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的人格,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至今仍然感奋着一代又一代感时忧世人士为实现人类的“第五大自由”(美国罗斯福总统提出“四大自由”“言论的自由”、“信仰的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晏阳初认为这只是根据美国的情况提出来的,遂增加第五大自由——“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不懈地努力。可惜的是,有关晏阳初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的研究与宣传,与晏阳初的生平事迹比较起来,显得十分不够,以至于很多人不知晏阳初何许人也,即便知晓一鳞半爪,所呈现的也多是过时的话语。很显然,山东教育出版社“中外著名教育家画传系列”项目中列入熊贤君编著的《晏阳初画传》,堪称慧眼独具,目光深邃,对于我国乃至全人类实现“五大自由”的目标,极富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熊贤君编著的《晏阳初画传》以画传形式生动地记述了饮誉中外的平民教育家、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与实践家晏阳初(1890-1990)。一不同寻常的百年人生,根据其活动轨迹划分为刻苦求学、法国服务华工、推行平民识字运动、开展定县实验、创立乡村建设学院和走向世界等时期,每一时期都收集到弥足珍贵的历史照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呈现了晏阳初为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辛勤奉献的伟大精神,高山仰止,景行景止的高尚人格。
与传教士结下不解之缘
在清代,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相继传人巴中。
18641年,法国司铎金逊来到巴中,在城区、恩阳、花丛等地大量发展天主教徒,建立教堂。1909年法国神父贺某来巴中,开办“真元堂”卖药行医兼传教。翌年法国神父林某亦来巴中,与贺某同办教务,并在东城街设立天主堂。巴中天主教属成都教区领导,前后在巴中城关、恩阳、柳林设立了三座教堂。
1886年,基督教传教士英人杜明德及国人梁春山由保宁转入巴中,建基督教内地会巴中福音堂。1906年,福音堂开办“华英学校”及“贞德女校”。前者有学生40余人,“贞德”有学生120人。开设圣经、国语、算术、唱歌、游戏等课程。1912年,中华圣公会四川教区巴中支区成立,教会势力日渐扩大,全县基督徒达787人,教堂7处。先后来巴中传教的外国牧师5人,其中英国3人,加拿大、瑞士各1人。
伊斯兰教亦于嘉庆年间(1796—1820)传人巴中。
对晏阳初影响最大的是内地会。他到底受了内地会哪些元素的影响呢?其一,内地会的五项原则。1854年,英国的中国布道会派遣传教士戴德生到上海、宁波一带行医传教。因此会缺乏财力从事较具规模的传道工作,戴氏于1857年脱离中国布道会,而自行传教于浙江各地。1865年,他创设了内地会,其原则有五:(1)跨宗派原则,任何宗派都可参加。(2)国际性原则,任何国家都可出人出钱。(3)传教士和中国人打成一片原则,生活、起居、衣着尽量中国化。(4)快速传播福音原则。内地会的主要目标不是招收教徒,而是面向全中国以最快的速度传播福音。(5)奉献原则。这个差会的传教士无固定工资,要求刻苦献身。其核心内容,用戴德生的话说,就是“以前进和深入为目的”,“去树立十字架的旗帜”。为此目的,中华内地会的传教士每进入一个省,就先在省会建立一个传教站,然后迅速向四周的府、县扩展,接着深入到四乡活动,把所谓“巩固”工作留给其他教派接替。正因为如此,戴氏使内地会成为人华传教最具规模的教团。传教士戴德生的人格教育使晏阳初终生受益。他与戴德生曾谋一面,那是在他到四川去巡视教区的江船上。戴氏的“热诚和才干”给晏阳初留下深刻印象。
基督教对幼年晏阳初的影Ⅱ向是通过对父亲晏美堂再影响到他的。晏美堂通过与传教士打交道,认识到西学的优越性,体会到古书之外另有世界,西学是潮流所趋,便果断地决定送年仅13岁的晏阳初到数百里外的阆中县内地会创办的西学堂求学。
晏阳初的童年,正是中国备受屈辱的时代。但是身在穷乡僻壤的晏阳初,坐地日行八万里,却对外界一无所知。他在《九十自述》中回忆说:“我的童年,正当中国天翻地覆。帝国主义的侵入,使枢要地区,发生显著的变化,变法图强的思潮应运而生。然而我乡巴中,地僻民穷、交通阻梗、文化闭塞。一般人谋生且不暇,对国家大事,抱着‘天高皇帝远’的传统态度。既没有出过知名的立宪派,也没有见过可歌的革命党。说来可怜,我少小在家时,看不到新式的报纸杂志,对当时的政局,也就无从关心了。”值得庆幸的是,由于有一种“机缘”,父母亲在科举未废前,已觉察到“有改弦易辙的必要”,因此替他选择了一条“新的道路”。晏阳初说,“这选择是我生命中的转折点”。这条新的道路指的什么?这就是接受西学。晏阳初接受西学教育,是从入教会学校开始的。
严父慈母的影响
晏阳初生于四川省偏僻的巴中县乡村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晏美堂是基督教新教内地会在巴中开设的一个福音堂延请的中文教师,在家设塾教学,兼用所谙之医学以济乡邻。母亲吴太夫人是一个“不识字、小脚、持家勤俭、教学严明”的传统女性,生有四男三女。晏氏家境清贫,但无虑衣食。
晏美堂深受蜀学注重实用风气的影响,即便是设私塾教育自己的孩子们,也以注重实用为原则。他以循循善诱、宽厚挚爱的教态感化学生,从不疾言厉色加以训斥,因此私塾的弟子和孩子们都对他“敬”而不“畏”。晏阳初后来回忆说:“据家人说,我的外形像母。她白净清秀,颇有威仪。但在神态和性情上,我秉承父亲的成分居多。我怎样也记不起他发怒的样子。在我的脑海中,他是个典型的读书人,谈吐斯文,待人和气。最难忘的是他的笑容,温善可亲,好似春天的阳光。‘春风风人’一语,用在他身上,非常恰当。从他,我常想到身教的重要。”P2-4
早在1994年,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史研究室主任宋恩荣教授与我合写了《晏阳初教育思想研究》,出版后反响还不错,有些地方要大量购买,可是钱币无多,重印据说又会“亏本”,只好作罢。从合著这一本书开始,我开始大量接触晏阳初的资料,包括大量图片资料。就晏阳初本人的理论著作而言,实在不是太多,但作为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平民教育、乡村建设的资料堪称汗牛充栋。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宋恩荣教授主编的《晏阳初全集》,仅仅只有三卷,两卷论著,一卷书信。就他的论著而言,很多是他的演讲稿以及在平教总会、各种会议上的讲话,专门的“著书立说”可以说没有,他没有皇皇大著,没有可以“藏之名山”的传世之作,但是,我要说,他是从孔子以来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既是伟大的教育理论家,更是最伟大的教育实践家。他的教育理论概括起来说,就是“四大教育” (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三大方式” (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就这么“简单”!但是,这正体现了晏阳初教育思想的特色,他的目的是要解决占中国80%以上贫困人口的物质食粮和精神食粮问题。大半个世纪的历史已经证明,而且还在继续证明,他的这一理论是非常管用的,“现代具革命性贡献的世界伟人”等近十项世界众多国家顶尖级荣誉决不会轻授滥置的!晏阳初扎根田野,深入民间地头田边,钻到了贫困农人的心窝,因而流出的是劳动人民的感情,提出的是农友欢迎的行之有效的举措。以此攻穷,无穷不克;以此引领,无人不从。
晏阳初的人格,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至今仍然感奋着一代又一代感时忧世人士为实现人类的“第五大自由”(美国罗斯福总统提出“四大自由”“言论的自由”、“信仰的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晏阳初认为这只是根据美国的情况提出来的,遂增加第五大自由——“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不懈地努力。可惜的是,有关晏阳初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的研究与宣传,与晏阳初的生平事迹比较起来,显得十分不够,以至于很多人不知晏阳初何许人也,即便知晓一鳞半爪,所呈现的也多是过时的话语。很显然,山东教育出版社“中外著名教育家画传系列”项目中列入《晏阳初画传》,堪称慧眼独具,目光深邃,对于我国乃至全人类实现“五大自由”的目标,极富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晏阳初画传》得以出版,要感谢台湾学者吴相湘,他在晏阳初还健在的时候,采访了晏阳初,收集了大量文本资料和图片资料,对晏阳初的精神与灵魂有近距离的深度接触,所著《晏阳初传——为全球乡村改造奋斗六十年》,为《晏阳初画传》的面世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特别是晏阳初离开中国大陆、台湾后的平民教育、乡村改造事业,尤其如此。妻子程静英女士协助收集了大量晏阳初的图片资料,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周洪宇教授和山东教育出版社蒋伟女士为《晏阳初画传》提出了极为中肯的修改意见。如果没有他们特有的法眼审视,这书将是何等的不堪想象!尽管如此,书中还不免会有诸多不足,敬请读者诸君不吝赐教!
熊贤君
2014年盛夏于文山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