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学史中经典作家、作品的重评是难题也是无法回避的课题,解决问题必将要在材料和方法上下功夫。理论的更新和建构当然重要,但在现有的理论无法有效解释文本与现实的时候,或在文本与现实不断溢出理论设想之外的时候,以资料和文本本身为基础进行研究方法的多种尝试也许是相对有效的办法。
李雪编著的《历史与当下的对话:进入当代文学史的多种方法》选取当代文学史中三个重要课题——1970年代文学、被“经典化”的作家、当下文学的热点话题,试图探索进入文学史研究的多种可能性,并通过对历史问题的清理,对当下文学展开了具有历史纵深感的有效批评。
李雪编著的《历史与当下的对话:进入当代文学史的多种方法》选取当代文学史中三个重要课题——1970年代文学、被“经典化”的作家、当下文学的热点话题,通过对个案的研究,试图探索进入文学史研究的多种可能性,并通过对历史问题的清理,对当下文学展开了具有历史纵深感的有效批评。
导论 材料与方法——文学史研究的关键所在
上编 一个时代的文学史
第一章 1972年的短篇小说
一、1972年的到来
二、1972年的文学期刊
三、1972年的短篇小说:写什么与怎么写
第二章 在批判中完成规训——谈五篇被批判的70年代小说
一、“文艺黑线回潮”与对小说的批判
二、它们因何成为反面典型
第三章 作为陪衬的女人们——长篇小说《响水湾》之一角
一、无产阶级的女儿
二、作为典范的女领袖
三、N种妇女生活
第四章 一代人的精神史——70年代与《公开的情书》
一、“老五届”大学生与情书前史
二、告别“文革”
三、这样“一代人”
第五章 《公开的情书》的历史沉浮
一、他们是彻底的“异端”?
二、被遗弃的“旧人”
三、结语:后置的视角
中编 一个人的文学史
第一章 余华的写作原点
一、作为经历的《十八岁出门远行》
二、作为事件的《十八岁出门远行》
第二章 余华与“先锋文学史”
一、“最初的岁月”
二、“虚伪的作品”
三、“现代主义的写实”
第三章 贾平凹的写作惯性
一、“文革”中的贾平凹
二、“带灯”是个旧人
第四章 变与不变中的苏童
下编 文学进行时
第一章 写实年代的“虚伪作品”
第二章 考古与论今——谈阿来新作《瞻对》
第三章 后青春期的微梦——“80后”作家中的孟小书
附录 80年代是热衷创新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