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历史名词,“太后下嫁”独指历史是仅有的一件事,并且是至今未有明确真假的一件事,即清初皇太极的妃子、顺治皇帝的母亲孝庄皇太后下嫁夫弟多尔衮之事。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皇太极1643年暴毙之时,没有指定皇位继承人,因而诸兄弟为争皇位起纷争,当时他的九弟睿亲王多尔衮、长子肃亲王豪格是最有力的竞争者,二人为争皇位闹得不可开交,在这种情况下,孝庄皇后施展其灵活高妙的手段,为自己年仅6岁的儿子福临谋到了好处,她首先看准了代善的辈分和威望最高,具有左右大局的力量,又拉拢多尔衮,让他改变初衷拥戴福临。结果,幼主福临继位,年号顺治,是为清世祖顺治皇帝。
顺治帝福临登极不久,豪格被多尔衮构陷,削爵下狱而死。而多尔衮却以摄政王之尊,“刑政拜除,大小国事,九王(多尔衮)专掌之”,相继被封为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多尔衮权倾天下,威胁到顺治帝福临的皇位,孝庄皇太后便与多尔衮交好,以女人的魅力稳住他的野心,后来还下嫁多尔衮,保住了其子福临的皇位。
那么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孝庄和多尔衮有没有感情呢?两人有没有结婚之实?这件事对大清王朝有着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下面我们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一窥事件的是非真假。
通常,“下嫁”这个词通常多用于贵女出嫁,即地位、身份、家境高的女子嫁到低一等或几等的男家去,因此又成为娶嫁中男方的谦词,但由于皇帝的女儿结婚都称下嫁,而普天之下,论地位身份家境,谁还能超过皇帝呢?所以后来它几乎成了公主出阁的专用语。
皇帝的女儿下嫁,不管是怎样的礼仪重、排场大,却是各个朝代屡见不鲜的。而皇帝的母亲皇太后,若与“下嫁”这个词相联系起来,必是奇事一桩。太后下嫁,古来未有,是以到了清朝,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故事一出,便震惊天下,所以此事也可称得上独一无二了。
在封建社会,至高无上的皇帝是君父,至尊至贵的皇后是国母。那么君父国母的母亲,当是天下万民的祖母了,这样的祖母竞公然下嫁,这样的事竞发生在视改嫁为耻辱、把失贞当罪恶的素称礼仪之邦的中国历史上,这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可谓千古奇闻。
孝庄皇太后下嫁多尔衮的故事不仅流传很广,版本也有多种。自清亡以来,“太后下嫁”更是被传说得沸沸扬扬。小横香室主人的《清朝野史大观》一书中有《太后下嫁摄政王》、《太后下嫁贺诏》、《太后下嫁后之礼制》三条专记太后下嫁之事,并说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也”!1917年5月,蔡东藩的《清史通俗演义》,其第十八回目《创新仪太后联婚,报宿怨中宫易位》的上半回,说的就是“太后下嫁”。1919年,一位作者署名“古稀老人”写了《多尔衮轶事》,书中谈到顺治皇帝在多尔衮摄政下“危如累卵”,太后认为“非有羁縻而挟持之,不足以奠宗社于泰山之安,故宁牺牲一人,以成大业”。而多尔衮“涎太后之色”,常人宫禁。太后为了“卫我母子”,“两人对天立誓,各刺臂作血书,互执一书”,以为凭证。特别是书中安排太后诈崩,在举行隆重丧礼后,再以皇帝乳母身份嫁给多尔衮,故事曲折,引人人胜。甚至还有些小说中称,早在皇太极在世时,庄妃已与多尔衮两情相悦,暗渡陈仓了,此时结婚,终使两人夙愿得偿。其他还有多人著述讲到了太后下嫁多尔衮之事。
然而,太后下嫁如此重大之事却没有官方史书史料的任何记载,这有可能是后人将相关史料在官方史书上删除,所以官方史书上没有记载不等于历史上没有发生,而据野史记载,清朝人关之初,摄政王多尔衮总揽朝纲,“出入宫禁,时与嫂侄居处,如家人父子。”而孝庄太后时当盛年,寡居无欢,认为多尔衮功高天下,又将帝位让给了她的儿子,可谓忠心辅政,除非自己以身报答,不足以安其心和赏其功,于是委身相事,借以笼络多尔衮。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