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真相(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赫伯特·比克斯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赫伯特·比克斯编著的《真相(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为了忠实传达史料,对原著中引用的日文,采取了直接从日文原始资料翻译的方法。本书出于忠实原著和史料原貌的考虑,对于原著和所引日文资料中与中国有关的人名、地名、官职、图表等,一部分采用了旧称。特别是日文资料中的“支那”、“满洲国”等有背中国历史,有损中国人民感情的歧视性表现,出于同样考虑,亦维持了原状。

内容推荐

赫伯特·比克斯编著的《真相(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是一部美国作家比克斯编著的揭露侵华战争罪行的书籍,并摘取了2001年普利策新闻奖传记奖的桂冠。该书聚焦了日本裕仁天皇的性格、行为和思考方式,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读20世纪的日本社会和政治。全书关注的中心在于昭和天皇是如何在近臣的帮助下为自己开创了一方政治空间,并从此(在这片空间里)逐渐成为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在决策过程中行使了领导者的权力。比克斯教授通过大量考证,以其独特的视角记述了裕仁的一生,重点论证了裕仁的战争责任。裕仁不仅不是傀儡,而且还是大权在握的实权人物,他对日本侵华战争以及日军暴行负有直接责任。

目录

译者说明

致中国读者

致谢

序章

第一部 皇太子的教育(1901年-1921年)

 第一章 少年与家庭与明治遗产

 第二章 天皇的培养

 第三章 面对现实的世界

第二部 仁善的政治(1922年-1930年)

 第四章 摄政统治与大正民主的危机

 第五章 新君主制与新国家主义

 第六章 一个政治君主的诞生

第三部 陛下的战争(1931年-1945年)

 第七章 满洲事变

 第八章 昭和维新与统制

 第九章 圣 战

 第十章 战争的僵持与升级

 第十一章 珍珠港序幕

 第十二章 大元帅的严峻考验

 第十三章 迟到的投降

第四部 没有反省的人生(1945年-1989年)

 第十四章 重建君主制

 第十五章 东京审判

 第十六章 再造神秘性

 第十七章 平静的晚年与昭和的遗产

译后记

试读章节

1940年夏,通过对欧洲形势的发展,英美对日本新的军事行动的反应的洞察,裕仁在判断如何指导军部结束在中国的战争。

1940年7月22日,近卫组成了他的第二次内阁,由松冈洋右任外相,东条英机任陆相。5天后,近卫召集了长期以来一直延期未开的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仅90分钟的会议上,就决定了以利用德国在欧洲的胜利所带来的国际体系中政治结构及政治力学上的变化为目的的新的国家政策。

这次会议上通过的日期为7月27日的“国策”文件,内容暖昧。这从它强调如果在中国的战争不能迅速结束的话,就将重点移到“南方”,然后利用国内外的形势来解决问题的表述上可以看出。之后,近卫和统帅部将题为“随世界形势变化的时局处理要纲”正式上奏给天皇。7月27日的“要纲”还号召军队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并在那里建立基地,另外,通过外交手段,获取荷兰的东印度群岛的矿物资源。如果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日本不得不使用武力的话,那么它将尽量只与英国交战,但同时也要做好与美国交战的心理准备。裕仁同意了这个为重新侵略而确定的一般性方针,因为他知道到了根据此方针制定具体政策时,他们肯定还要向他汇报,寻求对每一个具体政策的认可。

一直到1938年,陆军对于与纳粹德国结成军事同盟的兴趣一直都不是很强烈,而到了响应德国的提案时,他们为结盟开始了一场积极的运动。从1939年到1940年初,裕仁一直都在拒绝陆军的主张。这并不是因为他认为希特勒的种族主义、激进的反闪米特人体制,或者德国寻求对欧洲大陆的支配行动中存在着根本性的错误,而是因为他希望结成一个单独旨在对抗苏联的同盟。海军领导层的将官们对陆军的结盟观点也持反对意见,但是他们反对的理由却有所不同:他们认为如果与德国缔结军事协定,将会迫使英国和美国增加对蒋介石的援助,由此延迟中国事件的解决。不过欧洲战争,以及德国1940年春夏展开的闪电战所引起的国际狂乱改变了一切。一股非常明显的趋炎附势的情绪开始蔓延。裕仁的弟弟秩父亲王反复地要求他不要再反对与德国结盟。而后,海军指导部也突然放弃了先前的怀疑主义,开始赞成日本与德国结成军事同盟。一直以来,裕仁对海军的方针通常都是赞同的,海军的转变意味着将推动日本更加坚定地加入反英美阵营。

1940年6月,欧洲战争开战后的第9个月,海军迎来了转变方向的关键时刻。当时,法国政府逃离巴黎,意大利参战,德国征服了法国并控制了直到苏联边界为止的欧洲大部分资源。有几个因素促使了海军的转变。首先是海军大将高木忽吉与宫廷关系密切,他在一份内部政策文件中指出,海军希望如果日本与德国结成军事同盟,至少可以抑制住陆军将官们的对苏开战的热情,因为,德国与苏联有着军事同盟关系。其次是陆海军首脑们都认为希特勒会很快击垮英国,通过“参加三国协定……日本就可以呼应希特勒的战略,从而加入国际新秩序”。促使海军赞成同盟的第三个因素是,经过磋商从协约中删除了自动参战的条款,由此保证了日本不会违背自己的意志,被卷入德国与英国的战争中去。

另外一点,海军的指导者进一步推断,不但德一英战争会很快结束,而且苏联还有可能正式加入轴心国,创建一个四个强国的体系。这种可能性在1940年夏末并非绝无可能——它反映了对斯大林苏联的思想意识形态作用的正确评估。相当多的海军领导人相信,德国将会帮助日本结束其外交上的孤立,使其能够站在一个更有力的立场上对抗美国的外交攻势。最后一个要素是,通过同意与德国签订协定,海军领导人希望能够一定程度上消除长期以来与陆军的对立,从而有可能抑制陆军对内政的支配作用。有了海军联手支持三国同盟,德国在欧洲的胜利,剩下的就是如何劝说天皇了。天皇的主要政治顾问的改组帮助完成了这项工作。

1940年6月1日,天皇自主行使权力,选定了新的内大臣。元老西园寺因担心木户的右翼倾向,一直拒绝推荐木户作为候选人。而裕仁决定接受近卫文磨和汤浅仓平的积极推荐,任命木户接任体衰的汤浅,做他最重要的政治顾问。木户属于革新派官僚,有较强的贵族阶级意识。年近51岁的木户是执掌这个职位中最年轻的一位。此时,裕仁39岁。一年多以前,据传木户对原田熊雄说,天皇天性是“科学家”,“也是一位非常自由开明的人,同时还是一名和平主义者”。

因此,对于受到军队信任并完全赞成与德国结盟的木户来说,在劝说天皇的问题上,就是使天皇稍微改变一下想法,以免和一些暧昧的“右翼”集团之间产生隔阂。或者,用木户自己的话说:“正像孝明天皇晚年被幕府彻底更换了内臣一样,不知道会被怎样。所以说,要想做到形式上是陆军在牵引我们,而实际上是这边在引导陆军前行,就必须对陆军采取更为理解的态度。”

自1930年起,木户就在宫廷做事,他的责任和影响力随着军队权力的增强而增大。1932年帮助齐藤实内阁诞生后——这是宫廷将政治委托给军部的第一步——木户还不断与政府各部门的革新派官僚和以东条英机、武藤章为中心的陆军统制派拉近关系。在平沼内阁任阁僚时,他就明白在与纳粹德国结盟上不会有任何障碍。当时的内大臣汤浅的处事风格让他感到不满,他批判汤浅凡事都坚持法律原则,还不如“右翼”那么“开明”。在他自己被任命为内大臣之前,木户就已经了解陆军对米内光政首相停止与德国的交涉是多么的不满。最后一点,木户还很了解陆海军中对夺取英、法、荷兰在东南亚的殖民地的控制权的急切心情。成为内大臣后,木户比任何一位前任都更经常、更密切、更习惯化地跟裕仁保持着接触。他的任务是在领会天皇意图的同时,提请他注意在国家为更大的军事企图做准备时,前面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木户的家族背景以及1930年一1938年建立起来的与天皇的长期交往,帮助强化了他与天皇的关系,也帮助裕仁坚定了对中国战争的正当性以及和平“南进”的信念。如今,木户尽量让天皇更接近陆海军中那些拒绝放弃中国战争,想象着他们能通过利用看起来德国很可能取胜的欧洲战争,使自己摆脱困境的高级指挥官。

1940年6月19日的一次上奏中,裕仁问参谋总长闲院亲王和陆军大臣烟:“当欧洲局势也将很快实现媾和时,有出兵荷属印度支那和法属印度支那的计划吗?”这个问题不但泄露了裕仁对德国早些取得胜利的期望,还表明他早已开始考虑向印度支那和荷属东印度派兵的可能性。如今法国和荷兰被德国人征服了,即便是他性格中很少投机的一面,也难免不作如此打算。P229-231

序言

《真相——裕仁天皇与日本侵华战争》一书聚焦于日本一位不同寻常的政治领袖的性格、行为和思考方式,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读20世纪的日本社会和政治。全书关注的中心在于昭和天皇是如何在近臣的帮助下为自己开创了一方政治空间,并从此(在这片空间里)逐渐成为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在决策过程中行使了领导者的权力。他不仅在统治的前20年里,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扮演了最为重要的公众角色,而且,作为一个在幕后操纵局势的首脑,当形势危急的时候,他往往倾向于服从军部所主张的政策导向。这与明治天皇的亲英美路线完全背道而驰,而这位祖先对裕仁的个性有着极大的影响。

这部批判性传记的三角结构还凸现了另一个重要主题。在这里,我们需要从三种交叉的路径来了解这位天皇。他是一个很有特性的存在——身处一个复杂精细、等级鲜明、协调一致的决策系统的中心,掌控着真正的权力。他代表了一个有着自己的目的论和独特的正统化模式的官僚政治制度,这种制度在战时条件下发生了转化。同时,他又体现、表达并鼓励了一整套美化20世纪30—40年代初侵略战争的思想言论,他统治的每一个阶段都遏制了日本民众民主主义思潮的发展。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日本统治集团对君主政体在裕仁的父亲——1912年登基、患有慢性病的大正天皇统治下延续问题的担忧,影响了对裕仁的培养和教育。书中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对裕仁的教育以及他如何演变成一位精悍活跃的天皇的过程。这一部分的探讨为下一步的考证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记述了在秘密状态和无责任体系背景下,寡头政治有关战争的决策是如何作出的。书中至关重要的、关于战争的章节揭露了天皇作为一个机会主义者,缺乏清晰的道德原则的史实,这些道德原则本来是有可能将他与日本社会中支持侵略的力量区别开来的。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这些章节中提及的许多问题都有着意义深远的重要启示。其中包括日本对皇权及其占有者虔诚的崇拜;东京方面以“自卫”名义发动的日本对满洲单方面的接管;日一中战争中,日本违反战时国际法的行为;还有依然充满争论的南京大屠杀——关于这一事件,至今找不到能证明天皇曾就此开展过任何调查活动的公开线索。第三部分还论及了日本向南推进过程中日本海军的政策,在1939年初日本帝国海军占领了中国南海的海南岛之后,这个政策直接导致了珍珠港战争的爆发,并将日本的亚洲太平洋战争带入最后阶段。

总而言之,本书激发读者去正视战争是如何被正当化的,日本国家首脑及其近臣们的历史是如何被篡改的问题。在阐述这个问题时,我希望将裕仁作为一名特别的战争领导人而对其进行重新评价。书中还论述了亚太战争的起源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本质,以及由日本和美国官方共同编造的有关日本帝国主义终结的神话。1945年日本战败以及美国军事占领日本后,裕仁的继续在位,为他日后持续以不同方式对日本的民主政治施加影响提供了可能,而其影响后来被证明是有害的。

在本书的第四部分,我再次将笔锋探入裕仁的思想,描述了亚太战争和美国占领之后昭和天皇与日本民众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我对裕仁行使最高统帅权所应附带的责任提出了质疑,阐明了(在美国人的帮助下)他是怎样逃脱了作为国家元首和最高统帅所应承担的全部法律、政治和道德责任的。

本书的意义在于超越了过去的研究,值得引起当今社会的关注,尤其是持有如下观点的人们的关注——认为国际秩序不应建立在寻求霸权之上,应该承认所有国家在形式上一律平等;大国不应无视国际共同体的存在而发动先发制人的战争。

20世纪90年代及21世纪初的“人道主义”战争和军事干预,使许多国家中存在的国家无责任制度和实践成为新的突出问题,这其中也包括了那些对外夸耀本国民主文化的国家。这种战争有可能使政治家们将其国家和民族主义引向极端,并使他们免于承担后果。在此背景下,我们就不能忘记过去的战争或将其“正常化”。日本曾经有过的典型的无责任体系既是我们借鉴过去历史考察当今问题的理由,同时也在提示我们,不触及昭和天皇,日本的过去就得不到充分的研究。

我希望本书的中文版能对读者更好地了解中日关系史中那段不幸的时期有所助益。

日本一桥大学的博士生、活跃的新闻记者王丽萍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孙盛萍承担了本书艰巨的翻译工作。感谢她们付出的巨大努力,也感谢新华出版社对本书中文版的出版发行。

赫伯特·P.比克斯

后记

现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任教的日本史学家赫伯特·比克斯从1991起,用10年时间完成了《真相——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一书。该书在美国出版后引起强烈反响,并摘取了200t年普利策新闻奖中传记奖的桂冠。评选委员会评价这本书“改写了对裕仁的传统评价,揭示了历史的真面目,对日本有历史的警示作用”。此书在欧洲、日本、中国也同样引起舆论的极大关注,众多媒体对书的出版暨获奖都有报道与评论。

日本昭和天皇裕仁1926年即位,1989年逝世,在位63年。由于日本皇室和政府的严密封锁,有关他的一生世人了解甚少,尤其是他与那场以他的名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的关系则知之更少。裕仁逝世后,世界对他的关注程度不仅没有减弱,反而空前高涨。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裕仁与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的关系上。随着昭和时代的结束,裕仁身边的一些工作人员的日记和回忆录逐渐公之于世。另外,美国国家档案馆也公开了许多有关太平洋战争和对日占领期间以及裕仁个人的机密资料。终于,躲在铁幕后面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裕仁被拉到了前台。

在书中,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记述了裕仁的一生,并着重描绘了他在那场侵略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

首先,裕仁不但不是傀儡,而且还是大权在握的实力人物。战后日美两国基于各自需要,共同为裕仁刻意塑造了一个和平君主的形象——热衷海洋生物研究.不介入政治,没有实权。而作者的结论是,在战前“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裕仁独立于政府和官僚政治,在一个彼此制约的复杂体制中,行使了实权和权威。他熟知战争和外交情势,具有渊博的政治和军事知识;他参与了制定国家政策,并向陆海军将领们发布大本营命令;他在制定日本战争战略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指挥了对中国的所有军事行动。1941年,裕仁和他的宫廷近臣们与陆海军中反关英的强硬派联手,从而使亚洲一太平洋战争成为现实”。

因此,作者明确指出,裕仁对那场侵略战争负有责任,并且对日本侵华战争以及日军暴行负有直接责任。“本书关心的一个重点是裕仁的战争责任问题。对于那场以他的名义发动、他作为国家元首和最高指挥官积极指挥的战争,他从未公开承认自己负有道义上、政治上和法律上的责任。他不认为他应该对日本在海外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那场持续13年又11个月的侵略战争夺走了那么多的生命,而他却从未对此认过罪。”“无论是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还是1937年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侵略战争,抑或对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暴行——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虐杀俘虏、屠杀平民、开发使用化学武器等,裕仁不仅未采取任何阻止行动,反而嘉奖了犯罪者。”

尽管裕仁在侵略战争中起了如此决定性的作用,可是他最终逃脱了审判,没有受到任何追究。对此,作者认为除了日本政府和裕仁本人负有责任外,美国更应该负主要责任。美国出于占领需要,欺骗本国及世界舆论,极力掩盖了裕仁的战争责任。日本之所以几十年来迟迟解决不了其战争责任问题,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美国保留下来的天皇以及天皇制的存在。“许多日本人在参加战争时都与天皇有着共犯的关系,全体国民都认为,既然天皇对战争不负有责任,他们也不应该承担什么责任。”

在迄今为止的有关昭和天皇战争责任问题的论述中,像本书作者如此观点鲜明、角度多样的阐述还是首次。按照日本社会的舆论现状,对于如此评论昭和天皇的书。右翼文人和保守媒体往往不会坐视,然而这次似乎有些例外。对此,有日本学者分析说,主要原因是因为此书作为实证史学著作,作者的观点和结论均基于第一手资料,而且作者立场公允,叙述客观,无懈可击。用事实说话,用史料说话正是此书的最大特色。全书50万字,其中12万字是对引用资料的注释和说明,可见作者治学之严谨。

比克斯教授在日本一桥大学研究生院任教时,我有幸作为他的学生接受他的指导。当我们向他表示想把《真相——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一书介绍给中国读者时,他说:“中国是日本侵略战争的最大受害者,我希望中国读者能够读到这本书。”比克斯教授所言,也正是我和孙盛萍决定翻译此书的初衷。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个愿望,那就是为国内的日本史学者介绍一部有学术价值的参考书。

在翻译过程中,为了尽可能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意思和史料的原貌,我们对作者的表述基本上采取了直译的方法。而对书中引用的大量日文资料,则采取了直接从日文翻译的方式。这样做避免了从日文到英文,再从英文到中文的转译对原文造成的偏离。另外,对书中所涉及的日文史料、史实,也都进行了核实。在参照原始资料和本书的日文版的基础上,并征得作者同意,对原著中与事实有出入的地方做了订正。

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多方面的协助与支持,他们对于此书的翻译出版至关重要。首先,要感谢决定出版此书的新华出版社。还要感谢我的导师、日本一桥大学研究生院吉田裕教授。他负责审译了此书的日文版。在他的理解和协助下,查找日文原始资料以及史实核对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有关日本皇室资料的翻译上,我们得到了友人援本夫妇的无私帮助,尤其是榎本夫人高深的日本语和日本史造诣,帮助我们解决了许多古典日文和有关皇室资料的读解问题。还有东海大学名誉教授河上民雄先生,每当我们向他请教日本军事史问题时,总是能够得到完美的回答。在此,我们向他们表达深深的谢意。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虽然那场战争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但战争并没有远离人类。现在,几乎每天都有战火在世界的某地燃烧。在战争与和平仍然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课题的今天,分析战争的产生以及战争责任之所在,是防止新的战争产生的必要条件。我们向正在从事这项工作的比克斯教授表达我们崇高的敬意。

王丽萍

2004年5月于东京

书评(媒体评论)

内容具有爆炸性,粉碎了日本战时天皇只是消极被动,甚至是“傀儡”的一贯说法。——美国《洛杉矶时报》评论

展示了引人争论的日本天皇的惊人一面,是同类政治传记中最出色的一本书。——美国《出版周刊》评论

这本书的巨大贡献在于:推翻了现有的错误认识,来了个底朝天!——美国《外交季刊》评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1: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