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着相互冲突的自我,即使被景仰为理性与智慧化身的哲学家也无法幸免。这本书便讲述了12位力图在生活中践行他们的道德信念的思想家所遭遇到的内心冲突。
柏拉图努力将锡拉丘兹的国王小狄奥尼修斯培养成一位“哲人王”,实现哲学与权力的真正结盟,但他彻底失败了。
塞涅卡赞美贫穷,却积攒了大量财富;倡导一种沉思的生活,却担任暴君尼禄最有力的顾问多年。他坦承,尽管他赞美美德,并能够描述出智者应当过的生活方式,但他本人并非一个能将语言和生活协调一致的人。
卢梭被嘲笑是“踩着高跷的道德侏儒”。尽管他声称人类天生具有同情感,自己在良心上却表现得冷漠无情。他在《忏悔录》中坦承了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其中最严重的是把他自己的所有孩子都丢给了孤儿院。
作为自我克制的典范,康德从未结婚,几乎不去旅行,也很少离开他出生的城市柯尼斯堡。但他让自己的心灵自由徜徉,并通过严格的道德义务感和知性真诚感来约束自己的想象力。
哲学家们力图过一种经过审视的人生,而本书通过审视这些哲学家的信念与生活,向我们揭示出这样一幅图景:哲学家们所探索的自我充满矛盾,他们因为未能竭尽全力过一种彻底统一或大彻大悟的生活而深感罪恶,看起来是那样不幸、虚无,太过人性。
这本詹姆斯·米勒编著的《思想者心灵简史(从苏格拉底到尼采)》让我们在了解这些思想家的哲学观点的同时,看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真实的一面,并启发我们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哲学与生活什么关系?认识自己是否可能?追求智慧对我们有何益处?
詹姆斯·米勒编著的《思想者心灵简史(从苏格拉底到尼采)》讲述了从苏格拉底到尼采的12位西方哲学家的思想与人生,但侧重于讲述他们对于人应该如何生活这一问题的思考,以及他们如何在生活中践行自己的思想。哲学家们力图做到言行一致,但思想与现实生活总是存在差距的,因此本书描述了他们在信念与现实生活发生冲突时的内心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