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辙的筠州岁月》这本书中,戴佳臻解读诗文、叙说故事、掌故趣谈、史实考证、针砭时弊,举凡关涉苏辙的方面,都娓娓道来,把地方民情、人物形象、理论见解,以及九百多年前的朝野气氛,逐一简明生动地铺展开来,让读者明了苏辙的筠州生活实况,把握出场的官民僧道各色人等的行止,增添文化知识,领悟人生纯净无垠的精神境界。全书篇幅不重,读来亲切愉快,知悉了更多的高安乡土民情,了解到苏氏兄弟为人处世的许多具体事迹,同时也增加了关于宋朝中后期的社会历史知识(比如雷州、循州瘴毒深重,苏辙儿媳因“涉瘴”而亡),补充了正史的缺失。
戴佳臻编著的《苏辙的筠州岁月》为我们系统地再现了苏辙两次被贬高安期间的真实情况,既有治史的严谨,又有文学的流畅,可谓是一部帮助我们了解苏辙、了解高安的好作品。
本书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苏辙的筠州岁月”、“苏辙的筠州诗文系年”和“附录”。其核心部分是以小说笔法所写的“苏辙的筠州岁月”。
二、贬谪筠州
(一)
神宗元丰三年(1080)七月。
烈日当空。
船夫们用肩顶住长长的竹篙,倾身用力把它压往河的底部,木船艰难地行进在赭色的、刚刚涨了大水的河里。
船舱中,坐着一家人。这就是远自南都,经扬州(今属江苏)、高邮(今属江苏)、南康(今属江西),涉彭蠡湖(今属江西),然后逆赣江、锦河而上的苏辙一家。
苏辙,看上去貌似五十多岁的人,病恹恹的,有一种类似锯木的声音不时地从他的咽喉发出。这天,他似乎精神好些,深邃的目光注视着舱外的天空。在锯木声的间隙中,可以分辨出他喉中低吟的诗句:“县令知客来,行庖映修竹。黄鹅时新煮,白酒亦近熟。”他又干咳了几声,继续吟道:“山行得一饱,看尽千山绿。”(《黄州陪子瞻游武昌西山》)送嫂侄去黄州,并看望贬谪待罪的兄长。地方官并不因为他兄弟二人刚刚获罪而疏远,反而给予礼遇,比起初春时去南京与兄嫂小聚的惶恐来,真有天壤之别。但是,此去筠州,到了那个地方,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他微微地闭上双眼,不敢再想下去。
坐在他身旁的妻子史氏,轻轻地挪过扇子,置在他的腹上。他睁开眼睛,愧疚地望了望妻。
他的妻子仄过头,叫了一声:“适!”
“你去问问船家,离筠州州署还有多少里程?”
被唤作适的青年,掀开帘子,问了几句,转身欣喜地说:“快啦,再有一支香的工夫,就可到达州城了。”
(二)
船工抛下锚。船停在靠近山坡的码头旁。
适搀扶着苏辙从船舱走出。一出舱,苏辙便吐了一口浓痰,精神好多了,人也显得高大,略带疲惫的脸上,也还丰满,完全不像在船舱里的样子。他的实际年龄才41岁哩!在他身后的另一个男孩,长得既高且瘦,背影很像他,那就是他的长子,叫迟。适则是他的学生和女婿,即去徐州(今属江苏)接回苏轼妻小的王适。
这三个人上岸的时候,小城已近黄昏,鸟雀归巢。灿烂的晚霞映照河面,一阵清风吹过,好不令人心醉。
三人踏着山坡的小路拐进正街。等待着他们的筠州,死一般的沉寂,靠河岸的房舍多半倒塌,长短不齐的屋柱,东倒西歪地立在断壁残垣和瓦砾之中,只有远处的衙门,冷清清地,孤零零地竖在那里。三五衣衫褴褛的老妇,在瓦砾中默默地搜索什么。街道上的积水和污物,被烈日蒸熏后,散发出一股股难闻的气味。脚下石板路上,卷起一层层被晒干了的赭色泥土,不时还踩到一些蚌壳之类的东西,吱吱作响。
州衙的红墙,显然也被大水浸过,留下半截水迹。
王适抢先一步,对着畏缩在衙门口的老人说:“请通报一声,就说从汴京来的苏某求见。”
老衙役翻了翻眼珠,把这三个人上下打量一番,漫不经心地说:“大人一大早就下乡视察灾情去了,尚未回府。”
“我们今日方到贵府,家眷细软尚在船上……”王适还待说下去,只听身后的岳父干咳了一声,便立即转换话题,“请问,监盐酒税所在哪里?”
“监盐酒税所么!”老衙役张大了口,侧起耳朵,生怕自己没有听清楚。见问话的人点了点头,这才用手朝东一指:“呶!就在前面河坎上,早被洪水冲去东海见龙王了。”
王适征询地看了看他的岳父,然后对老衙役拱了拱手,说:“劳烦,等大人回衙时,请代为禀报,就说苏辙拜过,明早再来。”
三人回来,央得船主同意,权且在船上歇宿一夜。
适和迟,提着篮子,寻遍全城,才弄回一些酒菜。掌灯时分,一家人,挤在仓内,开始了到筠州的第一个晚餐。史氏夫人望着狼吞虎咽的子女们,又偷偷瞥了丈夫一眼,强把泪水忍住在深凹的眼眶里。
(三)
拍岸的江流,摇晃着蜷缩在狭小的船舱里的一家人,只有苏辙委身的地方比较宽松一些。此刻的他,心情正如这悬挂在船舱上的微弱的晃动的灯光,难以平静。孩子们的鼾声,非但不能慰藉做父亲的心境,反而给他平添了无限愁云。尽管世事艰辛,顺逆荣枯,早已使他变得淡泊自甘,然而为儿女的忧患,对不住孩子的内疚,时时萦绕他的心头。
他16岁时,便与小他二岁的史小姐结婚。这婚姻是父母的安排,无由自己选择,实在是茫茫大海上的一次冒险。婚后第二年,他随父亲洵和兄长轼赴京参加八月开封府(今属河南)乡试,兄弟俩同时高中。来自四川的无名小辈,一旦拔在高等,免不了会受到那些黜落者的怨谤,谁知这怨谤反而使苏氏父子很快成名,于是“三人之文章盛传于世”。中进士后,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琦书》,至今仍视为名篇。
正当苏辙兄弟春风得意,释褐待官之际,家乡传来他们的母亲程氏夫人不幸逝世的噩耗。他们悲痛欲绝,匆匆返里奔丧。
根据儒家之礼,母丧是极其重大的事情,哪怕官为宰相,也须立即丁忧,守丧两年零三月,然后才能返回复职。守丧期间,苏辙和兄长一起,在家攻读和写作。他们的父亲一向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此刻儿子双双高中,妻子又过早去世,他就更有决心携子离乡而不复返,所以,在居丧期满,刚过两个月,苏洵便带着两个儿子再次启程赴京。这一次,还有两位儿媳同行。他们辞别世居的眉山(今属四川),告别纱谷巷的父老乡亲,并到亲人坟上举行奠祭,这一去一定为国尽忠,告慰亲人于九泉之下。父亲洵还写了一篇祭文,在结语中称:“死者有知,或升于天,或升于四方,上下所适如意,亦若余之行于四方而无系尔云。”
P8-13
聂智胜
初到高安工作,就有人向我说起戴老的事迹,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见一见这位受人敬重的老领导、老同志。如今,我已在这片热土上工作生活近三年了,和戴老也从初识到熟识,但每次见到他,心里总会涌起一份感动。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其实在全市的发展中,又何尝不是如此。正是有像戴老这样的同志为榜样、为标杆,我们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才不至迷失自我,在为高安发展的大业中才不敢丝毫懈怠!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用这句诗来形容戴老,最贴切不过了。离休后,关爱下一代和编志修史成为戴老的主业。他往来于全市各大中小学校,为无数青少年点燃心灵的启明灯,成为广大青少年的良师益友、精神导师;他醉心于高安地方史料的收集整理,主编和参与主持编写的专著、志书数不胜数,为我们留下了一座丰富的精神宝库。今天,我们又欣喜地看到,早已是耄耋之年的戴老,仍然笔耕不辍,新作《苏辙的筠州岁月》又将与读者见面,由衷地为他老人家感到高兴。
高安,钟灵毓秀,自古人才辈出,有“才子之乡”的美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两次被贬在高安,前后居住达八年之久。作为著名的文学家,苏辙公务之余,纵情于山水之乐,足迹遍及高安的山山水水、风景胜迹,寻幽探胜并以诗文记之,留下诗312首、文33篇。这些诗文给后人留下了一代文豪当年在高安的历史记忆,也给高安文化宝库增添了耀眼的光华。《苏辙的筠州岁月》为我们系统地再现了苏辙两次被贬高安期间的真实情况,既有治史的严谨,又有文学的流畅,可谓是一部帮助我们了解苏辙、了解高安的好作品。
戴老要我为他的新书作序,愧不敢当,然而盛情难却,写此小文,算是完成戴老交代的任务,并以此表达对戴老的敬重之情。
2014年4月8日
(作者系中共高安市委书记)
1982年至1987年,我在主持编纂《高安县志》时,接触了不少有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在筠州的一些史料和诗文,就萌生要把它编整成书的想法。修完县志后,我回政协工作,公务繁忙,抽不出时间,便把这事搁浅下来。直到1991年,我离职休养,才又捡起此念,把我出差在外购买的《苏东坡全集》《苏辙集》等,认真拜读。特别是2000年8月,我以论文《苏轼来去筠州》应邀出席在河北栾城召开的第12届苏轼学术研讨会,回来后,更是潜心拜读苏辙在筠的有关诗文,从而为之动手构思和写作。中途又因应聘主持编修《高安市志(1986—2006)》,又复搁笔。直到2012年才又动笔续写。其间,我两次去眉山苏辙的故里采访,苏轼研究会的尧军、刘清泉等先生也来高安考察,并惠赠有关苏辙研究的书刊,更增我完成此愿的信心。为了更系统全面地反映苏辙被谪筠州的真实情况,2013年下半年,我请高安中学老校长高有庆先生为苏辙在筠诗文作注,他赶在去美国探亲之前,完成《苏辙筠州诗文系年》,虽未及注,但整理了每篇诗文的出稿时间,亦为本书增色不少。为了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苏辙,本书在开篇编写《苏辙生平简介》一文;书末以附录的形式,附以苏辙筠州大事记,及六篇已见学者及我过去对苏辙兄弟在筠州所作研究的文章和《苏文定公谥议》。
这本书的初稿于2013年年底完成,承江西师范大学许怀林教授和江西教育学院曹涛教授披阅,根据二位的意见,又对初稿作了某些修改和补充。
本书定稿后,承中共高安市委书记聂智胜审阅,并支持出版。聂智胜书记和许怀林教授还应邀为之作序。
本书的编写和出版,得到中共高安市委宣传部、高安市史志办公室、高安市审计局、高安市老干部局的大力支持,市史志办副主任孙晓东自始至终参与校对,在此,对所有关心支持本书编写、印刷、出版的领导、专家、朋友以及附录的作者一并致以深深的谢意。
本书所载文稿除我个人所撰和整理者外,皆署有作者姓名及简介。
本书插图,《古城锦水图》,作者李珍珠,副研究馆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摄影谢华平,高安中学教师。其他均取自网络。
限于水平,书中错误不当之处,尚请读者批评、指正。
戴佳臻
201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