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欲望机器》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的长篇小说,在写作技巧和叙述风格上,糅合古典流浪式、现代魔幻式、哥特式和黑暗系童话,而故事的情节和结构,将使阅读体验超出想象。
浪漫到令人眩晕,优美到敌我难分,同时又不乏严谨缜密的哲学沉思,精巧之程度超出想象。这部小说既是“挑战死神的双人爱情筋斗”的信徒,同时又是它的仇寇,正因如此,方才永恒。时至今日,虚拟时代正崭露头角,转过头去,再看安吉拉·卡特四十年前已预见到的“瞬间王国”,小说更展现出与当今世界无比密切的关联。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欲望机器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英)安吉拉·卡特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欲望机器》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的长篇小说,在写作技巧和叙述风格上,糅合古典流浪式、现代魔幻式、哥特式和黑暗系童话,而故事的情节和结构,将使阅读体验超出想象。 浪漫到令人眩晕,优美到敌我难分,同时又不乏严谨缜密的哲学沉思,精巧之程度超出想象。这部小说既是“挑战死神的双人爱情筋斗”的信徒,同时又是它的仇寇,正因如此,方才永恒。时至今日,虚拟时代正崭露头角,转过头去,再看安吉拉·卡特四十年前已预见到的“瞬间王国”,小说更展现出与当今世界无比密切的关联。 内容推荐 《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欲望机器》是安吉拉·卡特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小说将三部不同的机械,爱情、叙事、社会结构完全拆解,再把所有零件组装到一起,在一瞬间同时完成了对三者的解析。在小说中,我们读到了幻想,读到了散发着颓废气息的绚烂,也读到了拼贴和戏仿,什么科幻、惊悚、后现代、流浪、寻根文学、历险故事、色情文学,外加种种政治和社会理论,统统一锅烩。无论就小说形式,还是就其语气和技巧而言,《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欲望机器》都是一次飞跃,其意义之重大,只怕作者本人也是始料未及。 目录 引言 楔子 第一章 困兽之城 第二章 午夜凶宅 第三章 大河之民 第四章 欲望杂耍 第五章 情色旅行 第六章 非洲海岸 第七章 混沌时间 第八章 城堡 试读章节 一切我还记得。 没错。 一切我还完完整整地记得。 打仗那会儿,我还年轻,城里到处鬼影绰绰。现如今,一切都静了下来,影子啥时候该落,该怎么落,人人心里都有数。我老了,出名了,有人说,该写本回忆录,把那场大战记录下来。毕竟,不管怎么说,一切我还记得。我该把支离破碎的记忆搜刮出来,再梳理清楚,原原本本,从头讲起。我这一辈子乱得像个线团,如今,我得从这团乱线中抽出最初的那根线头,一针一针织出那个当初的我,年轻力壮,阴差阳错就成了英雄,然后一天天走向衰老。 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我自己。 我的名字叫德赛得里奥。 我住在城里,那会儿,我们的对手,魔鬼博士霍夫曼把城里搞得鬼影绰绰,就是要把我们大家都给逼疯。城里的一切,一切的一切,都走了样。知道吗。霍夫曼博士根本就是在跟人类理性打一场全面战争。我可绝不是夸夸其谈,战争的代价极其高昂,比我预料的更高昂。那时我还年轻,喜欢横眉冷对身边的人和事,对所谓的“人性”并没有多大兴趣。可不管怎么说,我成了英雄,后来听人说,我成了全人类的大救星。 年轻那阵儿,其实我并不想做英雄。那时,我住在城里,城里到处透着股子邪气,就是战争刚开始的那段日子。说起那段日子,嗨,简直就是个大迷宫,绕得人眼花缭乱,什么都可能出现,但凡能想得到,就能看得见。可真叫个乱!花样层出不穷,语言根本难以表达其万一。那通乱劲儿……真让人心烦。 那段日子不单混乱不堪,更可以说是精力过剩,仿佛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一切愿望都能实现。至于我嘛,只有一个愿望:让这一切停下来吧! 我之所以能成为英雄,原因只有一个:我挺过来了。我之所以能挺过来,就是因为面对如潮水般袭来的魅影,我根本就做不到举手投降。我根本没法加入魅影,同魅影打成一片,也根本没有办法像周围的人那样,把现实抛到九霄云外,走上自我迷失的不归之途,最后在非理性的一通狂轰滥炸之下粉身碎骨。我的血太冷,心肠又太硬。 年轻那会儿,古埃及人曾是我崇拜的目标。在审美方面,古埃及人追求一种无缺憾的姿态,他们不但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更把自己的艺术推向完美巅峰,每个形象都保持同一个完美的姿态,身体朝一边侧立,双臂朝相反的方向摆动,双脚似乎在一步步远离观众,肚脐总是正对着观众眼睛的位置。这是古埃及人举国上下一致首肯的姿态,一摆就是整整两千年。那时,我是甄别部部长的机要秘书,部长大人一心要终止这场荒诞不经的表演,把城市送回明礼识体的轨道。我和部长有一个共同点:我俩都喜静不喜动。不过,与部长不同,我总认为,“静”可欲而不可得。我始终认为,完美,就其本身而言,终究是镜花水月,海市蜃楼。不管什么样的妖魔鬼怪,任它狐媚妖娆,颠倒众生,也不能令我的心为之所动,因为我知道,这一切都不是真的。当然,那会儿,无论看到什么都变了形,走了样,镜子只有碎了,才能反射出影子。其实也不出奇,因为所有的镜子都被敲碎了。 部长派出甄别部的警察四下活动,把所有的镜子都敲碎了,因为镜子中传播的影像实在是无法无天。镜子中原本就隐藏着另一个我,另一个世界,于是乎,原本轮廓分明的当下世界中,镜子成了一道道裂缝,一个个孔洞,从里面爬出各式各样的妖魔鬼怪,如同一缕缕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这些妖魔鬼怪就是霍夫曼博士的游击队,是乔装打扮的士兵,看似虚无缥缈,却又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大家尽了全力:外面的,别进来;里面的,别出去。围着城市竖起一座高墙,高墙顶上立着布满倒刺的铁丝网,就是要把现实之外的一切隔绝在外面。可没过多久,铁丝网上就挂满了一具具腐尸,都是想出城的人,可甄别部那帮警察偏偏小心过了头,说什么就是不让人出城。于是乎,人们前赴后继,死在铁刺之上,倒也证明了他们曾经多么真实。如果说,我们大家正困于围城之中,敌人其实并不在高墙深沟之外,而在之内,就在我们所有人的心中。 P1-P3 序言 “爱是梦幻与现实的混合,爱是母液,孕育出一切不可思议,前所未有之事;爱是一棵大树,爱人在这棵树上发芽结蕾,绽放出玫瑰一样的花朵。”小说第一章中,令人如痴如醉的玫瑰开满战火纷飞的城市。玫瑰仿佛呼出香水,连巨石建筑都醉了;玫瑰甚至能唱出五音阶歌谣,歌声却在鼻孔内响起。想象何等瑰丽!小说的结局,主人公德赛得里奥身上礼服的胸袋上插着白色丝帕,上面沾着斑斑血迹,仿佛一朵盛开的玫瑰。可以说,《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欲望机器》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魔幻诡谲、奇思妙想的大全。 小说的开局令人想到普鲁斯特:“一切我还记得。没错。一切我还完完整整地记得。”可仅仅几页之后,读者又读到:“到底怎么开始的,我已经记不清了。”记忆中布满人类的缺陷,梦幻和现实融为一体,难分彼此。读着这样一个故事,或任何其他类似的故事,读者对故事的叙事又能信上几成?《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欲望机器》中,故事出自德赛得里奥之口。此君是名政客,一位可敬的历史人物,向读者讲述故事时已是一位古稀老人。德赛得里奥回忆起自己的青年时代,和几乎已被遗忘于那个时代的霍夫曼博士。霍夫曼博士是科学家,能够批量制造幻象,按照自己的意志改变现实表象。 博士仿佛一位天神,“或许真的无所不能”。在一座南美大都市(没有给出具体名称),博士操纵起时间和空间,大玩起看似充满诗意,实则阴险恶毒的游戏,全城陷入紧急状态之中。“我时常会瞥一眼手腕上戴的手表,却发现手表的指针变成一束长势旺盛的常青藤,有时是忍冬花。”这种力量实在是集破坏性和诱惑性于一身,商业因此全黄了,政府管制面临严峻挑战,政府高官们个个咬牙切齿,与霍夫曼博士势不两立。战火迅速在两个极端间燃烧起来,一端是理性,另一端是想象。这是一场权力追逐和嫉妒心所驱使的战争,更可以说是霍夫曼博士和部长之间的战争。无论是博士,还是部长,他俩控制着整部小说,两人在小说中的特殊地位令两人称谓的第一个字母都要大写。难道读者阅读的是一部维多利亚时代社会现实主义小说的余绪?不!这部小说的景观全然不同。 部长征召了一名叫德赛得里奥的小公务员,这个德赛得里奥有一半印第安血统,面对博士创造出的巴洛克般浮华艳丽的幻象,德赛得里奥根本不为之所动,甚至感到有点儿“烦”。看来,要追踪博士的下落,这个德赛得里奥是个理想人选。“那是我二十四岁生日的前一天。下午,璀璨的焰火中,城里的大教堂飞上了天。”过不了多久,城里的一切都将和大教堂一样被大火吞噬。德赛得里奥发狂地爱上了博士的女儿,既美丽动人,又难以捉摸的阿尔贝蒂娜,他踏上一段危机四伏的旅程,命运峰回路转,希望时隐时现,就像他追求的阿尔贝蒂娜一样。叙事一轮又一轮拖延下去,场景换了一处又一处,从英国式海滩小镇到原始部族,再转换入昔日文学中的典型场景——萨德式、斯威夫特式、卡夫卡式,可德赛得里奥梦寐以求的性高潮却迟迟不肯到来。 《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欲望机器》描绘出欲望所催生出的种种暴虐形象,也为自己贴上了“英国战后小说”的大标签。这部小说出版于1972年,是卡特的第六部小说。今时今日,给卡特带来名望的是她重写的一系列经典童话故事,以及她生前创作的最后两部长篇作品,《马戏团之夜》(1984)和《明智的孩子》(1991)。这两部小说中,卡特对两个人物的描写,马戏团中的空中飞人和音乐厅中颇善于惺惺作态的小明星,为她赢得了满堂彩。然而,可以这样说,《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欲望机器》才是卡特留下的真正经典,却也是未得到应有评价的经典。在今天这个虚拟时代,再回过头去看看小说中异彩纷呈、技艺精湛的形象表演,方才体会到,这是一部走在了时代前头的作品。 小说将三部不同的机械,爱情、叙事、社会结构完全拆解,再把所有零件组装到一起,在一瞬间同时完成了对三者的解析。小说中,我们读到了幻想,读到了散发着颓废气息的绚烂,也读到了拼贴和戏仿,什么科幻、惊悚、后现代、流浪、寻根文学、历险故事、色情文学,外加种种政治和社会理论,统统一锅烩。无论就小说形式,还是就其语气和技巧而言,《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欲望机器》都是一次飞跃,其意义之重大只怕作者本人也始料未及。(卡特每出版一部新作品,就为她的创造力刷新定义。)就读于布里斯托尔大学时,卡特专攻中世纪文学。她曾说过:“作为一名中世纪文学研习者,我学会了读出作品中的多层含义。”《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欲望机器》中,读者不单可以读到其他文学作品,更可以读到视觉艺术。不过,所有这些并非静默地躺在作品表层之下,等待发掘,而是直接构成了作品的有机体,构成了小说时明时暗,闪烁不定的外壳。想确定这部小说受了谁的影响吗?卡夫卡?斯威夫特?坡?马拉美?弗洛伊德?《圣经》?电影?萨德?莎士比亚?超现实主义?蒲柏?普鲁斯特?读者会发现,小说似乎把整个文学和视觉文化都吞落了肚,从乔叟到卡尔维诺,从米勒到法斯宾德,从笛福到福柯。 或许,《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欲望机器》太超前了,又怎能让批评界舒坦?用卡特自己的话说:“我意识到,小说可以让入发挥出无限的潜能。那以后怎么样了呢?就我的亲身经历而言,那就意味着……我再也养不活自己了。那是我蒙尘之始。之前,我是颇为人们所看好的年轻女作家;之后,再也没有谁愿意搭理我了。”卡特之前的五部小说为她赢得了数个文学奖项,那五部小说中,卡特淋漓尽致地展现出20世纪60年代所特有的现实主义风格,决然面对床头灶尾的沉闷琐事,华丽的言辞中充满对秩序的挑战。翻开那几部小说,满纸皆是酒吧、聚会、堆积的脏衣服,处处可见小商店、城市道路、公园。正是借助于这些描写,卡特揭示出自大狂、性奴役,以及表象之下的超现实,社会和性操纵遍布其间,比比皆是。对于这一切的描写,卡特不输于任何一位现实主义者,她说道:“我从不反对现实主义,可现实主义也有类别之分。我想说的是,我向自己提出的问题与现实有着密切联系。” 凭着一笔毛姆文学奖奖金,卡特1969年去了日本,在日本完成了《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欲望机器》的创作。据苏珊·鲁宾·苏莱曼介绍,卡特三个月就完成了《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欲望机器》的初稿。三个月时间里,她一直住在一座孤岛的渔村里,整座岛上只有她一个欧洲人。“我一直在学日语,可总也学不会。于是我试着睁大眼睛观察,以理解周围的一切。不由自主地,我开始了一场符号解释的入门训练。”不管怎么说,当卡特从日本归来时,无论是她的小说,还是她的人生,都已经全然不同。“在日本,我才领悟到什么叫作女人,我的思想愈发极端。”日本归来后,卡特创作了数部极具实验性的短篇小说,日后收入她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花火》(1974)。《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欲望机器》也正式出版,这部小说中,已可以清晰地看到卡特日后作品的影子,如《新夏娃的激情》和《马戏团之夜》。尽管如此,应当指出,《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欲望机器》依旧是卡特在创作形式上最大胆的一次尝试。 恶魔博士霍夫曼代表着卡特作品中一再出现的男性自大狂权威。所有此类人物中,霍夫曼的失败来得最晚,却也最为彻底。博士的名字让人想到E.T.八霍夫曼,19世纪一位极具权威的日耳曼浪漫作家,曾出版《霍夫曼故事集》。卡特的故事中,魔法父亲和美丽而危险的女儿是对《霍夫曼故事集》的戏仿。或许,卡特的故事中还能看到另一个霍夫曼的影子——亨里希·霍夫曼,德国心理分析学家和诗人,曾出版哥特风格的儿童伦理诗集《蓬头彼得》(1845),其中的作品甚为怪诞,却又让人难以释手。博士的女儿,美丽而捉摸不定的阿尔贝蒂娜,可以说是普鲁斯特笔下阿尔贝汀的镜像,也就是《追忆似水年华》中男主人公的爱欲对象。还有个阿尔贝汀,出自1868年的一部小说,作者是挪威艺术家兼作家克里斯蒂安·克洛格,小说的主题是卖淫。由于描写过于写实,这部小说问世不久就被列为禁书。 关于引经据典,就说这么多吧。20世纪80年代,卡特在接受采访时说:“自从《魔幻玩具铺》开始,我就努力让小说读起来有趣味。要是你没那个爱好,大可不必把我的小说当成系统来读。”《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欲望机器》中,圆润的叙事将常见与罕见糅合到一起,既紧紧抓住读者,又延续了说故事的优秀传统。故事的每一章仿佛都是一部观看欲望的拉洋片机器,其中所见所闻既充满诱惑,又令人胆战心寒。每一章的故事既伸向未知的未来,与此同时又在重复着已知的从前(这正是小说最出彩之处)。换而言之,就是在遍地回声的古老文学景观中开拓出新的领地。可以说,在娱乐读者这个问题上,《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欲望机器》不可谓不全心全意。小说既希冀达到超脱,与此同时又扎根实地。小说中,有关幻想的一切,从廉价到富丽,从低俗到高雅,都被无情分解。无论是都市或是神话王国,也无论是美国上流社会的乡村别墅,或是英国海滨小镇空无一人的后街背巷,无论我们身处何方,超现实怪诞距我们只有一步之遥,只要我们愿意睁开眼睛去看。同样的故事,同样体格健壮、心灵坚毅的社会中坚,我们还可以看到魅力、恐惧和释然,看到性、死亡和生存。 作为权力的讨论,《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欲望机器》中不断出现眼睛的形象,一再出现与视觉有关的种种观念。目复一日,年复一年,所谓文化媒介为我们带来欺骗、期望和满足,而这些同欲望的本质有着什么样的内在关联?这就是小说要呈现的对象。小说不仅审视如火的激情所带来的创造/毁灭力量,同时也审视延续和生存。上述的一切都引起小说的兴趣,然而小说尤其关心的是激情和权力之间的关系。恰如读者从小说中所读到的,激情和权力的结合推动叙事滚滚向前,在厌倦和魅力、许诺和推延间不断转换。 这部叙事“机械”中,何为纯洁?何为淫荡?卡特的作品中,纯洁和淫荡的关系总是富于讽刺意味。《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欲望机器》的一大成就就是松开了色情文学的束缚,向读者展示,所谓色情文学也不过是文学的一个类别,仅此而已。《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欲望机器》问世后不久,卡特出版了她研究萨德的专论《萨德式女性》(1979),其中观点可谓饱含智慧。《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欲望机器》这部小说,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卡特的所有小说中,她在探讨所谓“理性女性特征”的一部。卡特认为,女性沦为各种幻想的奴隶,这些幻想有社会方面的,有性别方面的,也有权力方面的。女性要么是“和蔼可亲的自动人”,要么是“阴险恶毒,面目可憎,部分是机械,部分是植物,剩下的部分充满兽性”;女性仿佛与世无争,实际上带着可恶的面具。《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欲望机器》中,读者看到的是一个光芒夺目又难以下定论的阿尔贝蒂娜,上面关于女性的种种成见都难以呈现阿尔贝蒂娜的万分之一。 可即便是阿尔贝蒂娜,进入神话国度也意味着肉体上受辱。在《萨德式女性》中,卡特明白表达出对神话的看法:“……所有神话女性,从以圣洁为世人赎罪的圣女,到医治伤痛,慰藉心灵的母亲,都不过是些中听的废话。在我看来,中听的废话就是神话的最佳定义。”《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欲望机器》中,男主角和他的爱人一样,都被赋予了多变的色彩,可以随环境之变而改变自身。与此同时,卡特也打破了镜中欲望游戏的神话色彩,让男主角去承受成为欲望对象的种种痛苦。《欲望杂耍》一章中,德赛得里奥遭到一群摩洛哥杂耍演员轮流施暴,施暴开始时,眼睛的力量仿佛一根根无形的绳索,把德赛得里奥紧紧捆住,动弹不得。 德赛得里奥身上有一半印第安血统,他的先人身份卑微,从事着根本无需“颜面”的工作。自始至终,德赛得里奥是个局外人,也正是局外人的身份令他可以幸存下来,在个人身份问题上始终保持多变性和可塑性。可小说最后,德赛得里奥成为定格于历史之中的人物,一座雕像,一个老态龙钟、面无血色的政客。卡特是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始终坚信小说自有其道德功能,艺术离不开政治。小说的结局带着阶级战争的语调,这场战争既打赢了,也打输了。《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欲望机器》的真正胜利在于,它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小说,过去是,将来依然是。这是一部有着可变外形的小说,将各种文类杂糅到一处,最后根本无法分类。小说糅合了诗歌、半吊子艺术,还有道德伦理;半是虚构,半是论说,最重要的是,本身非常优美。(望着心爱的阿尔贝蒂娜,德赛得里奥不是说过吗:“即便她说教我也不在意,因为她很美。”)小说中,性高潮的那刻一拖再拖,叙事仿佛出自《一千零一夜》中说故事的山鲁佐德之口。小说充分借鉴了“流浪故事的形式,此类故事中的人物浪荡四方,所到之处总有人同他探讨人生和哲学……这是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带着典型的18世纪色彩,却也教会了我们看清自己所处的社会”。小说弓l发读者提问,劝谕读者理智,问题既可以指向决定或限制读者身份的种种结构,也可以指向想象的种种方式和潜能。 何谓真假?如何生活?艺术有何作为?对于这一系列问题,《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欲望机器》充满好奇。浪漫到令人眩晕,优美到难分敌我,同时又不乏严谨缜密的哲学沉思,精巧之程度超出想象。这部小说既是“挑战死神的双人爱情筋斗”的信徒,同时又是它的仇寇,正因如此,方才永恒。时至今日,虚拟时代正崭露头角,转过头去,再看安吉拉·卡特四十年前已预见到的“瞬间王国”,小说更展现出与当今世界无比密切的关联。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