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氏易学是汉代易学的代表,保留了先秦易学的体例,自宋明以来,多为学者所重,历代易学大家均有研究,尤以清末民初李翊灼先生的成就为最。虞翻编写的《周易虞氏义笺订(上下)》二十卷,附录序言四卷,一一依通行本顺序笺注,是书体例完备,注释详明,旁征博引,最为精当,是研究汉代易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周易虞氏义笺订(上下)》二十卷,漢虞翻注,清張惠言述義、曾釗箋,清末民初易學木家李翊灼編訂。虞翻《周易注》,以陰陽消息、六爻發揮旁通升降上下,歸於乾元用九而天下治,依物取類,貫穿比附,始若瑣碎,及其沈深解剝,離根散葉,暢茂修理,遂於大道,後儒罕能通之。清乾嘉年間,武進張惠言先生精研《易經》,獨宗漢易,認為唯虞翻傳孟喜易學,欲明漢易,非虞氏之學不行。故撰《周易虞氏義》九卷,為虞注述義。此後曾釗撰《周易虞氏義箋》九卷,拾遣補缺,補正惠言之書,以明孟氏之學。李翊灼先生,江西臨川人,執教于東北大學時期,精研虞氏易學,博采子夏、孟喜、京房、鄭玄、干寶、宋衷、荀爽、陸績、劉瓏、蔡邕、李鼎祚、董遇、姚信、惠棟等諸位大儒之說以及《乾鑿度》、《說文》、《淮南子》等典籍而訂正之,計678條,而成《周易虞氏義箋訂》二十卷,是繼清代乾嘉樸學大師之後的最為重要的漢易研究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