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上兵伐谋(孙子兵法与企业经营管理)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作者 夏增民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夏增民所著的《上兵伐谋(孙子兵法与企业经营管理)》从思想、实践、制度三个方面叙述了孙子兵法的智慧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管理主张和管理模式,以求为管理者解决实际管理问题提供理论和工具两方面的帮助。如何在经营中取胜,有效管理是关键,最有实际应用性的办法尽在《上兵伐谋:<孙子兵法>与企业经营管理》中。

内容推荐

夏增民所著的《上兵伐谋(孙子兵法与企业经营管理)》语言精彩绝妙,视角独特,案例新鲜典型,分析引人入胜。行文之中,在绝处逢生处闪现着智慧的光芒,是高学术水平与超强可读性相结合的典范。

目录

第一篇 百代谈兵之祖:孙子与《孙子兵法》

 吴孙子与齐孙子

 《孙子兵法》这部书

第二篇 上兵伐谋:决策的智慧

 民主和科学的决策

 决策的多元思维

 决策的权衡思维

 决策的风险思维

 决策的轻松心态

第三篇 修道而保法:企业的内聚力和制度建设

 道,即政治

 道,即内聚力

 组织内聚力的保证:制度建设

 组织内聚力的保证:核心价值观

 打造强内聚力组织

第四篇 致人而不致于人:企业的经营战略

 获得优势

 攻其要害

 兵情主速

第五篇 奇正相生:企业的变革之道

 求变思维

 把握变革时机

 善于转变

 《孙子兵法》原文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公元前5世纪前后的三四百年,是人类群星闪耀的时代,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称之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在中国出现了老子、孔子等伟大的思想家,开百家争鸣之先河。有一个人也横空出世,他是兵家的开创者——孙武(孙子)。孙武的代表作《孙子》,后世多称《孙子兵法》。该书寥寥6000余言,却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宝贵的兵学经典之一。我们今天再读《孙子兵法》,不是拘泥古意,也不是寻章摘句,而是领会其精神,活用其原则,阐发其思想,体悟其哲理。

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明灿烂辉煌,但同时,也是天灾人祸频仍,这其中也包括兵祸,或者称之为战乱。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中国战争史。

我们研究中国历史上的战争,是为了制止战争的发生。

要研究中国的战争,不能不知晓中国的军事思想;而谈到军事思想,必然会谈到《孙子兵法》这部书。

清代编《四库全书》时,四库馆臣对《孙子兵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它为“百代谈兵之祖”,也就是说《孙子兵法》是中国军事思想的始祖,孙武则是中国军事思想的开创者。中国古代的兵书,从先秦到清代,计有3000多种,《孙子兵法》是最高经典。

《孙子兵法》是不是中国最早的兵书,也许还存在争议,但是,它是中国第一部重要的兵书,应该不会错。

《孙子兵法》的作者当然是孙武。但是在历史上,对这部书的作者也曾经存在过争议。

有人说,《孙子兵法》是战国初期有人假托孙武的著作;也有人说它其实是曹操的作品。曹操毫无疑问是中国最重要的军事家之一,而且也有着自己的军事理论著作,可惜他自己毁掉了。更重要的是,曹操是比较早研究《孙子兵法》,并将之理论提升、运用到实际战例当中的人物。曹操注本的《孙子兵法》对该书的流传和光大,起了重要的作用。

不管是说假托孙武所著,还是说是曹操是《孙子兵法》的作者,细究起来,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中国历史上另一部重要著作、中国正史系列中的第二部——《汉书》,对《孙子兵法》有明确的记载。

《汉书》中的最后一篇《艺文志》是西汉晚期国家藏书的目录,在其中的“兵家”一系,明确记录有《孙子兵法》。更何况,在此之前,成书于西汉中期、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在《孙子吴起列传》中也记载吴王阖闾对孙武说:“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这正与通行本《孙子兵法》十三篇相吻合。《汉书·艺文志》记《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可能含有异本,或者有人为的对各篇的割裂。

当然,《孙子兵法》的内容、文字的确带有若干战国时代的特征,这可能是孙武后学对该书有改动或有增益,或者是《孙子兵法》写定于战国时代,但是据此认为《孙子兵法》不是孙武所作,恐怕不准确。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孙子兵法》是“孙子学派”的军事思想,而这个学派的创始人,正是孙武。

那么还有第三种说法,则比较迷惑人,说《孙子兵法》的作者为孙膑。

“子”是古代对有学问、有道德的人的尊称,那时称呼人一般在姓后面加上“子”,比如孔子、庄子、孟子、荀子等等。如果同姓,就有些难办,比如韩非子,本来被尊称为韩子的,结果到了唐代,又有一位大家姓韩名愈,也被尊称为韩子。为了区分两位“韩子”,战国时期的“韩子”,就被称为韩非子了。

P2-P3

序言

《孙子兵法》作为中国的传统军事名著,一直享有盛誉,甚至不大识字的人,也对此书敬而仰之。我最早接触《孙子兵法》,大约是中学的时候——以前肯定听说过,但那是第一次亲见。

那是在一个同学的家里,他家颇有藏书,其中就有《孙子兵法》。具体是《孙子兵法》的哪个版本,我早已忘却,只是清晰地记得,我把这本书借回家,用方格稿纸,认真地抄写了一遍。这个手抄本,应该还压在哪个箱子的底下,那是青春年少时渴望知识的印记。

想来我大约总共就抄过两本书,都是古籍,另一本关于《论语》的。那时候虽然已读大学,但买书不易,于是便坐在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的自习室里,每天傍晚抄一段,硬是把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抄了一遍。

当然,抄这两本书,一是出于兴趣,另一个原因则很现实,那就是这两本书字数都很少,《论语》只有15000余字,而《孙子兵法》不过6000余字而已。如果换成大部头,那恐怕很难操作了。虽然以后再也没有抄过书,但不料想,以后会把先秦诸子当成吃饭的本钱,看来真是命中注定的了。

古往今来,注解《孙子兵法》的人已经很多了,坊间也有不少通俗读本,如今再来解读《孙子兵法》实在是太艰难。注读古籍,应该说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训诂之学,考订文字、注疏词义;另一种则是义理之学,不唯从“小学”即文献本身人手,而是重在阐释文献所呈现的思想和价值。这一思路跟训诂的传统同样久远。比如说孔夫子“晚而喜易,韦编三绝”。孑L老先生晚年喜欢读《易经》,当时是竹简本,“册子”是用熟牛皮做的带子缀连起来的,那册《易经》翻阅得太多太频繁,以至于把结实的带子翻断了三回。听起来可能感觉有些夸张,但却说明了孑L子对《易经》用功之深。孔子注《易经》,可不是将其拿来占卜算命,他是要阐发其中的义理。

训诂难,阐发义理也不易。

对于《孙子兵法》一书,就文献功夫而言,北京大学的李零先生所做的系列工作可以说已达到难以企及的高峰,一般人难以置喙,只能听而从之,本书也从中借取良多。

经过前辈学者的反复研究,《孙子兵法》,哪怕是普通的读者来阅读,在字、词、句方面都不存在很大的障碍。但是,在《孙子兵法》的思想、内容、价值的阐释方面,由于人们的经历、视角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尚还有值得一说的余地。

所以,我们现在研读《孙子兵法》,只是给广大读者提供一种辅助理解的工具。我们都知道,中国先秦古籍,大多言简而意丰。《孙子兵法》堪称其中的代表,短短一句话,可以引申出极丰富的内涵。汉代的时候,学者们解读儒家经典,“家有数说,章句多者或乃百余万言”,一部儒家经典的解释著作,其字数可达百余万字。后世对此多持贬斥的态度,认为注经烦琐,实际上,这也正反映了经典著作的寓意丰厚。

现在,很多人读《孙子兵法》的时候,似乎不存在读不通的问题,甚至可以有自己的解释。但是,能读通是一回事,能灵活运用则是另外一回事。比如历史上的赵括,熟读兵书战策,但囿于兵书而不知战场环境的变化,后世称之“纸上谈兵”。《三国演义》中的马谡,同样如此,正是拘泥于兵书上的作战原则,不知根据实际战况加以变通,结果导致失败。这两个“优秀”的军事理论家,最终兵破身死,为天下笑,诚可叹也。

怎么样才能给读者提供一个参照系,使他们在阅读《孙子兵法》的时候,能有正面和反面的案例作参考,以加深对该书的理解呢?

我想,可以试试“讲故事”的办法。

第一个理由是,现在大家都很忙,下班路上或休息时间再读些艰深的东西,估计大多数就跟战国初期那位魏文侯一样,听音乐,“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一听高雅的庙堂音乐就想睡觉,一听通俗的民间音乐就兴味十足。读书大概也是如此,太学术化的书,估计一摸就要犯困了。通俗一点,有点儿小故事,浅显易懂;如果再能增长一些学问、见识,那就称得上轻松阅读了。

第二个理由是,《孙子兵法》文字虽简短,但内涵极为丰富,可以说思路万端,面面俱到,从这个角度上说,很多人都难以驾驭。正是如此,我则从中抽取出若干原理、原则,不是从孙武的思路来论证,也不是用逻辑推理来验证它的正确,而是选取一些历史上著名或非著名的战争实例,以及商战中的经营案例,来说明它、解释它。我把这个办法叫讲故事的《孙子兵法》“阐释学”,实际上也是另一种类型的案例教学。成功与否,当然要取决于读者的评判了。

用这个办法来诠释《孙子兵法》,是我从长期课堂教学实践中获取的经验。我在华中科技大学主要承担面向全校的公共选修课的教学,选修的学生不仅来自五湖四海,也来自全校各个院系、不同年级,理工农医文法艺术,可谓“三教九流”。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在校大学生在每个学年里心态都是不同的,一般说来,越是高年级,就越“挑剔”——我想用“挑剔”二字比较合适吧,因为挑剔,不到堂、不听讲就有合理的理由。因此,我往往面对的是一个背景不同、基础各异的群体。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才能产生相对好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让大多数人满意?

我的体会是,要寻找所有人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通俗、轻松、有趣,在此基础上,再对一些重大问题谋求深度探研,以达到通俗性和学术性的结合。

事实证明,这样的办法是成功的。  因此,我推而广之,将此法沿用到专业课的教学中,发现同样奏效。因此,我认为这是一个成功的教学方法。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我也会被邀请做各种讲座,包括在一些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举办的讲座。在这些场合中用这套办法,效果也比较好。

我讲课和做讲座的内容范围较广,其中包括关于《孙子兵法》的解读。因此,我想将讲课和做讲座的内容和形式转借过来,完成这本书;甚至本书有些部分,正是根据以前在某些地方做讲座时的讲稿或录音整理而来。因此,本书有些部分的语言风格略显口语化,但我的目的是便于读者接受。

也有一些朋友,有的甚至读过MBA,他们经常从实践的角度来质疑企业管理学的相关课程教育,通俗地说,就是有个疑问:职业经理人、企业家是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是不是读书读出来的?

的确,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问。有的人天生就是管理专家,对管理活动悟性极高,他们可能没有读过管理学专业,甚至没有上过几天学,但是却能从实践中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管理办法。然而,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天才”,那么,剩下的这大多数人的管理学知识、学问和才能就只能通过教育来获得。另外,中国企业的发展已经走过了草莽时代,经营活动日益规范,而企业经营活动的规范性,除了走法治化道路之外,还必须有一整套成熟的概念、理论、体系来供人们学习,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企业经营的实践,然后在实践中有所创新。这个任务,就需要由管理学的相关课程教育来完成。所以管理学教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很有必要。

有的朋友又有疑问了:如果说管理学可教可学,这容易理解,那么,国学与企业管理又有什么关系呢?莫非是附庸风雅?

这是个大问题,概而言之:第一,做企业,先做人。国学是一种素养,它关涉的是做人的道理。第二,国学是一种智慧,但它又不是一种“实用”的智慧,如果你想读一遍《论语》就能让企业利润率上升,这基本上属于“黄粱美梦”。国学的作用,可以用“润物细无声”来形容,就是一种潜移默化,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用之用,才是大用。在美国的一些一流大学,管理学是没有本科的,只有研究生教育,为什么?管理活动需要多元的、丰富的知识背景,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必要的管理学专业训练,才有可能培养出更高端的管理人才。

一个不读书的人可能会赚些大钱,但是一个不读书的人,肯定经营不出一个优秀的企业。最近网络上流行一个段子:坐飞机,在机场的头等公务舱候机厅里,阅读的人较多,而普通候机厅里,玩手机的更多;头等舱的很多在看书,公务舱的很多在看杂志或用电脑办公,经济舱的看报纸、看电影、玩游戏、聊天的较多。不是你的位置决定你的行为,而是你的行为决定你的位置。

总之,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让读者对《孙子兵法》有个概括性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读者能学会或者更加精通于将《孙子兵法》灵活运用于经营人生和经营企业之中;或者能了解一些军事历史知识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想必也是极好的。

本书借鉴了很多专家的观点,也援引了一些专家的案例,在此深致谢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5:3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