天,在重温这一页浸着血与泪、伴着剑与火的历史时,我们不会忘记,当年无数中华儿女投身炮火硝烟,献出青春、热血甚至宝贵生命;也有难以计数的新闻工作者舍生忘死,奔赴抗战前线,穿行在前沿堑壕,开展战地报道,激励全国军民顽强抗战。 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在今年早些时候推出了“新闻老战士与抗战”的主题采访活动,聚焦范长江、邹韬奋、石西民、穆青、恽逸群、赵超构、徐铸成、陆诒、邹凡扬等23位新闻界巨子,或是直接访问当年投身抗日斗争、进行战地报道而今健在的新闻界老领导,或是访问已故新闻前辈的子女,以口述历史的体裁,来真实记录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来还原这部记者眼中的辉煌史诗。 这部口述历史《新闻老战士与抗战》,既浓墨重彩地记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业绩,讲述我根据地军民的感人故事,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进行游击战斗12.5万次,歼灭日军52.7万人、伪军118.7万人,开辟敌后根据地,解放国土近一百万平方公里,人口一亿多,在最艰苦的战争岁月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又实事求是地再现我战地记者笔下的正面战场的抗战壮举,追忆那战火纷飞年代的悲壮历程,歌颂中华英儿献身民族解放事业的英雄业绩。 这部《新闻老战士与抗战》能在较短时间里完稿面世,完全得力于上海三代记者的通力合作——书中主角王维、刘庆泗、丁柯、杨瑛等老领导都已九十多岁高龄,其中高宇同志也已89岁,他们都主动配合,欣然接受访谈,说要给新闻界后人留下一些珍贵的东西;而本次访谈的主要写手则是本市一批退休记者,虽都是六七十岁的年纪了,但他们依然充满活力,勇于担当,用他们的心血和智慧向新闻老前辈致敬;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及上海报业集团团委的支持下,这次有六位年轻记者参与此项采访,从而给本次主题采访活动带来了活力和效率。 这部《新闻老战士与抗战》,作为今年上海重大文艺创作项目,应该说是当之无愧的。其一,这部口述历史,以朴实的语言、真实的情感、感人的故事记述了那一辈新闻老战士在外敌入侵、山河破碎的关口,勇赴前线,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使命感。其二,这部口述历史以亲身经历以及真实的细节,叙述着当年战地记者如何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下坚持写稿、坚持办报的职业精神。其三,这部口述历史,以生动的范例、感人的情境,讲述了新闻老战士在烽火岁月里,和战士们生死与共,同老百姓打成一片,并且完全融入战斗生活的记者特质。其四,这部口述历史通过一则则记忆深处的故事、一段段终身难忘的情节、一个个可敬可近的英雄、一篇篇剑胆血字的报道,生动阐述了当时的战地报道对鼓舞部队战斗士气,激励战士奋勇杀敌,起到了多么巨大的作用;也阐明了我们党在抗日前线办的报纸,是烽火岁月中的一面战斗旗帜,是“黎明前黑暗”里的一盏闪亮的明灯! 2015年6月10日 后记 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于2014年8月5日成功换届后,精彩地举办了庆国庆、贺重阳等三项重要活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得到会员们的肯定和赞扬。8月中旬,新民晚报社原党委副书记张韧见到新任会长孙洪康时,就向他提建议:“明年是我国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上海有许多参加抗战的新闻老战士,是宝贵的资源。这是上海新闻界的优势,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可以开展相应的活动。” 这可是一个好主意呵!协会在谋划新一年活动时,首先想到了这位老同志的建议。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重要年份,我们充分认识到在这场浴血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无数中华儿女投身炮火硝烟,献出青春、热血甚至宝贵生命,也有难以计数的新闻工作者奔赴前线,进行战地采访,开展战地报道,激励全国人民顽强抗战。正是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才换来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抵抗外敌侵略的第一场完胜。鉴此,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为重温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决定在2015年内,深入开展“新闻老战士与抗战——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主题活动”,组织记者访问健在的参与抗战的新闻老战士,或是访问已谢世的参与抗战的新闻老战士的后人,请他们口述历史,真实记录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当年投身抗日斗争、进行战地报道的可歌可泣的场景,还原记者眼中的辉煌史诗。 8月22日,新闻工作者协会在上海广播电视台召开五届一次常务理事会,讨论的12项议题中,其中一项就是决定2015年内举办“新闻老战士与抗战——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主题活动”。8月29日,在协会召开的各区分会长会议上,孙洪康会长向分会长们通报了这项活动,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得到了分会长们的一致点赞。 要搞好这项活动,不是轻而易举的,我们必须听取会员和老同志的意见。9月24日,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领导成员向协会顾问通报工作时,也介绍了2015年内举办“新闻老战士与抗战——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主题活动”的设想方案,得到了赞许。同时,我们经过调研,了解到上海老新闻工作者中既有在抗战前线直接参战的八路军、新四军指战员,也有奋战在一线的我军战地记者;既有活跃在正面战场的新闻工作者,也有在隐蔽战线战斗的地下党员。此书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记录下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追忆那战火纷飞年代的悲壮历程,歌颂中华英儿献身民族解放事业的英雄业绩,传承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2014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孙洪康会长、朱大建副会长与常务理事、会长助理李文祺出席上海市作家协会组织的创作座谈会,孙洪康介绍了协会在新的一年中,将组织一批老记者和年轻记者,访问当年投身抗日斗争或战地报道的老新闻工作者,或是他们的子女,请他们口述历史,进行史料抢救,这对重温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此项活动立即得到上海市作家协会散文组、通联组的响应,并被党组书记汪澜肯定和看好。她说:“你们协会将要推出的口述历史《新闻老战士与抗战》是一个非常好的选题,市作协将全力支持你们,并把这个选题作为上海市作协推荐的重要创作项目,上报市重大办,申报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上海社科院副院长何建华与《新民晚报》党委副书记、副总编朱国顺,作为专家向上海市作家协会写了推荐信,充分肯定协会开展的这项活动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2014年12月31日,协会向上海市委宣传部呈上专题报告;2015年1月8日,上海市委宣传部领导批示支持。 《新闻老战士与抗战》为什么会被看好?在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社会需要这样记叙抗战历史的文学作品,纪念在民族危亡之中作出贡献的人们。这是时代之需,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拨动了这根弦。上海拥有一大批参加抗战的新闻界老领导、老同志,协会领导在春节前后探病访老时,老同志都肯定这项活动,一致都说“好”。有位老领导在送孙洪康一本他的著作时,特地在书的扉页上题上:“为新闻老战士多做好事!”对此,我们坚定了要搞《新闻老战士与抗战》的信心。我们了解到,在上海新闻界中既有当年的八路军、新四军指战员、文化干部,有直接参战的战地记者,也有国统区的战地记者,他们留下了不朽作品,是新闻界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开掘富矿,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抢救历史。经过选择,被访问的新闻老战士中有健在的王维、丁柯、杨瑛、刘庆泗、高字、宋军、顾雪雍等;对已故的范长江、邹韬奋、石西民、穆青、金仲华、恽逸群、魏克明、徐铸成、陆诒、赵超构、陆灏、王中、马达、邹凡扬、束纫秋、冯英子,则对他们的子女进行访谈。 这份名单是在不断听取会员的意见和建议中渐趋完善的。贾树枚、居欣如、张熙棠等老领导、老同志通过多种渠道,为我们提建议,想办法,提供线索。由此,此书聚焦的代表性人物从开初的16人,增加到18人,再增加到20人,最后确定为23人。 如何完成这项艰巨而细致的工作?协会领导认为,协会有人才优势,有一批写手,他们当中有的刚退休,精力旺盛,勇敢担当,能做好记叙前辈辉煌经历的写作任务。老记者中有孙洪康、张持坚、李文祺、李慧英、胡廷楣、郭昌熹、贺锡廉、洪梅芬、施宣圆、郑正恕、潘新华、张伟光、熊海钧、冯扬天、臧利春参与。但是还不够,我们与上海报业集团、《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东方早报》、上报集团团委有关领导商定,请他们派出年轻记者参与,参与采写的六名青年记者是邱曙东、叶松亭、姜燕、罗昕、范洁、陈玺撼。2015年3月26日,协会召开首次作者座谈会,大家认识到,老中青三代人共同来完成这件有价值、有意义的大事,很光荣。由于时间紧迫,大家采取一对一的方法对口选点,可访本人也可访他们的子女。因为被访人都年迈高龄体弱,执笔人一定要耐心,要事先收集资料,做好功课。与会人取得共识:这次访谈要写出各自的特点、背景、脾性、经历;还要把握时间节点,4月底交稿,5月份改稿,6月底定稿。 按照时间节点,大家齐心努力,一步步推进。访问健在的参与抗战的新闻老战士,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96岁,小的也已88岁。他们都积极配合,回忆当年参与抗战的场面和情节,一次谈不完,两次,甚至三次。采访者不厌其烦,耐心听取。写出的稿子,反复修改,不放过一个细节、一个日期的核实。战地记者陆诒的儿子陆良年,在家中接受李文祺访问时,做足了功课,收集了大量的当年父亲战地报道的影印件,还翻出一张其父亲生前赴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政协举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活动后,到《解放日报》驻京办事处作客,与李文祺携手合影的照片。《新闻晚报》原副主编、高级记者胡廷楣领受任务后,迅速行动,一人挑起了两篇访谈稿的采写任务,在10天之内就完成了采访和稿件的写作。《解放日报》高级记者洪梅芬赴京采访范长江儿子后,迅速回沪写出了有质量的文稿。接着,她又在报社采访任务很重的情况下,承接了采访徐铸成儿子和石西民女儿,又快又好地完成了稿件的采访和写作,一人承担了三篇访谈稿的采写。《解放日报》主任记者郑正恕,请朋友开车赴南通,又在朋友帮助下采集素材。《文汇报》青年记者叶松亭三赴韬奋纪念馆挖材料。《新民晚报》青年记者范洁,在最后阶段应急加盟,日以继夜连续访问冯英子的老同事和王中的子女,赶在书稿定稿之前,圆满完成采写任务。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原高级记者贺锡廉自己买了水果上门访问老台长。协会副会长朱大建出席第二次专题工作会议后说:“很振奋。各位采访深入,有活动细节,大家紧扣‘抗战’与‘新闻老战士’,必将留下一本史书价值很高的珍本,对青年一代有教育意义。”会长孙洪康对各位的辛苦采访,表示感谢。他说,采访正在深人,碎片正在合成,作品正在产出,思想正在锻造,这项重大选题正在扎扎实实推进。在采访对象多,资料少的情况下,大家不怕困难,各显神通,非常不容易。但一定要注意严谨,这部“口述历史”,要努力体现真实性、复杂性、故事性、思想性,要给今天的年轻一代,给我们新闻界留下些珍贵的东西。 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胡国强同志的关心和支持下,在上海人民出版社领导的精心安排下,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正式与上海人民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解放日报》副总编辑徐锦江,《新民晚报》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朱国顺出席,见证了签约仪式。 正是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到5月底,采访23位新闻老战士的任务基本完成,并且向上海人民出版社完交出了四十余万字的文稿。 正是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一部带着油墨香的新书面世了!我们期待着广大读者的评说和指教! 正是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向人们展示了新闻老战士的风采。让我们记住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作出的伟大贡献! 这里,我们要向对本书给予支持和帮助的人们,表示衷心感谢!他们当中有孙刚、盛重庆、任大文、吕冬发等同志。还要感谢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办公室人员沈毓英、俞子龙、余宝敏、陈芳萍和来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实习的杨晓敏同学。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时间仓促,本书所选择的投身过抗战的新闻界巨子可能会有重大遗漏,容日后条件成熟时,修订再版,予以弥补。 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2015仲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