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编著的《困境与危局》介绍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总体背景下,整个近代中国始终面临着巨大的民族生存危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走向。不解决这两大矛盾,中华民族就无法赢得独立和解放。这也是引发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原因。任何革命(尤其是社会革命)都因危机而爆发,同时,革命本身也孕育和制造了社会危机。但革命的目标在于推动社会的改良与发展,因而在革命过程中,革命主体的主要任务在于消除和克服现实的危机,使社会重新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目的就是致力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对于经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巨大考验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在延安时期能否成功化解各种接踵而至的危局和困境,将直接决定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革命的命运和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命运。
吴永编著的《困境与危局》所采用的解释框架主要是历史解释框架。该框架侧重从历史事实出发,在对历史事件梳理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围绕问题从各个层面对之进行考据、论证,概括出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再依次努力挖掘各历史主体及其思想、行为对问题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最后,根据主体对问题的处理结果,进行客观评价。
毛泽东评价陕北与延安
导论
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概况
二、本书的主要内容
三、本书的解释框架
四、本书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1935—1936年中共中央反“围剿”的策略与经验
一、国民党对陕北红军的“围剿”与中共中央的军事突围
二、中共中央反“围剿”的策略
三、中共中央反“围剿”胜利的经验
第二章 西安事变及其引发的政治与社会危机
一、西安事变前的国内政治生态
二、西安事变引发的国内困局
三、中国共产党应对西安事变的策略
四、中国共产党处理西安事变的经验
第三章 1937年十二月政治局会议及其引发的党内危机
一、1937年十二月政治局会议概况
二、十二月政治局会议给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造成的危机与困境
三、中共中央化解党内危机与困境的措施
四、十二月政治局会议事件的启示
第四章 中共中央应对皖南事变的历史考察
一、皖南事变发生的原因
二、皖南事变造成的困局
三、中共中央化解皖南事变困局的策略
第五章 1941年陕甘宁边区征缴“救国公粮”及其引发的社会危机
一、抗战中、前期陕甘宁边区“救国公粮”的征缴概况
二、1941年“救国公粮”征缴政策的出台及其主要内容
三、1941年“救国公粮”过度征缴引发的问题
四、中国共产党应对“救国公粮”问题的对策
第六章 克服教条主义,构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构建学习型政党的历史背景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构建学习型政党的基本方略
三、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构建学习型政党的特点
第七章 中共中央应对重庆谈判的策略与经验
一、重庆谈判的背景
二、中共中央应对重庆谈判的策略
三、中共中央应对重庆谈判的经验
第八章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破解解放战争困局的基本方略
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相关背景
二、中共中央破解解放战争困局的基本方略
三、中共中央破解解放战争困局的经验与启示
第九章 中国共产党应对陕甘宁边区民族与宗教问题的经验
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探索
三、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民族工作及经验
四、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宗教工作及经验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