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001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00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002
1.2.1 研究历史/002
1.2.2 前人研究成果/002
1.2.3 研究区中存在的问题/006
1.3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技术路线/007
1.3.1 研究内容/007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008
1.3.3 技术路线/009
1.4 本专著的特色和创新之处/009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011
2.1 区域构造格架/011
2.2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构造体系/011
2.2.1 南天山西段新生代冲断系统/013
2.2.2 西昆仑帕米尔新生代冲断系统/015
2.2.3 费尔干纳侏罗纪断裂系统/018
2.3 地层系统/020
2.3.1 元古界/020
2.3.2 古生界/022
2.3.3 中生界/023
2.3.4 新生界/025
第3章 南天山西段冲断带结构分析/027
3.1 前陆冲断带研究的理论与进展/027
3.1.1 研究历史/027
3.1.2 断层相关褶皱几种类型/027
3.1.3 三种复合式构造类型/029
3.1.4 研究方法/030
3.1.5 前陆冲断带分类/031
3.1.6 中国西部前陆冲断带研究现状/031
3.2 控制南天山西段冲断带形成的地质因素分析/034
3.2.1 南天山西段冲断带地层层序的分布特点/034
3.2.2 南天山西段冲断带地层厚度变化特征/035
3.2.3 区域滑脱层的分布/038
3.3 南天山西段冲断带地表构造特征/040
3.3.1 南天山西段冲断带的南缘边界分布/040
3.3.2 南天山西段冲断带的剖面特征/040
3.3.3 南天山西段冲断带的地表构造特征描述/043
3.4 南天山西段冲断带变形及构造模型分析/044
3.4.1 南天山西段冲断带构造变形分区/044
3.4.2 南天山—西段冲断带东部地区的剖面结构分析和构造模型/045
3.4.3 南天山西段冲断带中部地区的剖面结构分析和构造模型/050
3.4.4 南天山西段冲断带西部地区的剖面结构分析和构造模型/054
3.5 南天山西段冲断带的平面结构分析/059
3.5.1 南天山西段冲断带东部地区各次级断片的平面形态分析/065
3.5.2 南天山西段冲断带冲断系统的拟三维结构分析/068
3.6 小结/071
第4章 西昆仑帕米尔冲断系统结构分析/072
4.1 平面构造单元简述/072
4.2 乌泊尔逆冲推覆带及背驮盆地/073
4.2.1 乌泊尔逆冲推覆带的地层系统和几何学特征/073
4.2.2 乌泊尔逆冲推覆带的剖面结构分析/074
4.3 帕米尔逆掩推覆带的构造样式/078
4.3.1 帕米尔逆冲扩展顺序/078
4.3.2 帕米尔逆掩推覆带的剖面结构分析/079
4.4 小结/083
第5章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主要冲断带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历史分析/085
5.1 库孜贡苏侏罗纪断陷盆地的形成与演化/085
5.1.1 库孜贡苏侏罗纪断裂系统/085
5.1.2 库孜贡苏侏罗纪断陷盆地结构分析/085
5.1.3 库孜贡苏侏罗纪断陷盆地中、新生代演化历史分析/091
5.1.4 库孜贡苏断陷盆地东西向缩短量及收缩率/091
5.2 南天山西段冲断带新生代演化历史分析/091
5.2.1 南天山西段冲断带的变形时间/092
5.2.2 南天山西段冲断带东部的剖面演化/093
5.2.3 南天山西段冲断带中部的剖面演化/094
5.2.4 南天山西段冲断带东、中部地区的缩短量及缩短速率/097
5.3 帕米尔冲断系统新生代演化历史分析/097
第6章 南天山与帕米尔两个冲断系统的空间关系分析/100
6.1 南天山西段冲断带与外帕米尔冲断带浅层对接/100
6.1.1 西部地区构造接触关系/100
6.1.2 中部地区构造接触关系/104
6.1.3 东部地区构造接触关系/107
6.1.4 小结/110
6.2 南天山造山带与西昆仑(帕米尔)造山带深层岩石圈的对接/110
6.2.1 地形地貌特征/111
6.2.2 地震活动性分析/112
6.2.3 地震剖面分析/114
6.2.4 小结/117
第7章 结论/118
参考文献/120