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张永熙自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吕海云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1.我的父亲

本来,我应该先描述—下自己的母亲。可是很遗憾,我竟不知道母亲是什么样子的。当我尚在襁褓之中的时候,她就因产后的无名之症而去世了。我后来曾猜想,也许是因为贫穷,在怀孕时就缺乏营养,而产后生病又缺医少药、调理不善,最终才会导致母亲如此年轻就撒手而去。父亲很快地续弦另娶,那位继母我也只在很小的时候见过一两次,根本没有留下任何印象。母亲,普通人生命中如此重要的人,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在我的生命中消失了。

我的父亲原本姓王,生于北京一户贫民之家。家里有兄弟四人:老大靠拾破烂为生;老二出外做工一去不回,生死未知;老三更是因为无力赡养而自小就过继给了别人;我的父亲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祖父靠拉板车为生。因为前面的孩子都苦于家贫而耽误了教育,祖父也曾下过决心:无论多么艰难,也要让小儿子念上几年书,以后好有个出人头地的机会。岂知天不遂人愿,突如其来的一场肺病彻底剥夺了祖父的劳动能力,使他卧床不起;祖母偏又是天生耳聋,根本找不到活儿做。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都落在年长些的老大身上。然而依靠捡破烂儿又能换几个钱呢?渐渐地,家里的日子就过不下去了,送子读书的想法更是成了泡影。祖父无奈,只好把我父亲送去一位银匠家里做了学徒。做学徒虽然没有工钱,但师父可以管吃管住,将来要是能学会了这门手艺,虽无大富大贵的希望,也聊可安身立命,好歹是给孩子找了一条活路。不久,银匠一家去青岛耍手艺(注:指靠手艺干活),就把我父亲也带走了。之后处处兵荒马乱、几经人事变迁,父亲跟自己的家庭就此失去了,联系。

父亲的师父姓钱,是个脾气极其暴躁的首饰工匠。拜师学徒时,父亲才十二岁,每天就要像奴隶一样,侍候着这位钱匠人。起初,师父很少教他学手艺,整天就是做杂务,伺候一家人的起居,烧火做饭、端茶递水,每日里早起晚睡,吃不饱穿不暖。挨打受罪、顶砖罚跪那更是家常便饭,身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年少的父亲多次想到要逃命而去,可是一想起师父曾经吓唬他:“逃徒捉回,打死勿论!”就不免胆寒。父亲私下里想着:“好歹只有五年,只要打不死我,熬过这五年,许就能有个出头之日了。到了那时候,我有了手艺,也能赚钱了,我就找我亲爹妈去,好好地孝敬他们,也算他们没有白白养我一场。”——就是抱着这样渺茫的希望,父亲忍耐下来,小心翼翼地伺候着师父,勉强度日。

到了青岛之后,钱匠人在一家“如意首饰楼”制作金银首饰。这个时候,父亲开始有机会给师父做做零碎活儿,学一点基本功了。可是,在店里的日子依然是天天吃不饱,除了帮师父干活之外,依然要勤于各种家务杂活儿。十来岁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哪里经得起整日辛苦劳作又不给饭吃?父亲被饥饿折磨得日渐消瘦,最后逼得没有办法,就只能开始偷东西吃。有一次,父亲偷吃师父的大饼被当场抓到,仅仅是为了这么一张普通的面饼,店里头三个大人_块儿打他一个孩子。他们个个下手狠辣,把父亲打得死去活来,左眼更受了重伤。那一次,父亲左思右想,觉得在这里继续待下去肯定是活不成了,在夜里头,他终于奓着胆子逃了出来。

那一年父亲十四岁。

他遍体鳞伤、跌跌撞撞地狂奔在异乡深夜的大街上,被打伤的左眼还往下流着鲜血。远远听得身后吵吵嚷嚷,一群人已经追赶而来,身体强烈的疼痛和背后清晰的威胁,使父亲恐惧到了极点。他脚步踉跄地跑着跑着,心里越来越绝望,甚至想到了自杀——宁可死,也不再回去那个“阎王店”里受罪了!不过命运总算没有抛弃这个苦命的孩子,他意外地撞进了一个大杂院的门洞子里,幸运地被一位妇女救下来,藏在了家里,总算逃过了这一劫。

这位善良的妇女姓张,是做老妈子的,人们都叫她张妈。张妈不但仗义援手救下了这苦命的孩子,还把他长久地藏匿下来,爱惜抚养。到后来,更认作螟蛉,视如己出。自此,我的父亲就跟随张妈生活,虽然家境依然贫困,却也过上了有人疼、有人爱的生活。

父亲逃亡出来时,左眼被伤得非常严重,张妈也曾带着他四处求医,乃至倾尽积蓄为他看病治疗,却还是无可挽回地失明了。这,成为了父亲终身的遗憾。——两年多的学徒生涯,真正学到的手艺少得可怜,只给父亲留下一只永久残疾的左眼。

张妈是个寡妇,丈夫老喜子早年病故,膝下并无子女,遂将这个逃亡而来的孩子视为珍宝一般,并取小名“大喜子”纪念故去的丈夫(到我出生时,乳名就叫做“小喜子”)。父亲长大之后,百般联络,却再没有找到自己原来的家庭,于是就随张妈姓了张,大名张松亭。

父亲后来跟随另一位为人和善的刘姓银匠继续学习手艺,满师后也做了手艺匠人。不久,又在他师父和养母张妈的撮合下,跟刘家的干闺女大芬姑娘——也就是我的母亲——成了亲,后来一家人辗转回到了故乡北京。

回到北京之后,父亲凭借学到的手艺,找到了一家小首饰店里的工作,住在店里干活。这种首饰匠人依然属于底层的手艺人,收入很是微薄,只能勉强糊口。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对我始终非常冷漠,在他续弦之后更是逐渐断绝了对我的探望,他既不曾爱过我,也不曾养过我。从我还在襁褓之中的时候开始,就一直由张妈独自抚养。这位张妈,就是我的祖母。P3-5

书评(媒体评论)

魏文华:

“南张北侯”的说法很早就听说过,后来一接触张老,才明白不愧是跟侯宝林齐名的艺术大师、表演艺术家。艺术上怹精益求精,并时刻提携晚辈,关心照顾我们。祝张老健康长寿,永葆艺术青春!李伯祥:

在我们相声界罩,每当提到张永熙先生,业内外人士无不称赞。张老是一位说、学、逗、唱功底深厚,传统、现代全才的老艺术家。张老有着“南张北侯”的美誉,我从小曾和张老演出过多次,张老的艺术才华使我受益匪浅。愿张老先生身体健康、一生平安。马志明:

永熙先生无论艺术还是人品,都是我的楷模。刘国器:

永熙宝康老先生,年长辈高堪称雄,

说学逗唱准而精,传统经典今古通,

越剧学唱甚震惊,走南闯北晓民风,

传宗接代育幼松,北侯南张享盛名。

后记

“心和得天真”——为张爷爷写自传

海云

2008年8月的一个下午,我的朋友相声演员杨阳在我的一再恳求下,终于答应带我去见隐逸在南京的相声前辈张永熙先生。当时张先生住在东郊一处静谧的小区,环境闲逸雅致,只是离市区比较远。

那一天是很多张老的徒孙一辈的孩子们结伴前往探望老先生,进了门大家就七嘴八舌地喊“爷爷”喊“师爷”,我也傻乎乎跟着喊,叫完了就溜边儿站着,坐都不敢坐,用相声行业术语形容,我这就叫“顶瓜”(紧张)。

作为一个相声爱好者,第一次面对面见到一位宝字辈的相声前辈,难免激动得不知所以。其实张爷爷极是平易近人,老伴儿也很热情,一直张罗着,茶水小吃不断端上来,对待小辈都亲切无比。

长辈随和,小辈们也就嘻嘻哈哈地,一群相声演员凑在一起,场面很是热烈,除了互问近况说笑打岔,年轻人们还抓紧机会跟张先生问活,张先生也不含糊,直接开口就唱了一段岔曲《丑末寅初》,“我猛抬头,见天上星、星共斗、斗和辰,它是渺渺茫茫、恍恍惚惚、密密匝匝,直冲霄汉(呐)减去了辉煌……”

我简直无可就药地陶醉在里面,眼睛不够看的、耳朵更不够听的,沉浸在那种气氛中如沐春风般地满心欢喜。

中午出去在小饭馆里吃饭,张爷爷特地反复关照我,生怕我拘谨,每上一道菜,自己不吃就要先转过来给我尝。这让我很不好意思,可同时又感到很温暖,真好像就是跟自家长辈在一起吃饭似的,被宠着。席前我问了很多夫子庙老年间的相声盛况,张爷爷讲起来眉目间神采飞扬,我也听得神往羡慕不已。

席间小饭馆的老板忽然走来打招呼,说是张先生的相声迷,那时年幼顽皮,逃了学把书包藏在墙缝儿里,就为到夫子庙听听张先生的相声。店主亦是年过半百的老人了,他紧紧握着张爷爷的手,动情地述说往事,竟露出那样孩子气的笑容来。这一幕,让我深深感动。

告别的时候,张爷爷很亲切地跟我说:“相声啊,你要是真爱,可以好好地研究,这里面的学问,深层次的东西,都是值得去学习的。”我兴奋地拼命点着头,趁势追问:“那我以后也可以经常过来看您吗?”张爷爷笑说:“来呀来呀!”。

这一次见面,“要把张爷爷当年经历都写下来”的念头,就已经在我心里萌芽了。

2009年,因为郊区生活不便,张爷爷夫妻又搬回了夫子庙附近的旧宅。我再次上门,第一看到了张爷爷多年来隐居的老宅,发现这里是那种很陈旧的房子,起码有二十几年的历史了。室内空间窄小,家具设施都带着80年代的色彩,我看着竟有几分心酸。那一天,杨阳请张爷爷夫妻去安乐园吃饭,我亦叨陪末座。席间我有些沉不住气,第一次提出了为张爷爷写一本传记的想法,当时怹微微一笑说:“你要是想听相声的事,我给你讲,我个人的经历,过去就过去啦,没什么可写的。”我听了心里好生失望,但又想不出话来辩解,下意识地点起一支烟来默默地抽。张爷爷看见了,清了清嗓子,严厉道:“你抽烟?”我吓了一跳,夹烟的手举起来都忘了放下,口中支吾着:“啊,是啊……”

怹突然一瞪眼,提高声音道:“好大胆子!”

我脸都吓白了,张口结舌。

张爷爷忽然微微一笑:“怎么,你没听过学吆喝啊?我这吆喝鸡毛掸子呢!”

我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这个包袱抖得真是让我印象深刻。

【注:相声中有学各种街头叫卖的内容,有一个传统的小包袱,戏称卖鸡毛掸子的不能随便吆喝,一喊“好大掸(胆)子!”,还不把人都吓跑了。】

张爷爷就是这样的人,怨一辈子都在相声的舞台上给观众带来欢乐,而即使在生活中怹也希望周围的人都开开心心的。

张爷爷对观众一向无比亲切,我倚仗了这宽容,时常上门打搅,缠着悠问这问那。张爷爷总是热情相待,奶奶也好像对小朋友一样,搬出许多的零食款待我。平时随意的谈话,总能让我时时赞叹惊喜,了解了许多相声的知识和掌故,对爷爷的敬意更是与日俱增。作为中国的传统表演艺术,相声的学问深不可测,那些台上看似轻松自在的表演,透露的是纯熟的技巧,浸润着深厚的底蕴。每每讲到酣畅处,领会到相声语言之微妙、技巧之精奇,我简直乐不可支,满心欢喜无法表达,只有憨憨傻笑而已。

张爷爷跟陈奶奶的夫妻之情,也让我满心赞叹。老夫妻的亲热劲儿充满孩子气。张爷爷说话总爱拉着奶奶的手,奶奶话多,有时要叫她听自己的意见,爷爷就一本正经说:“我是你的丈夫,你得随着我。”奶奶就笑而不语,那情状真是甜蜜。有时当着我,奶奶不好意思让他牵手,张爷爷就硬拉过来,挎自己胳膊上,昂然往外走,很自得,奶奶也就温柔地笑着,跟他走了。老两口极恩爱,有时张爷爷故意说奶奶的坏话,又让她听见,奶奶就瞪眼:“什么?!敢说我是苍果?!(苍果=不好看的女人)”爷爷急忙说:“呃……还是挺尖的!(还是挺美丽的)”我在旁边笑得肚子都疼了。奶奶曾经跟我说“你瞧我们一个南蛮子一个北侉子,想不到还这么过了一辈子”,眉梢眼角都是幸福。假如真有所谓天长地久的爱情,大约也就这样儿了吧。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跟二老的感情渐深,期间我也不断地请求张爷爷允许我为怨写出当年的经历。一直到2010年的10月,某一天,我吃着奶奶端来的黄桥烧饼,磨着张爷爷要写传记。没想到这一次,爷爷用力点了一下头,说:“你这孩子真是的,看在你对我们两口子这么敬重,你写吧!”

于是,从那天开始,我们约定了每周三次进行谈话采访,前后坚持了约有一年。之后我把采访的录音听写为文字,又历时一年多的整理,终于完成了这本《自传》。

从成书,到出版,历经许多波折。感谢爷爷的掌门弟子曹业海老师给予的悉心指导;感谢“清平客”梁彦老师的热情帮助;感谢我的好友李婧始终认真地督促和鼓励我;也感谢孢子诸位网友的关心。在出版遇到困难时,难得六哥张立宪提供《读库》的平台为之宣传,更承蒙谢岩老师积极为此书奔走、马龙老师亲自出面安排,终于使此书得到团结出版社的认可、梁社长的慨然接纳。在这些波折中,我既感慨以上诸位师友对我个人的帮助,也感谢你们对传统艺术的关爱和热情。

我曾经在旧书市场淘到一本《南京曲艺志》,在彩页上见到张爷爷当年表演《红旗菜场》的剧照,便拿去请爷爷签名,怹提笔在扉页上写下了“相声艺人张永熙”七个大字。是的,在一个人人都想自称艺术大师的年代里,一位真正的相声泰斗,仍然自称为艺人。

能够为这样值得尊敬的“相声艺人”整理传记,是我作为一个相声爱好者最大的荣幸。感谢张爷爷!

目录

序 绿野布熙阳郭德纲

第一章 伶仃总角

第二章 拜师学艺

第三章 民国艺人

第四章 奇情本末

第五章 战乱哀鸿

第六章 鬻艺郑州

第七章 “南张北侯”

第八章 金陵艺事

第九章 “文革”浩劫

第十章 悲恋之灾

第十一章 艺游四海

第十二章 桑榆未晚

第十三章 情深连理

第十四章 曲坛述故

第十五章 艺海杂论

第十六章 珍帚文集

后记 “心和得天真”

 ——为张爷爷写自传

序言

绿野布熙阳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我于北京小茶馆演出。一日,唱了一段太平歌词。下场后,同台的一位拉四胡的老先生与我闲聊,并唱了几句太平歌词,我觉得腔调优美,异于旁人,追问之下,老先生笑道:“这腔不是我的,南京有一位相声前辈,这是人家的唱法。这位叫张永熙。”从此,这三个字便印在我心中。

不久,天津录制的《中国传统相声集锦》中出现了张永熙先生的身影。我也得从《南弹北弦》、《京评越》、《珍珠倒卷帘》等作品中认识了这位称为相声界江南大旗的张永熙先生。

张先生于民国十一年腊月,出生于北京留学路板章胡同。民国十九年八月廿二日拜相声前辈赵少舫先生为师,正式学艺。按照相声门户,张永熙先生是我师爷辈。曾记得,某年张师爷抵京,我的师父侯耀文先生因工作脱不开身,忙里偷闲安排人去看望,并砸挂说:“问问张叔有什么事要办,全答应。当然了,想当首长可别应他。”虽是玩笑,但也说明相声同行对待师爷的尊重。

我评书门恩师金文声先生与张师爷关系更近,二老虽为大小辈儿,但情深义重。年轻时有同行欺侮永熙师爷,我师大怒,举板凳砸向对方,挺身拔闯,从此惺惺相惜义厚深交。前两年,永熙师爷以九十高龄赴津探望患病不起的我师,二老相拥大恸,此情感人肺腑。

德云社十周年大庆时,我曾赴南京拜访张师爷。酒席前,老人家心情大好,谈起往事滔滔不绝,回忆传统节目并表演技巧,思绪清晰,堪为幸事也。

唐刘希夷《公子行》说:愿作贞松千岁古,谁论芳槿一朝新。此语形容永熙师爷甚为妥帖,今当老人家耄耋之年,惟愿张永熙师爷长寿健康!郭德纲率德云社徒子徒孙顿首百拜!

癸巳夏月

于京砸挂轩

内容推荐

张永熙自幼拜师学艺,跟随师父及诸多相声前辈走遍全国各地鬻艺为生,不仅笃学相声技艺,更得前辈指点精通京胡、三弦等各种乐器的演奏,更擅唱各地戏曲,博采众长,纳姊妹艺术之精髓应用于相声表演。张永熙以“小张麻子”的外号成名于少年,既为观众所喜爱,亦为同行称道。

五十年代定居南京后,张永熙曾任南京市曲艺团团长,并先后担任过秦淮区、南京市人大代表,表演作品多次获奖。曾与侯宝林、刘宝瑞、孙少林等诸多相声名家共同演出,与侯宝林并称“南张北侯”。张永熙先生在多年的表演实践和创作研究中,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表演风格,其艺术形式中说唱并重、模仿传神,尤其以精湛唱功著称。同时相声中更善于把握各地方言的运用,台风文雅诙谐,表演潇洒自如。张永熙先生从艺八十余载,表演、创作之余也致力于相声艺术的传承,门下数代传人已多达百余位。张永熙先生直至九十高龄仍登台献艺,为观众带来欢笑,是相声界硕果仅存的“宝”字辈演员之一。

海云:相声爱好者,自由撰稿人。曾先后在《曲艺》、《女友》等杂志发表文章,并为《东方早报》、《扬子晚报》、《都市快报》等刊物长期撰写专栏。

吕海云撰写,张永熙口述的《张永熙自传》为相声老艺人张永熙先生的个人传记。张永熙先生出生于民国,幼年拜师学艺进入相声行业,从艺八十余载,为相声南传的历史性代表人物,相声行业硕果仅存的“宝”字辈演员之一。张永熙先生历经民国、抗日战争、国共战争、新中国成立、建国初期、十年浩劫、改革开放等多个典型历史时期,目睹并亲历了相声乃至整个曲艺界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与变迁。在走南闯北的演艺经历中,张先生与众多历史上的相声前辈、大师互有交往,使本传记不仅具有知识与理论的研究价值,更具有丰富的趣味性与可读性。

编辑推荐

20世纪中叶,蜚声中国相声界的两位大师:南有张永熙,北有侯宝林。在中国相声界里,提到张永熙先生,业内外人士无不称赞。张老是一位说、学、逗、唱功底深厚,传统、现代全才的老艺术家,有着“南张北候”的美誉。吕海云撰写的《张永熙自传》是张老九十高龄的口述实录,坦诚回忆蹉跎人生,真情诉说从艺经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2:4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