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的南京
南京,似应解释为“南方的京城”。
中国古代四大京畿要地分别为东京洛阳、西京长安、北京燕京、南京金陵,这四座城并称“四大古都”。除此之外,尚有“八大古都”一说,没能跻身前十位的其他都城也有不少。纵观这些曾经的“皇城”,北方的古都大多旷达、庄严,但少见暖阳的寒风里也带来了阴冷、暮气;南方的都城一般多为娟秀、灵透,却流露出些许绵软、暧昧。唯独南京是个例外,南北兼而有之,可能是其地理位置居中使然。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里这样评价南京:“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亦有人在比较了洛阳、长安、燕京、金陵四大古都后,称:“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就连秦始皇也因嫉恨南京的王者之气,强将金陵改为“秣陵”,要把这里变成养马的地方,结果适得其反,让世人对南京刮目相看。
梦一般的南京,两千多年的历史,化石一样的年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是这个舞台上川流不息的重要角色。缱绻女儿红,威武王者风,柔情豪情都如长江秦淮流水,在这里尽情铺陈。六朝古都,水陆通衢,注定了南京从不缺乏官宦、文人和美女,而这几类人一旦缠绵到一起,故事就变成了甜得发腻的酒酿,时间越久,发酵越快。因此,对这座城市,有人给出的广告语是这样一句话:桨声灯影秦淮梦,虎踞龙蟠帝王州。
这就是历史上的南京。里头是宫城,梦江山永固;外头是京城,唱风月无垠。紫金山的色调偏冷,而夫子庙夜半的风都是暖的、香的。
南京有很多别名:金陵、江宁、建康、建邺、石头城……数一数,大约有十来个。每一个别称都是一方历史切片,都是一次洪峰大潮。您可以发现,大概还没有哪一座城市能像南京这样,将几千年的参天大树按家谱辈分长幼有序排列,每一个年轮都对应着古往今来。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道行深邃的高僧,对佛身上的每一沟、每一壑,都可以说出刀雕斧琢的禅悟。
和佛一样,南京绝不是每日里香烟缭绕,鼓乐声声。南京所遭受的劫难,仅历史上记载的大毁城就有六次。无论东晋兵变,还是侯景叛乱;无论隋朝灭陈,还是金兵烧城;包括天京沦陷,尤其是侵华日军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金陵古城每次都是一片火海,尸横遍地。可是,一次次屠城,一次次重建,一次次杀戮,一次次新生,南京像是一只涅槃的凤凰,浴火重生,九死还魂。
改朝换代于南京来说意味着生灵涂炭。唯有那次重阳登高,远远听到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南京市民终于明白: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毛泽东那首著名的七律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南京人为此很是骄傲。有谁可以把一座城池的收复写得如此高古博雅,大气磅礴,以至于一夜之间传遍大江南北!早就不在总统府上班的蒋介石好像说过,自己写诗也比不过毛润之。那首诗让他彻底没了脾气,节节败退,最后跑到台湾去了。
1949年的南京,留给老百姓的,是百废待兴;留给蒋介石的,则是不堪回首。后来他在日记中写道:“过去之一年,实为平生未有最悲惨之一年,已彻底失败而绝望矣。”他一定没有想过,他走了,梅花山的红梅开得更艳。
那一年,中山陵的梧桐又悄悄增加了一圈年轮。
半个世纪之后,南京以六朝古都及原国民政府所在地的身份,迎来了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的召开。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其间,很多老华商去了总统府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看到总统府办公桌上那份台历还翻在“1949年4月2 3日”,大家不禁会心一笑;看到大屠杀纪念馆的累累白骨,他们流下了悲愤的眼泪。
又过了若干年,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访问南京大学。他在邀请南大校友访台时,说了句很煽情、人情味也很浓的话:“一个老学长在台湾痴痴地等着你们。”我想,那一刻,很多曾经拿枪的手,颤抖着拭去了眼角的泪珠。
南京大屠杀66周年纪念日之际,旅日华侨捐资铸建的重达6.6吨的青铜大钟在南京落成,名为“和平大钟”。
佛日,大悲而后大能、开悟,即为佛。
南京,不死的南京。 P13-14
一本书,从标题到内容都要具有新意,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把游记写成散文,这是我们坚持的原则。因为这个原则,使得一些内容数易其稿,好歹算是完成了出版社交给我们的任务,也不枉编辑老师的一番苦心。
说出来很多人可能不相信,本书的责任编辑、广东旅游出版社的张晶晶老师是在看了我们的博客之后,去后台留言找到我们的,我们至今仍然是撞破头也不认识——压根没见过面,仅在QQ上聊过几次,发过几个短信而已。出版社审定书稿体例目录和样章后,经过将近一年的撰稿和拍摄,才有了这本书——《不死的南京》。
南京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是近年来发展最快、实力最强的省会城市之一。以南京为圆心,向周边200公里左右辐射的著名旅游城市和景区有苏州、杭州、扬州、周庄、西塘、宏村等,完全可以做到“别样风景一日还”:在古都沉思过后,再去“天堂”和水乡转转,最后仍从南京任选飞机、高铁、动车、大巴打道回府,快捷经济,不失为一种高性价比的旅游方式。
南京景区大多深沉,这比单纯观赏自然景观的收获可能要大出许多,尤其对中小学生们来说,更是如此。寓教于旅游之中,在不经意间,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和人文掌故,就这样备份在记忆的u盘上,再难以抹去。因为密度太大,也许,与南京有关的中国近代史上某一个人物、某一篇文章、某一起事件,没准就会出现在中考、高考的语文、政治或者历史的试卷上。只要青春飞扬的你来过,那一刻一定是会心一笑,胸有成竹。
作为一座著名的六朝古都,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南京可圈可点的内容很多,而我们因视野和水平所限,挂一漏万、甚至本末倒置的事难免发生,如有荒谬之处,敬请拍砖。在写作过程中,有幸得到晶晶和出版社编审老师的指正,并就相关数据参阅了部分网络资料,在此一并谢过。
桂林 孙再平
吆喝——也算是序
本书作者老生和林仙儿让我来写序。我深知,写序是名人专权,而我不是,况且我这一阶段还真的没多少时间,但架不住他们再三磨叽,最终还是答应了。当然,也感谢他们的信任。
没动笔之前,我很替作者担心:现如今已进入读图时代,很多著名作家的书都可怜兮兮地躺在书店的架上,蓬头垢面厚厚的一层灰尘,鲜有读者问津,有的即便搞什么签名售书好像也不行,估计发行量也不会很大,也不知这本书的市场情况会如何?好在不是时下流行的自费出书,起码不会像那位“白云”的《月子》一样,白送之后厕所里还堆着一大摞。出版社看上作者作品的市场潜力,想必一定是他们的慧眼所在。
为了这篇序,我花费了不少时间,查阅网络资料,寻找各类版本,渐渐对此书有了点底。俗话说,熟悉的地方没风景。作者能把南京写成这样,我真的很钦佩他们。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突破了很多旅游类图书和游记平铺直叙的模式,完全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散文集,文学性是作者坚持的一个原则。再加上图文并茂,仅此一点,相信会受到读者、特别是对文学作品情有独钟的旅行者的青睐。
南京是一个很难写的城市,就像这座著名的六朝古都,旅游市场却始终不温不火一样。南京既不同于北京上海,又不同于新疆西藏,和东北陕北难有一拼,更不要说海南云南了。中国太大,大国纬度的落差,反而制造出景点的多样性,给人们提供了各具特色的观赏对比,选择余地大大增加。南京处于中间位置,显得有些中庸,很多游人将交通便捷的南京作为一个旅行节点,在这里打个尖,然后便直奔东南西北而去。南京,成了旅游市场里的一顿简餐,尽管口感不错。
南京之胜,在于它的人文景观。它完全有异于丽江、三亚和九寨沟,没有艳丽的服饰,没有迷幻的外景。紫金山,是它的峨冠;秦淮河,是它的博带。可当走近它,你才会发现,南京竞和大宅子里的老爷爷一样慈眉善目,满腹经纶,琴棋诗画的功力更是了得。
其实,我对南京的了解非常有限,只不过比起外地人来,要稍微多一些罢了。从南京长江大桥,到新街口的金鹰国际购物中心,再到夫子庙、秦淮河、梅花山;从很小就喜爱的盐水鸭到鸭血粉丝汤,再到朱元璋、洪秀全、总统府,很多清晰和模糊的记忆,渐渐随着时光印在了我的字典里。
但是这些“南京”,都不是我所了解的南京。我眼中的南京,不仅仅只是星星点点的遗址,更多的是一个将传统与现代紧密而完美融合的都市。这里有全国著名的商业中心——新街口,也有1800多年历史的石头城。每逢中秋元宵之类的重大节日,新街口大搞促销活动的同时,夫子庙也正在大开美食盛宴。如此融洽的气氛,俨然己成为几代人记忆的一部分。
诚然,记忆一次又一次随着历史的兴衰更替而不断变化。南京就像一件珍藏传世的银器,精心打磨濯洗去历史的尘埃,如此往复数次,早己千年,拿来示人却依然光亮如初、生机勃勃,仿佛早己领受了某种使命。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之后,如武林高手一样淡然于世,纵是再大的风雨,也无可奈何。
序,大多是给作品和作者溢美,实际上也是帮着吆喝,作为作者的儿子,我更是不能免俗,只不过说得更直白罢了。平心而论,这本书写得的确不错,非常适合在车上、床上以及马桶上慢慢看。我可以非常自信地说:您如果看完这本书,一定会说“这小子说得没错”。
今年恰逢我参加中考,所以时间于我来说,的确是十分够呛。给他们写序,完全是看在作者是我父母的面子上,也难得他们大胆创新,把这个本该由名人承担的重任交给我这个黄毛小儿。乍一接到写序的任务时,并无诚惶诚恐的胆怯,反倒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几分庄严和舍我其谁的得意,因为我就是他们的作品。暑假时,我的学业将要画上一个分号,那时手上捧着这本由老爸老妈合著的《不死的南京》,坐在窗前悠闲地读着,定别有一番滋味。
由桂林、孙再平著的《阅尽伤感的繁华在南京》讲述的是:六朝古都,水陆通衢,两千多年的历史,化石一样的年龄,注定了南京从不缺乏官宦、文人和美女。
这几类人缠绵在一起,故事就变成了甜得发腻的酒酿,在这里尽情铺陈。
然而,她所遭受的劫难,仅历史上记载的大毁城就有六次。
历经磨难、阅尽繁华,成就了这座全中国最伤感的城市。
由桂林、孙再平著的《阅尽伤感的繁华在南京》是一本全景式书写南京走心的图文笔记。
城市笔记——
已无来燕的乌衣巷
鸡呜寺,南朝遗梦烟雨中
民国建筑,往事里的粉色蔷薇
秦淮河,桨声灯影里的欢歌
繁华落幕颐和路
随性随园一像袁枚那样生活
“古董铺子”龙蟠里
朱自清眼里的南京城
张爱玲,石婆婆巷里的今生今世
白先勇的故都遗梦
张恨水笔下的烟水气
1865,金陵制造局远去的枪声
夫子庙,金陵美食总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