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
尧还没有让位给舜之前,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涝灾害,让周围的百姓苦不堪言。有一年,黄河流域再次发生了特大的水灾。洪水滔滔,四处横流,不仅淹没了成片成片的庄稼,还冲毁了大量房屋,甚至还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洪水之害,让百姓的日子没法过。
面对水患,尧忧心忡忡,寝食难安。为此,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领,召开了部落联盟大会,以商治水大事。在会上,尧说道:“这长年不断的水患,让百姓苦不堪言。不把水患彻底解除,大家都没好日子过。你们说说,派谁去治水合适呢?”
各部落首领之间互相交流了一番,之后大家一致推荐鲧(gun)。
尧不赞成,说:“鲧这个人太固执,办事爱认死理,他不是治水的最佳人选。还有更合适的人吗?”
结果大家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实在找不出比鲧更合适的人选了。此番情形之下,再加上水患的治理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无奈之下,尧也只能勉强同意让鲧去治水。
鲧到洪水泛滥的地方以后,沿用了过去的老办法——以“堵”来治水。他把人们活动的地区,都砌上土墙围起来,洪水来时,不断加高加厚土墙。但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再加上洪水凶猛,不断冲击土墙,弄得堤毁墙塌,洪水反而更肆虐了。结果,鲧前后治水九年,劳民伤财不说,没有任何成效。
后来,舜接替尧做了部落联盟首领,他亲自巡视治水情况。他见鲧在长达九年的时间内,都没有找到治水良策,面对滔滔的洪水,仍然束手无策,真是痛心疾首。九年,浪费了多少物力财力?洪水又淹没了多少庄稼、冲毁了多少房屋?痛心之余,舜下令把鲧处死了。随后,他又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还派许多首领带人前去协助。
禹的名字叫文命,后人又尊称他为大禹,他是个很顾大局的人。虽然父亲治水无功被处死,让他很悲痛,但想想父亲的死因都是因洪水而起,这让他更悲痛!他发誓要一绝水患。于是,他刚结婚四天,就领命离开了妻子,奔赴黄河治水去了。
到了洪水泛滥的地方,禹并没有急着动工,他觉得首要任务是找到父亲以前治水失败的原因。通过对周围地势、地形的勘察,他认为父亲“堵”的治水方法,治标不治本,无法从根源上杜绝水患。那么,应该怎样治水呢?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决定到黄河两岸进行实地考察。他带着一些助手,一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头、上游、下游都考察了一遍,并在重要的地方堆积一些石头或砍伐树木作为记号,便于治水时作参考。这次考察是非常艰辛的。据说有一次他们走到山东的一条河边,突然狂风大作,大雨倾盆,导致山洪暴发,一下子卷走了很多人。有些人在迅猛的山洪中淹没了,有些人在翻滚的水流中失踪了。禹的助手很多受了惊骇,因此后来有人就把这条河叫徒骇河(在今山东禹城和聊城一带)。
考察完毕,禹对各种水情做了认真研究,认为洪水堵是堵不住的,你堵了这里,它会流向那里。要想彻底制服水患,就必须采用“疏通引排”的策略,也就是开凿渠道,疏通河道,把洪水引导到大海中去。策略制定好了后,禹说干就干。他亲自带领各个部落的青壮年,带着石斧、石刀、石铲、木耒等简陋的工具,不辞劳苦地奔忙在治水工地上。他们风餐露宿,风里来雨里去,按照既定的治水策略一步一步实施着。
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山的中段有一个天然缺口,涓涓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但是,特大洪水暴发时,河水就被大山挡住了去路,在缺口处形成了旋涡,奔腾的河水危害着周围百姓的安全。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要把这座山打开一条通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砸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禹的脸晒黑了,身体累瘦了;繁重的劳动,使他的手上长满了老茧,小腿上的汗毛都磨光了,因为腿脚长期泡在水里,脚指甲都脱落了。但他一直咬牙坚持着。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被开凿出了一条通道,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畅通无阻地流向大海。
禹用疏导的办法来治水,前后用了十三年的时间,终于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因此他被人们尊称为“大禹”。
在这十三年的时间里,禹带领人们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开了一条又一条河渠。他公而忘私,据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人。第一次他路过家门口,正好遇上妻子生孩子,他听到了孩子的哭声,可是他怕耽误治水进度,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的时候,孩子都会喊父亲了,大禹只是向妻儿招了招手,仍旧没进家门;第三次经过时,儿子都十来岁了。看到父亲从家门口经过,儿子飞快地跑过去喊父亲。大禹只是摸摸儿子的头,便匆匆离去了。
P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