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47年,在12月20日这一天,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周武王亲率4.5万将士、300乘戎车、3 000名虎贲,无声地穿过丰地,穿过崤函,渡过黄河,直奔商朝都城朝歌。
他的目的是:讨伐商纣王。
行军的过程,比较隐蔽,也充满了困难和荆棘,沿途几乎都是沟沟壑壑,断崖峭壁,每前进一步都很艰难。将士们翻山越岭,时常要进入山谷,谷中幽深,在白天也漆黑一片,犹如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脚下还到处是暗流、藤蔓,十分危险。他们还要保证车马通过,保持日行30里的行军速度,这让他们历尽了艰辛。
公元前1046年,1月2日,在天寒地冻的时候,大军抵达了洛邑。周武王举行了盛大的誓师仪式,先唱歌,而后跳舞。
这是一种大型的热烈的歌舞场面,让将士们很受鼓舞,继续前进时,更加神速了。
在这里,歌舞起到了提振士气的作用。
军队抵达黄河的孟津口时,天气突变,河面上掀起了滔天巨浪,冷风刮得天昏地暗,人和马都看不见了。但将士们依旧朝气蓬勃,顺利通过。时逢天降大雨,一连下了5天,将士们衣甲尽湿,冻得瑟瑟发抖。但仍旧迅速地到达了朝歌的郊外牧野。
途中,大军没有遭到商朝兵卒的抵抗。那么,商兵都去了哪里呢?
原来,商纣王还在浑然不觉地在宫中享受歌舞。等到周武王在牧野列兵,并再次誓师时,商纣王才霍然惊觉,急忙调兵遣将准备应对。
但商朝主力正在与东夷作战,守城军卒不多。商纣王只好在王庭内征兵,他把各宫室的人都纳为了兵员,其中大部分是平常干杂活的奴隶。
商纣王临时拼凑的队伍,有17万人,是周武王兵力的4倍。
周武王毫不畏惧,大喊:“不杀降者,保护战俘!”
战争开始后,周武王的军队奋勇拼杀,商纣王的将士本来就不是武士,而是长期受欺压的奴隶,不愿打仗,便纷纷倒戈,反倒追随周武王一起追杀商纣王。
商纣王大惊,大怒,但无可奈何。他虽然勇猛,但势单力薄,最终兵败。
商纣王独自回到宫中,走上鹿台,把祭祀时才穿的隆重衮服套上,把稀世珍宝都摆在身边,然后躺下,自焚于火。
商朝就此消亡了,周朝建立了。
周朝创立后,紧锣密鼓地做了许多大事,其中一件,就是创作了《大武》。
《大武》是一种战舞,有乐、有歌、有舞,共6段,表现了周武王灭商的全过程。
战舞开始后,先是响起气势磅礴的鼓声,很长,很震撼。舞者都手持武器站立,然后,随着鼓声歌唱,歌声徐缓、悠长。
接着,舞蹈转入炽热的战斗气氛。舞者的动作越来越快,越来越激烈。
他们排成整齐的方队,通过阵形的变化,来显示作战时的气势。
《大武》是周朝的大乐,是周朝最大规模的歌舞剧。它与黄帝之《大卷》、尧帝之《大成》、舜帝之《大韶》、禹帝之《大夏》、商代之《大灌》并称。
P10-11
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音乐史,是“哑巴”音乐史,或多或少都保留着古音乐残片。中国古代音乐在经过了光阴的摩挲、历史的酿制后,格外的活色生香,神秘,温润,且玲珑。
它们犹如一个个密码,一旦破译,就会浮现出某个朝代的社会风貌、政治信息、文化倾向,就会浮现出苍茫世事的涟漪、市井巷弄的悲欢、雨后杏花的清香……
在9OOO年前,就有了音乐的影子。原始人凿弄骨头,制作了笛子。
在5000年前,还诞生了民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夫(肉)。”(《风雅逸篇·弹歌》)这首歌,描述了原始人断竹成弓、飞弹捕兽的整个过程。歌词结构非常有趣,二言,四句,八字,方方整整,铿铿锵锵,分分明明。
那么,音乐是如何产生的呢?
早期,原始人对雷电风暴等现象不明白,感到恐惧,便对上天祈祷,在这种巫文化中,会不自觉地伴随着一些呼喊、吟诵、手舞足蹈;他们又对溪谷山林之音、对走兽飞鸟之音,感到新奇,便去模仿高高低低的声音,开始了音程的探索:为了表达感情,他们还创作了原始情歌;为了劳动时更有干劲儿,他们还喊出了号子。号子,便是最早的音乐节奏和音调。
原始时代终结后,历史进入夏商时期。这时,音乐的第一张脸孔,是端正的,庄严的,典雅的,矜持的。音乐也为宫廷所垄断了。
到了周朝,音乐走下庙堂,走进江湖,变得活泼了,可爱了,多样了。
于是,各种音乐奇迹,各种首屈一指的音乐成果,累累而生。
——战国人制的编钟,有5个八度,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基调与现代的C大调一样。
——说唱音乐在现在好像还很新鲜,但在战国时代,它早就不新鲜了。
——战国末年,五声音阶也很有风头了。
——笛子被汉朝人增为5个孔,一直沿用到现在。
——唐朝人还有了音乐人选拔制度。
——明朝的大音乐家朱载埔,开天辟地地创建了十二平均律。这是乐律史上一个光辉的里程碑,是音乐史上的伟大发现。现代钢琴就以它调律。若没有它,就没有现代钢琴。
——而那首经典的民歌《茉莉花》,它在清朝时就有谱子流传了。 这些音乐成果,都渗透在雅乐与俗乐中。
如果古代音乐是一条河流,那么,雅乐和俗乐便是它的两条支流。
雅乐,被古人抬举为正声、中声、平和之声,流淌着儒家思想;俗乐,则追求音响的变化、速度的变化,是一种不节制的音乐、率真的音乐、野性的音乐、自然的音乐,也就是极尽浪漫的音乐。可是,由于它不符合传统的音乐审美,它被斥为淫声、放荡之声,相当于靡靡之音,好似音乐渣滓、音乐垃圾。
俗乐因“媚耳”而遭排斥,这是对人的需求的忽略,是对人的情感的漠视。
情感是乐之母,若无情感,乐将枯萎。在一定意义上,音乐的尊严,也是人的尊严。
古代音乐的雅俗之争,从始至终,未有断绝。但时至今日,雅乐因曲高和寡,已销声匿迹;俗乐则因共Ⅱ乌甚多,而热闹依旧。
其实,音乐并无雅俗高下之分。雅乐庄重、沉静、含蓄;俗乐热烈、奔放、大胆。同为音乐,都深蕴着丰富的精神内涵,都是一种价值创造、价值实现。
音乐史作为历史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我们试图通过挖掘音乐故事,追踪历史的耳语,再现千古变迁,诠释中国人特有的精神世界。
刘参今
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音乐史,是“哑巴”音乐史,或多或少,都保留着古音乐残片。中国古代音乐在经过了光阴的摩挲、历史的酿制后,格外地活色生香,神秘,温润,玲珑。
它们犹如一个个密码,一旦破译,就会浮现出某个朝代的社会风貌、政治信息、文化倾向,就会浮现出苍茫世事的涟漪、市井巷弄的悲欢、雨后杏花的清芬……
音乐史作为历史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分。刘金金编著的《音乐深深深几许》通过挖掘音乐故事,追踪历史的耳语,再现千古变迁,诠释中国人特有的精神世界。
刘金金编著的《音乐深深深几许/祖先的生活青少年文化寻根之旅》展现了自原始社会就产生的音乐,音乐来自狩猎与祭祀活动,流行速度之快,其他文化难以比拟。该书通过音乐折射了产生音乐的背景、社会面貌。音乐不断地受到地域等文化的影响,该书因此也渗透着各种地域色彩,十分斑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