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以成性
导读
在心理咨询门诊常常遇到一些具有人格边缘障碍、品行障碍、亲子关系不良、情绪失控、无所事事而不愿上学、没有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青少年的个案。面对那些束手无策的父母,我知道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这些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哄”来医院,就是希望心理医生能替他们向孩子说出他们想说而又不敢说的话,帮助他们纠正孩子的不适当行为。然而,他们很少反思,正是他们对孩子从小点点滴滴的溺爱和纵容,才导致孩子的“恶习”难改;正是因为他们从没有使用过惩罚,孩子才变得如此骄横叛逆;正是他们的包办、代替,才使得孩子如此依赖父母,而对自己的前途从不操心。对一些不容易顿悟的家长,我常推荐他们去向马戏团的驯兽员请教,看看他们如何使用最原始的手段,譬如使用一块食物或一根棍子将原本凶猛的老虎、狮子、大象等野兽驯服成听话的优秀演员。而一些父母却不经意地令自己原本纯朴好动的孩子变得叛逆懒惰,进而抱怨从父母那里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甚至还向父母举起了杀人的尖刀。这一切人间悲剧都源于家庭生活中错误的教育行为!
行为主义心理学告诉我们,驯兽员成功教育的模式是遵循行为主义规律的,而失败的父母教育则是违背行为主义心理学原则的结果。在行为主义看来,意识和心理等都是难以捉摸的概念,只有人的行为才是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教育是否有效果,一看行为便知。如果说成长是个体的精神总貌的话,那么人格就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生活中呈现出来的行为的总和。人格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行为习惯。不仅人的说话方式、手势、步态,而且个体的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模式也都是后天学习而来的。行为主义认为,正常心理与变态心理并没有质的区别,而只有量的差异。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和恐惧症等神经症患者对环境的不良反应也是学习而来的。当然,在这里,学习不限于指书本的学习,还包括观察、模仿、耳闻目染的潜移默化等广义的学习和实践过程。
然而,人格和行为模式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日积月累形成的。正如《易经》中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孟子也这样说过:“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一些父母正是在不让孩子做家务、包办代替、有求必应等点点滴滴的溺爱中将孩子宠坏的。如果父母明白了孩子不良习惯的形成与自己的教养方式的关系,就应该知道进行心理治疗的如下道理:要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首先必须改变自己教养孩子的理念、态度和方式。临床经验证明,与其说孩子难改变,不如说家长更难改变。有一天,一位长期在外出差的父亲带着有网瘾的20岁的儿子来到咨询室,声称是他妻子将孩子宠坏了,我问他从外地来医院求诊的这几天是谁帮儿子洗衣服的,他不好意思地说,是他帮孩子洗的。由此可见,这位父亲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有宠溺儿子的行为。道不远人,培养人才、教养孩子,并不只是在课室,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注意每一个细节。
临床上常听到神经症患者使用“我知道……但是……”这种话语方式。事实上,你知道了并不等于你会做;即使你“会做”,也不等于你真的实践了;而即使你实践过,还不等于这已经成为你的习惯。而没有成为一种新习惯的行为,当然就不能算行为真的发生了改变。如果每一个神经症患者都明白这个道理,并且按照医生开出的行为处方持之以恒地实践的话,就绝对不会有克服不了的毛病。 当一个人精神痛苦的时候,常会想到两个问题:一是什么原因造成我的痛苦?二是如何才能不痛苦?关于前者,许多人总以为是别人或环境的因素给自己造成了压力或困扰,而从未意识到正是自己习惯的非理性思维和行为方式给自己造成了困扰;关于后者,大多数人自以为知道应该怎样做,却从没有认真实践,更没有坚持实践。他们总以为心理医生有什么灵丹妙药可以帮助他们在一夜之间消除痛苦,殊不知自己慢慢形成的习惯性思维和行为方式,哪能仅靠药物或别人就能改变呢?只有知行结合,亲自实践,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P1-3
经过几年像工蜂酿蜜似的积累,终于有了几册由散文配制的心理处方,心中长久积聚的一股苦涩和愁绪顿时变成了一种甘甜。我似乎看到了那些为心理病毒侵袭的树木花草在文学春雨的滋润下渐渐长出了有生命力的、带着希望的嫩叶和花蕊。
我记得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使人高尚起来。我想心理健康的最高目的与文学的追求是殊途同归的。我非常感谢那些写出美文、不经意为我的病人开出心灵处方的文人墨客,他们的睿智和幽默肯定比苦涩的药物更利于开启人的心智。在暖暖的阳光下,斜斜地躺在靠椅上,细细地品味这慢慢道来、娓娓动听的优美词句,那情景、那感觉、那心动,无异于最美的一种享受。
我还要衷心地感谢为收集这些美文,帮助文稿校对,查对出处而付出辛勤劳动的亲人和学生;感谢袁冰凌编辑为解决版权和发行问题所作的努力;还要特别感谢那些慕名而来,求医问药的病友们,感谢他们对一个心理医生的无比信任,是他们让我更亨解人生百态,感悟人生的真谛。我谨将本书献给我终生爱好阅读的敬爱的父亲、姐姐与兄长,他们是我从小爱好阅读的榜样,献给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亲朋好友、老师和病友们!
邱鸿钟
丙戌年正月二十八
于羊城白云山鹿鸣湖畔
本丛书于2006年出版第一版,一晃就过去整整八个年头了。在这些年间,世界风云变幻,社会变革大潮跌宕起伏,时移俗易,正如唐代诗人韦庄诗曰:“但见时光流似箭,岂知天道曲如弓。”虽说世间如此动荡不安,但我很高兴地看到,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对待文学阅读的热情并没有因此减弱,第一版印刷的丛书早已销售一空,许多在旧书市场也无法淘到宝的读者早就渴望再出第二版。一位不知名的读者在给我的邮件中写道:“您的书写得真好!读了《人生是一首未完成的诗》、《习惯铸造人格》之后,我受到很大的触动。我觉得真的很有必要对周围的人或事进行更多的关注,更好地体会生活的情趣和生命的生机。”还有一位读书爱好者在邮件中不无幽默地这样写道:“呵呵,我不是一个有心理问题的人,只是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看到了您的书,它融合了很多哲学的思想和散文的浪漫,阐发了生命的意义与存在的情怀——它是一部好书!”我相信。书的价值体现在市场,书的评价靠读者,阅读疗法的实际疗效由读者说了算!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心理治疗的作用,只有那些引导人看到光明、洞察人生真谛的优秀作品才具有这个荣耀的资格。这也是我们需要选编本丛书的理由。在这里,我与我的来访者、患者要特别感谢那些为我们写作出优秀作品的作者,尽管我们从未谋面,但你们在作品中表达的某种精神已经成为卫生服务市场上交口称赞的良药,这不仅是你们的荣誉,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患者的幸运。正像民国时代我国有了鲁迅这样的民族大医一样,现代人非常需要有良心善意、脊骨强健、思想纯正、技艺精湛,能医治灵魂顽疾的文学大医!需要扶正祛邪、药到病除、助人自助,令人茅塞顿开的苦口良药!
在历史上,用阅读文学作品或聆听故事等类似的方法医治心理疾病的典型案例不胜枚举,但闻名世界的莫过于《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了。那位聪明的桑鲁佐德姑娘用讲述接龙故事的方法最终治愈了苏丹国王的心理变态。然而,在现代中国,真正将优秀的文学作品变成可以实用的临床心理治疗处方的做法并不多见。我们要特别感谢暨南大学出版社以极大的热诚推行的这套《阅读心理治疗》丛书,这使那些从我的心理诊室离开的来访者终于可以带一些“没有副作用的药”回家了。
知识就是力量,但我们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获得知识!
邱鸿钟
农历甲午年二月春分
于羊城白云山鹿鸣湖畔
邱鸿钟编著的《习惯铸造人格(第2版)》讲述了人格就是生活习惯的总和,生活习惯的养成就是人格塑造的过程,劳动、聊天、阅读、休闭、养宠物、做家务、散步等习惯和爱好无一不对人的性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阅读本册能使读者明了修身养性、性格培养、心理疾病的矫治、教育孩子的道理并不远离普通的日常生活实践。
邱鸿钟编著的《习惯铸造人格(第2版)》分册的阅读材料是关于如何从日常生活习惯和小事入手来培养人格的。行为主义认为,内在的心理的东西既不好捉摸,也不是实际被展现出来的。因此,行为主义主张放弃心理学的思辨,将心理学解释为行为的科学。行为主义只承认人在结构上的遗传,而否认功能上的遗传;所有复杂的行为都是来自后天的学习和训练。所谓人格,就是一个人生活习惯和反应方式的总和,生活习惯的养成就是人格塑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