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强秦: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春秋战国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诸侯国林立,蓄蕴着争雄争霸的野心。一些国家纷纷变法图强,魏国因李悝变法逐渐富强起来,楚国的吴起变法在全国激起巨大波澜。
此时的秦国,对外面临的是诸侯征战日烈,军事压力日益增大;在内则是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余六国,经济发展在七雄中最为萎靡。此时,如果秦国不抓住机遇进行改革,必然陷入不利的局面。危机当前,秦孝公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在国内颁布了求贤令,命国人、大臣速献富国强兵之策。
在魏国的商鞅听说求贤令之后,便投奔秦国。他先后几次觐见秦孝公,取得了他的信任。最后一次,商鞅已经胸有成竹,与孝公畅谈富国强兵之策。这一次谈话,他们持续了多日。谈话结束之时,孝公对商鞅由衷敬佩,连称:“吾国之兴指日可待也!”
但变法并没有想象中顺利。旧贵族认为要遵循古代的法礼,不得变易。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商汤、周武王正是因为不循古而振兴了国家,夏桀和殷纣正是因为不改变而走向灭亡。应当顺应时代潮流,不能固守旧礼。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理论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为实行变法做了舆论准备。
由于刚到秦国,商鞅还没在老百姓中树立起威望。为此,商鞅琢磨出了一个办法。他在热闹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贴出告示:若有人能把木头搬到集市北门,赏十金。围观的人很多,但谁也没去动那块木头。商鞅见状,又把价钱抬高。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却一直不见有人去抬。待提高到一百五十金时,一个小伙子为了给爷爷治病筹钱,遂壮起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赏他一百五十金。百姓哗然,纷纷赞誉商鞅是个有信用的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徙木立信”的故事。
变法遂轰轰烈烈地展开了。秦孝公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了《垦草令》,拉开了变法的序幕。这部法令,以刺激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为主要内容,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快速壮大铲除了障碍。
《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先后实行了两次变法。经济上,通过废井田,开阡陌,打破了原有的奴隶制生产关系,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政治上,以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和推行郡县制为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秦国军队的战斗力由此大大增强。
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昌盛,政治稳定,军事战斗力让诸国为之瞩目,从此走上了富强之路,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景之治:轻徭薄赋,以成盛世
西汉初年,由于历经多年的战乱,社会动荡不安,经济损耗严重,国家物资极度匮乏,连皇帝也坐不上四匹纯色马拉的车子,将相们只能坐牛车。因此,恢复和发展经济成为巩固统治的当务之急。
汉初的几任皇帝面对眼前这个百废待兴的江山,下定决心励精图治,以谋富强。文帝、景帝笃信“黄老之学”,他们以清静不扰民为原则,鼓励农民发展生产,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常颁布减省租赋诏令。从汉高祖即位到汉景帝后元三年的62年间,西汉王朝实行的是中国古代堪称典范的轻徭薄赋政策。文帝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并从公元前167年起,连续免除全国田赋长达11年。在这期间,农民身上的农业税负担消失。不仅如此,文帝、景帝还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每年春耕时,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
文景时期吸收秦亡的教训,重视“以德化民”,减轻刑罚。文帝在高祖、吕后改革的基础上,对秦代的严刑峻法又做了重大调整,使得政清民和,社会安定,“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仁义而后绌耻辱焉。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可以说,这是古代中国历史上最为和谐的时代之一。
文帝、景帝两代对周边少数民族也采取友好安抚的政策,不轻易动兵,尽力维持相安的关系,以免耗损国力。吕后时,南越王赵佗自立为帝,与汉王朝分庭抗礼。文帝即位后,为了天下相安,为赵佗修葺祖坟,尊宠赵氏昆弟,并派陆贾再度出使南越,感化赵佗,使其最终归附汉王朝。文帝又与匈奴定和亲之约,此后匈奴虽背约屡犯边境,但文帝只是诏令边郡严加备守,并不兴兵出击,以免烦扰百姓。这种做法既起到了“御胡”的作用,也减轻了百姓的徭役。
在生活方面,文、景二帝仁慈恭俭,以俭约节欲自持。文帝在位23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因为文帝提倡俭约,所以当时的国家财政开支有所节制和缩减,王公贵族也不敢滥肆搜括、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这一系列“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政策,使得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国家财政充实。由于经济得到发展和繁荣,“太仓有不食之粟,都内有朽贯之钱”,至汉武帝即位时,国家财政又上了新台阶。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记载,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大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粮仓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这是对当时富足程度的形象性表达,也是被史家称颂的“文景之治”。P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