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就像在续一段长长的热闹和繁华,就像在荷花绽放的清幽处做了一个极深长的好梦,梦醒了,繁华尽了热闹散了。如今已是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所有爱恨悲欢都已成为如烟往事,现下缠绵于胸的也不过是一段悲悼而已。惟有入梦,入文字,入艺术的天地里来,好歹用文字追索出一些痕迹来。遂有这本《俗眼窥红楼》。
本书由文红霞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俗眼窥红楼 |
分类 | |
作者 | 文红霞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读《红楼梦》就像在续一段长长的热闹和繁华,就像在荷花绽放的清幽处做了一个极深长的好梦,梦醒了,繁华尽了热闹散了。如今已是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所有爱恨悲欢都已成为如烟往事,现下缠绵于胸的也不过是一段悲悼而已。惟有入梦,入文字,入艺术的天地里来,好歹用文字追索出一些痕迹来。遂有这本《俗眼窥红楼》。 本书由文红霞著。 内容推荐 少年时读《红楼梦》,追恋的是宝黛间前世情今生泪的爱恋传奇,是青春的张扬恣肆。中年时重读《红楼梦》,则看到了命运狰狞的面孔和人性的荒谬与残酷:林黛玉诗意澄澈,但被一个爱字蒙住眼后傻傻拎不清。看起来霸道精明的凤辣子其实愚不可及。薛宝钗聪慧端雅,却也阴狠毒辣。袭人貌似温柔和顺,其实阴微鄙俗。云云。 文红霞的《俗眼窥红楼》是一位资深红迷以低至尘埃的俗眼,也是阅尽苍凉的锐眼,对传世奇书《红楼梦》的凝视与喟叹。入木三分处凸显人性幽暗的质地、命运的逼仄、抗争的窘迫和世情的冷暖,让读者也蓦然生出洞察己身的微凉。 目录 自序:一梦红楼若许年 引子 前世情,今生泪 第一章 黛玉很傻很天真 01 美如莲花的诗人 02 步步惊心的贾府生活 03 玩笑里的阴谋算计 04 爱是爱情的悲剧 05 紫鹃的心思你别猜 06 黛玉手中的牌 第二章 宝姐姐的心最深 07 善于借势行事的宝钗 08 宝姐姐的真心 09 闺蜜才有机会 10 宝姐姐的罗网 11 苦学诗的香菱 第三章 袭人是个宅斗高手 12 桂香袭人裾 13 袭人告密 14 晴袭之间的战争 15 王夫人的狠厉 第四章 凤辣子其实很可怜 16 千伶百俐的凤姐 17 凤姐的惨烈夺夫路 18 风姐的艰难处境 19 圆融通透的平儿 20 凤姐为什么一定要贾瑞死? 第五章 庶女探春 21 阔朗大气的探春 22 建构人脉圈 23 愚妾的臭骂 第六章 花儿落了结了个大倭瓜 24 刘姥姥的“穷心” 25 贾宝玉的教育问题 26 坏蛋是怎样炼成的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黛玉很傻很天真 01 美如莲花的诗人 女人如花,曹雪芹深解其中味。《红楼梦》中给十二金钗对应了各种花卉,比如,李纨是经霜傲雪的老梅,史湘云是娇憨鲜艳的芍药,薛宝钗容貌丰美,品格端方,行为豁达,随时从分,则是花中之王牡丹,自有一份雍容典雅。自尊机敏的探春是杏花,艳映朝日。遁人空门的妙玉则是空谷幽兰。那么俊美飘逸,才华横溢的黛玉是什么花? 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黛玉所抽一签,签上所画是一支芙蓉,上有风露清愁的字样,还有一句诗“莫怨东风当自嗟”,这句诗出自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前面那句是“红颜胜人多薄命”。明妃即汉代女子王昭君,她一生的命运可谓悲凉,一个风华绝代的女子远走大漠,在黄沙漫漫中度过一生,先嫁给一个垂垂老朽,后被迫从胡俗再嫁丈夫的儿子。由此可见林黛玉的花名为芙蓉,诗签中预言黛玉的命运是“红颜薄命”。屈原的《楚辞》中有云:“制支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北方称为荷,南方称为莲。古书还有芙蕖、芙蓉、菡萏、泽芝等别名。莲之美,香远溢清;亭亭净植,出于淤泥却洁净美好,可远观欣赏却不能亵玩。在它素静温婉的外表下有着烈火金刚的个性,不会因宠而骄,也不会因薄而怨。曹植在《洛神赋》中将心中的女神形容为莲花,有着日映朝霞的绚丽。而莲同时又是佛门之花,比如菩萨的莲花宝座。《红楼梦》中多处有佛理呈现,比如宝玉是被疯癫和尚和空空道人一同携人尘世,贾宝玉多次在书中悟禅机,出禅语,最后遁入空门,那么他的一生挚爱的女子的花名为莲花应是情理之中了。第四十回众人随贾母游览大观园,在荇叶渚坐船,见满池枯荷,宝玉等人说要拔去,免得影响风景,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听了,连忙说:“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这里不是黛玉矫情,也非雅趣,而是生命深处的亲近与眷恋。 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中秋夜,贾母带着一众人赏月,但因凤姐李纨病,宝钗姊妹回家,这个赏月活动便多了几分凄清。林黛玉和史湘云溜出来,在凹晶馆赏月,“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净。”两人对着这样的美景诗兴大发,比赛联句,湘云一句:寒塘渡鹤影。黛玉绞尽脑汁,对出:冷月葬花魂。在旁偷听多时的妙玉现身,她认为此句太悲,应结,于是三人去栊翠庵喝茶。然而批评湘黛联诗太悲的妙玉却写出了更为悲怆阴森的续诗,如:“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犹步萦纡沼,还登寂历原。”似乎在预言黛玉不久将永别人世。再联系黛玉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所作的《葬花词》,我认为林黛玉就是那清冷月色下具有出尘之美的睡莲,而她的人生结局也很可能是在一个月亮很好的晚上,自赴寒塘,魂归故里。 黛玉居住的潇湘馆是掩映在千百竿翠竹中的“小小二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很是幽静,就连贾政参观到这里的时候,也忍不住感叹:“若能月夜在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宝玉最初所给的题名是“有凤来仪”,所赋的对联是:“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似乎是对林黛玉日常生活的写照,她读书、下棋、写诗,偶尔绣绣花,完全是贵族女子的雅致生活,即便流泪,也是伴着千竿翠竹的竹叶轻晃,细雨沙沙,美丽的女子月夜抒怀。 大观园起诗社,一千人等自号诗翁,纷纷给自己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号。黛玉号为潇湘妃子。潇湘妃子是舜的妻子,舜死后,她们把哭泣的眼泪洒在竹子上面,竹子上面留下斑斑泪痕,被称为潇湘妃子,后投水而死。这么美丽的名字后面实际上掩盖着悲情故事,是不是也暗含着黛玉的悲剧结局呢? 第三十七回大观园结海棠社众人咏白海棠,黛玉所写的是:“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这正是她给自己的写照,黛玉六岁丧母,被迫离开慈父,远离家乡,开始寄人篱下的孤独生活。十二岁左右父亲去世,将她在这世上的唯一依仗带走,从此更加孤苦伶仃。她爱上自己的表兄贾宝玉,可是这个在女人堆中长大的男孩子和林黛玉一样脆弱天真。 P5-7 序言 自序:一梦红楼若许年 少年时读《红楼梦》,追恋的是宝黛间前世情今生泪的爱恋传奇,是青春的张扬恣肆。 中年时重读《红楼梦》,则看到了命运狰狞的面孔和人性的荒谬与残酷。 以这样的心境再读第五回仿佛置身于一个魔幻的三维世界,眼见一朵朵鲜花次第绽放,一个个绝代佳人粉墨登场,她们演唱完自己的人生故事,烟尘一样飘散在风里。那一刻似乎化身命运之神,俯视着大观园,众生如蚁,她们被一种神秘而强大的力量牢牢地摁在原地,摁在一种注定悲剧的生存里。 林黛玉诗意澄澈,但被一个爱字蒙住眼后傻傻拎不清。看起来霸道精明的凤辣子其实愚不可及。薛宝钗聪慧端雅,却也阴狠毒辣。袭人貌似温柔和顺,其实阴微鄙俗。云云。 这是命运的魔咒吗?悲金悼玉的红楼曲子一旦奏响,那就是无可更改的谶语,无从解脱无可逃避。 林黛玉无法走出的她的哀伤自怜和凄泪苦雨。薛宝钗望不到她要的爱情,也无法实现复兴家族的雄心。凤姐像一个身陷敌阵的悲壮战士,兀自挥舞着大刀砍杀层出不穷的小三小四,最终遍体鳞伤,力竭而亡。王夫人要守住自己的命根子,狠厉无情地驱逐了宝玉身边每一个可能影响他上进的人,最终却逼得贾宝玉悬崖撒手,竹杖芒鞋天涯去不回。还有被男人情欲毁掉的秦可卿;一心想独霸宝玉爱情的袭人;美貌出众的一块爆炭晴雯;步步为营精明强干的探春;散淡飘逸性格绵软的迎春;尖锐犀利的天才画家惜春;娇憨率真的湘云;在最美的年华里独守着孤寂的李纨;聪颖灵透却也单纯如一张白纸的香菱。等等。她们都在自己逼仄的命运里徒劳挣扎,却抵挡不住命运之神的轻轻一挥手。 我们的人生其实也高明不到哪里去。浮生如梦,红尘若寄。那一切一切的苦乐哀愁,繁华孤寂都仿佛只是电影镜头里的轻轻一转,眨眼间已是若许年,已是另一幅场景另一场人生。我们被时光的洪流推挤着,跌跌撞撞往前赶。自以为是在奋斗,其实或者也只是在巨人脚下的可怜腾挪。你左冲右突,精疲力竭的时候猛一抬头,却看见了一张狰狞诡谲的笑脸,那就是命运。 但是,那些或温馨或甜蜜,或酸涩或苦痛的记忆还在,还会在孤寂的暗夜穿透时光的烟尘雾霭,浮现在眼前。那一刻,一切鲜亮如昔。 读《红楼梦》就像在续一段长长的热闹和繁华,就像在荷花绽放的清幽处做了一个极深长的好梦,梦醒了,繁华尽了热闹散了。如今已是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所有爱恨悲欢都已成为如烟往事,现下缠绵于胸的也不过是一段悲悼而已。惟有入梦,入文字,入艺术的天地里来,好歹用文字追索出一些痕迹来。遂有这本《俗眼窥红楼》。 文红霞 2014年11月于焦作 后记 我第一次读《红楼梦》是个暑假,十一二岁的我是个十足的野孩子,成天和一群小伙伴上山下河地捉知了、搬螃蟹。忽然有一天,我在妈妈的枕头旁发现了四卷本的《红楼梦》,是远在新疆的亲友寄来的,繁体字,竖排版。鬼使神差地,我拿起了这套书就再也放不下来了。连猜带蒙地读,很多字不认识,因为根本没有学过繁体字。很多诗词也读不懂,但我居然读完了。 我清楚地记得那些炎热的午后,我躲在屋后的梧桐树下,用手指指着文字吃力地读,很多段落被我快速地溜过,我追着读的是有关林黛玉的章节。为她悲到落泪,为她的幻美才情而震惊到失语,捧着书似乎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记得读到那一段: “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愣愣飞起远避,不忍再听。真是: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因有一首诗道:颦儿才貌世应希,独抱幽芳出绣闺;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我默默地想,黛玉该有多么美啊!正当我沉浸在想象中时,忽然,一朵梧桐花飘落到我的书上。粉蓝粉蓝中带着点莹莹的紫色,花瓣娇嫩得仿佛手轻轻一捏就会碎掉。它在微风中轻轻颤动,好像在对我说话。我捧着书和书上的花,那一刻恍若坠人了一场奇幻的梦中。难道前世的我和这朵花之间也有着不可知的缘分?否则它开得好好的,为什么从枝头飞到我的手边?它到底想对我说些什么? 那一刻莫名的心悸和瞬间的失魂成为我阅读《红楼梦》的初体验。看着重新回来的世界,觉得如此陌生。而刚刚从书中经历的那一场人生反而亲切得如同亲身经历,恍惚觉得自己就是那个悲悲戚戚的少女,见花落泪,见月伤心,满怀寂寞,心情寥落。似乎一个夏天的时间,我从懵懂的只会满世界疯跑的野孩子,变成了一个有心思的忧郁少女。 我的语文书上出现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名字,诸如潇湘子、梦萦潇湘、绛珠草、我本草木等等。我的摘抄本上抄的都是《红楼梦》里的诗词,我甚至背诵了《桃花行》《秋窗风雨夕》《咏白海棠》《问菊》等。这样的痴迷让喜欢我的语文老师又是欢喜又是忧愁,她善怕我陷在《红楼梦》里太深,和我妈妈一番长谈之后,家里的《红楼梦》不见了。于是,我又变回了那个没心没肺,一天到晚傻呵呵的野孩子。但是,隐隐地还是有什么东西发生了改变。 一直到上大学,我从校外的新知书店捧回宿舍的第一本书就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舒芜作序,密密麻麻的排版,很小的字,简体字横排版,读起来顺畅多了。多年未读的书此时就像一个久未晤面的朋友,明明很多章节很熟悉,读起来却又像初次读。开始发现原来探春、湘云、凤姐、宝钗等各有各的可爱。 虽然读《红楼梦》一读再读,但我一直没有想写一本关于《红楼梦》的书。直到去年学院排课,被领了一门《社交礼仪》,从图书馆找了三十多本关于社交礼仪的书,读完发现仍然不得要领。烦闷之余,我又翻开了《红楼梦》,仿佛重新开启了一本新书。我问自己,学习社交礼仪的目的是什么?是交朋友,积累积极的人脉以帮助自己成功。刘姥姥那样一个乡野村妇懂什么社交礼仪呢?但是为什么她在大观园里如鱼得水?她能同富贵如贾母者言笑晏晏,相对如仪,能得到凤姐、平儿、鸳鸯等众人的喜爱和资助?凤姐从小受到严格的礼仪训练,在接待卑微如刘姥姥也是礼仪周全,为什么最后却落得哭向金陵事更哀的结局?如此种种,当我以另一幅视角看向《红楼梦》时,竟然发现了许多我从前从来不会去细想的细节。比如,林黛玉竟然是一个极为放诞无礼之人,她在贾母和宝玉的宠爱下变得十分自我中心,动不动当众撂脸子,说酸话,嘲讽他人,导致贾府上下都认为她是一个尖酸刻薄之人。她最后争夺宝玉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应该怪她自己。 哗,这样的发现如同一大波钱塘江大潮把我冲晕了,我一遍又一遍反复重读作品,我想要推翻自己的结论,因为这样的发现把曾经心目中那个纯美优雅的黛玉给毁掉了,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毁掉了部分的自己。那懵懂的少年情怀,那如诗如梦的黛玉岁月是人生中多么珍贵的记忆啊。而今我自己一手打碎了。当我说出黛玉很傻很天真的结论的时候,我的心中是如此的酸涩难当。 所以我决定写一本关于《红楼梦》中被寻常阅读所忽略的细节的书,也就是这本《俗眼窥红楼》。在开始我的俗眼窥书之前,先请大家读一首我多年前初读《红楼梦》时写作的一首小诗《红尘泪》,让我们一起怅惘一下曾经的青涩情怀: 红尘泪 红尘原是一场梦, 镜花水月都成空, 负你一生泪, 只余我梦绕魂牵。 心碎的时候, 秋声格外让人悲。 天若不尽如人意, 我只愿与你生死相随。 红尘内让人心碎, 千般怜爱,万种柔情, 却都相思成灰, 让我去吧,竹杖芒鞋天涯不复回。 空回首, 潇湘馆内, 斜阳残照,绿竹低垂。 情深的时候,哪一种离别不伤悲? 想那个爱流泪的女子, 何时何地再相会? 走吧,走吧, 就让我带着满心的痛, 流着断肠的泪, 竹杖芒鞋天涯去不回。 所以你看看,读《红楼梦》真的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它就像一池清澈碧绿的潭水,宁静无波看似无害,可当你走入其中,就会感到有一股巨大的吸引力在把你往下拉,让你禁不住沉溺其中。让你醉沉沉不知归路,你也恍然成了红楼梦中人,和他们一起欢笑歌哭。你会很长时间出不来。 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多。初稿写得极快,大约在2012年的6月开始动笔,每天六千字到一万字的速度推进,真跟写小说一样,几乎是一挥而就。然而接下来的修改却是耗尽心神,坐在书桌前慢慢地读,手中拿着一支笔,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想法,每读一遍又会有新的领悟。一直读啊读,写了两年,还觉得需要重读,还想再改,真的是蜗牛一样的速度往前爬了。或许这真的是一本需要读一辈子写一辈子的书呢。 本书得到了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中外诗学与多元文化”研究中心的出版资助,是河南理工大学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的阶段性成果这一,也是河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绘本阅读与儿童早期教育研究》(2013JKGHD~0296)的中期成果之一。在此一并致谢。 文红霞 2014年12月2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