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大部分消耗在工作上,因此必须让工作快乐起来
我们为什么必须让工作快乐起来呢?
在谈这个问题前,我们应该搞懂什么是工作。人的一生中,工作所占的比重非常大。一般人都会这样想,平日里我努力工作,空余的时间我就用到自己的兴趣或休闲上。但我不这样看,我认为,人要生存下去,工作必然会占据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因此,要活着就必须努力工作。让我们看看大自然,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如果不努力,它们根本无法生存,这是自然法则。即便是生长在柏油路上的杂草,春天一到它们也会发芽生长。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环境,它们都会努力地活着,那些不努力活着的动植物早已绝种了,不用努力而能活下来的也只有我们人类。但我认为,努力地活着也是我们人类生存下去的根本。
为了能在严峻的社会中努力生存下去,即使我们对眼前的工作感到痛苦,也应该相信这种痛苦不会长久。所以,即便我们现在从事的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但考虑到既然大半个人生都要消耗在工作上,那还不如让自己努力去喜欢它,快乐地面对它。如果不这样做,就等于我们的人生失败了。我一直都这样认为,直至做到81岁的今天。因此,无论面对多么严峻和艰难的局面,我从不发牢骚和抱怨,永远是积极面向未来,努力地工作着。
全身心投入工作后情绪就会高涨,随之好运也会到来
工作还能使人性得到升华。全身心投入工作后,人就没有时间发牢骚,如果你嘟嘟囔囔不停地发牢骚,根本就无法工作。所以,只要你全身心投入工作,一定会忘掉私心杂念。这就如同苦行僧修行一般,在全身心投入工作后,你会在不知不觉中情绪高涨,心地也会变得更善良。至少我本人是这样认为的。
以前,在一场电视的采访节目中,有一位专修神社、宫殿的木匠上了镜头,这位木匠说:“如果你要使用千年树龄的木材,你就必须做出能够历经千年而不朽的作品。”我为这精辟的言语而感动。我想,这些思想肯定不是他通过书本能够学到的,是他在童年时代从学徒工做起,历经数十年的钻研,通过一副刨子和一根凿子慢慢磨炼而成,最终达到了崇高的境界,讲出了让所有人都为之震撼的一句话。他让我深深认识到,能全身心投入工作的人其人性必然是高尚的。工作也许很艰苦,只要努力去喜欢工作,让工作快乐起来,拼命地去干工作,随之人性也会得到升华。无论什么样的工作,只要全身心地投入,谁都会成为专家,都会迅速成长起来。并且,如果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肯定会出现令我们意想不到的好事,人生也会出现好的转机。
我本人就是如此,大学毕业时我没有被向往的公司录用。在那经济不景气的年代,我由恩师推荐,进入了一家濒临破产的公司。刚刚进入公司的4月,那家公司发薪日就发不出工资,一个星期后才补发了拖欠的工资。另外,那家公司工会与资方长年累月对立,劳动争议不绝,问题很多。与我同期进入公司的五个人中,有四个人没过一年就陆续辞了职,最后只剩下我一个人,因为我没有其他可去的地方,只好留在那里。那是个就业难的年代,但这家公司是赤字经营,到了发薪日发不出工资,因此是走是留的确让我苦恼了一番。最终,我下定决心留下,决心先努力把眼前的工作做好。我全身心投入到高性能陶瓷的研究,完全没有抱怨和发牢骚的时间,每天吃住在科研室,在炭炉上自己煮饭和煮酱汤。因为没日没夜地投入研究,我仿佛忘掉了人世间的烦恼和忧愁,就像苦行僧那样苦苦修行。全身心投入工作后,我忘掉了辞职的念头,工作越干越有趣。于是我更加努力,渐渐地研究成果就显露出来了。我的研究成果直接影响到公司的业绩,我的人生也开始向好的方面转变。
P11-14
在日本,提起面向企业经营者和社会精英的私塾,人们马上就会想到两个:松下幸之助创办的松下政经塾和稻盛和夫创办的盛和塾。
松下政经塾即为有日本经营之神关誉的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斥资70亿日元、于1979年创设的学校。迄今为止,已培养了200多名塾生,其中有近百人踏入日本政界,其他的大都已成当今日本商界的精英。1992年至1993年,我曾有幸作为第12期特别塾生在日本松下政经塾学习过一年。我的同班塾生8人(是所有30多期中人数最少的一期)中,现有2名国会议员,4名地方政府官员和1名松下政经塾高管。
我入塾时,松下幸之助先生已经过世,没能亲耳聆听他的教诲,但我们在公时或私时,学得最多的就是松下先生的思想和著作。因此,我把松下先生奉为导师,自诩为他的学生也不为过。
在翻译锅田吉郎著的《稻盛和夫:让工作快乐起来!》一书时,我自觉不自觉地把稻盛拿来与松下对比,书中我依稀看到了松下幸之助先生的身影,也或多或少能看到稻盛师从松下的痕迹。其实,在日本的“四大经营之圣”(松下公司的松下幸之助、索尼公司的盛田昭夫、本田公司的本田宗一郎、京瓷公司的稻盛和夫)中,稻盛最年轻,他完全有机会望着松下先生的背影走出自己的道路。
松下幸之助一生经商70多个年头,经历众多坎坷周折,但他终于坚持到最后,实现了自己“经世济民”的理想。他抱着崇高理想,对于任何困难险阻都能泰然处之,并以积极坚强的忍耐力,加以克服解决。在艰难困苦中,他选择了一个正确的事业,并以顽强的信念坚持到最后。他从小定下志向。铭记父亲留给他的“一定要出人头地!”“要坚韧不拔!”的教诲,这成了松下先生一生最为宝贵的财富。吃苦耐劳又聪颖好学,年轻的松下在22岁时就做了电气公司的检查员,但就在他事业处于巅峰时,他毅然辞去了这份美差并自立门户。一切决定看似突然,实则完全与他从小的志向吻合,此时的他既完成了技能和经验的原始积累,又准确地把握了时机。
松下先生的名言看似非常普通,但仔细回味起来意味深长。我喜欢他的这句朴实的言语:“如果一个人做事能忍耐到底,即使原来的计划不成,周围的情势改变,也会出现另外一条活路,也许和最初的计划相差很多,但仍然可以达到成功的目的。”究其一生,正因为他就是一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热爱和喜欢工作的人,才能达到日后那种崇高的境界,成为一代伟人。其实,稻盛也有同样朴实的名言:“……如果你要活下去,就必须沿着上苍赋予你自己的命运之路走下去。沿着这条命运大道行走时,我们将会遭遇就业难、找不到工作、找到的工作不理想,或被安排到自己不喜欢的部门工作等,遇到许多难以预料的局面。有时也许会幸运,但遭遇磨炼和身处险境时,我们不应该哀叹、悲伤和发牢骚,而更应该把这些考验看成是上苍和大自然赋予自己的机遇。”松下先生与稻盛何等相似。朴实的言语已经达到了崇高的境界。
在锅田吉郎著的《稻盛和夫:让工作快乐起来!一》书中,我的确看到了稻盛与松下幸之助在经营管理方面有一脉相承的迹象。
……
6、只有改变意识才能彻底改变公司。作为经营者无论自己如何努力,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调动公司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不能让员工把责任推给别人,必须让全体员工认识到自己也应该努力工作。我们的许多私企,在经营上往往都是私企老板的一言堂。好处是决断问题不拖泥带水。缺陷是独断,无法发挥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如果能像稻盛希望的那样,让“每位员工都能与老板一样拥有经营者的意识”,那就要求私企的老板首先放弃独断,放手发动群众。同时,也要求员工能真正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所以,只有改变领导和员工的思想意识才能真正改变公司。
最后,我对作者锅田吉郎深表敬意。他目光犀利,头脑清晰,通过本书开篇和结尾向读者提出了一个千年难解的问题,即“我们为什么工作?”其实,这也是改革开放30年后,我们中国人特别是中日的年轻人未来应该思考最多的问题。
我想作者在本书中已经给出了一些答案,稻盛也在他的哲学理念中透露出不同的解法,至于我本人也得出了自己的解释。
“不要轻松的工作,要快乐地工作。只有工作快乐,人生才能更快乐。”
稻盛在本书结束时留下的这两句话,就是我给你们的注解。当然,答案会有成千上万,我期待你和他拿出更多更好更切合自己的答案。
任世宁
序章 JAL究竟发生了什么?
第一章 让工作快乐起来的真正含义——稻盛和夫的工作观
只有努力喜欢工作,才能“让工作快乐起来”
人生的大部分消耗在工作上,因此必须让工作快乐起来
全身心投入工作后情绪就会高涨,随之好运也会到来
工作并不完全是为了赚钱
公司应该为员工着想,员工也必须为公司出力
只有进行意识改革才能彻底改变公司
第二章 稻盛和夫与JAL的邂逅
“破产前的员工缺乏积极性”
“我从来没想过JAL会破产”
第三章 “仙鹤号”再次飞翔的轨迹——意识改革的渗透与发展
荒唐的公司/无度的预算
部门独立核算制度/法兰克福机场水费
JAL哲学手册/会费1500日元的干部联谊会
刻骨铭心的企业理念/为员工谋幸福
JAL复活的轨迹
永无止境的JAL哲学教育/会长的办公桌与新员工的办公桌并排摆放
面对罢工的呼声/火爆的Facebook
第四章 稻盛和夫的哲学
稻盛式家族经营模式/反全球化
在挫折中诞生的工作观/去连首月工资都发不出的公司就职
共享哲学
盛和塾/超过8000人的同志
稻盛和夫年谱
第五章 工作快乐了吗?
我们的这三年
“通过‘经商’,我把哲学消化成自己的东西了”
“破产当天我接过股东的电话,现在他的声音还回响在我耳边”
“东日本大地震改变我的人生观”
“我真想让辞职的同事也有机会接受哲学教育”
意识改革的核心/JAL哲学的“机密”
第六章 “让工作快乐起来!”——稻盛和夫的一问一答
越是知识精英则越轻视道德
为社会为人类,目的明确有干劲
只要努力工作就一定会换来美好未来
末章 为更好的人生而工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译后记
JAL究竟发生了什么?
“积极面向未来,让工作快乐起来!”2010年2月1日,稻盛和夫就任日本航空公司(以下称JAL)会长后,立刻召集公司全体干部,会上他提出了上述口号。但也就是在他就任会长十天前的1月19日,已陷入2.32万亿日元债务危机的JAL,申请适用《公司再生法》。破产公司的股票瞬间变成一堆废纸,约40万名股东蒙受经济损失(2月20日股票停牌)。金融机构也被迫放弃5000多亿日元的债务,也就是说它们的金融贷款被一笔勾销。更让国民不满的是,为JAL的重建,国家还要从企业再生机构中,出资高达3500亿日元(当时属过渡性融资)注入JAL。即便如此,谁也不能保证JAL不会再次破产。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稻盛居然提出了“让工作快乐起来!”的口号。从此,稻盛不断深入到飞行员、空乘人员、维修人员和地勤人员中去,不厌其烦地向他们直接宣传这句口号。
此时的JAL员工,在工作中要经常面对被乘客辱骂为“税金骗子”的场面,生活上工资被砍掉三成,因为是破产企业员工,不能在银行申领信用卡,甚至不能开欢送会送别离开公司的前辈和同事们,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孤独离去的背影。也正是在这种逆境中,稻盛大胆提出了“让工作快乐起来!”的口号。然而,破产仅仅过去两年半的时间,JAL就奇迹般重获新生,2012年9月19日,JAL重新完成上市。许多媒体都称赞让它重获新生的动力就是稻盛积极宣传的、经过他长期倾注心血形成的意识改革的思想。
我从JAL公司有关人士那里听到这些故事后,开始了对JAL的专访。从创立京瓷公司到组建第二电电(现在的KDDI)公司,企业家稻盛和夫被誉为千古奇才。他来到JAL后,不断向员工灌输意识改革的思想,其宗旨是“积极面向未来,让工作快乐起来”。我希望搞懂这句口号的真正含义,了解JAL每一位员工是如何领悟和消化它的。这是因为我一直在思考着同一问题,即我们现在是不是应该重新考虑到底为什么要工作?应该如何面对工作?在每一个不同的采访现场,我都有过切身的体会。
“我比没工作的朋友强得多。”一位2011年进入服装行业的年轻人小声地告诉我。在他工作的店铺里,正式员工只有店长和他两个人,其余的都是临时工,能交给他们做的工作有限,所以,他自己必须从管理仓库、财务到清扫厕所,什么都得干,每天要工作到深夜。“原来听说某某企业很黑,现在我感到我们的企业比它更黑,加班根本不给加班费。如果为了加班费向人事部门申诉,店长就要承担责任,所以我不敢去说。以前,我看到因长时间工作而自杀的报道以为与自己无关,现在却深有体会。目前,与我同期进入公司的员工已经有三分之一的人离了职。我因为考虑到不是正式员工未来没保障,所以现在不敢辞职。话说回来,即便我辞了职,立刻就会有新人顶替这个位置,像我这样的人顶多算是公司的一个成本核算单元罢了。”
在众多街道工厂聚集的东京都大田区,工人的年龄日趋高龄化。“以前,经常讲这里是3K(K字打头的日语:苛刻、脏乱、危险)地区,年轻人都敬而远之,但随着新闻的宣传和报道,年轻人知道这些街道工厂生产着火箭和F1赛车的零部件,支撑着日本的尖端科技后,希望来此就业的人也逐渐增多。由于经济不景气,大企业减少招工,一些大学毕业生或硕士生也到这里就业,但……”一位拥有亚微米(万分之一毫米)研磨技术、为尖端机床加工零部件的某金属加工厂厂长(68岁)接着说:“也许十年后,我的工厂就不复存在了。当我们面试学生时,他们根本不关注工作是否有趣,只关心福利待遇和是否加班等。我的工厂只有六人,当然不能用大企业的尺度衡量。他们肯定会问是否有发展前途,说实在的,我们工厂的前途一片漆黑黯淡。虽说拥有最先进的技术,但人工费便宜的中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技术水平也追赶上来,如果有机械设备,他们也能生产千分之一毫米精度的产品。此外,我们自己无法控制工作量的多少,说不好在什么时候会因订单减少而倒闭。我的一位为生产半导体装置加工零部件的朋友,他的工厂有一年销售额上涨了300%,当时他就买了辆奔驰车到处炫耀,高兴得不得了。但几年后销售额锐减到3%,结果倒闭了。现在,我们无法开口让自己的子女继承这种家族式的街道工厂,结果就造成年龄上更老龄化。”
有些年轻有为的官僚厌倦了霞关(译者注:特指日本政府所在地)的工作,自动离开了霞关。我曾见过财务省的某些年轻官员,他们都对我讲过这样的心里话:“无论我们编写出多好的计划书,都要经过副科长、科长、局长……各个关口审批。在此期间,只要遇到一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庸官,我们的努力就会泡汤。我们是带着描绘日本未来蓝图的关好梦想进入政府机构的,但等待我们的是你必须墨守成规。我们的梦想将无法实现。我们身处在一个唯马首是瞻的世界里,领导的旨意就是我们的一切,这让我感到既愚蠢又可笑。”
“在霞关,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必须变革,三分之一的人属于既得利益的保守派,剩余三分之一的人属骑墙派,两头观望随大流。由于保守派占据着这条链条的顶端,因此,霞关是绝对不会改变的。对此,我深感自己的渺小和无能为力。
“纵使我们每天都加班到深夜,那么认真地工作,但作为公务员只要出现一丝丑闻,这一生就完蛋了。另外,我们与进入外资金融机构的大学同期生相比,工资还不到他们的五分之一。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而工作,也根本没有工作的动力。”
没工作、工作无聊、有工作也看不到未来,全日本都在发’牢骚。鉴于这种状况,我更希望了解在JAL到底发生了什么?那位稻盛到底做了些什么?我想,如果我能把真相告诉给更多的人,其意义会更大。
“让工作快乐起来”,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工作到底又是什么?怎样才能改变对待工作的态度?这些在JAL真的被改变了吗?带着这些疑问,我采访了稻盛,并有机会从总公司正式员工以及负责JAL地方机场业务的外包企业员工那里收集到了部分证言。
JAL的复兴不过是一个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3.2万名演员是如何进行意识改革、如何改造工作观的,这正是本书投射的焦点。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工作?如果我的这本书能点亮正在寻找工作的年轻学生,公司新员工、骨干到经营者的这部分读者的心房,我将感到无比荣幸。
锅田吉郎编著的这本《稻盛和夫--让工作快乐起来》通过对稻盛和夫和日航员工的采访,从不同的方面论述了稻盛和夫的工作观及经营哲学是如何渗透到全体员工并转化成日航的经营理念的,稻盛和夫倡导的意识改革促成了日航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内由破产到重生再到上市的经营奇迹。
《稻盛和夫--让工作快乐起来》作者锅田吉郎采访了包括稻盛和夫在内的日航十数名员工,通过这些采访,探寻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解读何为工作,何为人生。日航重组其过程就如一个巨大的舞台,在这舞台上的3万2千名演员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在短短两年间如何进行意识改革,尤其是工作观改革的巨幅画卷。而这种意识尤其是工作观的变革,正是本书力求表现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