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论语中庸大学(耀世典藏版)/国学今读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春秋)孔子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论语》《中庸》《大学》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辑定“四书”中三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它是孔子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核心载体,是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论语中庸大学(耀世典藏版)》选取了与四书正文相契合的精美插图示意,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当时历史背景、社会生活和人物的情感、精神风貌,诠释圣贤的思想和言论。对于文章中难于理解的部分,更做详细图解,让人·目了然。图文配合,意境悠远,与经典古籍相得益彰,为读者的阅读增添了不少趣味,使阅读变为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阅读传统文化经典,通晓古今智慧,塑造完整人格,丰富美好情感,同时改进我们的生活态度、工作态度和思维方式,成就不一样的人生。

内容推荐

《论语》是儒家的语录体著作,用言谈的原态方式记录了孔子的思想,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孔子思想及儒学理论最基本也是最可靠的文献。《大学》和《中庸》是儒家经典中最具系统性的两种理论著作。《大学》是“内圣”与“外王”高度统一的政治理论,也就是以“德治”为指导思想的政治哲学;而《中庸》则是协调各种关系以创建和谐社会的人生学说,是儒家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这三部书再加上《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元、明、清时期科举命题的经典和士人最重要的必读之书,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论语中庸大学(耀世典藏版)》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当时历史背景、社会生活和人物的情感、精神风貌,诠释圣贤的思想和言论。

目录

论语

学而篇第一

 学什么,怎样学

 孝悌的意义

 远离巧言令色

 要善于自我反省

 从政应遵循的原则

 学习做人的途径

 修己当从身边做起

 圣贤的风采和境界

 如何才算是孝子

 为什么要强调制度

为政篇第二

 以德服人

 诗歌的教化作用

 礼制与法治的区别

 在追求中完善自己

 珍重自身就是孝

 老有所养不算孝

 孝敬父母要和颜悦色

 孔子的识人法则

 说得好不如做得好

 学习与思考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任人唯贤才是关键

 治理民众的三大要诀

 政治无处不在

 诚信比什么都重要

 历史损益法

 乱作为与不作为

八佾篇第三

 僭越礼仪的危害

 制度破坏者都没有好下场

 文化是国家存续的命脉

 君子不争,争则公平

 要实事求是

 举办典礼要注重实质

 礼为治国之本

 信守天道,不媚权贵

 有继承才会有发展

 必要的形式不能少

 要懂得礼待下属

 凡事都要把握好尺度

 如何对待过去的错误与失败

 量小非君子

 重视礼乐精神

 薪尽火传,大道不绝

 国乐当尽善尽美

 礼是一种可操作的政略

里仁篇第四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公正地评价别人

 坚守信念,不违于仁

 从犯错观察他人

 贪图奢华者胸中无道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人最应该担心的是什么

 忠恕之道

 省心向善去恶

 如何劝说父母

 要记住父母的年龄和生日

 不要轻许诺言

 少说话多做事

公冶长篇第五

 不以一时荣辱待人

 人文环境的重要性

 莫逞口舌之能

 不逞匹夫之勇

 做人要言行如一

 仁道与恕道

 勇于实践才能成功

 君子的四大美德

 单一美德不能代替仁

 大智若愚

 如何才能成才

 不念旧恶怨恨少

 做人不可伪饰

 仁者的志向

 要学会自我批评

雍也篇第六

 孔子“曲线从政”

 居敬而行简

 帮助真正有需要的人

 英雄不问出身

 修身贵在坚持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淡泊自守,安贫乐道

 君子儒与小人儒

 居功不自夸

 人间正道难行

 做个正直的人

 区别对待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人言可畏

 “仁”与博施济众

 信而好古,述而又作

述而篇第七

 孔子四忧

 人不能失去梦想

 学生的见面礼

 人应有恻隐之心

 进退有度,有勇有谋

 孔子最谨慎的三件事

 曲径能通幽

 不断充实自己

 孔子不讲的事情

 仁者无畏

 教育应当循序渐进

 对万物心怀仁德

 修身养性得自觉

 贵在躬行

 宁俭勿奢

 旷达的胸怀

泰伯篇第八

 至德无形,让位于贤

 危机意识

 君子的操守

 使命,任重而道远

 愚民思想

 戒除骄傲和吝啬

 君子的进退之道

 音乐可以端正人心

 正确的学习态度

 崇高伟大的唐尧

子罕篇第九

 少讲利,多讲仁

 做人要谦虚

 人生四戒

 要有使命感

 梅花香自苦寒来

 孔子的浩叹

 做成功的教育者

 任情不可逾礼

 君子当积极进取

 修德重在自律

 贵在坚持

 要有始有终

 高贵的志节

 谁能与我相伴

乡党篇第十

 说话要看清场合

 待客之道

 重要会议时的礼仪

 着装礼仪

 健康的饮食原则

 注意礼仪细节

 懂得尊重他人

 礼仪的变通

 对领导要忠诚

 交友之道

 家是放松的地方

 出行的礼仪

先进篇第十一

 孔子的用人标准

 各有所长

 至孝的境界

 真正好学的人太少

 表达真性情

 注重现实

 成由勤俭败由奢

 不袒护弟子

 看透人的本质

 患难见真情

 自我约束的重要性

颜渊篇第十二

 做人要懂得敬重

 德高不乏亲善者

 领导者必须取信于民

 关心民众疾苦

 不要感情用事

 以教化促进和谐

 君子成人之美

 上位者要廉洁自律

 不可沽名钓誉

 个人修养的三个方面

 治政要亲贤远佞

子路篇第十三

 从政三原则

 名不正则言不顺

 学以致用,方为真才

 榜样的力量

 尚俭,知足常乐

 孔子的自信

 日久方可见成效

 区分政务与事务

 心态与眼光

 “士”的标准

 恒心乃成功之本

 如何正确对待公论

 君子作风与小人作风

宪问篇第十四

 为官之耻与仁

 如何全身避祸

 德行高于武力

 真正的忠爱之心

 重要的是做人

 人尽其才

 恰到好处

 正道比诡诈更长久

 让生命更有价值

 组织的根基在人才

 坚守最根本的原则

 人生应该积极向上

 君子思不出其位

 常思己过,莫论人非

 走自己的路

 人品高于能力

 以直报怨

 暴力不能解决问题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卫灵公篇第十五

 以礼治国,反对战争

 一以贯之

 忠信笃敬行天下

 看清对象再说话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控制人性弱点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不要耍小聪明

 群而不党

 做学问的阙如态度

 知错就改不为错

 君子谋道不谋食

 人人都有闪光点

 在诺言与原则之间

季氏篇第十六

 治国三要

 破坏制度必然走向失败

 兴趣对道德的影响

 人生三戒

 求知的三个境界

 君子有九思

 行善修德重在自觉

阳货篇第十七

 做人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多数人是可以改变的

 政教推行的环境

 行仁五要

 学《诗》的意义

 色厉内荏,心如贼盗

 道听途说不可取

 道德堕落和人性退化

 明辨是非,扶正祛邪

 孝是真诚的回报

 君子之勇,以义为先

 小人和女子的问题

微子篇第十八

 行仁有不同的形式

 英雄要有用武之地

 良臣择主而事

 出世人世,都是人生

 君子之仕行其义

 无可无不可

 末世衰败景象

 任亲的利弊

 成事在人,重用贤才

子张篇第十九

 士人立身之大节

 执德宜弘,信道宜笃

 宽容开放的胸怀

 求新温故,才算好学

 力学才能致道

 君子有三变

 大节不亏,小节不拘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人当有诤友

 重在内修

 情感表达的环境因素

 浊世为政,悲天悯人

尧曰篇第二十

 中国的政治传统

 五美四恶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君子慎其独也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为至道

 人所同得,初行无难

 智者过,愚者不及

 贤者过,不肖者不及

 道其不行天下

 由不明,故不行

 好问善思,就近察言

 隐恶而扬善

 自作聪明,不知避祸

 辨别众理以求道

 择乎中庸

 得一善言则拳拳服膺

 家国可均,爵禄可辞

 白刃可蹈也

 辨强以明强

 君子中立而不倚

 素隐行怪,有述弗为

 行道不可半途而废

 中庸之道费而隐

 至大莫能载,至小莫能破

 道不远人

 己所不愿,勿施于人

 贫贱富贵,各安其行

 君子无人不自得

 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鬼神为德,其盛矣乎

 敬神如在其上

 舜其大孝,德为圣人

 大德之人四必得

 盛德之人福寿长

 继志述事,方为大孝

 礼序尊卑,辨贵贱

 为政在人,修身以道

 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自诚明谓之性

 自明诚谓之教

 至诚方能尽其性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

 诚形著明而有动变

 国家兴亡,祯祥妖孽

 福祸将至而先知

 诚者自成,道自道

 天地之道,一“诚”字而已

 非常之事,必待人而行

 自用自专,灾祸不远

 虽善无征,虽善不尊

 无不持载,无不覆帱

 天下至圣具备五足以

 经纶天下,立本知化育

大学

试读章节

学什么,怎样学

学习可以使人成长,使人进步,使人快乐,使人睿智,使人过上幸福的日子……关于学习的意义,谁都能说上一箩筐,也就不必再赘述了。倒是那学什么、怎么学的大深意,却是很有必要说上一说的。

“学而时习之”第一个“学”指的是学习。那么,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呢?是学问。许多人把学问当作知识,这种认识是有偏差的。大干世界,知识海量,如果把学问当做作知识,那恐怕一辈子什么都不用干了,只做学生就够了。尽管哲人说,学无止境,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但也要有选择地学。细读《论语》全书,我们不难发现,孔子所说的“学问”既不是指文学水平的高超,也不是指知识渊博,而是指做人做事的学问——做人到位,做事正确。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更点明个中意味,指出此节所述是人的“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他强调的其实是“学”之后的“行”。一门心思只学知识,而不想着如何让学到的知识先服务于自己,后服务于社会,造就出的无疑会是一些“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书呆子,百无一用的书生,如何行?无非是在正确知识引领下,更好地做人,更好地做事。有些人满腹才学,却尽做祸国殃民之事,一样是“无学”之徒,譬如秦桧、严嵩等人。有些人,虽然读的书不多,知识也不够丰富,但做人有担当,做事有主见、重大义,这样的人就是有大学问的人。

做人做事的学问不是在书斋里形成的,也不是在课堂上学会的,而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在做事、交友、为政、经商、治家乃至穿衣吃饭、打扫卫生等这些具体的社会活动中养成的。这就是“学而时习之”的“习”——学问的获得,既需要上述的实践,更需要不断地反思,随时随地提醒自己改正错误与不足,提高修养。这种人格的培养,是一种行为的习得。没有持之以恒的反复磨砺,是很难形成的。

进德修身,通常而言,是与自己的不良习气作斗争,是痛苦的事情,但是在孔子看来却充满了“悦”和“乐”,有着无限的乐趣——因为个人修养的提高乃是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是运用自己的心灵对自然和社会规律进行理性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快乐。在反复的学习与实践中,不仅能培植人格,更能增长智慧,这种成长的幸福感是难以言说的。孔子的心态和气度真是非凡博大啊!

其实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或有体会,自己做了一件好事,或者掌握了一种高效做事的方法,这个时候,简直是快乐莫名的。

“乐感”是人外在行为收效内化后的情绪体验,这一情感历程无疑是寂寞的。难怪李白曾有诗言“古来圣贤皆寂寞”,一语道破了做学问的境况。这一点,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概莫能外,中国的孔子、庄子,西方的苏格拉底、叔本华、马克思无不寂寞一生。所以,如果真心向学,就要有耐得住寂寞、不怕凄凉的精神,否则免谈。真正做学问的人,活着的时候,很可能没一个人了解他,有时甚至数十年乃至数百年之后,人们才会认识到其思想的伟大价值。不要说圣贤,就是作为普通人,我们也常常感叹,了解自己的人太少了。

可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圣贤也是人,身处无边的寂寞中,多么期望能有一个人理解他的千秋大业,与他谈论道德学问,和他有着强烈共鸣,能够与其砥砺互进,那是何等的欣慰和快乐呀!于是,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大家说“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然而,这样的知己很难得,有时可能一辈子都碰不到一个。

得不到别人的理解怎么办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处世交友都是人生要义,当以人和为乐事,“人不知而不愠”才是为人为学的最高境界。普通人遇到困难,遭到挫败,或被人误解时,往往满腹怨气,怨天尤人。而一个道德学问精深的君子,是不会这样做的,他们通常会反思自己,问问自己为什么会遭遇困境,自己哪些地方没做好,该如何改进等。自持仁心,不断进德修身,自己的心灵就会充实、圆满,并最终获得幸福。所以,人的一生,关键是自知自立。自己是否幸福,取决于自己,不在外人如何评价,当然,更不能不奢求于外。

《论语》开篇的这几句话,并不是简单谈读书学习这么简单,而是讲如何学做人,如何做学问。学而时习,与朋友共,不为人知而不愠,就能不断增进美德,开启智慧,就能使自己的心灵获得滋养,思维得以拓展。如此,就会踏上真正的心智成熟之路,进而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修成君子。

【原文】

有子曰①:“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②,鲜矣③;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⑤!”

【注解】

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在《论语》中,孔子的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②弟:同“悌”,敬爱兄长。⑨鲜:少。④未之有也:“未有之也”的倒装句,意思是没有这种人。⑤与:即“欤”字,表示疑问的助词。《论语》中的“欤”字皆作“与”。

【译文】

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精读论语】

孝悌的意义

在孔子的学说里,“仁”是核心思想和终极的追求,其核心要义是“仁者爱人”。而要得到这个“仁”,达到“仁”的境界,不仅需要内心的体验,更需要投身现实。当然,不论是思想还是在行动,都必须有个出发点,而有子的这段话,则明确指出,求“仁”应该从孝悌做起。换句话说,就是从孝悌这个根本点出发,推而广之,就能成为仁人君子。

“仁”是爱的哲学,同样,“孝”也是爱的哲学,是一种感恩回报的爱。父母生儿育女,你可以说那是繁衍后代的生物本能使然。但是,作为父母,通常会养育照顾子女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他们付出的情感、心血和财富理应得到回报。当父母年老体衰的时候,子女回过来照料他们,是理所应当的。不仅如此,古人还给这种回报一个好名声——孝。这种互惠互利的内在精神就是孝道。一个人如果对生养自己的父母连这点感情和回报都没有,那就是个彻头彻尾的自私自利者,古人把这种人列为禽兽,认为他不配称作人。那么什么是“弟”呢?“弟”就是“悌”,是指兄弟姊妹之间的友爱。这种友爱情感,不仅仅存在于兄弟、姊妹之间,也可以推广到朋友之间,泛化为一种高尚的社会友情。

在有子看来,一个人如果在家里懂得孝敬父母,善待兄弟姐妹,当他走向社会后,就会尊重上级。优待朋友同事,能以自己的行为促进人际的和谐,进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子此言,深得孔子“孝道”大意。他认为,真正具有“孝悌”精神的人,在待人处世上多怀有深厚的情感,这样的人,是不喜欢冒犯上司,也不愿祸害同事的。

关于“孝悌”的意义,有子是从两个角度阐述的。第一说的是“孝悌”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有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先爱自己的亲人,才能将这种爱推及他人,由爱父母、兄弟姐妹、朋友,推广到爱一切人。这样,很自然地就把个人的修养与维系社会稳定连接起来。关于如何维持社会的稳定,保障人类社会的延续,古往今来都是一个令人头疼的大难题。历史上许多彪炳史册的辉煌文明、威名赫赫的大帝国最终走向灭亡,起因多半是社会秩序的崩坏。现代世界,各国依然面临这个严峻的问题。实践证明,儒家这种立足于家庭和睦,进而促使社会稳定的思路是积极而有效的。自从汉代以来,中国历代的统治者都奉行以孝治天下的社会政策,这便是中国社会历五千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其所依据的理论,正是孔子及其弟子所倡导的这种孝道。在这里,儒家是按照为人孝悌一家庭和睦一社会和谐一国家稳定这样的思路推演的。P7-9

序言

《论语》《中庸》《大学》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辑定“四书”中三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它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核心载体,是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中庸》原是《礼记》中的重要一篇,相传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中庸是儒家的一种主张,意思是“执两用中”。中庸也是完美之意,就是在处理问题时不要走极端,而是要找到处理问题最适合的方法,使人生变得完美。《大学》也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经由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主要讲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思想,这也成为儒家传统思想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和最高的理想。

《论语》《中庸》和《大学》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的最重要文献。这些经典中蕴含了华夏先哲的智慧,记述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内容涉及到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诸多方面。千百年来,这些经典就一直备受推崇。阅读这些经典,既可修身养性,又可增智广识,还可立德励志。然而,传统国学经典对我们多数人来说可能存在着某些阅读障碍,因此我们在编辑本书时,增加注音、注释、译文等辅助性项目,为读者扫除了字、词、句等阅读障碍,使几千年前的经典浅显易解。同时,为帮助读者更为直观地理解和领会古代先贤的思想与精神,本书选取了与正文相契合的精美插图示意,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当时历史背景、社会生活和人物的情感、精神风貌,诠释圣贤的思想和言论。对于文章中难于理解的部分,更做详细图解,让人一目了然。图文配合,意境悠远,与经典古籍相得益彰,为读者的阅读增添了不少趣味,使阅读变为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

阅读传统文化经典,通晓古今智慧,塑造完整人格,丰富美好情感,同时改进我们的生活态度、工作态度和思维方式,成就不一样的人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2: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