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晓波著的《带你去故乡(江右新散文)》由四十多篇独立成章又内涵相关的作品构成,集纳成四个小辑。“旧城市”书写的是对作者具有原乡意义的人生旧址,以及与之相关的时代气息。“田野的深度”和“跟着湖走”两小辑展示的是作者不断回归田野的体验以及藉此引发的对人与自然的亲情的思考,“诗心与世俗心”构建和试图抵达的则是精神层面的故乡——那种让人心安的人生哲学和信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带你去故乡(江右新散文)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范晓波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范晓波著的《带你去故乡(江右新散文)》由四十多篇独立成章又内涵相关的作品构成,集纳成四个小辑。“旧城市”书写的是对作者具有原乡意义的人生旧址,以及与之相关的时代气息。“田野的深度”和“跟着湖走”两小辑展示的是作者不断回归田野的体验以及藉此引发的对人与自然的亲情的思考,“诗心与世俗心”构建和试图抵达的则是精神层面的故乡——那种让人心安的人生哲学和信仰。 内容推荐 《带你去故乡(江右新散文)》里的故乡,不局限于乡土意义上的故乡,还包括社会学、生态学和哲学层面的故乡,它书写的是对作者范晓波具有原乡意义的人生旧址,以及与之相关的时代气息。 目录 自序 辑一 旧城市 还乡 旧城市 生生不息 仙境 浅昏迷 小幸福 去一九九一 隐形和埋名 辑二 田野的深度 田野的深度 油菜花的N种美貌 民歌生长的地方 追赶草原 看不清的森林 雪峰下 客自中原来 边城 月光汹涌 欢歌与绝唱 旅行速记簿 我所挚爱的自然 风景在导游不在的地方 辑三 跟着湖走 从鄱阳到鄱阳湖 无城之城 去百慕大 去南矶 白沙洲 寻找康郎山 湖上的路 骑马去看香油洲 雁翅打开新年的天 辑四 诗心和世俗心 冷冷的照耀 终结者 进食的尊严 诗心和世俗心 他们去了比巴黎更好的地方 低喊的纸片(五则 音乐是神在说着世界语 孤独 在黑暗中看见 带你去故乡 试读章节 春天是我的第一个故乡。 这绝非夸张的书面修辞,至少近几年来是如此。我真切感受到这个季节对我的强力控制。如果没有细致地深入春天,这一年就会留下黑洞,其他季节过得再好都填补不了。 非常想尝试的是,整个春天就居住在春色满园的地方,什么也不做,埋下头像花与草那样同节气一起呼吸。 近些年,工作和家庭缠绕着我,这个愿望显得过于奢华。不过认真地回一趟春天肯定是没问题的。 从冬天开始,就感到一股力量在身体里纠结,催促我不停地隔着日历往前打探。 偏偏今年的春天较往年到得更迟,正月里去县城郊外,油菜还是绿绿的矮苗。此后,再三叮嘱居住在季节第一线的朋友,替我严密监控油菜和桃树的动态,一旦有开花的迹象,立即短信呼叫。 朋友们对春季的态度大多比较散漫,有人容易花粉过敏,有人嫌弃它的潮湿。也有真喜欢的,但不至于中毒。即便和我一样生于春天,也不会把这个季节上升到故乡的高度来惦记,更不相信我对春天的想念真有口头表述得那么急切。 多次询问未果后,我不再信任他们的忠诚,自己通过电视和报纸窥测信息。春节过后,气温始终徘徊在四到七度。雨虽不大,一下就近二十天,漫长到了似乎要省略春天直接跳跃到初夏的程度。 二月最后一个周末,终于失去了守候的耐心,冒着雨就出发了。目标是远郊一个叫罗亭的小镇。晚报旅游版说那里有座干亩桃园,根据去年的花期推算,现在差不多要春意闹枝头了。按文章的提示,坐上一辆三位数线路的远程公交车。车子脏旧,过道堆满新农具和一些用途不明的物件。它闷着头往城北开,乘客表情麻木,昏昏欲睡,压根不像是开往春天的样子。 一小时后到达罗亭,果然打听不到传说中的干亩桃园,只有一个店主在我买了他的蛋糕后随手往高速公路方向一指:“你往那边去问问,路边好像是有一些果园。” 一根只熟悉钱币的手指头将我引上更远的歧途。因为高速路离小镇有几里路,因为几里路之后,不仅没有果园,也不再有人家和行人可以问路。 我撑着一把只能遮住脑袋和半个肩膀的伞,呱嗒呱嗒走在茫茫无边的雨阵里,鞋面和胳膊很快就淋透了。 湿,不过一点不冷,手臂的皮肤率先复苏了对春天的记忆。 高速公路每个小坡后都可能藏着一千亩桃花,这让我一口气走了七八里路。不断有小轿车、大客车和巨型货车冲锋舟一般在身侧破浪狂飙而过,这加剧了身体的湿,也加剧了血液的热。 对高速路失去信心后,又穿过一片山林,转到一条柏油公路上往回继续搜索,除了几株鼓突着绿疙瘩的梨树和一片水汪汪尚未翻耕的稻田,什么也没发现。 在比我还一根筋的雨中徒步了近三个小时后,我招手跳上了一辆去市里的中巴车。 回到家,脱掉湿重如铠甲的外套、牛仔裤、户外鞋和浑身的累,原本以为会很沮丧,洗过澡缩进被窝,情绪居然有些愉快。想想也是,许多年了,没一个人在春雨中行走过这么久。那种四野除了雨声和心跳什么声响也没有的静寂,那种春雨轻柔地飘溅到面颊和手背上的温润,它们在我心里的位置,并不比一座桃园低多少。 桃花还是不可能放过的。 三月十日至十三日,被单位关到鹰潭龙虎山一个叫九曲洲的山庄搞主题创作。带着被囚禁的心情去,竟意外发现院子里有一大片梨树和桃树。梨树只有几株绽放了白花苞,桃树已开成了灿烂的一片。 桃花是花卉中的民间秀女,不名贵,却平易可人,在早些年的江南乡村,许多人家的房前屋后都能见到。桃花的粉嫩花瓣是春天的重要信物之一,如此大片的桃林却从未见过。无法言说突然直面这一大片开得正闹的桃花时心里的震撼。我像个花痴,中午去了,下午又继续去,把工作彻底忘在了房间里。 山庄里的人对它们早已习焉不察,我在桃花下逗留时,四周空旷无人,只有蜜蜂嗡嗡嗡嗡地在花瓣内无休止地起起落落。我尽可肆意妄为。像肺病患者那样下意识地大口大口吞咽花香,用鼻子探向花瓣与蜜蜂争宠,还不时把相机举到对面为自己和桃花合影。 P002-004 序言 厌倦了人类,你才会爱上自然。 看够了他乡,才可能真正迷上故乡。 自青春期始,我对自然就有着远亲般的亲切感。童年在野地留过足迹的人才会如此吧。二十多岁当记者时,每次有下乡的机会都很踊跃,午餐前,接待方围在餐桌边打牌等菜,我就逃出去坐在田塍或树荫下发呆,什么也不想,只是很享受那种眼中有绿野、鼻中有稻香、耳中有鸟噪的自得。 不过由亲切升级为现在的迷恋,还是经历了十多年时间,人在二十来岁时,爱得更多的还是理想:理想的工作、理想的城市、理想的情人、理想的自己。当这些爱实现或幻灭后,才会把目光投向生命的本源。 这本源除了人类最初的家园——田野,还有乡情、亲情和与日月同辉的精神信仰。 有意思的是,在我身上,这些回归基本是同阶段发生的。 大约二〇〇五年左右,我爱田野胜过了城市,爱故乡胜过了他乡,随后几年,也切肤地感觉到信仰缺失所导致的惶恐和不安。 至少从生态的角度看,我们已错过地球最适合人类生存的阶段。大家现在享用的,不过是古人废弃的剩余品,随时可能告罄。 我深爱田野,同这种危机感有关。每次拜谒,都有告别的意味.所以近些年出游,总执意把女儿带上,想把还算“自然”的一些自然作为礼物储入她的记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去的地方,多是没有名气因此尚未被破坏的野风景。基本可以肯定,等她长大后,这些地方将被开发破坏殆尽。 对故乡也有类似的心态,前些年一年回去三四次,现在频繁得无法统计,有时一两个月去一次,有时一个月去好几次。两头的日常用品都很齐全,经常念头一起抬腿就走,无需准备,几乎形成两栖之势。 另一个重要变化,对历史、政治、哲学、宗教等东西探寻得更多,思想得更深了。过去总以为这些离自己很远,现在发现,它们的影响无所不在、无孔不入。我对它们的兴趣,渐渐赶上了文艺。 这些变化对于写作的影响也很直观。 我早期的散文常被评论者定义为书写个人青春史,前两本散文集基本都取材于自己的生命经验,即便一些社会化的题材,也一律从个人视角切入,这难免会给人记录青春史的错觉。其实,我更内在的动机是,让写作和现实相互修正,构建自己的生命哲学和美学。只有在哲学和美学的层面上,个人才会衍生为众人,一生才可能折射一个时代。 也只有从这个层面去理解,我近些年的写作走向才不会被误读。 《终结者》《他们去了比巴黎更好的地方》《进食的尊严》《诗心与世俗心》发表后,有朋友以为我要转向历史大散文和思想随笔;而《田野的深度》《跟着湖走》《追赶草原》《油菜花的N种美貌》《雪峰下》之类文字的不断涌现,又有人以为我在主攻生态散文。 我心里清楚,这些支流的汇入,并不意味河流要改道,它不过是在逐渐走向开阔和丰沛。 七八年前曾有人建议:你可以写点人文随笔,再增加点底层叙事,那样你的书会更显丰厚。我当时答:可以写,但不是现在,因为内心的推力还没到某个刻度。 我更愿遵从的是生活的引领,活到什么境界就写什么境界的散文,不刻意拔高自己,甚至,不刻意突破自我。 在技术层面,也有顽固的坚守,我尊重散文作为一种文体单列的非虚构前提。 虚构可以呈现更真的真实。这是把小说和戏剧手法植入散文的同行的理由,我认可这理由,也深知这理由想解决的是生活的平庸和写作资源的匮乏。我对朋友说:我想把虚构的乐趣留给自己的小说。至于散文,我享受的正是在局限中进发魅力的快感。散文总的来说还是人生的艺术而非排列汉字的艺术。 具体的文本则完全依势而定,该庞杂的庞杂,该精短的精短,该幽深的幽深,该清澈的清澈,有的文章一写就是近万字,有的千字都不到。有的沉迷于细节与体验,有的像呼喊一样直接而高亢。在我看来,厚重不一定高于精巧,深沉也不一定优于清澈。把每篇文章都写得体积庞大、内涵混沌的做法,体现的也许是虚荣,而非实际需要。就像建一幢房子,你既需要钢筋和水泥,也需要大量的薄板和玻璃。 说到底,我更重视的是一个写作者精神体系的完整性,而非题材上的所谓特色和某些具体技法的新与旧。 本书选稿时遵循的也是既要钢筋也要玻璃的原则,整理初稿时,一度担心内容驳杂面貌参差,框定大致篇目后,发现不同题材间其实有着内在的勾连和呼应。 我关注鄱阳湖、旧城镇自然同乡情有关,一次次走向原野,想找的仍是还乡的慰藉。田野的深处,是青草的故乡、牛马的故乡、鸟兽的故乡,也是人类最初的出发地。在我这个生于春天的人看来,别说田野,就连春天都可算作故乡。以“诗心与世俗心”为统领的思想随笔,构建和试图抵达的则是精神层面的故乡——那种让人心安的人生哲学和信仰。 这样我就不用另想书名了,因为这些文章里就有一篇题为《带你去故乡》。 把它印在封面上,那么,这里的“你”,就不仅是指我的朋友,也包括我自己,以及.打开本书的每一位读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