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由张胜友编著的《父亲(张胜友语文教材作品集)》汇编作者收入大、中学语文教材、教辅图书中的文学作品,包括散文和纪实作品,这些文章,是对于重大事件的文学记忆,是当代中国的历史剪影,也是学生们练习写作的范文。本书内容包括:百年潮·中国梦(电视政论片)、闽江·映象(入选《新课外语文》高中第二辑)、让汶川告诉世界(入选现代大学生人文素质与修养教材《经典选读》)、父亲(入选《2008高考备考资料之散文名篇必读》)、潮涌浦东(入选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第一册)、历史的抉择——小平南巡(入选全国广播电视教程《语文教学大纲》)等。 内容推荐 张胜友的纪实文学作品(包括散文、报告文学和电视政论片解说词),以全球背景下的宏阔视野,书写中国改革开放大时代、大变革、大格局、大转型中的人物命运与社会事件,由点及面,窥斑见豹,作品充满文采与遐思、翔实与张力、思索与叩问、升华与释然,似一团燃烧的火焰,接触它的读者,都会被点燃,唤醒沉睡的激情,让信心与力量鼓胀,追寻希望与理想。 《父亲(张胜友语文教材作品集)》汇编的是作者收入大、中学语文敦材、教辅图书中的文学作品,深受广大教师、青年学子和文学爱好者的喜爱。从这些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艺术魅力,又能学习到写作技巧。 目录 文学与时代(自序) 百年潮·中国梦(电视政论片) 闽江·映象(入选《新课外语文》高中第二辑) 让汶川告诉世界(入选现代大学生人文素质与修养教材《经典选读》) 父亲(入选《2008高考备考资料之散文名篇必读》) 潮涌浦东(入选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第一册) 历史的抉择——小平南巡(入选全国广播电视教程《语文教学大纲》) 飞到联合国总部的神奇石块(入选高中语文、中师语文、成人高考语文) 武夷山水情(入选中国函授大学写作教材《逻辑与语言》) 闽西石榴红(入选《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文选》第三册) 我的财富是经历(代后记) [附录]话语的聚变:张胜友报告文学创作的文体史意义刘浏 丁晓原 试读章节 【解说】 中国梦一经提出,立即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共鸣,从报纸荧屏到街头巷尾,从QQ群到微博,中国梦成为激荡神州大地、承载亿万海内外中华儿女梦想和重托的热门词汇。 中国梦引发“世界回响”——成为许多国家政要、学者和媒体谈论的焦点。 尼日利亚前总统奥巴桑乔说,中国梦不是政治口号,它勾画出了一个完全可以实现的愿景,很值得非洲学习。 美国未来学家、《中国大趋势》作者约翰·奈斯比特指出,强大的中国领导层,以及受过良好教育的众多党员,正利用干载难逢的机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打造中国梦。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中国政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亚力山大.拉林说,中国梦准确地阐释了当今人类的理想与追求,具有普遍性。 德国汉学家、民族学家南因果博士认为,无论是中国领导人还是民众,都对中国梦充满期待。中国梦是属于世界的,也是由亿万个普通中国人的个人梦想汇集而成的。 美国《新闻周刊》载文称,中国梦会产生深远影响,将“重振中国光辉史”。 英国《金融时报》则刊文称,中国的梦想,不仅关乎中国的命运,也关乎世界的命运。 【采访】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韩庆祥 中国梦不是做世界霸主的梦,而是和世界其他的国家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和平相处的梦,这样的梦也不是去索取社会资源的梦,而是中国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的梦,这是第一个维度,宏观的,讲中国和世界的关系。第二个维度是中观的,主要是在国家、民族和人民之间关系当中来讲,这个内涵就是三句话:“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第三个是从微观的维度来讲中国梦的内涵,就是总书记讲的,让每个人人生出彩之梦,是每个人和祖国一起成长的梦。 【解说】 人类历史曾创造灿烂辉煌的文明形态:苏美尔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华夏文明和古希腊文明。史籍记载,埃及、西亚、希腊、印度、中国曾经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五大中心区域。伟大的中华文明五千多年一脉相承、生生不息…… 从伏羲明道到精卫填海,从女娲补天到大禹治水;从始皇一统到汉唐盛世,从富庶大宋到繁华明代;从冶铁铸剑到火药发明,从造纸技术到活字印刷,从指南针的运用到郑和七下西洋……勤劳智慧的华夏子孙向世界奉献的文明成果,以及物华天宝的“天朝上国”,让世人钦慕、万国敬仰。 1840年的鸦片战争,无疑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西方列强一巴掌把大清帝国打落“谷底”,从此国门洞开,风雨交加…… 1872年,李鸿章在《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中哀叹日:“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末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 落后就会挨打。帝国主义列强蜂拥而至,灾难深重的中国内忧外患,无约不损,无战不败,神州陆沉,山河破碎,中华民族到了危如累卵、大厦将倾的时刻。 P4-P5 序言 一、中国的发展,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 事件 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源起于174年前那场耻辱的鸦片战争,大清帝国被西方列强一巴掌打落谷底,李鸿章曾惊呼:“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其后,接踵而至的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多少志士仁人前仆后继,赴汤蹈火,矢志富国强兵,却统统归于失败。 中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毛泽东领导的血与火的革命缔造了新中国;尤其是发轫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运动,使中国历经30多年的狂飙突进,经济发展大步跨越,社会转型风云激荡,文化繁荣走向多元,一个东方文明古国和平崛起,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为之瞩目,世界为之震撼。 试想,中国改革开放启动之初,形势是多么紧迫而严峻:因长达10年的“文革”浩劫,国家经济已走到崩溃的边缘,广大农村一片萧条破败,有1亿多人吃不饱饭,成千上万人外出逃荒要饭,两干多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雪崩般地掀起返城狂潮,10亿中国人同时发出惊问:“中国向何处去?”值此历史关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超常的领导艺术,驾驭中国这艘艨艟巨舰拨正航向,义无反顾地驶入波涛汹涌的改革航道: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进入“深水区”,从计划经济体制转轨为市场经济体制,从告别物资短缺的票证时代到财富大量涌流……一路斩关夺隘,冲决“思想雷区”,其艰难险阻自不待言,其恢弘气势堪比滔滔黄河长江。 我们不会忘记有过的痛苦记忆,半个多世纪前,国家急于发展,曾经发起一场“大跃进”运动,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最后闹成笑话,并酿成一幕大饥荒悲剧。但是今天,我们却千真万确实现了“超英赶美”,先后超越了英、法、德、日,并一步步缩小与美国的差距。与此同时,经济实力的大幅飙升,又带动了军事实力与国际话语权的显著提升。 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宣称:中国的发展,是新世纪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 二、中国,又站在一个历史的新起点 当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在现代化大道上迅跑,当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整个东部海岸线上那条“地理级”生产线源源不断地向全世界输出商品,打造了20世纪末叶、21世纪初最耀眼的工业神话,当中国人用短短30多年的时间,全方位推进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及国际化进程,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100年、200年乃至300年所走过的历史,在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的同时,毫不讳言,我们也积累了西方发达国家在他们一二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所必然会遭遇到的困难、障碍和社会矛盾,诸如生态环境问题、贫富不均问题、道德滑坡问题、贪腐懈怠问题、社会管制问题等。 我们还必须看到的另一方面是:因中国体量的增大、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所以全球高度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政治演变和社会转型;与此同时,摩擦和碰撞也变得越来越频繁,轮番交替的所谓“中国威胁论”或“中国崩溃论”的指责,便是来自另一半球无奈的表达和“抹黑”的伎俩。 正是秉持这种清醒的认识、坚定的自信与开拓的理念,我们高扬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敢于直面经济繁荣带动社会结构变迁后的全面转型问题,主动迎接挑战,明确攻坚克难的任务和目标,揭示继经济强劲崛起之后,迈向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机遇。 凝聚全社会的智慧与力量,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培育公民社会成长,以及生态体系的修复、梳理和完善等等,都需要中国改革再出发,需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的全方位改革,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共生。 前路正长,中国又站在一个历史的新起点! 三、作家,要书写变革大时代 身处风云际会的变革大时代,中国作家是幸运的。 我们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堪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相匹敌;我们波澜壮阔的社会转型,堪与欧洲的文艺复兴相媲美。在当下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辉煌与矛盾交织,希望与困难纠结,丰厚的生活沃土召唤大作家和大作品,就看我们的作家有没有能力把握时代发展的大势,有没有能力深刻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 毫无疑问,社会生活的极大丰富,为作家提供了多样化写作的可能性;社会开放度的日益提升,又给予作家更宽松的创作空间和创作思想的更大自由度。目前,传统文学、市场文学和网络文学三分天下的文学版图呈现,便是一个生动的明证。文学永远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变革时代的成就也好、辉煌也好、困难也好、挫折也好、探索也好……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新生事物、新鲜信息每天都如潮水般涌来,给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元素。你可以在“小我”的花园里低吟浅唱,但我们国家当下的社会变革更需要作家们有大江东去的书写状态,也值得作家们如大江东去般地书写和记录。 王蒙先生曾说过,他那一代作家,远不如前辈的老作家知识渊博,比如鲁迅、茅盾、巴金、郭沫若、老舍、曹禺、沈从文等,他感佩上一辈作家学贯中西,是学者型作家。但现在的年轻人受到的教育普遍比较系统、比较正规;互联网的快速崛起,我们国家又似乎一夜之间进入了“全民写作”时代,它是一种无门槛、无审查的写作状态,给作家提供了空前自由的创作心态和天马行空的创作语境。关键问题是,不管在什么载体上发表作品,最终还须回归到文学。文学是人学,是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文学的尊严与高贵,就在于它要表达的永远是热切呈现社会生活的纷繁多姿,深刻揭示人的命运和人性的本质。 时代对作家如此厚爱,作家要书写变革大时代! 后记 1982年春天,我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光明日报》文艺部当了一名记者。当时很多演艺团体经营困难,国家开始启动文艺体制改革。在沈阳出现了全国第一个家庭剧团,夫妻俩都是当地剧团里的台柱子,夫妻双双组织剧团下乡演出,给剧团交管理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很受乡下农民们欢迎。报社文艺部主任指派我前去采访,又担心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能否完成这样的重头采访任务,就同时叫一个老记者带我去。正值隆冬,沈阳冰天雪地零下20多度,老记者不愿意去,我正想自己去闯一闯呢,就一个人跑去了。主任交代说你去采访半个月,回来以后再好好写。我感到这是我的机会来了,到沈阳后马不停蹄采访、日夜加班写作,一个礼拜就把稿子写好回来了。主任很不高兴,说你怎么一下子就跑回来了?我说我写完了。主任很惊讶,我把稿子交上去,一万多字的长篇通讯《文艺体制改革的先行者——记张桂兰自负盈亏剧团》,当时的总编辑杜导正看到稿件非常高兴,当即批示头版头条发表,标题要大号字通栏题,同时配发本报评论员文章。于是,一个初出茅庐的记者的第一篇稿子就成了《光明日报》的头版头条。紧接着,北京京剧团赵燕侠的承包改革成为典型,我又采写了长篇通讯《改革带来了希望——北京京剧院一团一队见闻》,将农村土地改革的成功经验同文艺体制改革探索结合起来写,又一次在《光明日报》上一炮走红。 连续两篇文章问世引起文化界很大反响和震撼,当时的文化部部长朱穆之就电话通知杜导正:你把作者带来。我跟着杜导正总编辑第一次走进国务院文化部部长办公室,看到办公室那么大,办公桌也非常巨大。朱穆之部长很高兴,说:刚毕业的大学生呀!当时,还有一个上海杂技团的改革典型,是新华社记者采写的。文化部把我们写的三篇文章下发到全国各文艺演出院团,作为改革参考学习资料。杜导正一高兴,就把我从文艺部调到机动记者部,说小张你不要写那些小稿子了,以后专门给报社写这些大块头文章哦。 在机动记者部任时政记者,有机会广泛接触社会,报道改革开放的重大热点问题。六届人大、七届人大召开,我都是驻会记者,昼夜在会议现场奔波采访……1988年以后,我先后任记者部主任助理、作品版主编;1993年底调到光明日报出版社,任总编辑兼副社长。业余不断从事文学创作,主要运用报告文学、散文、电视、电影政论纪录片等体裁,代表作品有《世界大串连》、《命运狂想曲》、《飞到联合国总部的神奇石块》、《十年潮》、《历史的抉择——邓小平南巡》、《2000奥运:光荣与梦想》、《海南:中国大特区》、《闽西:山魂海恋》等。散文、报告文学、影视政论作品陆续结集出版,已经有十几个集子。笔耕20余载,著述达400余万字。 我是1977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的,同代人一提就知道,那是“文革”期间中断10年之后第一次恢复高考,有人戏称为“十年开科取士”。我作为一个回乡知识青年,带着一身泥土气走进考场。那考场在什么地方?在福建省闽西山区一个叫高陂镇的地方。你看分省地图册,翻到福建那页,上面小地名密密麻麻,像蚁群似的,即使用高倍放大镜搜索,也见不到那个叫“高陂”的小镇。 我是老三届中的67届高中生。1966年,我在福建省永定县凤城镇的永定一中读到高二时,遇上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1968年12月辍学回乡务农。几年来,在永定县高陂镇北山村,除了种稻子,农闲时外出修公路、架大桥、修水库、挖矿槽、开山炸石,还打零工,走村串户于过裁缝匠,少不了也被割“资本主义尾巴”扔进土牢喂蚊子。 我出生于1948年,在闽西那个偏僻小山村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时代。我早年受的教育是零碎的。我的父亲是乡村教师,在永定县抚市中学教语文课。父亲给我取名“胜友”,源出于唐代文学家、大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句。我从小读的课外书是《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外国文学名著基本没有涉猎过。从小学到中学,我的作文常常被老师作为范文宣读,作文比‘赛总是夺得第一名。我上初中时就有一个念想:将来当作家。想想很幼稚,当时就约上班里另外两个同学简林德和王增鑫,一天夜深人静的时候,三人在校园里望着月亮对天盟誓:将来一定要当作家! 然而上初中二年级时,有一件事对我的人生影响很大:解放军空军某部来我们学校招收飞行员,那时我充满憧憬,幻想能驾机飞上蓝天,保卫祖国领空,非常崇高神圣,便欣然报了名。 …… 而立之年步入上海复旦校园,不久又赶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历史进入崭新的时代。真理标准大讨论和思想解放运动,使裹着满身伤痕的莘莘学子激动不已。我在复旦中文系读书,那位开“伤痕文学”先河的卢新华便是同班同学,我们有幸共同经历了那场波及全国思想文化界的大辩论,在黄浦江畔完成了一次痛苦的思想嬗变,从幼稚走向成熟,由盲从学会了思考。我此后逐步摆脱个人命运的纠缠,更多地关注民族命运、国家前途。大学毕业后仍不断从事文学创作,但同以往相比,已树立起文学写作的自觉意识,知道我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 回顾以往走过的道路,那段知青经历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甚至对我今后要走的道路,对我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对我整个人格的形成,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知青那一段生活积淀,已经完全融入我的血液中,永远摆脱不掉了。 历史给予这一代人磨难,也给予这一代人厚爱。如果说人生经历是一种财富,那我们这一代人肯定是富有的。我们接受过比较完整的正规教育,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全部动荡,经受了上山下乡运动的磨砺,我们又能适应当下的最新潮流。我们能够全身心地投身于国家改革开放洪流中去,同时又少有偏激情绪。如今,我们自然而然地成为各自领域的中坚力量。承上启下,继往开来,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