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上編 唐代集會總集與詩人群考論
一 《翰林學士集》與太宗朝宮廷詩人群
(一)貞觀宮廷詩人群唱和活動考述
(二)貞觀宮廷詩風分析
二 《景龍文館記》與中宗朝文館學士詩人群
(一)《景龍文館記》考輯及編年
(二)皇帝扶持與詩歌發展
(三)景龍宮廷詩體分析
(四)景龍宮廷詩風
三 《大曆年浙東聯唱集》與浙東詩人群
(一)《大曆年浙東聯唱集》鈎沉
(二)大曆浙東詩人存作評述
四 《吳興集》與大曆浙西詩人群
(一)《吳興集》鈎沉
(二)浙西聯唱評述
五 《汝洛集》、《洛中集》、《洛下游賞宴集》與東都閑適詩人群
(一)《汝洛集》、《洛中集》及《洛下游賞宴集》考述
(二)白居易“中隱”説的提出及其與洪州禪的關係
(三)東都閑適詩人群的生活情趣與創作傾向
六 《漢上題襟集》與大中襄陽詩人群
(一)《漢上題襟集》考輯
(二)襄陽詩人群存作評述
七 《松陵集》與咸通蘇州詩人群
(一)關于皮陸交情、蘇州文會及《松陵集》之編集
(二)從《松陵集》看皮陸的出處意識及文學觀念
(三)《松陵集》的創作特徵及成績
中編 隋唐五代其他詩人群研究
八 河汾詩人群與隋唐之際文學
(一)河汾詩人群之聚會
(二)河汾詩人群的創作業績
(三)王績的意義
九 高宗武后時期三大修書學士詩人群:律詩定格和類書泛濫
(一)高宗武后時期總集、類書之修撰與三大修書學士詩人群
(二)修書學士關於新體詩聲律、技巧、作法的討論
(三)新體詩合律程度個案分析:《珠英學士集》殘卷
(四)律詩定格和進土試詩的同步實現
(五)類書泛濫與詩歌發展的關係
十 論韓孟詩人群
(一)汴徐初集,退之低頭拜東野
(二)京洛重會,昌黎當仁掌帥旗
十一 唐末五代廬山詩人群考論
(一)唐末至五代前期廬山詩人群的聚集及創作特色
(二)五代後期廬山詩人群的聚集及詩歌風貌
十二 唐末五代泉州詩壇
(一)唐末五代之際泉州詩人群
(二)韓偓和顔仁郁
(三)五代後期泉州詩人
下編 唐代集會總集七種輯校
十三 《景龍文館記》輯校
十四 《大曆年浙東聯唱集》輯校
十五 《吳興集》輯校
十六 《汝洛集》輯校
十七 《洛中集》輯校
十八 《洛下游賞宴集》輯目
十九 《漢上題襟集》輯校
參考書目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