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铁蹄下的花朵(珍藏版)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伯庚
出版社 吉林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陈伯庚编写的长篇小说《铁蹄下的花朵》讲述的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日寇铁蹄下的沦陷区常武县刚出校门不久的振辉女中毕业生李芝云(女)与另两位青年教师蒋元龙、徐遗庭,面对日寇的残暴统治,满怀激情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的故事。与此同时,也讲述了围绕抗日宣传活动的斗争,三位青年教师所经历的刻骨铭心的爱情。

内容推荐

陈伯庚编写的长篇小说《铁蹄下的花朵》,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日寇铁蹄下的沦陷区常武县。

1943年秋,刚出校门不久的振辉女中毕业生李芝云(女)和另两位青年教师蒋元龙、徐遗庭,来到东泾乡程家庄小学任教。面对日寇的残暴统治,满怀激情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教唱《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日歌曲,组织学生演出《矮人国里的国王》、《新打渔杀家》等抗日戏剧等,鼓动民众抗日,遭到日伪政权的镇压。与此同时,围绕抗日宣传活动的斗争,三位青年教师也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爱情生活。李芝云与蒋元龙的爱情磨难、徐玲媛与徐遗庭的“指腹为婚”爱情波折、徐玲敏与李子清的初恋情结,代表了三位知识女性抗争的三种不同命运。尤其是主角李芝云与蒋元龙的爱情,遭到伪保长、恶霸地主姜兴浪的破坏,李芝云为救出心爱之人和亲弟弟,被迫嫁给恶棍姜兴浪,以个人的苦难换回恋人的生命与前途,反映出爱情是无私的与爱情是自私的两种不同的爱情观。解放初期,在苦尽甜来之际,李芝云积苦难成疾,倒在恋人蒋元龙的臂弯申死去,结束年仅24岁的生命。

目录

引子

一 城里来的漂亮女老师

二 姊妹花

三 满腔热血

四 情投意合

五 情书风波

六 大金牙求婚

七 一场激情的晚会

八 阴谋与爱情

九 伪保长逞威

十 智斗与抗争

十一 逼婚

十二 订约与夜奔

十三 强娶与煎熬

尾声

人物表

后记

试读章节

李芝云告别程家庄,沿着公路回城,想快步回到家里吃中午饭。哪知路过东泾镇时碰到了振辉女中毕业的老同学徐玲嫒。

徐玲媛家在东泾镇北边,这天她正在街上买点蔬菜,猛抬头只见李芝云迎面走来,喜出望外,马上招呼:“芝云,怎么是你,那么巧碰到,打哪里去了?”

李芝云也大喜过望:“玲嫒,毕业后还是第一次碰到你,真是巧极了。”

“听说你要到程家庄小学当教师,是真的吗?”

“是真的,是一个亲戚帮忙介绍的。我刚刚到程家庄小学去看了看,与程桂生校董见了面。你怎么也在这里?”

“我的家就在东泾镇上,今天到街上买点菜,正好碰到你。走,到我家去坐坐,吃了饭再回城。”说着拉着李芝云往北街走。

“我什么都没有带,见了伯父母多不好意思,还是下次再去吧!”

“那有什么,我们还是学生,虽然找到了工作,还没有收入,别推托。这么好的机会我们老同学小姊妹好好叙叙旧。”李芝云拗不过,还是跟着去了。两人在振辉女中时原本是要好的老同学,是学校的一对校花。因为都是城镇上人,都长得白白净净的。李芝云圆圆的脸,双眼皮,小嘴唇,露出雪白的牙齿,中等身材,穿蓝布旗袍,白袜子,一双搭攀皮鞋,还保留着学生脸,散发着青春的气息。

玲媛个子略高些,高挑瘦弱,瓜子脸,薄嘴唇,脸上常带点忧郁表情。附近的人都知道她与王家遗腹子“指腹为婚”,对方现住她家,脸黑黝黝的,人又矮小,比她还矮半个头,她很不满意而又无奈。旁人说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为她惋惜。

徐玲媛的父亲徐东卿,是附近有名望的绅士。家有30多亩土地,又在镇上开了个粮店,人称东卿先生。徐东卿50岁左右,浓眉大眼,高挑个子,脸红堂堂的,为人正直讲义气,镇上有纠纷,都要请他出面调解。日本人占领东泾镇以后,曾请他任维持会长,他借口身体不好,谢绝了。徐东卿生有两个女儿,没有儿子,人家劝他再讨个小老婆生个儿子,他不听,宁愿将朋友王再生的儿子指腹为婚后收养过来,改姓徐,取名徐遗庭,招女婿为子。

徐遗庭的生父名叫王再生,是个私塾先生,幼时与徐东卿在私塾念书时的要好同学,成年后王从教,徐从商,两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早在18年前,两人的妻子同时怀孕,在一次相聚时,喜笑之间,商定若一方生男,另一方生女就“指腹为婚”。谁知王再生肺病复发,在病重期间托付徐东卿帮忙带大孩子,不久便去世了。当年王妻生了个儿子,取名王遗庭,徐妻生了个女儿取名徐玲媛,婚约由此成立。但王妻夫死后生活困难,又过度悲伤,遗庭两岁时母亲便过世了。徐东卿把遗庭接过来抚养,改姓徐,徐遗庭成为招女婿的儿子。少时遗庭与玲媛一起读书,一家生活,但并不像青梅竹马。

徐东卿还有一个女儿叫徐玲敏,15岁,在振辉女中读初三,生性活泼,喜欢唱歌,正在家度暑假。

徐玲媛与李芝云两人一路说说笑笑,一会儿工夫就到徐家了。抬头一看,门楼上写着“徐府”两字。徐府有三排,前排5间存放粮食和柴草,中间一排为炉灶及餐厅,后排为楼房,楼上三间卧室。三排房屋之间为两个天井,前天井栽有两棵桂花树,后天井放着两个荷花缸,内种的水莲正开着几朵粉红色荷花。徐玲媛一边领着李芝云转,一边介绍家里房子的用场。同外面的大热天相比,室内显得十分阴凉,李芝云说:“你家房子又大又好又气派,你真是大家闺秀啊!”

徐玲媛说:“你太夸奖了,我倒觉得平时人少,家里冷清清的。',

这时徐玲敏从客厅走出来,头上梳着两条小辫子,上身斜布衫,下身黑裙子,穿搭攀布鞋,一身学生打扮。见有客人来,说:“贵客来访啦,姊姊是谁来啦?”

“你看看谁来了!”

玲敏睁大眼睛辨认:“呀,原来是芝云姊姊啊!稀客,欢迎,欢迎!”说着快步走过来拉着芝云的手,亲热地说着。

芝云也赶快应道:“玲敏妹妹,有好几个月不见了,好像越长越漂亮啦!”

“哪里,哪里,一个暑假我的脸都晒黑了,你看,你看!”她指着自己的脸说着。

“这是健康美嘛!”芝云又笑着说。

“你才美哩,白白的、圆圆的、胖胖的脸。”玲敏回敬道。

“玲敏快别说笑了,这兵慌马乱的年头美不美的,有什么意思。搞不好还惹祸呢!快倒杯水来招待客人。”玲媛一本正经地说道。

芝云一边喝茶,一边打量着客厅。只见客厅正面墙上挂着一幅对联,上联是:忠孝仁爱孝最大;下联是:礼义廉耻义为先。上面的横匾是:仁爱为本。中间挂一幅关公的彩画,两旁站立着关平和周仓,活现出主人的气质。芝云说道:“你们家正是个仁义之家。"

玲媛回道:“我们家虽然谈不上书香门第,但我祖父曾是晚清时期的秀才,有些学问,自视清高,不愿当官。父亲受祖父的影响,虽读过好几年私塾,为人仗义,也不愿做官,而只做些济贫劝和的事。”

正说到这里,只听得外面传来气愤的口气,大声说:“岂有此理,真是太气人了!”话音刚落,走进一个高个子、50开外的中年人,脸微红,眉毛倒竖,步伐坚定,像是很生气的样子。此人正是徐东卿。

P7-9

后记

年逾八旬写完这部小说,完成了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心愿,感到十分欣慰。

20世纪40年代初,正是抗日战争的中后期,我在沦陷区常州武进县农村读小学,三位刚出校门的青年老师,满怀激情地教我们唱《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日歌曲,并组织我们演出话剧《矮人国里的国王》和《新打渔杀家》等讽刺日本侵略者、宣传抗日的戏曲剧,使我们这些小学生和家长们接受了一次次爱国主义教育。围绕抗日宣传活动与汪伪汉奸政权的斗争,三位青年教师也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爱情生活。李芝云与蒋元龙爱情的磨难、徐玲嫒与徐遗庭的“指腹为婚”的爱情波折、徐玲敏与李子清的自由恋爱(均为化名),代表着三位知识女性抗争的三种不同命运。这些鲜活的人物时刻在我心中激荡,形成一种无形的动力,促使我一定要把他(她)们的故事写出来。

最早产生写作这部小说的动机源于1953年秋。当年我从无锡师范毕业后被保送到华东师范大学读书,本来按照我的第一志愿应该分到中文系,我想利用中文专业学习的机会,把这部小说写出来。谁知中途发生变化,因解放初政治教师缺乏,学校教务处动员我改专业到政治教育系,我服从分配。1955年在政教系毕业后,我又爱上了政治经济学专业,50多年来长期从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房地产经济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无暇顾及把儿时的回忆化成小说。

2007年我生了一场重病,在家休养期间,又想起了这部小说。当即写了编写提纲和人物构思,并开了个头,写出了“引子”一段,但等身体恢复以后,各方面的约稿一来,又投入经济和房地产论文写作中去了,再次搁浅了6年。

但是我的愿望一直没有泯灭。2013年11月9日,大女儿陈琰从美国回来探亲,接我和老伴到美国去旅居三个月。我利用这段时间定了两大任务:一是近距离考察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二是完成50多年来写作这部小说的任务,实现长期以来的愿望和梦想。在美期间,我女儿女婿把向阳的主卧室让给我俩居住,整天开放暖气,白天阳光晒满屋,使我们感觉不到严冬的寒冷,像是天天生活在春天里。舒适暖和的环境保证了我的工作条件,我每天写作二三个小时,经过70天的奋战,终于完成了一部近10万字的中篇小说,了却了50多年来的心愿。

我并不是一个专业作家,仅仅是一生对文艺小说有特殊爱好而已。年轻时,我阅读过不少文艺小说,包括中国古代名著和现代名作;外国主要是俄罗斯、法国、英国、美国等国的著名作家的名著,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从头到尾看过一遍。上了年纪以后,出于爱好还常找些文艺杂志来读,但顶多也只是有一点文学修养而已。我并不指望这部小说有多高的文学价值,只是希望读者爱看,并从中得到爱国主义和爱情观的启示。  书中所讲的故事情节,一部分是我经历过的,大部分是扩展和虚构的,主要人物大部分有原型,小部分是虚构的,请知情人不要对号入座。

这部小说的最早读者是我的夫人黄礼新教授和大女儿陈琰高级工程师,她们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并鼓励我完成。回上海后打印出来,分送一些作家朋友和行家征求意见,进行了修改,尽其所能使之完善。但毕竟是外行的一部习作,争取把它公开发表,也主要是了却少年时期难忘的心愿。如果能对读者有所启示,那就是我最大的慰藉了。

此书的出版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以此表达老者的一片爱国之情。常常想起给我启蒙教育的小学老师,以此书献给辛勤耕耘的园丁们!

最后感谢陈承明教授为本书修改和出版做了大量工作;感谢经济系主任李巍教授的积极支持和帮助。对于他们给予我的帮助笔者从心底感激万分。

陈伯庚

2014年2月写成初稿,5月完成修改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9:1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