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动的童年
“王石于1951年1月出生于广西柳州,毕业于兰州铁道学院给排水专业。1983年到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公司工作,1984年组建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任总经理。1988年中心改组发行股票,更名为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公司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交易。王石历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999年2月辞去总经理职务。王石现兼任中国房地产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房地产协会城市住宅开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房地产协会副会长以及深圳市总商会副会长等职务。”这是2004年时,万科公司为王石出具的官方简历。
虽然出生在广西,但王石的原籍其实是安徽著名的革命根据地——金寨,王石的父母都是红军时代就参加革命的军人,他自小就养成了勤俭刻苦的品质。王石小的时候对父母的印象是他们天天工作,就像职业革命家,对家庭顾及很少。
“这不是好坏的问题。你生在一个充满欺诈的家庭,你想有诚信就很难,相反也是一样。我的父母给我的印象就是工作,那我就会把工作看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王石很真实地剖析过自己的想法,有时候还带着一丝内疚,“所以我对女儿在尽到父亲责任方面是很惭愧的,她从小在广州长大,我对她的关心很少,但潜移默化的东西肯定是有的。她将来想做什么,我会完全看她的个人喜欢。”
在八个兄弟姐妹之中,王石排行第三,是家里的第一个男孩,也因此得到了父母更多的宠爱,他的名字就是父姓与母姓的结合。
王石天生就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小时候在东北外婆家,他常常尾随村里的大孩子们去河里摸鱼,即便是春天刚至,河水才解冻不久。他在冰凉的河水里肆意玩耍,等全身冻得直打哆嗦才回家,让外婆心疼不已。
王石机灵聪明,所以总是能在孩子群中“立威”。有一次,他和一群孩子去偷瓜,瓜农被惊醒,其他孩子一溜烟跑掉了,只有王石躲在瓜秧下,待瓜农走后,他用衣服兜了一堆瓜凯旋,理所当然地成了孩子王。
上了学,老师和学校也没能“降住”王石,他总是让老师们头疼不已。读小学时,王石常常一玩就忘了去上学,即便是在学校里上课,他也会在教室里“折腾”,拉着前后左右的同学一起玩,他的学习成绩也因此并不出色。
一年级时,学校组织同学们去郊区爬山。孩子们被分成三组,每组有一面小红旗,哪个组先把旗帜插到山头,哪个组就是第一名。王石是其中一个组里负责插小红旗的。好胜心强的王石没偷懒耍滑,铆足了劲儿往上冲,结果将代表他们小组的红旗第一个插到了山头。王石后来说那是他第一次感觉到登山带来的喜悦和满足。
在大多数家庭中,男孩子的性格多是受父亲的影响,但王石爱出风头的性格非但与父亲无关,简直与父亲大相径庭。王石的父亲是一位革命工作者,性格沉默寡言,为人处世低调谨慎,热爱劳动。在王石的记忆中,父亲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工作上,对他性格影响更多的则是母亲。
王石的母亲是一名锡伯族女性,也许是受游牧民族血统的影响,她并不像南方女子柔弱无力,而是骨子里就带有一种坚毅和强势。
在母亲对王石的教育中,有一件事王石始终耿耿于怀。每到暑假,母亲都会让王石兄妹几人从郑州坐火车去东北姥姥家,中途需转车。对于只有十几岁又辨不清方向的孩子来说,这段行程实在是无比艰难,除了要在火车上晃悠20多个小时,他们还要背着行李走十几千米的荒郊野路。每次到达姥姥家,几个孩子都会累得几近虚脱。即便如此,母亲还是执意要求王石几人每个暑假都走上这么一趟。
P3-5
后记不走寻常路的王石
改革开放35年之际,讨论中国企业家的时候,一定会提到一个名字——王石。
王石是谁?他个人资产肯定不入中国富豪榜前50名,也离开公司一线位置许久,基本上跟赚钱与花钱都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他的一条微博、一个发言,乃至私生活的一些细节,都会引起社会公众的注意,他时而在媒体的财经版面出现,时而现身头版;有时候在副刊版面谈生活与运动,有时候甚至直接出现在娱乐版。
他是中国企业家的个性化代表,地产业大亨,中国第一房地产品牌万科的缔造者和掌门人,中国人登顶珠峰最大年龄记录创造者。
王石性格鲜明,风格明快,能言善辩,好出惊人之语,颇具人格魅力,在媒体有极高的曝光率。作为成功人士的代表,他管理企业标榜专业化、透明度,万科由一个十几人的贸易公司,打造成为年销售额1400亿元的房地产龙头企业。
作为万科的创始人、掌舵人,王石的很多带有创建性的工作其实已不仅属于万科,而且属于整个地产界。他的一系列社会和商业活动,又使得其影响远远超出地产界。
除了一个成功老到的商人角色外,他又是极限运动爱好者,登雪山成就有目共睹;他也酷爱滑翔伞运动,是大陆第一个在台湾玉山飞滑翔伞的人;他还是外国品牌手机在内地的形象代言人,出席《财富》论坛,积极参与环保事业,在哈佛留学,他的业余生活和职业生涯同样精彩。
更特别的是,王石不是富豪,不是资本家,他本身只是拿工薪加奖金的职业经理人,只有一点点万科的股份。他强调自己奉公守法,积极纳税,个人形象非常特立独行。
当然,王石的张扬也引起很大争议,他不谦逊,好参与活动,好发言,而且角度每每与众不同,因此在媒体曝光频率不低,这也引来了不少街谈巷议。
1994年3月30日至今,近20年的近距离观察,笔者时常感到,王石的精彩既在于他的简单,也在于他的复杂。
过去20年,更准确地说,是由1999年以来,王石作为一个明星企业家,一度红透半边天,成为公众熟悉的成功商人。不过,这一切在2008年的5月中旬之后,开始变得截然不同。在汶川地震后发布的一篇博客,引来社会的一片质疑声中,王石对此深感不安,在多次无条件道歉之余,继续他的公益之旅。
王石身上存在的多重悖论,就是因为他的这三重角色的混淆和冲突而导致。
作为一名62岁的男性中国公民,属虎的王石角色接近完美:精力充沛、登山下海飞伞自在遨游、能够充分支配自己的时间、有一份非常成功的事业。而且,他注重私人生活,远离非法活动以及不健康的爱好。
作为一个企业家,他一手缔造了具有现代企业制度雏形的地产公司龙头万科,在公司的影响力至今仍无人可替代。只是,王石经常有大胆的个人言行,这对于万科来说,有过莫大的好处,也带来过天大的麻烦。
……
作为1991年于深圳首批上市的企业,万科已连绥26年持续高速增长。主营业务年复利增长超过26%,净利润年复利增长超过34%,这是在A股上市的公司中唯一的一家。
自2004年起,万科更连续3年增长速度超过50%。
2012年,万科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率达43。7%和30。4%,均打破了以往的记录,并在这一年高速扩张,几乎每13天收购一家房地产公司。作为这样公司的掌门人,王石自然也风光无限。
同样,对于王石和万科的关系,他也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我说万科永远只做住宅,其他什么都不做。很多人怀疑,住宅总有萎缩的一天,不仅城市住宅会萎缩,总有一天城市不需要住宅了。但是我所能说的是,最后一套住宅将是万科盖的。”“当然,总有一天我也会离开这个世界,(那时候)万科如果改变(专注住宅开发的)策略,我从棺材板里也要伸一只手出来干涉,这就是我坚持的理念。”能够用如此决绝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公众人物,在中国确实是罕见的。
身为富豪,金钱观也是一个非常吸引公众注意力的话题。王石一直公开强调自己不爱钱,这在企业家里面相当少见。因为,即使是蒙牛的牛根生捐出了价值2亿多元的股份,也没有像王石那样旗帜鲜明地阐述自己为何不爱钱。
事实上,王石的确不是那种为积累财富而积累财富的企业家。当财富多到一定程度,他就开始另外的努力。难怪连张五常也感叹,说他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里,最大的行业——房地产的最成功机构的最高总裁”。
前言 有关王石的关键词
第一章 经历更能影响人——贩玉米起步的王石
第一节 好动的童年
第二节 不安分的青春
第三节 梦始于深圳
第二章 由无到有做大万科——创业家王石
第一节 什么赚钱做什么
第二节 从“花心”到“专一”
第三节 首吃螃蟹闹股改
第四节 智斗君安
第五节 拯救万佳
第六节 房地产反思
第七节 一减到底
第三章 不当老板的创业家——职业经理人王石
第一节 坚持做职业经理人
第二节 实践职业经理人制度
第四章 企业家不是暴发户——现代企业家王石
第一节 万科永远不行贿
第二节 与金钱保持距离
第三节 实至名归的企业公民
第四节 将公益慈善进行到底
第五章 换个活法——哈佛学子王石
第一节 哈佛学习,苦耶?乐耶
第二节 全新的生活体验,清苦但幸福
第六章 “我不是英雄”——极限运动“控”王石
第一节 60岁再次登顶珠峰,
第二节 “山”的诱惑
第三节 因为迷恋天空,所以狂热飞翔
第四节 徒步两极,改变人生观
第五节 重走玄奘之路
第七章 “王老虎”变身“老头子”——由可敬王石到可亲王石
第一节 不再是“王老虎”
第二节 从“语出惊人”到“三思而后言”
第三节 对人生,“老王”有话说
第八章 年轻人·未来·幸福——为下一代铺路的王石
第一节 力挺“80后”
第二节 年轻人要抛开浮躁
第三节 年轻人无需释怀和淡泊
第四节 王石的幸福观
第九章 圈子里的故事——王石和他身边的人
第一节 商界老友记
第二节 万科子弟兵
第三节 生死山友
后记 不走寻常路的王石
有关王石的关键词
1994年的3月30日,深圳市的阳光酒店,“野蛮人”股东们袭击万科管理层,当天我作为记者,在现场采访。自从那天起,我结识王石已经足足20年,其后采访他以及他一手缔造的万科也数十次,因缘际会,见证了不少王石和万科的关键时刻。由2004年起,我先后用三本书来约60万字总结我对王石与他一手缔造的万科的理解与判断。长期持续的近距离的接触与观察,永远是人物书籍具有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有媒体在有关王石的封面报道采访中这么说——他试图掌握主动,无论是面对质疑,还是赞美,他都按照自己的逻辑,展开叙述或者反思——这就是王石。
对于这位中国最具个性的企业家,我希望在本书之中提供一个非万科语境的观察角度。
简单与复杂
近20年的近距离观察,我时常感到,王石的精彩既在于他的简单,也在于他的复杂。
他的简单,是指他的性格。
自从他30出头由广州南下深圳创业开始,他的性格就成型而稳定。王石有一套完整丰富的思维方式与推演逻辑,几乎对每件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他意志坚定、很难为外界干扰与其他人左右。换成都市媒体的语境,就是他敢爱、敢恨、敢发言、敢拍板。当然,也包括敢认错与敢不说。
王石性格的简单一面,在他的所谓“大病”记忆之中就能看出来。按照王石自传的说法,他“有长期的鼻窦炎、中耳炎、偏头痛、慢性气管炎……我在去西藏登山之前腰椎有个血管瘤,压迫到我的左腿神经,晚上痛得吃止痛片都睡不着觉。”但是,即使是这样,在熟悉他的人看到,这些疾患并没有影响到他的事业与人生。
1997年,因为有了血管瘤,王石决定要去西藏走走但他在与我们讨论出行计划的时候,丝毫没有流露出病态,而是非常兴奋,因为这是他多年以来的一次长假。这次去西藏只有两个人,是王石与一位深圳的小伙子。这位周姓的小伙子,就是我推荐给王石作为这次出行的同伴。两人这次旅行,走了一个多月,相当辛苦,也相当满足。事实上,在出发之前、路途中以及归来之后绘形绘色的见闻演讲,王石都很少提到他的“大病”。到后来,可能疾病一直缠绕着他,但是在商务活动之中,日常的人际交往里面,我都没有看到疾病对他的影响。这几年他更到哈佛与剑桥专门留学,自己照顾自己,一切都很正常。这可以说明,王石的病或许严重,或许不严重,但是他简单地应对,凭借自己的意志力得以克服,他的工作与生活井井有条,这是因为他不允许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失控。这是他一贯的风格与原则。
2008年的“王十元”事件之后,性格顽强的他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宣布“无条件道歉”,并且承认已经58岁的自己还很青涩。这样的认错,无疑是最简单,但是又相当有效的处理办法。
2014年春天,王石再次活跃在媒体前面,为新书宣传。其中媒体的所有问题他都愿意回应,唯一表示不回答的就是个人的感情婚姻问题。而且任各位软磨硬泡,他对这个领域都不回应。这种简单的态度,有时候,就是最适合王石的做法。
到今天,一个从未接触过王石的人,如果见到已年过花甲的他,可能会觉得他很健谈,很爱讲笑话,很和蔼可亲。但是如果在20多年前,和他经常接触的人,看到更多的恐怕是他有时候突如其来的暴躁脾气和拒人千里之外的表情。
创办万科20几年来,王石一直不走亲民路线,不太多场面应酬,自我选择了一个可敬不可亲的形象,不过近几年,他的脾气明显小了,性格也柔和了许多,毕竟到了花甲之年,大半生的经历,尤其是面临生死的探险经历,让他对人生、生命的自省和感悟越发深刻。
曾经,王石因为别人质疑他贪污受贿而拍桌子大发雷霆,后来做公益,王石也常常被网友指责作秀,他不但不生气,反而大方地说,为环保作秀没什么不好,在人生的舞台上,每个人都在作秀,重要的是“秀”的内容是否前后一致。
……
例如,在谈到登山遇到危险的时候,王石就认为,一定是要把机会留给年轻人,而年长的人,更加承担风险。这种相信未来的进化论观点,其实与90年前的鲁迅的想法很接近。当时鲁迅的“救救孩子”,扶持青年作家的各种努力,也是出于共同的出发点。
现在的王石,会有耐性更多地去和学生交流,去重视下一代。在他看来,种交流不是一个公开讲演,完了就走,而更多的是要重新反思自己、认识自己,同时和下一代和学生进行交流,挑战自己。认老的王石并不服老,但是他已经开始讲究技巧——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对的,不但一言一行仍要坚持,更重要的是要讲策略,策略地做你认为对的事情。
六十岁后的王石,坦然承认自己老了,而五年前,他还很不情愿别人说他老。
有一次,王石的微博头像照片,穿着一件居家T恤,反常地带了一副眼镜,胡子拉碴,眼角下垂,皱纹明显,无疑失去了他登山探险时的神采奕奕以及在媒体大会上的神采飞扬,状态反倒像个学者,有网友觉得这张头像显老,劝他换一张,王石则以一个长者的豁达口吻回复说,变老是规律,下次换头像要更显老才对。
王石经常讲自己对生命的理解——生命本身的意义是存在,在西藏极其恶劣的环境下,花依然开得鲜艳、茂盛,尽管花期只有不到40天,但却灿烂地存在过;无论生命是长还是短,你都是一个过客,不会因为海龟的寿命长而选择去做一只海龟。 说出这段话时候的王石,如同我20年前看着他与反对派股东的辩论过招时候那样神采飞扬,很有说服力。
当然,王石的魅力,仅仅一篇前言是不足以说清楚的,接下来,我们将在本书用九章的篇幅来进行充分的阐述,希望读者能看到一个更全面、更系统、更生动的王石。
在坊间这么多有关王石与万科的出版物之后,我们继续推出这本酝酿近20年,写作三年多的诚意之作——《只有一个王石(他的选择与别不同)》。
王石的人生精彩乃至目眩之处,就是如何在几个不同角色之间转换与协调。他协调得宜的很多时候,赢来的是社会的掌声与鲜花。但是即使有时候他在这种转换之中失衡引来嘘声与质疑。整个过程也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探索。因为,有太多聪明人比他世故,有太多年轻人不如他坚韧,而太多普通人则没有他这样对世界的好奇心与挑战性。
作为由1994年就深度接触王石的媒体工作者,中国一线的财经记者陆新之长期追踪这个非典型的中国企业家。他在本书贡献了一系列对于王石这个符号的深入与尖锐的观察。
王石经常讲自己对生命的理解——生命本身的意义是存在,在西藏极其恶劣的环境下,花依然开得鲜艳、茂盛,尽管花期只有不到40天,但却灿烂地存在过:无论生命是长还是短,你都是一个过客,不会因为海龟的寿命长而选择去做一只海龟。
陆新之著的《只有一个王石(他的选择与别不同)》就是为你一步步揭示与众不同的王石如何实现自己的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