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天传说,女娲补天是神话还是历史?纣王其人。商纣王是否真为千古暴君?万世师表,谜一样的至圣孔子。汨罗投江。屈原“鬼节”投江到底为哪般?红颜祸水,美女西施魂归何处?千年争议,名将吴起葬身乱箭有何隐情?……一部浩大的中国历史,留下数不清的历史悬疑和谜案。堂而皇之的正史典籍、坊间流传的稗官野史、众口承传的民间猜测、广泛传播的戏曲小说,林林总总,纷纷繁繁。它们彼此交错,为我们呈现一幅又一幅丰富生动而又扑朔迷离的历史画卷,留下一个又一个故人往事的重重疑问。《历代悬案全档案》为“全档案”丛书中的历代悬疑分册,主要讲述从先秦到清朝的历史悬案及历史未解之谜。本书是作者(胡杨)在参考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和历史书籍,并结合许多考古发现和最新研究成果之后,为您献上的一道饕餮大餐。本书视角独特、文字生动优美,深入浅出,令人回味无穷。
《历代悬案全档案》收录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最有研究价值和最被广泛关注的历史悬案,内容涉及历史奇案、帝王身世、战争悬案、宫廷政变等。作者(胡杨)从文献资料、考古发现、民间传说、学术论证、最新观点等多种角度,全面详细地探讨悬案的来龙去脉,科学严谨地分析其成因,深入浅出地解读历史,力争给读者提供有关悬案最权威、最丰富、最全面的信息。并力图将历史研究的科学性、知识性、探索性同民间传说的趣味性融为一体,充分汇集关于历史悬疑的各种说法。通过阅读《历代悬案全档案》,您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而且还可以汲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进而坚定向未知世界挑战的信心。
尧舜禅让的历史盛景
说起我国古代历史,总离不开三皇五帝。
传说,在黄帝以后,在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出现了尧、舜、禹三个著名的领袖。关于他们“禅让”的故事,古书有不少的记载。
尧,号陶唐氏,是帝喾的儿子、黄帝的五世孙,居住在西部平阳。依据《春秋》《史记》等各类史书的说法,尧16岁的时候,就显示出了治理天下的能力。后来,尧当上部落联盟的首领之后,和大家一样住茅草屋,吃糙米饭,煮野菜作汤,夏天披件粗麻衣,冬天只加块鹿皮御寒,衣服、鞋子不到破烂不堪绝不更换。老百姓拥戴这位领袖,就如同爱“父母日月”一样。
尧在位70年后,已经年迈体衰。他的儿子丹朱很粗野,常常惹是生非。有人推荐丹朱继位,尧没有首肯。后来,尧召开部落联盟议事会议,让大家推荐和选举贤能的“接班人”。大家都推举虞舜,说他是个德才兼备、很能干的人物。尧为了方便考察舜是否能担此大任,还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并考验了三年才将帝位禅让给舜。
结果证明舜是一个品德高尚、能力超群的人。于是,尧八十六岁那年,把治理天下的权力交给了他,自己退居养老。这就是历史上所讲的“尧舜禅让”的故事。
最早记有“禅让”其事的是被儒家列为十三经之一的《尚书》,除《尚书》之外,提到“尧舜禅让”的还有《论语》和《孟子》等。但对《论语》中关于尧让帝位于舜的一段文字,多数学者认为并非孔子所说,而是后人把散简附在书后所致,另外,孟子也对“禅让”这件事,叙述得比较模糊。
禅让的疑问
“尧舜禅让”作为远古时代的政治传说,虽然妇孺皆知,但是史书中开始有明确记载这件事的时候已是春秋战国时期,期间时隔几千年,所以,历来就有人对于它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并且说法不一。
关于禅让这件事,有人认为,其本质就是篡夺。相当于舜从尧的手中夺了权,根本不存在禅让一说。
据《史记》记载,舜登上帝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改革。舜起用了尧在位时长期被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的众人,历史上叫作“举十六相”。与此同时,舜除掉了尧重用、信任的心腹,历史上叫作“去四凶”。显而易见,这一举动的目的在于扶植亲信、铲除异己,培养属于自己的势力。
据传说,尧让位以后,本以为可以颐养天年。但等他交出权力后,却被舜流放。史书对此的记载是出巡,死于途中。除这一说法之外,《竹书纪年》等史书记载表明,尧并非死于旅途,而是被舜放逐到尧城囚禁,跟他所有的儿子隔绝,最后死在那里。
对此,《韩非子·说疑》篇里有着这样的不同解读:“古之所谓圣君明王,都不过是构党羽,聚巷族,逼上弑君,以求其利也。”大意为:古代的那些所谓的圣明君王,都不过是拉帮结派,谋杀君主,以谋求个人私利。有人对这番言论提出质疑,他还清楚地解释道:“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这些都是人臣造反、弑君夺位最为典型的例子。这段描述,似乎将尧舜禅让的复杂真相推向了台前。古往今来,众说纷纭
如此看来,既然《尧典》和《论语》真实性存疑,《墨子》就成了最早有“禅让”记载的书了。
在《墨子》中,有《尚贤》《尚同》两篇主张贤人执政的内容。墨子出身于下层社会,他的政治思想正反映了一般庶民参与政治的要求。不过,墨家只说过“尧舜禅让”。至于“舜禹禅让”一说,近代学者普遍认为,战国之后,墨家衰落,“禅让”说被儒家所专有。这种看法,又一次从根本上否定有过“禅让”。由于儒家在一定限度内也赞成“举贤”,于是,根据墨家的“尧舜禅让”说,添加出了“舜禹禅让”的故事。
“尧舜禅让”的真相到底如何,今天的我们不得而知。但从各种有限的史料看来,其中疑点重重,让人难以轻信。
不过,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禅让”说,一旦被完全否定,也难令人信服。有学者结合社会发展史加以考证,认为这是一种变相的部落选举的方式。只不过这种寻常的推选,被后人粉饰成神圣而又光彩非凡的“禅让”罢了。“禅让”一说,古往今来众说纷纭,要解开这个谜,还需要更充分的研究和论证才行。
盘庚迁殷
商朝为何多次迁都
商朝自汤开始,于纣终结,约为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将近六百年,共传十七代三十一王。商朝历史有一个尤为显著的现象,就是频频迁都。值得一提的是,盘庚迁殷,在商朝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那么,商朝为何频频迁都?这其中有着怎样的内情呢?
迁都所为何事
盘庚迁殷之前,从汤至阳甲的约三百年间,为商朝前期。在此之后,从盘庚至纣王,为商朝后期。这样看来,商朝屡次迁都都是在前期。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商朝前期频频迁都呢?
关于这个问题,古今学者争论不休,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游农游牧说、去奢行俭说。
游牧游农说试图从社会生产方面去探求商都屡迁的原因。这一观点认为,商人在盘庚迁殷之前还是迁徙无定的游牧民族,到盘庚时才有初步的农业,由游牧经济转入农业经济,因此有了定居倾向。但商代卜辞和考古资料证明,早在商代前期,农业已是最主要的生产部门,所以,这一观点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
而去奢行俭说则试图从社会政治方面去探求商热衷于迁都的原因。去奢行俭说认为“抑制奢侈,倡导俭朴,借以缓和阶级矛盾”是迁都的原因。这一观点存在部分合理成分。《尚书》中《盘庚》三篇是保存下来的商王盘庚迁殷时对臣民的三次公告,以及将要迁都的时候,对于贵族中贪求财富的乱政官吏的指责。迁都之后,他又告诫官吏:不要积聚财物,光为自己孜孜不倦地增殖产业,应该施惠于民,要永远洁净你们那颗和国王一样的心。但是,不得不说,奢侈是剥削阶级的“通病”,不仅迁殷之前存在,迁殷之后照样存在。所以“去奢行俭”这一观点虽然能说明商都频频迁都的某些现象,却没能抓住其根本原因。
所以,上述两种观点,对于商都屡迁原因的解释,都是缺乏说服力的。P7-11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给我们留下大量宝贵精神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众多难解谜题。虽然古往今来的人们不停地在历史迷雾中研究、探索,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历史悬案至今仍然众说纷纭。历史的车轮在时代更迭中不停地前进,世人向来热衷于从艰涩滞重的印痕中探索历史的本真面孔,这就使得原本就笼罩着神秘色彩的中国历史更加迷离动人。
谜一样的古人,谜一样的历史文化,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我们惊叹于祖先的勤劳与聪慧,同时,也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感到自豪。从女娲补天的神秘传说,到中原霸主之死;从宋太宗弑兄悬案,到雍正帝暴卒之谜。人们在不断探索历史的真相,为厚重的中国历史不断增添着解谜的元素,让后人得以在诸多杂乱的线索中窥视历史的原貌。
这些谜一样的悬案,催生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传说的历史,也为专业的历史研究提供了永恒的题材。近几年来,随着各种史料不断地被挖掘和整理,历史悬案的研究获得了更多可靠的原始材料,以及更多发展空间。随着历史遗留的诸多线索,人们一步步探索下去,才发现真实的历史比传说中的故事要纷繁复杂得多。
也许,很多历史悬案原本并没有什么玄妙之处。只是因为年代久远,知晓真相的人或者记载真相的书籍,都一同被时光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于是,种种民间传闻一代接一代地口耳相传,并且不断被添加着新鲜的元素,为各种历史事件披上层层神秘的外衣,从而使真相越发变得扑朔迷离,后人也就很难分辨到底哪种说法是真,哪种说法是假,也就难以看清历史的真相了。
《历代悬案全档案》收录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最有研究价值和最被广泛关注的历史悬案,内容涉及历史奇案、帝王身世、战争悬案、宫廷政变等。具体撰写过程中,笔者结合编写体例、图片等要素,从文献资料、考古发现、民间传说、学术论证、最新观点等多种角度,全面详细地探讨悬案的来龙去脉,科学严谨地分析其成因,深入浅出地解读历史,力争给读者提供有关悬案最权威、最丰富、最全面的信息。在本册书中,编者试图将历史研究的科学性、知识性、探索性同民间传说的趣味性融为一体,充分汇集关于历史悬疑的各种说法,通过阅读《历代悬案全档案》,您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而且还可以汲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进而坚定向未知世界挑战的信心。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众多历史悬案中探索,让你在前人众说纷纭的观点中拨开历史的迷雾,探究历史的真相。 翻开本书,几千年历史的隐秘画卷将在你的面前徐徐展开。古今秘闻、阴谋权术、宫廷悬案离合……将为广大读者鲜活地上演。
作为编者,我衷心希望本书能给广大读者朋友们带来灵感、启迪。希望读者朋友们能通过本书,了解更多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