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了我国西周初年(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500多年间的古代奴隶社会生活。它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经验的结晶,为我国诗歌创作奠定了深厚的文学基础,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诗经》共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汉武帝时尊为经典,此后才称为《诗经》。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类。“风”乃民间歌谣,共160篇,总称十五国风; “雅”乃西周京都正音,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多为官吏或文人创作;“颂”乃王侯在宗庙祭祀时用的乐歌或舞曲,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合称“三颂”(共40篇)。
叶春林在编译《诗经》过程中,依循其本文,探求其原意,力求结合其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及相关的古代汉语知识,对其语言进行准确全面的诠释,集通俗性、科学性、文学性于一体,以供广大读者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