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少年维特的烦恼亲和力(全译本)/外国文学经典名家名译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德)歌德
出版社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部书信体小说,作者歌德创作它时年仅二十五岁。小说描写进步青年对当时鄙陋的德国社会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反应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别人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欲绝。之后,维特又因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感到前途无望而自杀。

《少年维特的烦恼》于一七七五年问世,它的出版被认为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曾震撼了德国乃至欧洲整整一代青年的心。

《少年维特的烦恼亲和力(全译本)》还收录了《亲和力》这部作品。

内容推荐

《少年维特的烦恼亲和力(全译本)》是歌德早年最重要的作品,是一部书信体小说。作者创作它时年仅25岁。小说描写进步青年对当时鄙陋的德国社会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反应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别人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欲绝。之后,维特又因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感到前途无望而自杀。

本书还收录了《亲和力》这部作品。

目录

少年维特的烦恼

 第一部

 第二部

 补录

 编者致读者

亲和力

 第一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二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试读章节

5月26日

我想找一个可心的地方盖一所小房定居,不管住在那里有多么不便——我的这个心愿你早就知道。在这里,我又碰巧找到了一个很吸引我的地方。

有一个地方叫瓦尔海姆,离城约一小时路程。该地位于一座小山的旁边,风光格外秀丽。从山上沿着通往山村的小路走下来,立刻就可以看到整个山谷。一位和气的酒店女老板,虽已不年轻却活泼可亲。她给我斟上了葡萄酒和啤酒,倒了一杯咖啡。最美的是那棵菩提树。大树的枝丫伸展得很远,蓊郁的浓荫遮盖着教堂前的小广场,广场又为农舍、谷仓和庭院所环绕。这样宜人舒适的地方,得来不易。我让人把我的小桌子和椅子搬到外面的树荫下,就在那里喝我的咖啡,读我的荷马。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偶然来到菩提树下,我第一次发现这个小广场十分寂寥。人们都下地去了。只有一个大约四岁的小男孩坐在地上,用胳膊在两腿之间抱着一个半岁左右的孩子,他让小孩靠在他胸前,这样他就成了小孩的靠背椅。虽然男孩的黑眼睛快活地东张西望,但他却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看到这个情景,我不禁来了兴致:我在对面的一张犁上坐下,十分愉快地描画起两兄弟的姿态。我又添上近处的篱笆、一个仓房的大门和几个断裂的车轮,一切都按照前后错落的位置安排。一小时后,我就完成了一幅布局恰当、引人入胜的画,里面没有掺进半点个人的想象。这增强了我今后单单遵循自然的决心,唯有自然是无限丰富的,唯有自然能够造就伟大的艺术家。对于成规的好处,人们大可称赞,正像人们颂扬市民社会一样。一个按照成规培养起来的人,绝不会作出庸俗拙劣的画,正如一个循规蹈矩的人绝不会成为十恶不赦的坏蛋。反之,不管怎么说,一切成规都会破坏对自然的真正感受,破坏对自然的真正表现!你会说:“你这话太走极端了!成规只起限制作用,剪除疯长的枝蔓,如此而已。”——好友,要不要我给你打个比方?这就好比恋爱。一个青年倾心于一个少女,为了每时每刻向她表白他的无限钟情,整天守在她身边,为她耗尽精力和财产。这时来了一个官场的庸人,对他说:“聪明的年轻人,恋爱是人之常情,你应该按常理行事!你要分配好你的时间,一部分时间用来工作,休息的时间可以献给你的姑娘。你应该计算好你的财产,若在必要开销之外还有余钱,我也不反对送些礼物给她,但不要太频繁,只逢她生日和命名日送点礼物就行了。”——如果遵照这个庸人的话去做,那么就会出现一名有为的青年。我本人也愿意把他推荐给任何一位侯爵,为他安排一个职位。但他的爱情也就完了;如果他是艺术家,那么他的艺术也就完了。唉,我的朋友们啊!为什么天才的激流这样罕见,难得见它汇成汹涌澎湃的洪流,震撼你们惊讶的灵魂?——亲爱的朋友们,居住在两岸的那些沉着冷静的士绅,一向担心他们的庭院、郁金香花坛和菜园毁于洪水,所以知道筑堤修渠,防患于未然。

5月27日

我看我是太兴奋了,打了那么多比方,说了那么多题外的话,竟忘了把那两个孩子后来的情况讲完。我在昨天的信里就零零碎碎地跟你说过,我完全沉浸在画家的感受之中了,我在那张犁上大概坐了有两个小时。傍晚时分,一个年轻的女人,挎着一个篮子,朝着那两个孩子走来,老远就喊道:“菲利普斯,你真乖。”她向我问好,我谢过她,就站起身来走过去,问她是不是孩子的母亲。她说是。她随手把一块小的白面包给了那大一点的孩子,就抱起那个小的,怀着满腔的母爱吻了吻他。

“我把小家伙,”她说,“交给了我的菲利普斯照管,带着大孩子进城买白面包、糖和煮粥的小砂锅去了。”

我在那个敞着的小篮子里看到了她所说的一切东西。

“我想给我的汉斯(这是那个最小的孩子的名字)煮点粥当晚饭;那个老大,是一个淘气包,昨天跟菲利普斯争抢那点粥,把砂锅打破了。”

我问起老大,她说那孩子正在草地上赶鹅。话音未落,他就一蹦一跳地来到眼前了,而且还给老二带来了一根榛树枝。我跟这位妇人谈下去,得知她是一位教师的女儿,她的丈夫到瑞士要堂兄留下的遗产去了。

“他们想把他的这份遗产骗去,”她说,“根本不回复他的信,他现在只好亲自到瑞士去了。至今没有他的音信,但愿他别遭到什么不测。”

离开这个妇人,我的心情很沉重。于是,我给了每个孩子一枚克罗采,把最小的孩子应得的那枚交给了母亲,嘱咐她什么时候进城就给孩子买一个面包卷就汤吃,说完我们就分手了。

我亲爱的朋友,你听我说,每当我心绪不宁时,一见到这样的人,我内心的骚动就平息下来。因为这样的人只在自己生活的小圈子里安享自己平平淡淡的幸福,日复一日地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见到树叶落了,什么也不去想,只想冬天就要到了。

从那时起,我经常待在外面。孩子们跟我混熟了,我喝咖啡时,就给他们糖吃,晚餐时他们还跟我一起吃奶油面包,喝酸奶。礼拜天也照样给他们克罗采,如果我到时候不在,就托女店主照给。

孩子们跟我分外亲密,对我无话不说。当村里更多的孩子聚拢来,我看见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听到他们发自内心的愿望,内心真有说不出的高兴。

那些做母亲的都怕孩子们给我添麻烦,为了消除她们的忧虑,我真费了不少劲儿呢。

P9-11

序言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长寿者,他一生共度过了八十二个春秋。他生于一七四九年,逝世于一八三二年。歌德生活在一个发生了一系列震撼世界的巨大历史事件的时代:七年战争、美国独立、法国革命、拿破仑的兴起和覆灭、一八三〇年的六月革命。他是这个动荡时代的见证人。海涅曾说过,世界想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于是创造了歌德。歌德就成了这个世界的一面镜子。他自己在一首格言诗中这样写道:“生活在世界历史中的人,难道他应该把自己顾怜,哪怕是瞬间?谁锲而不舍把目光盯住时代,他才可以议论,才配写出诗篇。”这样在他的笔下,呈现出的是时代的风云,剖析的是人的内心世界,描绘的是万物的运动和发展,探索的是生活的真谛。创作的冲动,无法遏止的激情,穷究底蕴的永远追求,伴随着他漫长的一生。

歌德一生写了数以千计的诗歌,十数部戏剧,数量众多的长短篇,卷帙浩繁的自然科学著作以及大量的散文,书信以及日记等。在这些作品中最为重要的当然是悲剧《浮土德》、一些优美脍炙人口的诗歌,以及他的长篇小说。歌德共写了三部长篇:《少年维特的烦恼》、《亲和力》以及《维廉·麦斯特》(分为《维廉·麦斯特的学习年代》、《维廉·麦斯特的漫游年代》)。在这个集子里我们收了他的前两部。《少年维特的烦恼》是歌德青年时代的作品,而《亲和力》则是他晚年的一部力作。

现将这两部作品分别介绍如下:

歌德一七六五年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一七六八年因病辍学。一七七〇年进斯特拉斯堡大学去完成学业。就在斯特拉斯堡期间,他认识了已在德国文坛上享有盛名的赫尔德尔。他俩的结识标志着德国一次文学革命的开始,这就是当时在德国引起巨大反响的狂飙突进运动。赫尔德尔是这一文学运动的理论上的倡导者,纲领的制定者;歌德则是它的文学实践的代表者和高擎这一运动旗帜的旗手。崇尚自然,崇拜天才,推崇民族意识,渴求冲破精神和物质束缚,疾呼反抗,要求自由,这些精神充溢在狂飙突进作家的作品之中,而歌德在此期间创作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就是狂飙突进运动精神体现得最为充分、影响最为广泛的一部代表性作品。

与歌德的大多数作品一样,这部《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他本人爱情生活的一次折光。一七七二年五月,大学毕业的歌德前往帝国法院的所在地魏茨拉实习。他在这座小城居留了仅五个月的时光,却使他陷入几乎导致轻生的爱情旋涡。他在一次舞会上遇上了一个法官的女儿夏绿蒂·布夫,并对她一见钟情;但这爱情一开始就注定是无望的,她是他好友凯斯特涅的未婚妻。对夏绿蒂的无法遏止的爱使歌德异常痛苦,他曾几度想以自杀求得解脱。但他最终克制了这个愚蠢的念头,不辞而别,离开了魏茨拉,告别了令他魂牵梦萦的女人。  歌德回到法兰克福不久,就得知自己的朋友耶鲁撒冷在魏茨拉因恋友人之妻无望而借凯斯特涅的手枪自杀的消息。相同的感情,相同的遭遇,在歌德的内心激起了创作的冲动,他手不释笔,在四周之内就完成了这部书信体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

这部小说没有什么引人入胜的故事,歌德本人曾用了这样一段话对它做了概括:“我描写了一个有着深沉细腻情感和真正观察力的年轻人,他陷入迷惘的梦幻中不能自拔,在沉思冥想中慢慢毁灭自己,直到最后被不幸的激情,特别是被一种无止境的爱情所粉碎,用一颗弹丸射入自己的脑袋。”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年轻的维特来到一个小镇,这里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天真快乐的儿童给予他极大的快乐。在一次舞会上他认识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少女,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令他倾倒。从此时起,他便沉醉于对绿蒂的爱恋之中。绿蒂也喜欢他,但不能给予爱的回报,她已与维特的朋友阿尔贝特定婚。维特陷入了一种尴尬和痛苦的境地,他毅然离开此地,力图从事业上得到解脱,有所成就,然而鄙陋的环境,污浊的人际关系,压抑个性、窒息自由的现存秩序,使他无法忍受。才能无法施展,感情无处寄托,对绿蒂的思念,这一切又把他驱回绿蒂身边。这时绿蒂业已结婚,他决定以死殉情,用向阿尔贝特借来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从这个简单的情节中,读者可以看到主人公维特身上既有歌德本人,也有耶鲁撒冷的影子。但维特既不是歌德也不是耶鲁撒冷。他是狂飙突进运动时代的一个形象,体现出了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他要摆脱传统的束缚,精神上的桎梏,渴求自由,张扬自我。但是现实社会的鄙俗使他只有在大自然的领略中,在与天真的儿童的交往中,在阅读荷马的作品中才能得到慰藉。就是在这种心态下,他认识了绿蒂。对于他说来,她就是自然、质朴和美的化身,是他的精神寄托,逃避现实的避难所。当他意识到爱的无望,他重返社会,想成就一番事业,使爱得到升华,使自己得到解脱。但这个社会不见容于他,他也更加憎恶这个社会,于是被逼回到绿蒂的身边,酿成了一场悲剧。他的自杀是一种反抗,这是一个生活中的弱者、精神上的强者的唯一出路。他用自杀宣告了同社会的决裂,控诉了这样一个社会对他这样的青年人的压抑和窒息。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才能理解恩格斯对这部作品所做的论断:这部小说“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功绩”。

这部小说是用日记和书信体写成的,这种体裁善于披露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抒发苦闷的心理和迷惘的情感。整部作品像一篇感伤的抒情诗,坦率、真实,袒露心扉,毫无矫饰,毫不做作,无论是主人公爱的欢愉或痛苦,都跃然纸上,像是捧出一颗跳动的心,激起读者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和精神上的极度震动。正因为如此,这部小说一出版就使年轻一代如痴如狂,有的与维特遭遇相仿的人甚至轻生而死。这部作品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歌德本人就此解释说:“这主要是因为它的出现适逢其时的缘故。就像爆炸一只地雷只需一点导火索那样,这次在读者中引起的爆炸也是这样,之所以如此强烈,是因为每一个抱有无法平息的激情和想像的苦恼的青年人,现在都一下子爆发出来。”歌德的这段话并没有从社会批判的角度去揭示《少年维特的烦恼》产生影响的原因,但却清楚地指出了这部作品的时代感和早已潜伏在青年中间对社会的抗议和反抗。

这部小说的出现一方面受到了狂飙突进作家和年轻一代人的狂热欢迎,另一方面也引起反动势力和晚期启蒙主义者的责难。汉堡的一个正统派牧师著文要求查禁“这部广为流传的毒草”;一个名叫尼克莱的启蒙运动作家为了减弱《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影响,竟然写了一部《少年维特之喜悦》。这些攻击、查禁、诋毁、仿作都已成为历史的笑柄,而这部作品已成为德意志民族文学中的珍品,世界文学宝库中永远熠熠生辉的瑰宝。

《亲和力》如《少年维特的烦恼》一样,也是歌德本人的爱的经历的一次折光。一八。七年歌德在耶纳见到正是十八岁的美丽少女米娜·海尔茨利布,他早在她儿童时代就认识了她,再度相逢使歌德对她产生了一种爱慕之情。时年歌德五十八岁,他在那时写的一些十四行诗中流露出他对这个妩媚少女的炽烈情感。但是理智的堤坝阻止了激情波涛的一再冲击,那时距他与乌尔庇尤举行结婚仪式仅仅一年。歌德以一种断念的人生哲学抗击本性力量的进逼。他把对她的爱和爱带来的欢乐与痛苦倾注到那些十四行诗歌中,把他的激情和断念倾泻进这部《亲和力》里,以求得内心的平静和重新赢得精神的解脱。在《年志》中,歌德曾这样透露他的心曲:“《潘多拉》和《亲和力》一样,表达了匮乏的痛苦之情。”这种匮乏就是爱的匮乏。他进一步写道:“没有人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会看不到一道深深的激情的伤口,这伤口害怕愈合,这颗心畏惧康复。”无疑的,歌德对米娜的,孕育了这部作品的生命,没有他的这段爱的激情,就不会有这部《亲和力》。

然而,生活、经历、直观、材料并不能造就出一个伟大的作家,并非能就此创作出一部伟大的作品。一个伟大的作家只有超越自身、摆脱直观,他才能真正的把握现实,驾驭生活。席勒在一封给歌德的信里有段话说得精辟:“有两点是属于诗人和艺术家的:他超越现实,他停留在感官之内,这两点结合之处就是审美艺术。”歌德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清醒地有意识地把两者结合起来,既不把自己拘禁于感官之内,也不用想像去代替经历。在谈及这部作品时,歌德说过这样的话:“这部小说里没有一笔是没有经历过的,但也没有一笔是写怎样经历的。”这句话的前半句说明了作者感情上的真实,而后半句揭示出的是作者对经历的概括,对生活的提炼。他赋予这部作品以更多的自身之外的内容,使之有一种共性的东西。

歌德给这部作品冠上个《亲和力》这样一个显得有些怪的名字。什么是亲和力?这是瑞典化学家柏格曼采用的一个化学术语,它指物质问的亲和力量;原已结合的物质由于新的物质的加入,就会产生新的组合。正如人们为了说明自然科学中的现象经常借用伦理学上的比喻一样,歌德要用一个化学术语来解释一个伦理学上的问题,并借此来表达他的思想,如他本人所表明的:“象征地、冷静地去表现社会的关系及其冲突。”

小说的情节与“亲和力”这个术语是十分贴切的:一对青年时代相爱的男女,直到成年他们各自的配偶死去才得以结合,他们幸福地生活在自己的庄园里。男主人公爱德华把他的一个朋友,一位上尉邀到庄园;而女主人公夏洛蒂也把自己的侄女奥狄莉接来同住。于是在这四个人中间就产生了情感上的纠葛。在爱德华和奥狄莉之间产生了炽烈的爱情,而夏洛蒂和上尉也十分相悦。于是就导致爱德华夫妇之间的一种“婚姻中的精神上的破裂”;就是在做爱时也互把对方想像成自己的意中人。在这种势难维持下去的情况下,上尉离去。夏洛蒂借助断念摆脱了激情的困扰,爱德华投身战场,欲以死求得解脱。庄园里只剩下两个女人,这期间夏洛蒂生下了一个男孩,奇怪的是,孩子长得显示出一种双重的酷似:脸部像上尉,眼睛像奥狄莉。

爱德华并没有战死,他返回家园。他对奥狄莉爱得更加激烈,奥狄莉对爱德华也更加痴心。爱德华为了达到目的,焦急地把上尉请来,要使各方如愿以偿。夏洛蒂为了爱德华和奥狄莉的幸福,同意离婚,但不同意爱德华的安排。这时,奥狄莉由于激动,失手把孩子掉在水里淹死。她认为这是上帝的惩罚,绝食而死。几天之内,爱德华亦殉情死去。夏洛蒂把他俩葬在一起。两个相爱的人就这样并卧长眠。“倘若有朝一日他俩再度苏醒过来,那该是一个怎样欢乐的时刻啊!”这是小说的最后一句话。

如何来理解这部作品?有的歌德研究者称,这是歌德所写的最捉摸不透的,也许是最多义的作品;有的说,这部小说必须逐章逐页解释才能理解。这表明,它的内涵丰富,给读者留下更大的思考空间。

《亲和力》是一部爱情悲剧。在我看来,歌德通过这样一个悲剧,这样一个道德事件表现了世纪交替时期人的价值观的变化和这种变化了的价值观与现存的秩序的冲突;展示了人的本性力量与传统的道德观念之间的一种悲剧式的较量。虽然歌德以一种冷静的客观的态度去描绘去叙述,然而我们却可以清楚地感觉到他对爱德华的“无条件的爱”,对奥狄莉的如痴如醉的爱,对上尉的克制,对夏洛蒂的断念及其身上的一种新人的性格,都怀着同情和赞许。换一个角度来看,这表明了歌德对既定的,受宗教维护的婚姻关系的一种异议。十九世纪初,对现存的婚姻秩序,提出激烈抗议和对传统道德的否定,是当时崛起的德国浪漫派作家的一个流行的主题,他们都以宣泄激情的方式来处理这样的题材。歌德与他们不同,他一方面对这样的婚姻关系持有异议,另一方面他又不赞成浪漫派的放纵情感、追求官能享乐、蔑视现存一切道德规范的行为,于是已逾花甲的歌德以自己的方式,即借助书中四个主人公的遭遇和结局,从正反两方面来表明断念的重要性。通过断念,人以恢复内心的失衡,避免激情带来的不幸,从而在道德上使自己更加完善。断念是一种高尚的自愿的自我克制,歌德在这部作品中形象地表达了断念在个人感情活和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

我是这样来理解《亲和力》的,读者,你呢?

高中甫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3:3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