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是隋末唐初将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原为隋将,后效力李唐,为唐王朝的建立发展立下赫赫战功。他著有很多种兵书,但大多已经亡佚。
常伯工著的《李靖评传》介绍李靖的事迹和他的军事思想,并对此作出评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李靖评传/中国古代军事家评传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常伯工 |
出版社 | 解放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靖是隋末唐初将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原为隋将,后效力李唐,为唐王朝的建立发展立下赫赫战功。他著有很多种兵书,但大多已经亡佚。 常伯工著的《李靖评传》介绍李靖的事迹和他的军事思想,并对此作出评论。 内容推荐 《中国古代军事家评传丛书》所选军事家涵盖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大部分时期,反映了中国兵家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如果传主有多重身份,也只以其军事事迹为主,以突出本丛书特色。 常伯工著的《李靖评传》是此丛书之一,采取夹叙夹议的方式,既介绍李靖的事迹,也介绍其军事思想,并作出评论。在写作方法上,既讲人,也讲故事,语言生动,叙事精彩,引人入胜。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男儿何不带吴钩”——身世及时代 一、胡风雄劲 二、英雄出少年 第二章 萧、辅之膏肓 一、归顺——征途的起点 二、牛刀小试——征萧铣 三、再露峥嵘——讨辅公柘 第三章 大漠喋血 一、难言之隐——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 二、勉为其难——渭水之滨的周旋 三、“铁骑突出刀枪鸣” 第四章 西海道行军大总管 一、生存空间的竞争——河西走廊 二、青海骢的故乡——吐谷浑 三、挥兵大非川 第五章 卫国公 一、凌烟阁——唐初显贵多功臣 二、军事支柱——李靖的殊荣 第六章 里程碑——精神的传世 一、实践 二、兵法的流传 三、历史地位 试读章节 李靖生活的时代,大河南北处处驰旋着雄劲的尚武之风,这是一股“胡风”。它是挟带着大漠的沙尘从西北吹进来的。自上古至西晋,中原大地一直由华夏族的帝国矗立独霸着。大多数中原人没有接触过北方的游牧民族,中原王朝与这些民族的接触也多在河朔至大漠以南的边沿地带发生。西晋末年,情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北方众多的游牧部落一个一个地内迁到中原的周边或腹地,与内地的流民浪潮交织成一曲杂乱的交响。 所谓“五胡”,是指五个主要的西北游牧民族,他们是:匈奴、鲜卑、羯、氐、羌。他们进入中原后,驱走了这里的主人,先后建立了十六个为时不久的政权。计有:匈奴族三个政权,前赵、北凉、夏;羯族一个政权,后赵:鲜卑族七个政权,前燕、后燕、南燕、西燕、西秦、南凉、代;氐族三个政权,前秦、后凉、仇池;羌族一个政权,后秦;巴氐一个政权,前蜀。这些西北游牧民族带给中原的是什么呢? 最直接的便是战火。他们绝对不是赶着羊群、唱着牧歌,信步悠悠地走来。他们是铁骑驰突、羯鼓高奏、刀光闪烁,挟着一路狼烟冲下大漠、高原的。因为本非善类,所以在中原就不会有求同存异的安宁之举。一般的做法是,将农田废为牧场,农人役为奴隶,胆敢反抗的就赶尽杀绝。即便俯首帖耳,也一律被视为三等公民,“汉狗”、“一钱汉”一类的称呼满天乱飞,民族关系空前紧张。 大祸每每临头,中原汉人的反应自然也是激烈的。他们的反应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举族南迁,投奔到东晋偏安朝廷的卵翼之下。一边作“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式的慨叹,一边休养生息,恢复元气。有朝一日,他们还是要打回来的! 祖逖是北伐的发起者。他家本是范阳大族,中原陷落后,引宗族部曲数百家南下,寄居京口(今江苏镇江)。两年后,率众北伐,渡江时击楫立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祖逖清简廉洁,与部下同甘共苦,上阵身先士卒,所部纪律严明。因而数年之间,黄河以南,尽行收复。可惜见疑于晋元帝君臣,忧愤而死。 另一位积极北伐的是桓温。他为荆州刺史时,先后组织了三次北伐。每次在节节胜利的情况下,皆因东晋朝廷掣肘而悻悻收兵。 二人的北伐虽然终未成功,却为东晋培养训练了一支勇猛精悍、敢斗北方雄师的劲旅。后谢氏叔侄在淝水之役所依恃的北府兵,恐怕也包含了他们留下的底子。更重要的是,北伐大军所过之处,激励了那些留在当地的汉人的反抗精神。他们在“不意今日复见王师”之后,燃起了心中的死灰,决定拿起武器,保卫自己生存的权利。这就引出了我们所要说的“另一类反应”。 这第二类反应便是就地反抗。相当多的中原汉人没有祖逖那样的运气,他们无力南迁,只能听天由命地留了下来。一开始,他们心存侥幸地做了恭顺的“汉狗”和“一钱汉”,可很快便发现这个办法不能挽救失财丧生的命运,不能改变自己悲惨的处境。于是,一批批汉人聚集起来,磨刀霍霍,准备反抗胡族政权的高压政策。凡有地势之险的,就啸聚山林,舴艋泛川,用天然屏障拒敌;而身居平原的,便村寨相连,结坞自保。对于胡族铁骑来说,这些汉人的反抗也许是微弱的,不堪一击的,但未尝间断过,自西晋灭亡至杨隋建立,一坚持便是二百余年。此种情况久了,山东、河北等地便形成了尚武的民风,动辄以武力说话成了这里常见的现象。 当然,这二百余年里,在黄河两岸也不尽是刀兵血火、你死我活;有不少时候是各族杂处,其乐融融,有时甚至发展到胡族汉化、汉族胡化、胡汉不分的地步。唯其如此,此间汉人的尚武风气就更浓、更深。因为他们可以直接地从胡族兄弟身上学到剽悍、粗犷的风格,受到其坚忍暴烈、好勇斗狠习惯的影响。总之,不管是反抗还是融合,中原汉族人也渐渐地强悍起来,渐渐地分不清自己身上哪里属于汉、哪里属于胡了。所以,我们要称这股民风为“胡风”。 胡风雄劲之时,不仅胡人于汉人刀枪相向,中原汉人一旦得势,也会毫不留情地诛杀胡人。冉闵建魏后,对羯和匈奴等族都大开杀戒,先后屠戮二十余万人,因而激起诸胡联合围攻,终遭身首异处的下场。 胡风雄劲之时,关东、关西的文人武人比例发生了逆转。两汉以来,由于关西处在国防前线,名将咸出于是,故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说法;但北朝后期,由于战场多在关东排开,就有了“关东出将,关西出相”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现象。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隋末唐初。 P02-04 序言 《中国古代军事家评传丛书》总序 战争,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当人类社会中不同利益集团的矛盾难以调和,底层民众和统治阶级的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的时候,战争就成了人们解决矛盾的最终手段。人类最早的战争出现于原始社会,黄帝部落大战蚩尤部落,起因便是争夺中原地区的牧场和耕作土地。黄帝部落在涿鹿之战中最终击败了蚩尤部落,统一了各部落,促进了各部落的交流与融合,黄帝成为各部落公认的首领。后世尊称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便是由此而来。这次最初的部落融合便是由战争来完成的。 逐利是人类的本性,当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的时候,这种本性便会更加明显,因而,战争在阶级社会里也是发生得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不同国家之间争夺地盘的进攻与防御,外族入侵的侵略和反侵略,底层人民因不堪压迫愤而揭竿起义争夺起码的生存权。在这林林总总、大大小小的战争里,在这各种各样、原因各异的战争里,不能缺少的因素便是人,是作战的人,决定战争的胜负离不开领兵作战的各路将领。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上,从战争中诞生了无数统兵将领,有的建功当世名垂青史,更多的则是默默无闻湮没于漫漫历史烟尘中。而那些能在历史上留下自己字号的将军们,各有各的风采,各有各的擅长。一幕幕血腥杀戮,记载下千秋武功;一页页史书文字,书写着万代军威。 中华几千年的战争史上,战争无数,经典无数。从步战到战车、到骑兵、再到步车骑协同,从单纯陆战到水战、再到水陆协同,从冷兵器到热兵器,从陆到水再到空,人类的战争发展史就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就是人类自身开拓争取更大生存空间的发展史。在这些轰轰烈烈的战争画卷中,我们看到一个个鲜活的身影,一个个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奋勇冲杀的统兵将领们,他们给后人留下的不仅仅是经典战例,更有一生戎马生涯的总结,留下了影响后世的军事思想。 孙武是春秋时期最富盛名的将军,更由于其留下了一部五千字的《孙子兵法》,而为后世代代铭记。区区五千言,浓缩的是中华文化中最深刻的军事战略思想,这影响绵延数千年仍历久弥新,时间越久越发现《孙子兵法》思想的博大精深。即使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战争手段早已进入高技术精确制导武器时代,早已进入海陆空天电磁五维战场时代,孙子的军事思想仍熠熠生辉,时间赋予了孙子军事思想越来越强的生命力,以孙子思想为代表的中华军事文化必将和人类社会并存于世。 泱泱中华五千年,名将辈出,自孙子以降,代有英雄各领风骚。历代名将在孙子军事思想上,加上自身的军事实践,又生发升华出各具特色的军事理论,对孙子的军事学说也是一种丰富和发展,同时也使中华大地的军事思想异彩纷呈,经典战例精彩辈出。各位将军用自己的学识,用自己的血与勇,在自己所处的时代豪气干云,在历史上重重地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迹。这些将军的战争实践,有胜利,有失败,无论结果,都是战争史上难得的宝贵资料。历朝历代的将军们,用自己的战争实践,充分展示了战争的指挥艺术,揭示了战争的共同规律。中华大地的军事文化,以《孙子兵法》为首,旱已不局限在这片孕育它的土地上,早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全世界瞩目的军事思想精华,受到全世界追捧的思想精粹。 中华军事思想并不局限于战争本身,其实质也是一种哲学思想。自孙武开始的军事家,军事思想早已被后人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从政治军事再到经济生活,无所不在,无所不用。很多原本是军事术语的词汇,早已演变成日常生活用语,变成了日常词汇的一部分,这都从另一角度说明了,中华军事文化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说明了中华军事文化深刻的预见性和涵盖的广泛性。 战争是社会矛盾激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绝不是解决社会矛盾的唯一和必要手段。无论何时,和平都是第一位,生命总是第一位。本系列推出的中国历朝历代的著名军事人物,没有一位是嗜杀成性的战争狂,他们作战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维护自己统治区域内的社会秩序,给百姓以和平安宁的生存环境。只有和平才能发展,战争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可以促进民族融合,但是战争也给人类社会带来无尽的灾难。经济的发展推动战争手段和战争形式的升级,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但所有的发展与进步必须是在和平的环境下才能获得,战终究还是为了和,为了战而战只能青史留骂名,遗臭万年! 战争是一种杀戮,而中华军事思想的一大特点是注重“师出有名”,以道德为先,忠义贯穿始终,为正义而战。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也。本书选取的几位历朝历代著名军事人物,各具特色,他们在自己所处的历史时期,充分施展自己的军事谋略,巧计迭出,奇谋并举。从春秋,到战国、两汉,再到隋唐,下至明清,读者可以跟随作者的笔触,一一领略宏大的历史画卷,重温血与火的战争场面,有温情,有冷酷,有智慧,有阴谋,有悲情,有忠义,唯一不变的是贯穿中华几千年始终不散的保国安民的家国情怀。他们是历史造就的英雄,他们的人,他们的思想,更是中华几千年历史给每一个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永远不应该被抹杀、被忘记,当然永远也不可能被抹杀、被忘记。这片土地,是老祖宗筚路蓝缕刀耕火种给我们留下的土地,谁也不能夺走它,每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好好守护它。重温这些历代英豪,重温那些跃然纸上的家国情怀,战争造就名将,时代呼唤英雄。这便是今时今日推出这套《中国古代军事家评传丛书》意义之所在。 是为序。 毛佩琦 吕一兵 2013年7月14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