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哈德门外(一个戏剧界老北京的叙说)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帆
出版社 中国环境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崇文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悠久,具有许多独具老北京南城特色的文化遗产。早在明清至民国早期。这里就是京城的繁华商业区,是交通方便、物流繁忙、商贾云集、市场繁荣的一块宝地。崇文门关税是清政府开支和皇室消费的重要财源。

张帆所著的《哈德门外(一个戏剧界老北京的叙说)》为您详细讲述哈德门的前朝旧事。

内容推荐

张帆所著的《哈德门外(一个戏剧界老北京的叙说)》讲述了举世无双的天坛,由一门(永定门)、一轴(南中轴路)、一街(前门大街)、一楼(前门箭楼)组成的古都南中轴线“天街”,北京明城墙遗址是崇文区的三宝、还有不同朝代的名刹、名人故居、老字号商铺、传统手工艺……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地名与故事,无不展示着崇文独有的魅力。

目录

哈德门

东后河沿儿——我的出生地

地图上没有的胡同儿

我是独苗儿

坑人的私人诊所

祖籍的蜜桃与地值

票友父亲及北京的老戏园子

您遇上过“崩子手”吗?

话说草厂胡同儿

草厂十条小学

解放北平记忆

草厂九条崇仁小学

包头大院不是院儿

“水窝子”和井儿胡同

两广路记忆

 安化楼——幸福楼

 无名小庙儿

 幸福大街

 东、西、南、北河槽儿

 从榄杆市到磁器口儿

 糊顶棚的趣事

 简易楼

 我曾当过曲艺演员

 令人叫绝的卤面

 您知道臭粪场在哪儿吗?

 蒜市口与曹雪芹故居

 磁器口豆汁儿店

 东柳树井儿101号

花儿市

 西花市街

 西花市大街路南

 东花市街

 东花市大街路南

 启元茶庄

 崇光照相馆和崇光电影院

 电影《青春之歌》拍摄花絮

 黄家店鲜花市场

 张东海命馆

 山货铺及其他

 在三友轩茶馆听蹭儿

 “群芳”回民小吃店

 从理发馆想起的

 汇生池澡堂子

 西花儿市杂谈

 首饰楼、钟表店和我的艺术创作

 花儿市清真寺

 “大烟袋锅儿”

 难忘的小人儿书摊儿

 喝“散啤”的日子

 福源长干鲜果品店

南北羊市口儿

 青山居茶馆

 大众电影院

 肉和鱼的故事

 盲流儿与盖浇饭

 济仁堂与“小楼丁”

 修笔小店

 南羊市口儿

 “铁三角”的家

 粮票——刻骨铭心的记忆

 南羊市口的无名夹道

东花儿市大街

东花儿市点滴

 泉城纸店

 穆德小学

 牛黄解毒丸与德寿堂

 “容真”照相馆

 由内明远的酱肉所想到的

东花儿市以东

北京城几座卧佛寺

老北京最长的胡同

花儿市下三条26号

哈德门外西半部掠影

 一跑儿胡同

 东兴隆街56号

 哈德门外的京剧名家故居及京剧世家

 华伦药房

 结婚登记

 结婚趣事

 王致和臭豆腐

 茶食胡同地片儿

哈德门外

 万全堂和千芝堂

 花市委托商店

 哈德门外其他门脸儿

法华寺

金鱼池和龙须沟

哈德门外胡同残留

附录

我的大半生

 我的中学——我的十年王府生活之一

 我的大学——我的十年王府生活之二

 我最后的大学课堂

 大学毕业后的第一工作岗位(见正文102页)

 琐忆

参孝书目

书中部分北土语注释

后记

试读章节

记得我小的时候,经常和小伙伴儿们顺着城墙内侧的马道跑到城墙上去玩儿,没人管。到了上边儿往东看是东便门儿旁的内城东南角楼(至今还保留着,同时还保留了一段城墙,现已辟成“明城墙遗址公园”),往西看是前门(即正阳门)城楼和箭楼。说到这儿我想起1993年春的一件往事。那年我因严重的鼻息肉病住进了同仁医院的卫干病房(好像是病房楼的13层),术后修养期间,我经常站在阳台上观望哈德门外的街景,每当看到那残破的明城墙时,心中便感到像拆了自个儿家的祖坟一样的难受。老北京城真不该拆呀!破坏容易建设难,想当初为了修地铁,就把前三门的城墙全拆了,由于这段地铁要通到北京火车站广场,就拐了个小弯儿,这样一来,这段老城墙和角楼才幸免于难,要不然也没啦!一天,我心血来潮,提笔给北京市文物局写了一封信,呼吁保护和重修这段明城墙。嘿!人家文物局还真当回事儿,竟然给我回了一封信,意思是说,肯定不会拆,但眼下没钱修复,还夸我有保护古都北京的意识。看到答复后我也算心满意足了。

翻回来咱再说这哈德门,当年也的确是破旧不堪,不光是哈德门,我印象中除去正阳门和前门箭楼外,其他所有城门都够破的。解放前,国民政府不管。解放后,百废待兴,财力不足,哪儿有钱修城门哪!那城门楼子破得真是离塌不远儿了,颤颤巍巍的楼梯直上直下,陡得吓人。上去还好,下楼的时候,真肝儿颤,滚下来就得摔个半死儿!还有那楼板,也破烂得要命,到处是窟窿,不破的地方也都酥了,走在上面也挺悬的。可那会儿小,淘气,不知道什么叫危险,隔不了几天,就爬上去撒欢儿似的玩儿半天儿。

您再瞧这张老照片儿,这是站在哈德门西马道上往西看,一直可以看到京奉铁路北平站,解放后叫前门火车站。如今那儿已改建为铁路博物馆。小时候父母带着我回农村老家,都得到前门火车站上火车,也在那儿下火车。在我的记忆中,站前广场又小、又脏、又乱,不信您瞧瞧这两张老照片儿,便可一目了然。

城墙上有砖道,有土道,由于年久失修,坑坑洼洼,杂草丛生,但仍可在上边走。跟您这么说吧,当年的老北京城和今天的西安古城一样,可以顺着城墙在上边走一圈儿,但高度和气派要比西安古城宏伟多了,遗憾的是百分之九十九都拆啦!回想起小时候在城墙上和小伙伴们逮蛐蛐儿的情景,如昨日之事一般。如今在四环以内听“秋虫鸣四壁”的美事儿早没啦!蛐蛐儿不大,可它没有生存之地啦。老年间不必说城墙上、铁道旁、小河边儿,就连四合院里都能听到蛐蛐儿叫。我小时候还经常到东便门儿外逮蚰蛐,带上纸,带上蛐蛐儿罩子(自己用铁丝儿编的逮蛐蚰儿的工具),半天的工夫能逮好几十个、上百个!捉到的蛐蛐儿放在卷好的纸筒儿里,两头儿一封,满载而归。到了我儿子这辈儿,照逮不误,可影响了学习。有一次,我一生气把他逮回来的蛐蚰儿放在一个大铁筒里,一暖壶开水下去,全烫死了,看你还逮不逮!今天回想起来,不但有犯了“杀生”之罪的内疚感,还觉得自己有点儿“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味道,在教育方法上实在不是好招儿,悔之晚矣。

哈德门哪,哈德门!拆啦!几天的工夫就拆啦!拆的时候我去看了,拆永定门的时候,我也特意跑去看了。可那会儿我一个初中生,脑子里哪儿有保护文物的观念,更不知道梁思成先生为此跟政府争执过。这事儿要搁在今天,姥姥!谁拆我跟谁玩命!

P4-P7

序言

圈儿内都称张帆兄为“帆儿爷”,此称不知何人所起,反正我觉着挺好。

一,“帆儿”较之愣石可硐、秃碴碴的一个“帆”字儿,显得更加亲和、友爱;

二,“爷”之称谓,表明众家英雄于我公之敬重,从怹个人来说,更表明其之“派头儿”,骨子里透出来的那么股子劲儿——至于是什么派头儿、什么劲儿,等您瞧完了这本书,大概您就嘹然了。

我和帆儿爷相识、相熟,皆托庇于汇文中学时代的大学长、当今著名美术大家杨悦浦兄,我们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我俩同代,约又同龄(予痴长两岁)。

说起旧话儿,1949年以前,上下都会唱的那段歌曲,音调字词,依稀可辨;后来解放军进城,欢迎列队,我俩均在其中,感情也大致相同。

帆儿爷家住包头大院儿、下三条,我住家上唐刀儿、中三条,都是位于羊市口、小市口之间的方寸之地,您说有多巧!

青少年时代,影形足迹(如蟠桃宫的两脚黄土,东后河沿儿的线桄子嗡嗡),可谓比肩接踵;气味呼吸(如黄家店的九花儿、晚香玉,花市大街小磨房的扑鼻油香),又是一概相“闻”。

所以,摆在面前的这部宏构大著,出哈德门门脸儿南行,直插磁器口儿,以之为主干,鱼骨状两侧排开,“地毯式轰炸”一般,“精骛八极,心进万仞”“离方遁员,穷形尽相”(陆机《文赋》)铺天盖地,撒开儿了写来。

二十多万字的大作,竟令我一口气儿地读完,掩卷合思,如醉如痴。

正当沉浸在交情、回忆之中,忽得训令,命作《序》文。此事无异“佛头着粪”,非予所能干办。坚辞,不获允。

无奈读了人家的书,不能白享受,勉为其难,说几条“读后感”吧,于是边看、边想、边写,漫录于后,以应塞责(但是绝不能当《序》)。

其一,此书虽写南城风物,市井民情,但是,我没有仅仅当作“风俗”“游典”、知识性一类的读物看待。从孩提到少年,从小到大的步步足迹,甚至在“交待材料”中,连“上三辈儿”的景况,都和盘托出,可以说,这是晚年“帆儿爷”写少年“志强”的整本((张帆同志的青少年时代》,自家写自家的“生传”,透过一个人的生活看历史,即20世纪的那一段生动活泼的历史教科书。

其二,“帆儿爷”何许人也?老年写少年,既有新奇、冲动,更有悟彻、洞明,“杼轴予怀”,皆出自胸臆,警策人生,真实、亲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文化的北京人的悠闲气度,铮铮骨力,广见多闻,精识睿智,风趣幽默,可爱真挚,就这么一个“爷”的诸多品质。

“北京人”不光是“胡同串子”,还有如帆儿爷这样的温文尔雅、和乐可观、聪敏机智、自爱正人甚又道见不平,拍案而起。您瞧山西大院与京师四合院的区别,胡同是否都应当改名,前门大街的“打造”出炉等,作者振聋发聩、掷地有声之言,我想,倘有执事者看到此书,出以公心,即可作为“参政议政”的绝好题目。

其三,作者的语言,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北京话,时过境迁,生活没有了,语言也随之打折、消减。即便现在人所说的“北京话”,也是注入了新时代的特色,老的北京话,远远地“走迹了”。所以,本书还可以作为研习历史上(虽然不很长,但已改变多多)的北京话极准正的、难得的好教材。

还可以再绺(捋)出个“四五六儿”来,但仍都是乏味之言(不是说帆儿爷的书乏味,是予言之乏味)。

总之一句话,我读这本书,看到贯穿其中的感情基调,就是一个“爱”字:爱南城、爱北京、爱个人、爱街坊、爱天空、爱树木、爱历史、爱中华这种渗透精神骨髓的爱,借用余光中先生指说自己的八个大字:“汉魂已定,唐命已牢”,揆诸帆儿爷,岂不宜乎!

作文到了“结尾”,还当照应“开头”。

开头我说是“如醉如痴”,此刻再一翻书篇儿,竞只见得是“如泣如诉”,为何?

老哥俩的南城追忆,实在是荡然无存,全没有啦!全毁啦!全都TM玩儿完啦!连帆儿爷说的“姥姥”,都已再无力发问,没有一星半点儿用处啦!

我想起了中学时代,语文课本里的一首明代诗人王磐的小令儿《朝天子》,最后两句是:

“那里去告他?何处去诉他?也只素、细数着猫儿骂!”呜呼哀哉,尚飨!

还得照应开头儿,说友谊。

孔老夫子言道:“友直,友谅,友多闻。”此天下之公器,愿吾国民都能遵照其言,明辨而笃行之。

后记

这本书开笔于2012年的8月,到今天,断断续续写了一年零九个月。这中间因家中二次装修及爱人生病耽搁了好几个月。正在我写的最兴奋的时候,我爱人患了不治之症,我一方面精心地守护她,一方面挤时间撰写,我一心想抢在她离开这个世界之前让她看到此书。遗憾的是天不随人愿,她最终没能看到这本书……她走后百天的上午,全家去老山看她,我在她的牌位前烧了书稿(手稿)的前几节,以祭奠她。我含泪对她说:“艳云,等将来书正式出版后,我第一时间先送给你看……”

如今这本书在中国环境出版社——尤其是总编辑罗永席先生的鼎力帮助下,终于面世了。这里我除去感谢罗先生外,还要再感谢松颐兄对我的关爱,他几乎成了我的北京话顾问。同时,我也要感谢原崇文区政协文史办的同志们,其中特别要感谢孟立女士,她无私地向我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作参考,才确保了有些史料的准确性。在撰写此书的过程中,我还电话采访了许多老四合院儿的街坊们,这里我一并向他们致谢。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好友李木先生以及帮助我打印书稿的贾秀娟女士。

书中肯定还会有许多不妥之处,敬候各位读者的批评指正。

最后声明一点,未经本人允许,任何影视剧单位不得改编或使用书中涉及本人及亲友经历的内容。

编者

2013年8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5:5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